“弟兄祖先”神话与多民族共同体建构实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路径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gk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弟兄祖先"神话的文化记忆是族源性和祖源性的,基于不同时代多民族民众的生活需要得以传承.中国"弟兄祖先"神话在每个时代的诸多民族中被反复讲唱,映现了多民族民众的生活期望和思想意涵."弟兄祖先"神话的传统取向表现为"与洪水关联的记忆""与资源匮乏、疾病、战争等其他灾难有关的记忆"等相关叙事,其中包含不同民族对于祖先迁徙生活的描述、想象和建构,凝结为多民族共有祖先的信仰、共有家园的建设."弟兄祖先"神话的多层次性表现为由单一民族的生活上升到多民族的关系,成为多民族共同体建构的核心和国家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基础."弟兄祖先"神话讲述的多民族同根同源关系充分体现在多民族共同精神、共同信仰基础上的多元性、多样性.多样化的"弟兄祖先"神话及其文化记忆在历史生活中凝聚、升华,走向更为广阔的时空,推进了以"弟兄祖先"神话为文化记忆中心的口头传统培育多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并且不断强化多民族的国家认同.依托"多元一体"的历史生活格局,"弟兄祖先"神话传递了不同民族共同价值观念、共同心理构图的内在一致性,进而塑造了多民族文化传统的共生模式,深化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
其他文献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历史演进,经历了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探索建立,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发展完善,始终依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推动生产
虚拟资本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基本理论上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其中,最基础的是有息证券或金融资产与虚拟资本的关系、虚拟资本的产生条件.文章基于马克思的文本论述和理论逻辑,对这两个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文章认为,虚拟资本不同于有息证券,二者不能混同;虚拟资本的产生条件不是货币职能及形式的演进和符号化,而是现代生息资本.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需要进一步思考的两个问题:虚拟资本的作用和虚拟经济的含义.虚拟资本的作用只是给有息证券定价,用资本化定价作为判断虚拟经济的标准,从而将金融业和
针对儿童文学既有的摒弃认知真相而倾斜于善良愿望实现的基本模式,提出"应然"型的"以美均衡真善"的儿童文学价值观念.此观念的理据为,儿童文学的"对话性"决定调整和均衡的必要性,美学史也呈现了侧重点不断调整的特点,中西方儿童文学观念均有观念更新的历史传统,当前儿童文学领域亦提出了真善倾斜的挑战性问题.此观念坚守审美本位,看重均衡真善实现的娱乐和教益功能,倡导多维度的"均衡"."均衡"以国家民族发展长远利益的大视野为参照,继而根据儿童认知与人类童年认知同构原理以及黑格尔美学原理,提出"以原始诗的观念方式"为途径
安西四镇的设置,使安西地区成为唐朝军政体制内的疆域,同时也成为唐人向往的塞漠之地、渴望建功立业的舞台.但随着安史之乱、河陇陷蕃,唐代西部"边土"不断向京畿周边内移,泾州等地成为边郡,安西、北庭通过河西走廊与唐廷的直接联系被切断.即便如此,唐廷也没有放弃对安西、北庭名义上的管理和统治权的宣示.大历年间设立的四镇北庭行军(行营)节度使,由泾州刺史、泾原等州节度使兼任,表明唐代经营北庭、安西的后方总部已由凉州迁到泾州.随之中晚唐诗歌中描写的"安西"图景发生了变化,其所依托的"边塞"立足点也从凉州转到泾州.不过终
通常认为,清末新政以降,历届政府为了加强对乡村资源的榨取而强化了国家权力的渗透,这一过程导致土豪劣绅继起,乡村社会权力异化.但在江南地区,19世纪末至全面抗战前,现代工业的兴起为普遍的人口流动和社会流动创造了社会经济条件,初步瓦解了传统乡村社会权力生成的内在基础.农民能够摆脱乡土社会依附关系,个体的独立性得以发展.明清以来地主的大规模城镇化,加之20世纪中前期工商资本家对农村土地的投资以及大量离村农民的出现,致使江南地权的归属空间主要集中于城镇.因此,以汲取赋税为重要目标的国家权力对江南乡村的渗透较为虚弱
葬礼演说是雅典城邦一项重要的制度,体现了城邦官方的意识形态.文章概要介绍了雅典国葬典礼制度和现存葬礼演说,从历时性角度探讨城邦意识形态的演变.伯里克利时代,演说赞颂民主政治和雅典的强大,号召雅典人为维护雅典帝国而战.到公元前4世纪,民主政治在演说中仍受关注,但因雅典始终处在挑战霸主城邦的地位,雅典作为自己和希腊人自由维护者的身份,日渐占据演说的中心.演说赞颂的对象,在公元前5世纪和公元前4世纪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一直是城邦公民集体.但到公元前4世纪末的演说中,将军成为主要的赞颂对象,公民集体只是作为陪衬出现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学界在中德关系史研究方面取得以下成就:其一,通过对元明清三朝典籍中有关中德关系的史实论述,将中德交往的历史从1303年提前至1241年.其二,对德国来华传教士邓玉函和汤若望的研究有诸多突破性的进展,除了耶稣会的传教士外,钩沉出诸如遣使会的穆天尺等其他修会的传教士.其三,17至19世纪德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构成了"前汉学"的内容,一直到19世纪中叶,德国汉学研究在整个欧洲处于领先地位.其四,梳理出鸦片战争前中德贸易的线索、史实和特点.其五,从文化交流史和思想交流史的视角对中德关系史进
空间作为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的重要面向,不仅指向一种特殊的物质生产实践,而且体现了"一般生产"的内在逻辑,包含"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等生产过程.马克思的空间生产理论扬弃了康德"先天直观"式的空间观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空间观,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空间和基督教等宗教的神圣空间,实现了空间的去神圣化和正义化.厘清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文本中的空间生产理论内涵,揭橥空间生产的过程,对推进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区域研究的前身"殖民地研究"兴起的过程中,产生了古典人类学.在服务于殖民秩序的同时,基督文明影响下的殖民地研究亦表现出探寻人类社会与文明的世界秩序的诉求,由此呈现人文范式的取向并形塑了古典人类学的学科特征.二战后,在美国政府的推动下,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区域研究.因着眼于世界版图的体系性及美国在其中的战略位置,区域研究与人类学的关系逐渐疏离.为此,人类学家们试图通过多种理论的发展,夺回区域研究中的话语权.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在苏联解体、世界二元格局结束的背景下,受到后现代思潮冲击的区域研究遭遇了合法性
楚河与塔拉斯谷地是中亚地区的枢纽,连接丝绸之路最主要的交通线,横穿两大区域,是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唐中期国势强盛,经营丝路北道,穿过天山的道路沿伊塞克湖南岸西行,即玄奘出行路线.《新唐书·地理志》记述较详,这是唐王朝经营西域的主要路线.近年来考古遗址及出土文物证明,怛逻斯与碎叶城、裴罗将军城是唐王朝在中亚的重要军事控制点.另外,文章定位了吉尔吉斯境内楚河流域文化遗址大约有40余处,塔拉斯谷地的遗址分布近50处,尤其塔拉斯谷地这50余处遗址,多未经发掘.有些外在形态与散见文物与中原类似,相信未来相关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