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交响诗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51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5月4日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中国交响乐世纪回顾暨第一届中国交响音乐季”开幕音乐会隆重奏响。由指挥家谭利华执棒,中国交响乐团演奏了辉煌的开幕音乐会,曲目有《春节序曲》、《森吉德玛》、《台湾舞曲》等中国交响音乐史上的经典作品。同时,我十分高兴地听到了杜鸣心先生的新作——交响诗《对阳光的忆念》,这是这首新作的世界首演,因而值得庆贺。
  大型的“中国交响乐世纪回顾暨第一届中国交响音乐季”活动,将在今年的5月到10月间在北京、上海、长春、沈阳、西安、香港等各大城市举行,将有20多个著名乐团相继演出30余场“展演音乐会”,所奏曲目全部都是中国交响音乐作品,包括近百年来中国交响音乐的经典之作。这真是中国交响乐史无前例的一次盛会。但是,专门为“第一届中国交响音乐季”委约的新作品仅仅这一部——这就是杜鸣心的交响诗《对阳光的忆念》。
  杜鸣心先生在这部作品手稿的最后写着完成的日期:2008年3月14日。真正是“新鲜出炉”的作品。在今年的早些时候,我听人告诉我:杜鸣心先生为谱写此曲,还专门到上海去体验生活,回京后不久,就伏案埋头创作。杜老师告诉我说:“由于创作时间的紧迫,我第一次没有写钢琴缩谱,直接就写成了管弦乐总谱。这在我以前的创作中是从来没有过的事。”
  为什么要这么紧迫地赶写呢?就是因为这部作品是中国音乐家协会委约创作的,专为5月4号“中国交响乐世纪回顾暨第一届中国交响音乐季”的开幕音乐会而作,不容拖延。创作进度需要争分夺秒。
  令我十分高兴的是,这位已经80高龄的作曲家,以他丰富的音乐创作经验,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一部优秀的交响音乐作品,为我们的“中国交响乐世纪回顾暨第一届中国交响音乐季”留下了一部有可能成为经典的交响诗作品。
  弦乐器开始奏出低沉、缓慢的音调,这是交响诗的序奏。五度、四度音程是这一旋律的特点,这就是后面音乐展开的重要的素材——“号角性音乐”。这一段旋律调性很不稳定,主题音调在不同调性上游移不定,乐句的句幅也不方整,其总体氛围,好像是黎明前的黑夜,情绪压抑,前途迷惘,笼罩着一片愁云惨雾。这个主题,我们姑且称之为“苦难主题”。
  谱例1
  
  这一主题从弦乐器转移到木管声部作衍展,变成为下行的叹息式的旋律,像是苦海中人民的痛苦呻吟。
  序奏之后转入急速、不安的音乐段落,这是交响诗的第二段,圆号吹出一个动机式的主题音调,可以称之为“奋斗主题”:
  谱例2
  
  动机的句幅不断扩大,音乐体现了一种抗争的力量,“描绘逆水行舟,在危难中求生存与发展的坚强信念。”(引自“乐曲说明”①)这一动机经过铜管、弦乐的展开后,在乐队全奏中出现了抗争的高潮。
  第三段音乐是由长笛奏出的一段柔美优雅的旋律,我称它为“阳光主题”:
  谱例3
  
  这段旋律具有苏州评弹的音乐风格,婉转而柔丽。它先在竖琴的陪衬下由独奏长笛吹出,单簧管与之作支声复调衬托,显示出薄雾笼罩或晨曦初露的江南之美。继而它在弦乐组和木管乐器组之间以复调形式呈现,再由大提琴、双簧管激情地进行变奏,情绪由委婉转向激动、昂扬,就像温暖的阳光撒向人间,展示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望与向往。
  第四段音乐是对“奋斗主题”的变奏和展开,音乐具有“展开部”的性质。这段音乐“着力刻画了人们用自己的双手构筑理想的大厦。前仆后继,驱云搏雾,终于迎来阳光照亮神州。”(引自“乐曲说明”)
  第五段音乐是“阳光主题”的再现和变奏,原本婉转秀丽的江南风格旋律,经过变奏,变为嘹亮、开阔的曲调了,就像是雨敛云收后阳光普照的情景。
  谱例4
  
  “阳光主题”由弦乐器和木管乐器在高音区演奏,气势变得激荡、雄伟,“阳光”也变得明亮而辉煌。
  第六段音乐是“结尾”。这里虽然再现了序奏中的“黑暗主题”,但是经过了重要、本质性的变奏,突出了这个主题中的四度、五度的“号角性音调”,因而音乐形象也产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在乐曲将近结束时,“号角性音调”变成了胜利的进军号,由铜管乐器嘹亮地奏出:
  谱例5
  
  这是全曲的总高潮,一派“金色阳光普照大地”的景象。从乐曲开始时的“黑暗主题”,发展到这里的“阳光普照”,音乐主题虽然出自同一元素,但是音乐形象的变化却是翻天覆地的,这里可以说是“反其意而用之”。除了前面提到的在变奏中强调了主题中的“号角性因素”之外,在乐队配器、和声和织体的安排上,都作了巨大的改变,这里展现了作曲家的高超的创作技巧。音乐就在灿烂辉煌中结束。
  交响诗《对阳光的忆念》采用主题贯穿发展和变奏的原则,有三个重要主题材料(即前面提到的“苦难主题”、“奋斗主题”和“阳光主题”)贯穿全曲,整首乐曲包括序奏和结尾在内的六个段落构成。结构图式和音乐材料安排如下:
  
  从以上的音乐结构图示来分析,我们既可以看到交响音乐的对比、统一的总体原则,能够看到首尾呼应的结构原则,可以看到呈示、展开、再现的音乐发展原则,也可以看到民间音乐中“循环变奏”的结构原则。这六段音乐,整体上就像一个“民间多段体”结构。总之,在音乐展开的思维上,鲜明地体现出东西交融、中外和合的特点。
  杜鸣心先生是1928年出生的,今年正好是他的80大寿。在80岁的时候,他奉献给广大听众的是这首充满着阳光的交响诗。杜先生毕生的音乐创作始终在歌颂春天,歌唱祖国,将音乐的最美的一面展现在听众面前。这首“阳光交响诗”,正是他一贯的创作风格的又一次呈现,典型的“杜鸣心风格”。从音乐中,我们能够充分感受到杜鸣心先生的年轻的创作心态,这正如巴金所说的:“思想不老的人永远年轻。”这部交响诗全曲流溢着优美的歌唱性的旋律,和声方面,是以和谐的传统和声为主,又有丰富的色彩变化,与曲调的流淌自然配合。在复调和配器方面,则采用丰富而简洁的多声思维,充分发挥了交响乐队的立体化的声响,给人们以充分的音响震撼。
  在交响诗《对阳光的忆念》的“乐曲说明”中有一句话:“为交通银行百年而作。”这句话透露出这部作品产生的一个直接原因——今年正逢交通银行始建的一百周年,为了纪念这一盛事,交通银行出资800万元,来支持中国音乐家协会举办“中国交响乐世纪回顾暨第一届中国交响音乐季”的系列音乐会。百年交行和世纪交响有缘在这里相会。于是才有了中国音乐家协会专门委约杜鸣心先生谱写这首交响诗的机缘。交响诗中的“阳光”既指一切美好的理想,也“诉说中国近代金融历史的广漠沧桑与无穷变幻。”(引自“乐曲说明”①)
  从交响诗《对阳光的忆念》的内容来说,它表现了一个艺术的永恒哲理:通过斗争,达到胜利。表达了一个人类的不灭信念:度过寒冷的冬天,迎来春天的阳光。
  
  ①“乐曲说明”是指2008年5月4日“中国交响乐世纪回顾暨第一届中国交响音乐季”开幕音乐会节目单上对交响诗《对阳光的忆念》所作的文字说明。
  
  梁茂春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于庆新)
其他文献
2006年4月,借中法视唱练耳交流周举行之际,中国音协数字化音乐教育学会和中央音乐学院等全国九大音乐高校酝酿了一场“全国艺术高校视唱练耳教案设计大赛”。  “2006全国艺术高校视唱练耳教案设计大赛”是由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家协会数字化音乐教育学会联合全国八大著名音乐高校(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共同举办,由
收到卢广瑞君(文中称作者)惠赠的大作《〈时代与人性〉——朱践耳交响曲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已一年多了,当时我就为作者把研究朱践耳(文中称作曲家)先生十一部交响曲的创作作为自己研究课题的勇气和前瞻眼光而惊叹。1990年,朱践耳已被列入英国剑桥《世界音乐名人录》,2001年起被列入《新格罗夫音乐和音乐家大辞典》。《时代与人性》从哪里走进作曲家的心灵,从哪里走进作曲家11部交响曲作品的
笔者有幸聆听享誉世界的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卢奇亚诺·帕瓦罗蒂2006年12月10日在首都体育馆举办的“告别舞台世界巡演独唱音乐会”感到非常激动。  年龄不饶人,由于腿不太好,坐在舞台钢琴后面演唱的帕瓦罗蒂更显出了几分的苍老感。然而,当歌声响起来时,他那迷人的男高音音色、那金属般声音的穿透力、那老道的音乐感觉顿时让人肃然起敬。特别是他那娴熟的“关闭”“控制”声音的能力,使得这位七十岁的老人歌唱家唱起歌剧
学校作业是教师布置给学生的学習任务。作业研究、管理是学校、教研部门、教育行政部门日常研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抓手。加强作业管理,学校要坚持统筹协调,合理控制各学科基础性和弹性作业总量,不断完善学校作业管理机制;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坚持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等工作的系统性设计。教研部门要汇聚学科教师智慧,加大优质作业资源梳理、研制力度,优化作业指导。
第二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11月25日至11月27日在广州市召开。这次会议由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心理学学会主办,广州星海音乐学院承办。出席本次会议的代表主要来自全国各音乐、艺术院校,以及高等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音乐院系的专家、教授与研究生共七十余人。韩国梨花大学教授、韩国音乐认知心理学会会长张善熙女士也应邀出席了本次大会。  本届研讨会共举行了三场大会,六场分组讨论会,以及两场学术报
“为你,千千万万遍!”《追风筝的人》主角阿米尔在兄弟哈桑的这句话中寻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心灵救赎。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的耿喜玲,是现实版的“心灵救赎者”,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耕耘多年,她先后被授予“全国心理辅导之星”“湖北省名师”、省市两级“三八红旗手”、武汉市“心理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她所在的心理健康工作室团队被武昌区人民政府命名为“名师工作室”。  坚守责任,做心理健康教育的先行者  十几年来,耿
2008年1月15日晚,“顾冠仁作品音乐会”在山东剧院揭开帷幕。由山东歌舞剧院民族乐团演奏,顾冠仁先生和青年指挥家马海龙担任指挥。音乐会演出六首曲目:合奏《在那遥远的地方——西部民歌主题组曲(一)》(1999);笛子、二胡、古筝三重奏与乐队《江南风韵》(2001);琵琶协奏曲《花木兰》(1979);合奏《将军令》(1984);古筝与乐队《山水》(1999);乐队协奏曲《八音和鸣》(2002)。这些
自从19世纪西风东渐,有关中西文化的比较和争论就不绝于史,各种思潮此起彼伏,各擅胜场,这些比较与争论也发生在音乐上。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思想碰撞,音乐理论界开始出现了一些较为清醒的分析与学术对话的声音,对于中西音乐文化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其中,管建华教授的著作(中西音乐文化比较的心路历程)包含了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的部分论文,作者从中西方各自文化的整体维度论述了中西方音乐的一系列问题,从多学
2004年7月,法国指挥家佛朗索瓦—格扎维尔·霍恩和音乐指导埃曼纽·奥利维尔来到中央歌剧院,开始为法中文化年做闭幕式公演的歌剧《霍夫曼的故事》挑选演员。经多次筛选,我有幸在来自全国的众多参选者中被选中。同年9月,剧院通知我参加意大利作曲家列昂卡瓦洛的歌剧《丑角》的排练公演,饰演剧中人托尼奥及希尔维奥。  很多人都喜爱《丑角》这部歌剧中的咏叹调,如《开场白》《小鸟之歌》《穿上戏装》,但真正了解这部歌
中美视唱练耳教学艺术周于2007年5月21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是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全国艺术高校视唱练耳、乐理教学联盟及深圳迪索音乐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由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视唱练耳教研室主任赵易山主持。“继承传统,开拓创新”是本次大会的主旨。参加此次会议的代表主要来自全国各音乐、艺术院校以及部分高等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音乐院系的专家、教授与研究生共120余人。会议特邀美国耶鲁大学教授J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