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这个信息飞速传播,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扑面而来,让人应接不暇,一些教师深感忧虑:教了二十多年的书,这怎么眼看着就要被时代淘汰了!都是电脑惹的祸啊!
面对微课这样的新兴教学方式,我们要保持冷静,理性看待。
思考一:是现场示范还是袖手旁观?
一节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上,年轻的女教师教学生学习《日月潭》一课,进行生字教学时,在学生拼读练习掌握了字音并进行了组词后,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书写这一课几个比较难写并容易错的字:隐、建、展、茂、盛。这时候,教师并没有拿出粉笔在黑板上示范,而是播放课件:同学们,请大家观看这几个字的微课教学片段。大屏幕上出现的是这位教师事先录制的视频,这位教师呢,则袖手旁观,默不作声。视频播放完毕,年轻的女教师请学生拿出笔自己试着写一写这几个字。
还记得十多年前,多媒体备受追捧,甚至可以说无媒不课。教师们在课堂上宁愿播放事先录制的课文朗读录音,也不会现场朗读。在很多教师看来,现场的朗读也太没有科技含量了,运用多媒体才够时尚。眼前的这一幕似乎是曾经教学片段的翻版,是啊,教师明明可以一边在黑板上示范这几个字的书写过程,一边讲解,甚至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讲解的速度,或者重复学生没有领会的地方,为什么非得播放冷冰冰的视频呢?课堂教学,要的是实效。
思考二:是动手操作还是观看视频?
学期末省里组织各名师工作室进行工作经验交流,一位中学物理学科的工作室主持人向大家介绍自己工作室微课制作的经验,说是在过去的半年里,他们与时间赛跑,非常辛苦地录制了三十多节物理小实验的微课。现在轻松了,再也不用担心实验课了,只要打开电脑,播放相应的实验视频就行了,真是没有白费的工夫啊。末了,他还为大家播放了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微课,视频中教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条理清晰。
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的确如此,听别人的故事,再精彩也都是过眼烟云,如果亲身体验,即使失败,也会终身难忘。我们要记得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他们不是看客,动手实践是学生习得能力的重要途径。杜威用研究告诉我们,儿童不从活动而由听课和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是虚渺的,做中学才是正道。我国的教育家陶行知也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师要在做中教,学生要在做中学。的确如此,游泳的技能一定是在泳池中学会的,而不是在教科书中;学生的实验能力一定是在动手操作中形成的,而不是在教师的讲解中。面对这些很容易找到实验材料,也很容易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该出手时就出手”。
思考三:是耗时制作还是精心备课?
校级评优课上,一位年轻的语文教师上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的《井底之蛙》一课,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中提到的“夏禹时代”和“商汤时代”,这位教师特意搜集并整理了大量文字和图片资料,制作了ppt,利用录屏软件录制了微课。课堂上讲到相应的段落时赶快播放视频,让学生观看。课后这位教师找笔者说课,让笔者给出一些建议。笔者说这节语文课缺乏语文味,缺乏对编者意图的体现。当笔者问到备课时花了多少时间,课文读了多少遍时,这位年轻的语文教师说实在没有时间读课文,自己制作微课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累得头晕眼花的,到现在肩周还酸疼呢。
十多年前刚刚课改的时候,也就是多媒体刚刚兴起的时候,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笔者也是如此,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图片的处理,音效的添加上了,而没有时间去解读课文,去思考编者的意图,结果呢,还不是本末倒置,教学效果不佳。十几年的沉淀和反思,我们渐渐学会了理性看待课件,明白了它只是个辅助,现在做的课件是那么简单,白底黑字,清清爽爽,甚至,能不用课件的时候就尽量不用,能用粉笔板书的绝不用多媒体呈现。理性的回归让我们看到了教学的本质。今天的微课在很大程度上与那时候的多媒体有相似之处,它有便捷之处,但绝不能为了追求时尚而用。如果把精力花在微课的制作上,而导致没有时间研究教材,设计教学,一定是得不偿失的。
至今还记得那时的我们在课堂上播放着ppt,粉笔和黑板遭受冷落,结果,教师们提笔忘字,学生们鲜有人能够写出漂漂亮亮的汉字。今天,有的课堂上微课当道,视频播放不断,学生沦为了看客,教师开始袖手旁观,结果会怎样?善于思考的你明白该做出怎样的抉择。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面对微课这样的新兴教学方式,我们要保持冷静,理性看待。
思考一:是现场示范还是袖手旁观?
一节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上,年轻的女教师教学生学习《日月潭》一课,进行生字教学时,在学生拼读练习掌握了字音并进行了组词后,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书写这一课几个比较难写并容易错的字:隐、建、展、茂、盛。这时候,教师并没有拿出粉笔在黑板上示范,而是播放课件:同学们,请大家观看这几个字的微课教学片段。大屏幕上出现的是这位教师事先录制的视频,这位教师呢,则袖手旁观,默不作声。视频播放完毕,年轻的女教师请学生拿出笔自己试着写一写这几个字。
还记得十多年前,多媒体备受追捧,甚至可以说无媒不课。教师们在课堂上宁愿播放事先录制的课文朗读录音,也不会现场朗读。在很多教师看来,现场的朗读也太没有科技含量了,运用多媒体才够时尚。眼前的这一幕似乎是曾经教学片段的翻版,是啊,教师明明可以一边在黑板上示范这几个字的书写过程,一边讲解,甚至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讲解的速度,或者重复学生没有领会的地方,为什么非得播放冷冰冰的视频呢?课堂教学,要的是实效。
思考二:是动手操作还是观看视频?
学期末省里组织各名师工作室进行工作经验交流,一位中学物理学科的工作室主持人向大家介绍自己工作室微课制作的经验,说是在过去的半年里,他们与时间赛跑,非常辛苦地录制了三十多节物理小实验的微课。现在轻松了,再也不用担心实验课了,只要打开电脑,播放相应的实验视频就行了,真是没有白费的工夫啊。末了,他还为大家播放了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微课,视频中教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条理清晰。
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的确如此,听别人的故事,再精彩也都是过眼烟云,如果亲身体验,即使失败,也会终身难忘。我们要记得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他们不是看客,动手实践是学生习得能力的重要途径。杜威用研究告诉我们,儿童不从活动而由听课和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是虚渺的,做中学才是正道。我国的教育家陶行知也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师要在做中教,学生要在做中学。的确如此,游泳的技能一定是在泳池中学会的,而不是在教科书中;学生的实验能力一定是在动手操作中形成的,而不是在教师的讲解中。面对这些很容易找到实验材料,也很容易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该出手时就出手”。
思考三:是耗时制作还是精心备课?
校级评优课上,一位年轻的语文教师上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的《井底之蛙》一课,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中提到的“夏禹时代”和“商汤时代”,这位教师特意搜集并整理了大量文字和图片资料,制作了ppt,利用录屏软件录制了微课。课堂上讲到相应的段落时赶快播放视频,让学生观看。课后这位教师找笔者说课,让笔者给出一些建议。笔者说这节语文课缺乏语文味,缺乏对编者意图的体现。当笔者问到备课时花了多少时间,课文读了多少遍时,这位年轻的语文教师说实在没有时间读课文,自己制作微课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累得头晕眼花的,到现在肩周还酸疼呢。
十多年前刚刚课改的时候,也就是多媒体刚刚兴起的时候,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笔者也是如此,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图片的处理,音效的添加上了,而没有时间去解读课文,去思考编者的意图,结果呢,还不是本末倒置,教学效果不佳。十几年的沉淀和反思,我们渐渐学会了理性看待课件,明白了它只是个辅助,现在做的课件是那么简单,白底黑字,清清爽爽,甚至,能不用课件的时候就尽量不用,能用粉笔板书的绝不用多媒体呈现。理性的回归让我们看到了教学的本质。今天的微课在很大程度上与那时候的多媒体有相似之处,它有便捷之处,但绝不能为了追求时尚而用。如果把精力花在微课的制作上,而导致没有时间研究教材,设计教学,一定是得不偿失的。
至今还记得那时的我们在课堂上播放着ppt,粉笔和黑板遭受冷落,结果,教师们提笔忘字,学生们鲜有人能够写出漂漂亮亮的汉字。今天,有的课堂上微课当道,视频播放不断,学生沦为了看客,教师开始袖手旁观,结果会怎样?善于思考的你明白该做出怎样的抉择。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