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主“抹黑”,能怪宝马吗

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eziag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人常说:坐奔驰,开宝马。之所以要“开”宝马,主要是因为宝马传统的后驱动力为众多粉丝带来的酸爽推背快感和其一直引以为豪的出色的操控性。
  毕竟,作为一个以制造飞机引擎起家的品牌,追求蓝天白云般的自由和纵横天地间的豪放是宝马骨子里不变的DNA。
  然而,这样的DNA却在当下的中国部分宝马车主身上有了变味的发酵。
  因为,开着开着,他们就出事了。什么“间歇性精神病”,什么“宝马女车主脚踹小孩”之类的。
  网络搜索“宝马车主”,除了前两条的推广,下面的前五条内容中有四条都是有关宝马车主“素质最低”、“车祸”等负面内容的新闻。
  看看仅仅最近三个月被曝光的带有“宝马车主”关键词的恶劣事件:
  2015年6月20日,南京市宝马车主王某在秦淮区驾驶一辆宝马轿车与多车相撞,造成2人死亡、1人受伤,多车受损。两个月后被南京脑科医院司法鉴定所鉴定为作案时患“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有限制刑事责任能力。”
  2015年6月29日,西安女孩乘坐专车遭宝马车主“强行调戏”,时长2小时,原因是宝马车主要和对方交朋友,未获同意,最后警方介入才和平“分手”。
  2015年7月12日,浙江义乌男童被锁在宝马车内一个多小时,宝马车主不同意砸玻璃!围观人群都怒了!车主是男童他妈!
  2015年9月16日晚,江西上饶市烟草公司门口,一辆宝马车与一辆奔驰车发生剐蹭,双方因口角大打出手。接警后警方赶到,出警期间一女子抡起一脚踹翻对方一名小女孩。
  2015年9月22日,江西南昌街头发生一起真马踢宝马车的事故。因为宝马车车主鸣喇叭令马匹受惊,交警认定其负事故的全部责任。
  宝马的坏消息,为什么看上去特别多?
  7系“始作俑”
  不管在国外的品牌形象如何,德系三大豪华车高端品牌——奔驰、宝马和奥迪(业内简称ABB)在中国的品牌形象中,宝马最不招待见。但凡车主有什么负面形象,必定会被冠之以“宝马车主”的头衔。不是奥迪和奔驰没有类似的事件发生,为何宝马的形象如此负面?
  从入华时间上看,三大品牌都是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进入中国市场,不同的是奔驰和奥迪最早都是作为官方采购或商务车型出现,而宝马最初引进中国的车型是宝马7系。
  这是宝马当时最豪华的产品线,购买者以当时中国刚刚富起来的社会人群为主。这群人或靠权贵或靠胆识而暴富,文化水平和社会地位相对较低。比起公职人员,宝马车主的行为举止难免显得粗线条和难登大雅之堂。
  宝马中国市场部相关人士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宝马已经被标签化了——“暴发户”、“富二代”、“官二代”,潜台词就是“为富不仁”、“为所欲为”等。
  第一印象被负面后,再想走回正面阵营就很难了。
  其实,7系之后,宝马也一直马不停蹄地在中国推出一些小型车。除了之前的3系和5系,还有更多亲民不夸张的选择。譬如小型家用轿车1系、2系和小型SUV车X1、X3等。
  其中1系和X1起步价只有25万左右,再加上小巧的车身,无疑为宝马赢得了新的用户群——中国年轻的中产阶级或即将步入中产阵营的潜力股。这帮人活力、前卫、高知的特征为宝马车主阵营带来了新鲜血液,也让宝马看到了扭转品牌形象的新的希望。
  但是,在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14中国豪华车品牌特性研究白皮书》中,宝马的车主形象依然负面词主导。
  三大德系豪华车的品牌形象关键词分别如下:
  宝马车主:暴发户、注重物质、炫富、讲究排场
  奔驰车主:企业家、财富、成功
  奥迪车主:政府官员、成熟、有阅历
  很明显,相比奔驰和奥迪的“正能量”,宝马的车主的阴影面积简直快要让太阳出离愤怒了。
  然而,面对这样负面形象频出的现状,公众却鲜少见到宝马官方的发声。作为一个来自严肃、有时甚至严谨到有点刻板的德国的豪华车企,在品牌形象建设方面,宝马的动作并没有那么积极或者是有效果。
  其实,业内人士知道,宝马的市场公关部门并不是对此无动于衷,他们也曾做过一系列提升品牌形象和车主形象的努力。
  2009年下半年,在时任宝马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史登科的带领下,宝马在中国启动“BMW之悦”的品牌策略,并在2010年4月的北京车展正式向公众推出。
  遗憾的是,这位在任上八年里将宝马的中国销量大幅提升的博士并没有在品牌形象上为宝马做出同样的提升。2014年,这样的品牌宣传被更改为“驭车而悦”。
  2014年末,宝马在全球发起了一个“讲述你的BMW故事”活动,目的是通过让车主去讲述自己的故事这样一个视角引起更多的共鸣。
  然而,不知道是宣传的slogan不够琅琅上口,还是车主的故事不够打动人,亦或是品牌的宣传方式不够触动人心,宝马的品牌形象至今还是霾气十足,鲜有阳光普照。


近年业宝马被贴上负面标签与其车主频繁肇事且态度恶劣不无关系。

  “任性”的销量
  一位不让透露姓名的宝马工作人员在回应《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有关车主负面新闻多的消息时,开玩笑表示, “那可能是因为我们销量太大了吧”。
  没错,不管宝马的车主形象有多负面,给路人造成的心理阴影面积有多大,宝马在中国的年销量却一直稳步上升,虽一直被奥迪压着而被媒体称为中国豪华车市场的“千年老二”,但这也丝毫不影响宝马屡争第一的斗志。
  2014年,宝马汽车在中国的销量上涨17%,达到45.6万辆,仅次于奥迪的57.5万辆,后者的增长率也为17%。从宝马的全球市场来看,中国已成为宝马在全球销量最大的单一市场。   2015年前6个月,宝马在中国大陆市场共交付230601辆车,增长2.5%。但是细看每个月的销量可以发现,宝马在中国的单月销量已经开始下滑。
  为此,宝马经销商从2015年5月就开始进行了不同力度的优惠。宝马中国也于2015年7月7日正式宣布宝马5系GT官方降价,全系最高降幅达7.1万元人民币,拉开豪华车的降价大幕。
  除了降价求关注,宝马在年初还在中国市场推出了首款全驱车型宝马2系,以及迎合中国政策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不断做出尝试寻求突破。
  可以说,为了取“悦”中国市场,宝马一直在努力,但是这样的努力更多作用于产品市场,对于品牌形象,宝马的努力似乎还是成效甚微。
  就像现在,如果提到宝马,有多少人会想到品牌的核心营销词“悦”?
  阴影面积越来越大
  其实,不仅是宝马,不仅是车企,任何品牌、任何行业都会遭遇类似的危机事件,但是不同的危机公关后,品牌的形象变化却南辕北辙。
  日系高端汽车品牌英菲尼迪,曾经因为2011年长安街的撞车导致2死1伤的事件而声名大振,双刃效果明显,一边厢车主被责备醉驾逃逸害人,一边厢又被惊叹车的质量太好,撞完小车撞公交居然还没事人一样正常开走。原本在国内很小众的英菲尼迪因此而被广泛知晓。
  虽然收获了意外的推广效果,但毕竟肇事逃逸不是什么好名声,英菲尼迪之后通过赞助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而形象大变,温情和安全成为这个品牌目前的形象关键词。
  回顾宝马的发展历史,似乎只有在1974年进行过大力度的针对性品牌建设,那也是宝马历史上的第一次品牌形象建设。起因是宝马的英文缩写“BMW”在美国被意会为“英国汽车工厂”——British Motor Works,而不是巴伐利亚发动机制造厂(德文: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如今,虽然大多数人也不知道BMW的德文直译之意为“巴伐利亚发动机制造厂”——这对宝马来讲似乎也并不重要,但是如果面对“别摸我”、“开好车的不一定是好人”等社会负面形象,宝马还不着手进行品牌形象的正面建设的话,恐怕早晚都会自食其果。
  毕竟,不管真事儿假事儿,说一百遍就都成真的了。销量越大,车主越多,给宝马抹黑的机会也越多,见天儿都有自己人给你背后扎针,你受得了吗?
  随着中国消费者对汽车文化越来越了解,尤其是现在大家不管是因公还是因私走出国门的机会都越来越多,人们发现豪华车品牌远不止早年间大家所熟知的那几个,选择的范围广之又广后,人们会更加倾向于购买与自己身份认同感较匹配的品牌。
  就如中国女性早年间每买奢侈品必选LV一样,中国男人们对自己大玩具的选择也基本都是ABB。然而,再看看现在的中国女性,早就跳出了LV的圈子去看世界了,中国男人们的步伐还会远吗?或者,他们其实已经在悄悄改变了?
  不管怎样,面对阴影面积越来越大的中国宝马车主,宝马亟需一个如当年的世界汽车六巨头之一的鲍勃·卢兹般的人物来对品牌形象再做一次大幅提升。毕竟,做生意不只要看眼前的销量,还需要品牌好感度和用户附加值。
其他文献
中国没有发动竞争性贬值的意图和需要。虽然7月份我国出口同比下降,但应该看到7月份数据中有基数过高等一次性因素,不能过度解读。  从需求面来看,中国经济未来一段时间的复苏动力主要来自国内稳增长宏观措施的效果、房地产销售回暖带来的投资的回升以及新启动的一系列基础设施项目带来的内需增长。内需的逐步企稳态势应该足以实现今年GDP增速在7%左右的预期目标。另外,最近我国的贸易顺差由于大宗商品价格下降等原因正
期刊
2015年财政政策实质上是紧缩性的,对于地方平台融资的限制以及土地出让金的减少限制了地方政府的资金来源。尽管近期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调整,财政政策的走向仍将是影响2015年下半年经济增长前景的重要因素。若无进一步举措,近期政策调整带来的效果只能是暂时性的,这意味着经济复苏会是暂时性的。  有迹象表明政府或出台进一步举措以缓解财政的紧缩效应,进一步的财政政策调整可能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进一步扩大地方政
期刊
2015年下半年世界经济延续温和复苏态势,经济增速有望略好于上半年。一季度美国经济出现0.2%的下滑,预计全年经济增长在2.8%左右;在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刺激下,欧元区经济开始明显复苏进程,全年经济增长将达到1.5%左右;日本经济也将摆脱上年的衰退局面,全年将增长1.2%左右;2015年印度经济将增长7.5%左右。  世界经济温和复苏,有助于改善我国外部需求。外贸出口将温和回升,进口降幅有望收窄
期刊
市场就“牛市”逻辑是否依然成立出现很大分歧。无论是要“维持牛市逻辑”,或者是要“回归牛市逻辑”,央行在此过程中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关键。  首先,央行有必要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立场来帮助资本市场恢复信心,这会在很大程度上阻断股市危机向整个金融市场甚至实体经济蔓延,从而避免经济出现“资产负债表”式的衰退。  其次,资本市场的“底气”或“牛气”归根到底还是依赖于经济基本面,虽然下半年
期刊
丝路基金的设立体现了我国利用外汇储备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布局,丝路基金首先考虑投资的就是回报周期较长的“一带一路”基础设施。  丝路基金的性质还是一个开放式平台,包括PPP、私募基金在内的很多民间资金完全可以跟着国家战略参与丝路基金,保险公司、社保基金等适合长期投资的机构投资者,也可参与丝路基金。  此外,我国还应继续用好中国-东盟、中国-欧亚、中国-中东欧等多只政府性基金,有的基金已成功运
期刊
近日,房地产税法正式列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标志着房地产税有望进入立法程序。不过由于其涉及的利益面广,争议较大,离最终完成立法仍有较长时间。房地产税有很明显的优点,收入稳定、受益性强,这使其被绝大多数国家采用,并成为地方政府重要的税种。然而,它与在收入源泉扣缴的所得税和随价格收取的商品税不同,它需要纳税人每年以现金收入支付税收,因而纳税人对房地产税的直观感受更深,易产生抵触情绪。  因此
期刊
布鲁金斯学会《中国为何投资于非洲?来自公司层面的证据》(8月17日)  中国在非洲贸易和投资的增加既带动了非洲大陆的经济增速,但也引起了较大的争议。表面上看来,中国对非洲的直接投资掀起阵阵热潮,但实际上,中国对非洲的投资总额在非洲本土只占到存量的3%,投资仍相对较少。  从微观角度分析,中小企业是中国在非洲投资增长的主力且其投资行为呈现出鲜明的特点。西方国家往往倾向于投资那些治理良好、风险较低的国
期刊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的要求。2015年8月初,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了经调整后的立法规划,将房地产税法等7部税法列入了一类立法项目。这意味着在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履职期限内,即2018年初前房地产税法有可能完成法律草案并提请审议,房地产税改革再次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早在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就明确提出:“实施城镇建设税费改革,条件具备时
期刊
钱颖一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中国的经济学研究与教育应研究大问题。我们在致力于研究中国经济相关问题时,容易看到中国的现实与现有的理论之间的距离,但不容易看清其中的深层次原因,更不容易搞清楚其中的机制原理。因此,经济学创新,无论是理论上、实证上,还是政策上,严谨、系统的研究都是必需的。  经济学的创新不是停留在表面现象上的描述,而是基于深入分析的创新,是能够解释中国并具有一般性意义的创新。中国
期刊
近日,有关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和社区医生的话题屡被提起。有媒体指出,在深圳设立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并未改变人们愿意去大医院看病的“毛病”,同时因缺医少药,这些中心出现门可罗雀的现象;在上海因政府部门提出要让社区医生成为医疗保障体制的“守门人”,以至于有激愤的市民疾呼要“坚决抵制”。  现在,关于“守门人”概念说的很多,可如果将其仅理解为给大医院守门,对病人则设置种种障碍,不让或少让他们去大医院看病,那就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