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误区分析

来源 :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7116x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正在被越来越多的高校引入,中国大学生的生涯意识正在被唤醒。大学生在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出现了追求所谓的“最佳规划”、“唯目标论”等现象,表现出极强的盲从性和功利性。文章从工具理性的视角反思高校生涯规划教育,提出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协调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职业生涯教育有机结合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大学生澄清个人和社会价值观等策略。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工具理性;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关乎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社会稳定和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一件大事。大学生就业制度由“统包统配”发展到“自主择业”,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符合了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满足了大学毕业生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但是,这种变化也对大学生适应新的就业机制和社会职业环境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出现了“人不尽其才,才不尽其用”的现象。
  为了解决这一现象,职业生涯规划开始被引入大学课堂。希望通过生涯教育,帮助大学生实现学业与职业的良好对接,达到人职匹配的理想状态;帮助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了解环境,克服就业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帮助大学生发挥潜能,扬长补短,增强应对社会竞争的能力。然而,在现有的大学教育环境下,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时往往容易陷入工具理性主义的误区。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工具理性表现
  工具理性作为人类理性的重要内容,是指人们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对实现目的、理想而起着重要作用的手段、工具、途径以及具体方法等格外重视的思维方式和态度。它具有精确性和系统化、功利性和追求效益的最大化、现实性和实用性、独立性与进取性、法制化和标准化等特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工具理性主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过于追求所谓的“最佳规划”
  有些大学生对经济学上讲的“最小成本、最大收益”津津乐道,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寻找“最佳规划”上,希望“一次规划,终身受益”,在做规划时面面俱到,不愿舍弃,在行动中也不愿从小事做起,碰到困难就不知所措,不会灵活采取调整措施。实际上,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一个人几乎是无法做出一个十全十美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况且,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和自身认识、能力的提高,职业生涯规划也需要不断调整、与时俱进。
  2.做生涯规划时盲从,表现出极强的功利性
  不少大学生只盯住“三大”(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三高”(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单位,很少有人主动愿意去欠发达地区。一项调查显示,95%同学表示自己两年之内要做主管,5年后成为部门总监;77%同学说,35岁之前要成为年薪50-100万元的职业经理人,甚至还有20%的同学表示毕业后10年之内上《福布斯》等知名杂志的富豪排行榜,做一名叱咤风云的“金领”。把成功等同于职位的升迁或者物质财富的极大满足,而不考虑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1]
  3.“唯目标论”
  有些大学生在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时,目标定的非常明确,计划写的非常详细,在执行的过程中信奉“两个凡是”:凡是与目标无关的活动一律不参加,凡是与目标无关的书籍一律不看。注重知识积累和技术训练,忽视文化熏陶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这种过于追求功利性和效益的最大化的倾向,是非常危险的,容易导致大学生片面发展、畸形发展。
  二、原因分析
  1.高等教育目标仅囿于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范畴,缺乏对大学生的职业理想、人生价值观、就业观、成才观、创业观以及诚信素质、择业心理等的经常性的、正规的教育因素的重视[2]
  工具理性推崇“目的--手段”的教育范式,在教育上体现为泰勒的“目标--行为”模式,在现代学校教育中形成了一种惟知识、惟技术、惟能力的教育。自觉或不自觉地将科学的价值观、科学的精神等排除在科学文化之外,抹杀了科学文化的内在精神和人文价值,忽视了学生的性格的塑造、人文精神的培养,出现了大学生精神世界贫乏、人格意识模糊、道德素质低下、做人品质缺失、行为举止失范等现象。
  高校注重模块化培养,产出模块化人才。这种模块化模式面对最直接的现实挑战就是,到学生就业时,就业方向已经非常明确,没有更多发展的空间,只能根据现有的条件在少数几种职业中做出决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分析非常深刻:“谋求职业的动机看来也不可能保证真正民主化,这种动机也有很大的缺点,因为它使人相信:每种学位都有取得与资历相当的职业的权力,结果那些找不到与其资历相当工作的毕业生就感觉到自己是受骗了,他们宁愿失业,也不愿从事那种名声较低的技能,因为这会降低自己的身份,何况这个教育体系又没有教给他们这种技能。”[3]学生因此缺乏对就业市场的适应能力。
  2.生涯教育“断档”造成目标选择的盲目
  美国著名生涯规划专家舒伯(Super)将人生分为五个职业生涯阶段,即成长阶段(0-14岁)、探索阶段(15-24岁)、建立阶段(25-44岁)、维持阶段(45-64岁)和衰退阶段(65岁以上),其中探索阶段又细分为三个时期:15-17岁为试验期,18-21岁为过渡期,22-24岁为尝试期。根据这一理论,我国的高中生应处于试验期,在这一时期,个体对自身的需要、能力、价值、就业机会都有所考虑,并据此进行试验性的尝试;大学生处于过渡期,是个体进入劳动力市场或专门训练机构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时期;大学毕业后三年为尝试期,个体选择一种自己认为适合自己特点的职业,并试图把它作为终身职业。但由于职业教育的空白和职业指导的缺乏,一般学生往往在进入高等院校之前并没有完成试验期任务,以至于在高考志愿填报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不少大学生在经过四年的过渡期仍然没有找到比较明确的职业目标,只有随大流。
  3.工具理性下的价值观异化
  韦伯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工具理性化的过程。人们往往根据可预测的技术性方式和可以带来的现实利益作为对目标进行选择的标准,同时致力于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和最佳方式。它始终以经济为取向,最求价值最大化。这种功利性特性在市场经济中,表现为追求效率优先。由于片面追求技术,忽视价值和精神,在现实中往往异化为消费至上,物质第一。这种异化的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影响深刻,具体表现为大学生在生涯设计时追求“最佳规划”,一劳永逸;在执行过程中“唯目标论”,其他一切靠边站;在找工作过程中追求“三大三高”,看重“钱”景,忽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
  综上所述,工具理性虽然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其与生俱来的缺陷也正在给我们造成很多负面影响。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时如何避免陷入工具理性主义的误区?
  三、对策和建议
  1.中国社会在倡导工具理性的同时完善价值理性,追求两者的协调和相互渗透
  工具理性在西方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西方社会进入后现代化阶段,出现了反理性主义思潮,工具理性在西方开始被批判和抵制。批判者认为人文精神萎缩的主要根源则在于人的“物化”,在于技术社会中失去了价值导引的“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或者说,在于“理性的暴虐”对人的奴役。人定胜天的工具理性观念目前已经显露出它内在的反生产性、破坏性和盲目性,最具体的表征就是一天比一天严重的全球生态危机的出现,这不但逐步破坏人类生活的自然基础,而且也在拆毁人类生活的各种制度、结构以及价值观念。
  因此,当我们在追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候,千万不能忽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忽视人的精神世界的塑造和价值追求。在提倡和发展工具理性的同时加强价值理性,不断优化人们的价值追求,同时积极促进和改善各种规章制度,兼顾法治与德治。
  同时,要把工具理性与实用主义区分开来。实用主义是主观唯心主义,只讲“有用”,不讲规则,无视手段和方法的优劣,“成功就说明手段工具是合理的”。甚至不择手段,铤而走险。实用主义崇尚“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为了实现个人利益,不惜牺牲社会和集体利益。近些年,社会上出现的许多不正之风与实用主义的泛滥不无关系。如有的人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的人搞地方保护主义、小团体主义,有的人坑蒙拐骗,有的人则贪污腐败等等,而且屡禁不止,已经严重影响我国市场经济建立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职业生涯教育有机结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有条件的高中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鼓励高中生对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等进行探索,对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进行思考,避免高考后盲目的选择学校和专业。
  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应建立整体职业生涯观念而非追求短期性就业。从大学生入校就开始培养、引导和训练,全程式导引,为学生一生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职业生涯教育必须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基础,离开这个大前提去追求所谓的最佳路径、技术性目标都是空中楼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有机结合。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支撑,对职业生涯教育起着引领作用;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建立,又需要依赖职业生涯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应当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要求,加强学生个性化教育。通过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心理量表的测试,为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个性培养方案,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素质教育活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等活动,发挥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能。要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育效果。通过这些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未来社会的基本需求,促进社会与人的和谐发展。
  3.大学生要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合理规划学业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要帮助大学生转变两个观念:
  第一,从“找工作”转为“做事业”。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最初是为了应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而引入的,因此带有强烈的“就业指导”色彩。功利主义的目标带入课堂自然就产生了功利主义的行为和功利主义的结果。然而,生涯教育的目标绝不只是为了找一份工作,而是帮助学生理性认识自我,客观分析环境,思考人生目标,追求事业发展,完善人生过程。找工作只是追求事业发展的一种手段,是人生不同阶段的一个开始。同样,金钱和地位只是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阶段性回报而不是最终的目的。大学生只有在远大目标的指引下,才能不断进取,最终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第二,专业学习—综合发展。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往往被夸大,而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往往被忽视。根据“冰山”理论,裸露在海平面上的那部分冰山最容易被人所发现,因为它是显性的,正如大学生重视知识和技能;而海平面下庞大的山基却往往被忽略,它虽然支起了整座冰山,但是人们看不到它,正如大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因此,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综合发展的理念。知识和技能对于找工作固然重要,但是一个人事业的发展最终还是要取决于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陈德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及对策[OL].2007.http://blog.voc.com.cn/blog_showone_type_blog_id_123814_p_1.html.
  [2]樊钉等编著.起步人生:职业生涯规划卷[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29.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5.
  
  作者简介:沈立煌(1979-),浙江金华人,讲师,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团委书记,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其他文献
研究提供了强调“双创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管理,承认“双创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的学生主体地位,创新“双创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教学方法,增加高职院校思想政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的加快,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的水平上有了比较大的提高,对电力的使用量也随之大幅度的提升,各处都对用电量的需求只增不减.在电力生产的过程当中,
党性教育是决定党员个人修养和自身价值的根本,也是保持党员纯洁性的重要途径.党性教育是党员自我提升升华的一种重要方式.除了实现自我价值和保持自身的先进纯洁性以外,还可
在开放创新环境中,创新搜索对组织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文章首先探讨了创新搜索的内涵与分析维度,然后从组织内和组织间视角解析了影响组织创新搜索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从创
10月20~23日,2015全疆棉纺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暨全疆企业农民工职业技能纺织赛区大赛在新疆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新疆鲁泰丰收棉业有限责任公司举行,全疆33家棉纺企业的领队、教
期刊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中国吉林省下辖的一个自治州,位于吉林省东部的中朝边境.延边地区从19世纪末开始到如今,金融业有着明显的自身发展轨迹.该地区最大的特点就是金融机构产生
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时提出了在新常态背景下,为了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建设,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推动国家治理体
新时期,我国电力事业发展速度加快,对电力系统性能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中为了保持电力系统良好的运行效果,实现系统设备的安全运行,则需要积极开展与之相关的电气
互联网时代的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认清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从理念上、能力上跟上时代步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