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活动课评价标准的制订

来源 :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an_NE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活动课是由心理专兼职教师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和特点,确定活动内容;运用心理学理论、技术与方法,设计活动方案;通过生生、师生互动,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与分享;开发潜能,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和预防问题行为发生的面向全班学生的一种活动课程。对心理活动课的评价,应是多维度的,既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也可以是“过程评价”和“效果评价”。对此已有的研究及实践,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一些学校领导、教师还习惯用文化课的课堂评价标准来做参照。较少考虑心理课自身的一些规律和特点;第二,有的研究者对心理活动课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研制过程比较严谨,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但提出的指标体系注重全面、系统地反映心理活动课的诸种要素,因此显得架构比较庞大,权重分配与分值统计比较精细,这就难免会给操作上带来一些难度。
  作为供一线专兼职心理教师随时使用的常规性活动评价指标,除了要能反映心理活动课的基本规律和价值导向之外,一定要重点突出、操作起来简便实用。因为在学校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心理活动课的评价经常是即时性的,一般是活动一结束,听课的教师们就要聚集在一起进行反思总结,即兴发表评价意见,特别是教研员,更是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言简意赅地对整个过程做出明晰、科学、专业的剖析。因此,从实际需要出发,我们除了需要系统、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之外,还需要一种更为简洁明了的即时性评价工具。
  为此,笔者在教研工作中,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评价体系的建构进行了探索:先从本课程的特点提出全面的指标;组织各校心理教师对指标体系研讨,进行合并、增减;在实践中试用,进行信度与效度的检验,及时作修订;请专家进往评判,提出建议;最终确定指标体系。几年来的实践表明,此评价体系简捷、有效、实用。现简要介绍如下,以期和同行共享。
  我们从活动主题、活动设计、活动过程、教学素养、活动效果等方面把心理活动课的活动评价标准简化为五条:主题明确,有针对性;思路清晰,情境动人;面向全体,注重互动;科学性、人文性强;注重实效。
  一、主题明确、有针对性
  主题明确。每次心理活动课都应围绕某一方面的某个主题去展开,避免一节活动课出现两个或多个主题。整个活动的各个环节始终都应紧扣主旨,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让学生一课一得,课课受益。
  有针对性。心理活动课强调从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体需要出发,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求选择课题。因此选择课题时,一要了解学生的实际,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状况是不同的;二要必须是大多数学生共同面临的问题。例如高一学生就需要重点辅导如何适应新的学习内容、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新的人际关系等;而高中毕业班的学生就比较需要关于未来发展、专业选择,考试心理等方面的指导。
  注意问题:
  1.避免一节活动课出现两个或多个主题。
  活动设计要紧扣主题,为主题的展示服务。在实践中,有的老师设计了较多的活动,课堂气氛很热烈,学生的参与程度也比较高,但是效果并不好,原因在于过多的活动目标冲淡了主题。有的活动纯粹是为活动而活动,与主题没有多少关系,而且活动后没有交流和分享,所以收效甚微。
  2.避免选择学生不易于公开表露或牵涉学生隐私的主题。
  3.避免由于选题过大、目标过空导致对主题挖掘不深、不透。
  活动主题忌大或空,要具体化为可以操作、可以训练的行为特征,从问题入手。如有位老师活动的主题是“优化心理,助我成功”就显得太大,学生讨论开后,内容太多,教师不易把握。
  二、思路清晰、情境“动”人
  1.设计思路清晰
  心理活动课一般而言只有40~45分钟。在这样短短的时间里,要实施一个非常复杂的方案是很难的。在这种条件下,能否给全班学生留下一个深刻印象,关键就在于操作思路是否简洁、清晰、明快。如果思路混乱,“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就难免会陷入不知所云的尴尬境地。
  设计思路清晰表现为:活动清晰有序,每一个步骤紧紧围绕主题需要。教师的思路是通过活动来呈现的,思路清晰,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紧紧吸引住,不知不觉间就跟着教师的引领进入了活动的“胜境”。教师应先以活动、游戏、生活事件、故事等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接下来生生讨论、教师小结,然后学生联系自我(实践),最后是教师总结升华。整个活动设计逐层递进而不是平行并列。
  2.情境“动”人
  即通过小品表演、讲故事、听音乐、看录相等方式,创设一定的情景或营造某种心理氛围。
  创设故事化情境。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如果学生对讨论的问题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成长欲望,参与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一定的故事情境,例如讲述,漫画,flash,照片配音,录像剪辑等,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创设生活化情境,把心理活动课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教学贴近生活。这样,既能让学生体会到教学源于生活、心理就在身边,感受到心理的应用价值和心理课的力量,对心理课产生亲切感,又培养了学生运用心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设活动化情境。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实践,使学生在动口说、动手做、用耳听、用眼看、动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
  创设游戏情境。游戏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形式之一,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游戏能稳定学生的学习乐趣,使其学习兴趣、爱好得以延伸,整节课都能保持高涨的参与热情。
  情境创设应新颖得体,能触动学生,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在心理活动课上,教师应经常采用不同的活动,创设一定的情景或营造某种心理氛围,将心理理论和操作技能灵活运用于课堂,将音乐、美术等请进课堂,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课堂增辉,让学生始终以愉悦的心境参与整个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一节成功的心理活动课,教师必定非常注重热身活动的使用、情境的创设以及团体氛围的营造,以便有步骤地激活团体动力,并一步一步推动其发展。
  三、面向全体、注重互动
  1.面向全体
  开展活动时,教师要选择一些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涵盖面广的教育点,面向全体学生,与学生一起探讨、研究、交流,提高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教师经常采用集体活动、分组游戏、同桌交流,问卷调查、问题讨论、辩论会等形式让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在课堂上,教师尤其要关注自卑内向的学生,启发、引导他们敞开心扉,积极参与活动,踊跃发言,同时引导积极发言的学生关注其他同学的情感经验。
  2.注重互动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在体验中感悟、分享,不能越俎代庖,不顾学生实际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观点灌输给学生,或者急于评价、替学生总结。
  班级团体动力的基础在于小组内的生生互动,只要小组团体“热”起来了,整个班级大团体必然“热气腾腾”。所以,调控好小组的活动至关重要。小组的互动应该是实质性的,教师设置的话题集中而又有较大的探讨空间,学生才会乐此不疲,而在此基础上的全班分享才会具有启发性。才会引发学生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
  教师应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团体规范,课堂活而不乱。团体动力的正常运作应该是有序的。如果某一位心理教师感到自己一上课就混乱不堪,特别是在组织活动和讨论时,学生各行其是、调侃成风,使得教师左右为难、痛苦不堪,那么,首先要“全面反思”的恰恰是教师自己的教育理念、设计思路、活动安排、组织能力等方面是否出现了问题,而不是先去责怪学生。
  四、科学性、人文性强
  1.教育理念正确
  教育理念是心理活动课的灵魂。一个教师的理念是否正确,是显现于整个活动过程之中的。当学生在活动中提出各种具体问题、发表各种不同见解之时,更是对教师能否准确把握活动课主题及其核心理念的一种挑战,如果处理好了,问题就会变成促使学生成长的契机。那么,如何判断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否正确呢?具体来说包括:
  要看教师在理念上是否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方向。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更重要的是要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协助学生在其自身和环境许可的范围内达到心理功能的最佳状态,使其心理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人格或个性日趋完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上策是发展和预防,而不是治疗。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使人开心,更要使人成长。这里的成长,就是通过辅导过程使学生自己想通了,认清问题的本质,知道该怎么做。所以,使人开心只是心理辅导的前奏曲,而使人成长才是心理辅导的主旋律。
  要看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对主题的理解有无片面性和绝对化。学生通过接受心理辅导,既增加了对困难的了解,也加强了对自我的认识——目前的处境、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内心的需求、未来的发展方向、问题根源等。它可以使学生在困难面前积极发现个人与周围环境的有利因素,并加以有效的利用,以促进个人的不断成长。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学习是通过个人的努力思考及心理教师的积极启发而“悟”出的。
  要看教师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偏离主题的发言能否给予及时的引导。对教师心理教育理念的深度考验莫过于在现场应对学生的五花八门的发言。学生偏离主题的语言是经常会冒出来的,如果教师对自己组织的活动没有深入的思考,就可能会“捉襟见肘”。团体活动的现场是无法完全预料的,尤其是在全班分享交流时,各种情况都可能出现,教师一定要注重临场应变,对学生发言的回应必须简洁、到位。要做到这一点,心理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和一定的心理基础理论功底,能够把握问题的重心和辅导目标的方向。有适度的幽默感,并善于适时引导,使活动或讨论不偏离主题,而且能避免出现明显的失误。
  评价一节心理活动课,必须把正确把握理念放在重要位置,方可对心理教师的专业提升起到引领作用。
  2.心理技术运用得当
  教师是否自觉运用一定的心理技术,是心理活动课与主题班会或思想政治课的一个重要的区别。
  心理教师要逐渐地学会运用专注、倾听、同感、澄清、重述、小结、具体化、举例子、聚焦等心理技术,对各种情况及时做出回应。需要强调的是,作为心理教师,特别是兼职心理教师,要达到专业要求是要有一个过程的。从目前来看,对于大多数心理教师和班主任而言,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尝试,就已经不容易了,我们应该予以充分的宽容、支持和鼓励。
  3.人文性强
  人文性强主要体现在教师有亲和力,亲切、真诚地面对学生,上课有激情、感染力。研究表明,学生在和谐、民主、有安全感的课堂中更易流露真情、表现真我。倾诉自己的真情实感,此时的学生也更易得到启发,从而获得心灵的营养。
  注意营造和谐、民主、有安全感的气氛。引导学生表现真我,倾诉真情实感,得到启发、感悟、获得心灵的营养。使学生能够在开放自我的宽松环境中,表露自我,坦诚相见。整堂课或活泼,或静谧,或感人,或温馨,避免紧张,害怕,忧虑,沉闷。
  另外,老师的知行合一非常重要。教师要身体力行,举手投足、言行中处处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关注与爱护。
  注意问题:
  1.教师应避免自我封闭的心理和自我优越的体态。
  教师要按心理活动课的要求重塑自身的角色地位,使学生能坦诚相言。如教师可以先讲讲自己的经历、自己犯过的错误、自己遭受的不理解,引起共情,使学生解除顾虑,敢于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使活动朝着预想的方向发展。
  2.避免学生认知需提升时,教师跟不上,点评不到位。
  对活动中学生提出的违背常理的问题,教师应给予适当点拨,不能听之任之,不然会造成学生误认为教师认可他们的错误想法。如在主题为“当父母误解我的时候”这一活动中,有一学生谈到当他和表弟闹矛盾时,明明是表弟的错误,父母却总是怪他,这时他采取的办法是把表弟叫出去打一顿。如果教师对他这一回答不予理会或简单地否定,都不会有好的效果。教师应顺着他的回答点拨他,让学生自己觉得他打表弟一顿毫无作用,从而改变做法。
  3.避免自卑、内向的学生由于不敢发言而隐瞒真实感受。
  4.避免由于学生发言过于随意,而导致课堂缺乏正面导向。
  五、注重实效
  教师要抓住问题的症结,从情感、认知、行为等各方面,步步深入,层层落实,由点到面,由表及里,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高质量的活动。主要表现为:
  课堂活动有节奏,一些讨论有相应的深度。例如,一位教师在上《放飞成长的烦恼》这一课时,充分地调动学生资源,当学生谈自己的烦恼时,请其谈谈感受,谈谈是如何解决烦恼的;小组代表发言后,请其他组员补充,请班级中其他组成员补充。除此之外,也可以采用让学生举例子、结合事例来讨论等方法,增加讨论的深度。
  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有可操作性,学生掌握起来既方便、又实用。
  心理活动课的重点要落脚在学生自身。引导学生联系自我实际,看看大家讨论的哪些方法对自己有帮助,使学生有实际收获。
其他文献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语言。她是付出,是给予,不是等价交换。作为一名教师,因为爱,让我明白了教育的真谛;也因为爱,让一个个单纯而真实的孩子懂得了爱,所以也懂得了回报爱。  一、爱是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石  在古希腊神话里有这么一个故事,塞浦路斯国王皮格玛丽翁酷爱雕塑艺术,有一次他完成了一座少女雕像,倾注了自己的全部的心血和情感,并不禁对这个美丽的少女产生了爱慕之情。后来,他的热望终于发生了效应,少女雕
期刊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国家教委的调查报告所示:在调查的12.6万名大学生中有20.23%的人有程度不同的心理不适反应,主要表现为恐惧、焦虑、抑郁、强迫症和情感危机等。虽然关于心理不适应的标准有待讨论,但是这些数字提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他们与同年龄其他群体相比甚至存在心理问题高发倾向,而情绪困扰是比较突出和普遍的问题。情绪适应的好坏对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
期刊
一、教育的根本是什么  世界著名的教育家杜威先生的教育理论中,“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教育的三个核心命题。杜威的立论是:教育是为了给人们提供一种“新生活”,一种“改造了的生活”,要求改造不合时宜的学校教育,使学校生活成为社会生活与儿童生活的契合点,从而使它既合乎社会需要亦合乎儿童需要;教育应尊重儿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学合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一切真正的
期刊
心理辅导的兴起  心理辅导在西方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而在中国,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心理辅导还鲜为人知。  心理辅导是社会剧变的产物。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生活方式相对稳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已经适应了这种生活,心理问题相对较少。在西方,心理辅导是在工业革命后出现的,在中国则是改革开放的结果。因为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人人都需要适应,适应不良者自然会多一些。心理辅导就是通过语言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
期刊
初中阶段,知识的增长,情感的发展,都使学生不得不面对更多的人际关系问题。同伴关系的建立是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阶段。在同伴关系中,学生的行为随意性强,戒心小,相处不需太多的心机和策略。而在与老师的交往中,由于权威,年龄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势必会造成学生的防御心理。阻抗就是防御心理的一个突出体现,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中产生阻抗心理是常有的事,教师应该注意到阻抗既可以成为解决问题的契机,也会成为矛盾冲突的开端。教
期刊
学业不良问题是困扰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的一个难点,而习得性无助是学业不良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习得性无助”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最初是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用一个巧妙的实验揭示了这种现象。他首先通过对狗的研究发现,当狗经历了某种无法控制的情形时,即无论怎样做,都躲避不了电击时,它们会把这种无助感迁移到另一个其实可以避免电击的情境中,也就是说它们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反应。随后的很多实验也证明了这种习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5个笔者亲历的案例,分析了教师由于职业道德方面的问题,从而严重地损害学生心理健康的现象。相信,每位老师看了这样的案例,心灵都会受到震撼。  关键词:中小学 心理健康 案例 评价 师德         师德在教师的综合素质建设中占有主导地位,它既是教师人格的标志,又是教师的操行体现。教师师德的好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是指引我们党、国家和民族开创千秋伟业的行动纲领。海淀区委组织部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坚持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确保党中央关于组织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在海淀区落地落实。  更加自觉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四个伟大成就。百年党史深刻表明
期刊
内容摘要:为了解昌平区中小学一线教师的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状况,我区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参考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李超平博士设计的 “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问卷,进行本次调查并分析撰写调研报告。  关键词:一线教师;职业压力;心理健康状况    一、调查目的  为了解我区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状况,昌平区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参考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人力
期刊
中共北京市委作出开展向“时代楷模”李桓英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李桓英,女,汉族,1921年8月生于北京,中共党员,世界著名麻風病防治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医生、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桓英同志始终坚守“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报国初心,牢记救死扶伤的医者使命,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麻风病防治事业,为我国乃至世界麻风病防治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2021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李桓英同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