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养成

来源 :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zi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亲社会行为是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也就是说亲社会行为是任何以他人为目标所采取的行动。它主要包括分享行为、捐献行为、合作行为、助人行为、安慰行为和同情行为等。从已有研究看,青少年很早就已表现出亲社会行为,但这种行为是随着青少年社会化和认知的发展而变化的。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是渐渐确立的,这里父母起了重要作用。学校、社会在培养青少年亲社会行为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青少年的移情能力,会增加他们的亲社会行为。
  关键词 青少年 亲社会行为 家庭环境 学校环境 社会环境
  
  一、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prosocial)”最早提出这个术语的是美国学者威斯伯。他用这个术语特指那些与破坏、攻击等反社会行为想对立的行为。英文中“prosocial”的解释是“忠诚于既定的社会规则或道德准则的”,亲社会行为最初就是指具有上述特点的行为。具体的定义有以下几种: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将亲社会行为定义为:准备帮助他人或采取有益于他人的行动,如助人、合作、分享等。当儿童自愿帮助他人而不考虑任何外在奖励或没有个人动机时,则是一种利他主义,这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主要形式。
  马森和艾森伯格把亲社会行为定义为“是帮助他人或群体并使其受益而行为者却不期待获得外部奖酬的行为,这类行为经常需要行为者一方付出代价、作出自我牺牲或冒一些风险”。
  另外,在桑标写的《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中指出,亲社会行为通常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
  在04年的心理学杂志《心理发展与教育》中认为: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是指一切自愿使他人受益的行为。包括助人、分享、谦让、合作、安慰、捐赠、自我牺牲等一切积极的、有社会责任感的行为。这种行为有两种具体的情况,一种是由利他主义引起的,即只关心他人的利益而不考虑自己的利益,自愿帮助别人而不期望得到任何回报;另一种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有所企图地帮助他人的行为。这两种情况都对他人对社会有利,都属于亲社会行为。
  由此可见,亲社会行为是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也就是说亲社会行为是任何以他人为目标所采取的行动。它主要包括分享行为、捐献行为、合作行为、助人行为、安慰行为和同情行为等。
  亲社会行为是比助人行为概念更为广泛的描述社会有意行为的概念。助人行为特指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根据助人行为的动机性质,它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无个人动机,不期望任何回报的助人行为,即利他行为(纯粹利他)也就是说利他主义(altruism)是纯粹为了有利于其他人,自己没有获利(并且常常是要付出代价),即使需要助人者付出代价,仍愿意帮助他人。另一类助人行为具有个人意图,与利他主义的慈善行为相比,有些助人行为是出于自己的利益而发生的(互惠利他)。亲社会行为与助人行为、利他是一个层层包含的关系。
  
  二、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养成
  
  (一)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师,是孩子首先模仿的对象。父母的言行、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时刻影响着孩子,可以说从孩子身上,我们总能找到父母的影子。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青少年的情感易受感染,且模仿性较强。倘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能“严以律己”,对他人热情,对长辈关怀备至、体贴有加,生活在如此充满爱心的家庭氛围中的青少年,一定也会充满爱心地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家长要想在孩子心中撒下“爱心”这粒种子,千万别忘了向孩子渗透“好孩子要心中有他人”的积极情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夫曼通过对“移情与亲社会行为”课题的多年研究指出,移情是青少年亲社会行为产生、形成、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因此,家长要充分利用孩子的移情力,让孩子通过角色互换,体验社会生活中不同角色的感受。生活中,家长不妨让孩子当回“小家长”,请孩子做一些父母平时经常作的家务活,如:扫地、洗衣服、做饭等。同时,家长可以向孩子讲述自己的生活感受及喜怒哀乐,让孩子了解父母的想法,了解父母也会有不开心的时候。学会关心父母。总之,父母要善于在生活的细节中,向孩子渗透积极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久而久之,孩子心中会自然而然的涌出关心他人、体贴他人的良好情感。
  (二)优化学校环境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由家庭走向学校,学校在培养青少年亲社会行为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要大力进行道德宣传教育。对助人为乐、大公无私、舍已为人等思想和行为给予大力褒奖,而对各种不道德的思想和行为给予严厉谴责,从而使更多的人遵从规范;学校应充分利用群体的作用。在群体中通过增强责任心来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青春期的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内心渴望独立,但又害怕孤独,所以,他们更愿意在自己生活的群体中寻求温暖,结交朋友。因此,他们更重视同伴的评价,同伴的影响在不断增强,根据这一特点,学校教育要以各种方式教育学生使学生懂得在生活上要相互帮助,彼此关爱;学习上互学互助,共同探讨;在集体活动中,献计献策,为集体恪尽职守,在学生中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责任感;在群体中进行移情训练。“移情”是个人对他人情绪、情感状态的感知与体验(即对他人的处境感同身受)。移情是人的情感体验,当人的认知与情感不一致时,情感决定行为。一个经受过苦难的人,更会自觉地去帮助与他有过相似经历的人。培养青少年的移情能力,会增加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学校的社会实践应带学生多去贫困山区,看看山区孩子困难的家境、他们对读书的热望,组织向贫苦山区孩子捐款捐物活动。用移情这种方式教育青少年,使他们的利他行为内化,效果比枯燥的说教要好得多;在群体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个人的价值观是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在家庭和社会群体的影响下,融合了个人所参与的众多社会群体中的价值观念,逐渐建立起来的。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大众传播媒介是青少年学习与建立价值观的主要渠道。随着年龄的增长,同辈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增大,所以,学校教育要以多种形式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从爱国、爱家、爱人民做起,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创造出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
  (三)优化社会环境
  班图拉的观察学习理论中引起注意的要素之一是“交际网络”,他特别强调电视的价值功能,认为电视是影响人的注意的最重要因素。电视、广播、电脑网络及报刊杂志的宣传,一定要防范攻击行为,尤其是凶杀与色情行为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社会这个大环境在培育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上肩负着重大责任,而家长、学校和舆论还应承担起监督的责任,大家共同努力净化社会环境。全社会“自上而下”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亲社会行为的宣传和教育,成人为孩子做出榜样,为青少年的成长创设一个良好的生存大环境。
  
  参考文献
  [1]叶茂林.青少年攻击行为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张厚粲.大学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出版社,2002.
  [3]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4]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摘要 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职业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采取了随机抽取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和专家组评价有效结合的方法,通过制定评价量表,发放量表调查、回收统计、研究分析等程序,探讨了高职教育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及方法,并做出了相关的研究结论。  关键词 高职教育 课堂教学评价 量表    一、研究的起因及目的    课堂教学,是高职学院教育活动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形式,是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主
期刊
摘要 作为新形势下的教师,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师德、心理素质,还需要有较强的专业素质、科研能力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师德 专业技能 心理素质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只有教育者的高素质,才有素质教育的高质量,才能担负起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一代新人的重担。那么作为历史教师,怎样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呢?笔者认为,  应具备以下四大基本素质:  
期刊
摘要 本文指出我县教师队伍存在问题及其产生原因,试图提出几点提高我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建议,以期促进我县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  关键词 教师素质 课程改革    我县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已全面展开。当前的新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必将促使我县的中小学教师在素质要求上发生质的变化。这里,笔者试图提出几点提高我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建议,以期促进我县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 
期刊
摘要 小说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文体,在中学的语文教材中选编了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名著之所以名垂千古,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塑造了典型的令人过目难忘的人物形象。因此,小说文本的鉴赏,其核心就是对小说人物的审美鉴赏。可是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诸如标签化,公式化,简单化之类的问题,影响了师生对人物的理解鉴赏。本文试图从文艺鉴赏理论出发,探讨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引领学生学会鉴赏小说人物,丰富学生的精神世
期刊
摘要 加强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的必然要求。教育工作者应给学生创设说话的机会,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克服胆怯心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加强口语训练。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加强自我训练。师生共同努力,提高表达能力。  关键词 训练 口语 表达能力 时代需要    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不仅仅是单纯的说话技巧的体现,同时它取决于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知识水平
期刊
摘要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  目前,中学生对社会的接触和了解越来越广泛,在一定程度上,社会上不良风气和不正确的思想意识对他们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当他们一旦接触到不良
期刊
摘要 本文主要概述了元认知知识,元认知调控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作用,提出有效的元认知过程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元认知与学生学习之间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元认知(metacognition)是近二十年来西方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包括认知主体对自己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知识,以及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和调节。在认知心理学家看来,学生的学习是
期刊
俗话说得好:“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又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确实,学生由于存在先天个体的差异,再加上受后天学习环境、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人生观、价值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一个班集体里,相对优生来讲,必然会有后进生。  这些学生迫于学校、社会及家庭的压力,再加之自身学习和心理的压力,往往会产生冷漠、孤僻、自卑、畏学、猜疑、悲观、逆反等心理,甚至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以烂为烂。跟教师和家
期刊
摘要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与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人格形成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本文在总结概括国内外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理论研究及实践应用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教育改革增进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教师 自我效能感 自主发展    Abstract There is a relation among teacher’s perceived self-efficacy and teacher
期刊
摘要 本文从课堂内外激发求知欲,培养创造性思维,开展创造性活动几方面论述创造力的培养。  关键词 创造力 培养    民族振兴,科教兴国,创造力非常重要。师范专业学生是未来的人民教师,作为老师,在传授他们知识的同时,要课堂内外结合,通过适当的,有效的训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一、发挥第一课堂的主导作用    (一)抓好基础教学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创造力的基础,严格按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