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那条街 还是那个人

来源 :椰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z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冉建敏与丈夫赴琼时,算不上最早一批闯海人。但他们看到一批成功者和失败者。
  研究那些成功者,他们成功在哪里?剖析那些失败者,他们失败在何方?冉建敏认为这个问题怎样分析看待十分重要。
  华海路,前身是义龙路的西向延伸路段,也称过义龙西路。刚开始的路段,是条积水坑坑洼洼的泥土路,当时最新的一幢楼,叫鞍海大厦,那时是这里的地标物。往前追溯,那里有个建省前的红湖粮店,军地两用,军用为主,可列为这一带的地标物了。再往前追溯,那就是一片连接海滨的盐碱地,找不到地标物了。
  冉建敏与丈夫来自四川,看着其时川军涌入海口的队伍庞大,但大多数要不当普通劳动力使用,要不是创业发展趋向与这座新的城市需求不吻合。再看着华海路上建起了第一幢新楼后,他们以锐利的眼光分析,有一幢,很快就有一片。城市的迅猛发展,郊区很快变城区。城区不断扩大,医疗这一块发展潜力巨大。而看着当时海口几家医院人满为患的现狀,夫妻俩创业方向选定。
  说句通俗话,建个帮产妇生孩子的专科医院。
  夫妻俩在成都、重庆等城市有一批人脉资源,检测、治疗、预防、产育等各个环节很快聚拢了一批专家。夫妻俩求贤若渴,又都是公关能手,又能以情感人,肝胆相照,医院内外颇得人心。
  是的,得人心者得天下。
  选人才固然重要,但能否留住人才更重要。冉建敏深有感触。
  在“打江山”和“守江山”上,他们夫妻俩配合很密切,在自已开办起来的海南妇产科医院里,开初是丈夫当院长,冉建敏当助手,配合十分密切,重大事情,两人一碰头,即办。有时连碰头也不用,一个电话沟通一下,立即形成决议,立即可以实行,不像国营医院那般行政班子讨论,讨论通不过还得搁浅,通过的有时还要上报审批,很多问题往往就在讨论中,在审批等待中错过时机了。加上医院里的人性化管理也比较好,聘请来的医护人员大体上都能安下心。与大医院相比较,服务质量好,医护评价高,办事效率快,获得好评多。夫妻俩,为聘人才,购设备,参加会议,联络公关,办理手续,经常要双轴运转,两人轮流镇守和外出。
  二
  又一次冉建敏留守,丈夫出差。
  按惯例,丈夫外出期间,早上起床后总要电话联系,她拨过去了,他那头没有接。可能出差太累了,要多睡一阵吧,那就让他再多睡一会吧。过了好长一阵再拨,还是没人接!一同出差的还有自己的一个弟弟,想到自己两个弟弟,一个已重病失去希望,唯一能干事的就只有这个跟着丈夫出差的弟弟了。电话拨过去给弟弟,同样没人接,莫不是……冉建敏不敢再往下想了。但人就是遇到这种情况最折磨,越不想,越不敢想,反而越要想。越想越折磨,但越折磨却越要想。坐不住,往外走,仰望南国空中过去自己最喜欢的朵朵轻飘的白云,今天怎么都变成了团团翻滚的乌云。过去挺欣赏的金色阳光,又仿若雷电般闪闪刺眼。街上汽车的喇叭声,更骤升十倍分贝如五雷轰顶……这不祥之兆终于传来噩耗:丈夫和弟弟都因出差的一起车祸转眼间与她永别!
  朦胧的昏迷中,此时此境,老家成都杜甫草堂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从小就扣住冉建敏心灵的绝句“俄顷风定云墨黑,秋天漠漠向昏黑”,背景甫现揪心。丈夫没有了,唯一能干的弟弟也没有了,还要关照家公家婆,赡养爸爸妈妈,全部都七十多岁以上,且岁高病魔缠身。
  这时间,现实生活中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一一考验她来了。
  有人悲叹,老天对这女同胞冉建敏太不公平了。有人预测,这医院恐怕要散伙了……
  打击是残酷的!打击是巨大的!但终归没把冉建敏打倒!
  她埋葬了亲爱的丈夫,埋葬了亲爱的弟弟,她走到医院里一大堆亲如兄弟姐妹的同仁中间,因为有过去的大爱,终究换来大家一个劲鼓励她:化悲痛为力量,东山再起!
  三
  冉建敏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我国桥梁设计方面的知名专家,母亲是公安系统的才女。她本人从小天资聪颖,又不怕艰险劳累。由于严格的家庭教育和严格的自我要求,她独立生活能力超强。十二岁小学毕业前后,能提上油漆桶,在好几层楼高的窗户外,在有些人站在房间里探头窗口看地下都觉得脑袋晕眩时,她却能钻出窗外游刃有余刷油漆。勤工俭学锻炼,从小培养了她独立生活能力。她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也很强,企业单位,事业单位,国营的,集体的,股份制的,私营的,经分析适合本单位实际的,又有发展前景的,她大胆引进使用,像IS0引进,成了海南医疗系统国际认证第一家。实行多年,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加强医疗制度和医护管理的同时,冉建敏更加关心员工的生活,同样因那起车祸而永别的弟弟,弟妇就在本院工作,冉建敏一边忍着心上的剧痛,一边还要关照安慰她,让她振作生活下去。情绪安稳后,放手支持她管好医院的后勤工作。看着她工作有起色,又进一步关心她个人的生活,直至为她重新成家倾心尽力。
  负责日常事务工作的小易,夫妻俩都在医院里工作,同样无微不至得到冉院长的关怀。还有负责医疗工作的何副院长,由于受到冉院长关心支持,他们在最近的一次抢救工作中,在不同的岗位上,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又为医院创造了一次奇迹。
  那天进来了一位海口本地产妇,产完婴儿后流血不止,负责医疗工作的何副院长亲自坐镇指挥,凭着多年的临床经验,确诊羊水栓塞无误,产妇那惊人的流血量,让不少医护人员皆称“第一次见到”,流血最猛时,简直如水龙头般喷出。果断采取止血措施后,产妇脸色苍白异常,因为己从她身上流出了3700CC的鲜血!何副院长已把全院的主任召集到这个产妇身边。流血得到控制后,当务之急是赶紧输血抢救生命。何副院长赶紧向冉医长报告。冉建敏也深知,每逢有何副院长紧急报告,肯定是非自己拍板不可的急事,非自己亲自出马的大事。
  事不宜迟,冉建敏火速急电向省血库求助。一路通关后,立即派小易赶紧开车到血库抢运血液。强将手下无弱兵,血库在秀英方向,想到海秀路返回时容易塞车,小易还准备了小冰箱,多带上机动人员,万一塞车了,让机动人员抱上冰箱搭个摩的也要不停顿飞赶医院。   而医院这边,全神贯注的医护人员,紧张进行着一系列的抢救工作。整个抢救过程中,主抢人员,口干了,水都不敢喝一口。尿急了,都憋住不敢跑厕所。在场见状的产妇亲属,有的感动得直流泪。更有一个目击者现场抒怀:“救人的人真伟大。”
  四
  事物总是相辅相成的。管理者越懂得关心下属员工,员工自然舍得为你的单位倾心效力。冉建敏善于以人为本,关心关爱是多元化的。
  最近忙里挤空与冉建敏又一次交谈。她说刚刚外出回来。时逢年关,各事繁多。还到哪去呢?谁都猜不着。是呵,如果她按一般简单思维去办事,她就不是有过人之处的冉建敏了。但仔细想想,她的一些“不按常规出牌”方式,其实更真诚更感人。
  她到上千公里外慰问一批老人去了。
  这些她每年坚持做并列上议事日程的“要事”,是当今很多政府部门和阿“公”单位都做不到的!这些绝大部分已八十高龄的老人,开门迎接冒着纷飞雪花前来探望的冉院长,不少人的泪花对着冉建敏头上的雪花一起闪光,随着双方双手紧握,泪花与雪花融在一块了,川海一线牵,天涯不遥远。这些老人当年都在海南妇产科医院工作过,其中一位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的老医生熊安荣,冉建敏还未回到海口,她的感动长诗已通过微信发到,“昨夜如梦回海南/逢朋友/把酒欢/十年隔海/相思两地梦……”这位老专家赋诗后还表示,等身体硬朗一点,还愿意重返海南再助冉院长一臂之力。
  在职的就更不用说了。据知情者如实反映,这里医护人员的报酬,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高的,要想进来还不容易,因为需要有出才能有进,而出的少,肯定进的难。每逢欢庆建院周年,全院员工都要欢聚一堂,留下一张“全家福”。在这张大合影里,有一大堆当年跟着冉建敏一起创业的元老,想起过去一起攻艰克难,肝胆相照的一幕幕动人场面,冉建敏眼角闪出泪花,她深知,在所有的医院行列中,妇产科是个高风险行业,绝不能闪失,绝不能疏忽!一闪失,一疏忽,必酿大祸。别的门类一般事关身体健康,而妇产科除了事关身体健康外,急、难和风险是它最明显的特点,而且它是直接事关母婴两条人命的特别门类。有鉴于此,冉建敏特别重视岗位人员的学习培训,而且目光盯住前沿和尖端,在国内外比较过硬的知名专家,她不惜重金聘请来院传帮带,前不久,国内知名的靳家玉教授,就被她请过来指导。同时,她要求医护人员一定要精益求精,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不脱产的情况下,争取自学成才。因此她也身体力行,起带头作用,在百忙中还攻读医院管理的在职研究生学历。
  五
  冉建敏由于里里外外获得了较好的口碑,在海口二十多年的创业中,她先后当选过区或市的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医院也获过区、市、省乃至全国奖项和光荣称号近百项。她喜欢与员工打成一片,每逢有乒乓球赛或文艺晚会,她挥拍上阵和认真献艺时,掌声和欢呼声都响到了极点。每一次掌声,代表一份激情和心意。特别是最近一次医院邀请十三个单位选手参加的兵乓球联谊比赛,当得力助手小廖精心协助组织,医院选手统一着装举牌进场参赛,精神抖擞,斩获佳绩。参赛的领导和群众目击赛场,有口皆碑,纷纷评价这是一个素质极好,素养极高的榜样单位。
  外面的人虽然不太了解内情。但人们从华海路的海南妇产科医院走过,天天都看到这里停车满满的,连周围可以缴停车费的地方,也给前来检查和生育的妇女的车辆塞满了。华海路有海南省和海口市的有关机构、企事单位好几十家,任你在海口市区的街道上,只要询问开的士一年以上的司机,问其他单位所在位置的,他们大多不认识,但说是华海路海南妇产科医院的,基本都能认识。
  二十多年过去了,冉建敏在华海路创办的海南妇产科医院,从当初的默默无闻到现在的熠熠生辉。知情者前后环顾这已负盛名的专科医院,感叹这位先经风雨后见彩虹的成功女创业者:街,还是那条街;人,还是那个人……
  江龙光,海口晚报早期文学副刊编辑及主任记者,曾有报告文学《讲台三录相》获海南文联、海南曰报等征文大赛一等奖,报告文学《商品味道外的庄文忠》获人民曰报《大地》雜志等征文大赛一等奖。1985年加入海南岛作家协会(后转入省作协)和中国散文学会。
其他文献
1  孤旅向来无趣,且又漫长,于是这次回乡,企盼遇上个能说话解闷儿同伴的奢望,便如儿时老屋篱前的春藤,悄然自心底葳蕤疯长开了。  火车廊道亘古不变地继承了狭窄逼仄的百年传统,驮包挟裹的男女旅客呼朋引伴,蜂拥而上,使这节原本空荡安宁的车厢,刹时便陷入了喧嚣的声浪海洋。  正满怀期待地张望寻觅哩,邻座早以一身与众不同的装束,锥尖般,火燎燎地刺入我的眼帘。勉强按捺住坠落谷底的心情,我伸手拍拍椅背,努嘴示
期刊
公元1994年11月,我背着装满书籍的行囊,毅然登上去往海南的列车。环顾站台,没有一个亲人,没有一个朋友。宛若一株浮萍,孤立水中。喧嚣的站台,在我眼里是那样的冰冷,一切都不属于卑微的生命,能够留念的惟剩下一丝牵挂,对父母的牵挂,对兄弟姐妹的牵挂。  当我乘车到达广东徐闻海安镇时,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民工集聚这里,等着过轮渡去对面的海岸。心中莫名升起一种像海水一样的澎湃,激动地流下热泪。在人堆里我偶然
期刊
萤火虫打起灯笼在村道、树林中夜游的时候,女知青来到了庄子里。  其时,我们正醉心于夏夜的捉迷藏游戏。突然在牲口圈门前明亮的灯光下看到一个高挑身材、齐耳短发、肩搭毛巾、身背斗笠、手提网兜的年轻女子。我们的脚板像是被钉了钉子,都不动了。我们以为,这不是电影《杜鹃山》里的柯湘走出了银幕,就是《洪湖赤卫队》里的韩英来到人间。旁边站着我的父亲,他是大队党支部书记。  父亲指着牲口圈门外的一间低矮的泥土屋,用
期刊
我的老家在安徽宣城,现在,定居在海口。许多人问我,当初,你为什么要闯海南?  我一概回答,主要是当时年轻气盛,在机关坐腻烦了,想换一换千篇一律的生活方式。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适逢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初期,百业待兴,有许多不甘寂寞的热血青年告别故土,投入到南海上这片热土的怀抱。这些人当中有一个戴眼镜的青年——他,就是我。  1990年3月,我乘船登岛。站在海口新港码头,看到一个大标语一
期刊
秋天到了  南下的飞鸟  剐蹭了稻草人的帽  村人手里的鐮刀  让我回忆起儿时的歌谣  少女束腰  越依赖男人的拥抱  你画上浓妆不如淡妆好  你在路灯下更会撒娇  我站在天桥  发现硬朗的摇滚和柔软的岁月一样  催人奋进 催人老  我想去你年轻的时候  我想去你年轻的时候  陪你到处走走  你说你趟过一条发光的河流  它弄湿了你的衣袖  我想去你年轻的时候  陪你到处走走  都说青春如酒  你敢
期刊
作为一名资深的文学批评家,师力斌在从事文学批评的同时,面对近年来诗歌界复杂多变的多样化风景,并没有忘记根植在自己心灵深处的一片初心——诗歌。从而,正因为此,在京都车水马龙、日夜疾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快节奏生活下,面对每天从身边匆匆穿梭而过的俗世万物,也就有了他笔下迥异于他人的精神体验和审美再造。一直默默地在微博上关注着师力斌的诗歌创作,在看到了他躬身于生活而不屈膝于塵俗的一面的同时,我认为那些隐
期刊
李健恒,男,湖北阳新人,语文教师,作品散见 《诗刊》 《当代教育》 《高校文学》 《东莞时报》 《咸宁周刊》 《长江诗歌》 等大小刊物。  月桂生香  月亮下,我闻出了桂花的香味  那是,月上人在摇动桂树的声音  粒粒月光,洒落人间  化着种子钻入地底,生根发芽  一座桂花之城,拔地而起  成长为香城泉都  夜空下,我看到  桂树成群,情侣成双  我驻足挺立,遥望月亮  摘一缕月光,放入口中  咀
期刊
张强,79年生,教师,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 《星星》 《诗选刊》 《北京文学》 《天津文学》 《福建文学》 《山东文学》 等刊,著有诗集 《六瓣雪》。  凭吊自己的人  他走进麦地深处,走进那片坟堆  他在一块墓碑前蹲下  仔细辨认风雨剥蚀的字迹,他叹息  他流泪,他抚摸着一串纪年的数字  像抚摸着一个人身体里的年轮  他点燃火纸,在青烟中拉扯了一下  逝者的衣襟。哦,这个陌生的人  这个
期刊
为母亲祈福  这些年,夹杂在母亲体内的风声,  越来越大。是的,这个46岁的女人,  就在乡下的土灶前烧火。  她一边为红薯去皮,  一边从鸭蛋里,掏出往事。  我知道,陈旧的囤里,  总储藏着她那肥沃的慈爱与温暖。  这是一个波澜不惊的黄昏,我登上  被磨秃棱角的望娘楼。虚无的云,  像一块一块的心情  堆放在空中。总让人想起  一些难以言表的东西,比如命运与贫困  比如痛与爱。我知道  时光是
期刊
2005年7月一毕业,我就在网上找了一份教师的工作。学校是民办的,在海南省乐东县。还记得那天到乐东的时候,已是晚上九点多。因为晕车的缘故,加上天黑,懵懵懂懂地进了校门。去厨房打水的时候,一个趔趄差点摔倒。校长半开玩笑地说“刚来就受个小惩罚”。  到校的第二天,新聘的老师陆续到岗。一个老师让我跟她一起去买生活用品。当时去的菜市场旁边的小卖店,看见杂乱的环境,我心里咯噔了一下,抬头看见市场门口那个破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