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城固县马铃薯免耕栽培玉米秸秆整株覆盖不同用量试验结果表明,马铃薯免耕栽培玉米秸秆整株覆盖适宜用量为6~12 t/hm2,最佳用量为12 t/hm2,其株高、单株结薯个数、单株商品薯个数、最大单个薯块重等主要农艺性状,均优于露地栽培和地膜覆盖栽培。
关键词 马铃薯;免耕栽培;玉米秸秆覆盖;用量;陕西城固
中图分类号 S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5-0068-02
近年来,城固县玉米秸秆除了少部分作青贮饲料和粉碎还田外,大部分在田间将其焚烧,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为了将玉米秸秆“变废为宝”有效利用,2015年开展了本试验研究,积极探索整株玉米秸秆在马铃薯免耕栽培中的最佳使用量,解决秸秆禁燒难题,提高种植效益,为该项配套新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安排在文川镇毛家岭村一农户的责任田内,东经107°8′26.7″,北纬33°11′40.7″,海拔543.4 m,年平均气温14.2 ℃,年降雨量1 071.3 mm,≥10 ℃积温4 936.7 ℃,无霜期242 d。
试验地前茬作物为玉米,土壤类型为黄泥田,肥力中等,在整地施肥前按照“S”形多点采集耕层土样混合后进行分析化验,土壤有机质1.75%、碱解氮125.8 mg/kg、有效磷15.6 mg/kg、速效钾113.7 mg/kg、pH值6.5。
1.2 供试材料
试验用马铃薯品种选用“高山牌”良种级早大白,由辽宁省本溪高山薯业有限公司提供;玉米秸秆为堆放在田间自然风干的整株秸秆;地膜为0.005 mm厚聚乙烯白色地膜;肥料为尿素(含N 46%)、磷酸二铵(18-46-0)、硝酸钾(13.5-0-44.5)。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7个处理,即露地栽培(CK);地膜覆盖栽培(A);免耕栽培覆盖玉米整株秸秆6 t/hm2(B);免耕栽培覆盖玉米整株秸秆12 t/hm2(C);免耕栽培覆盖玉米整株秸秆18 t/hm2(D);免耕栽培覆盖玉米整株秸秆24 t/hm2(E);免耕栽培覆盖玉米整株秸秆30 t/hm2(F)。3次重复,共21个小区,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26 m2(13 m×2 m),处理间设宽0.3 m、深0.3 m的灌排水沟,田块四周设2 m宽的保护行。每小区播5行,每行43穴,行距40 cm,穴距30 cm,小区边各留10 cm,每小区共播种215穴,折合82 692穴/hm2。
1.4 试验方法
试验于2015年1月27日播种,纯N、P2O5、K2O施肥量分别为450、225、450 kg/hm2,折合施尿素487.5 kg/hm2、磷酸二铵487.5 kg/hm2、硝酸钾1 012.5 kg/hm2、腐熟农家肥30 t/hm2,肥料按小区用量准确称量后统一作底肥施用[1-3]。露地栽培和地膜栽培的处理小区用小型旋耕机旋耕后开10 cm的种植沟,然后播种、施肥、覆土、覆膜,并在覆膜前喷施乙草胺封闭除草;免耕栽培的处理小区直接在板茬田土面上摆种、施肥、覆盖玉米秸秆,然后按试验要求开沟,把沟中的泥土打碎均匀撒到畦面秸秆上,其他田管措施同当地习惯[4-6]。
1.5 观测项目及方法
试验以80%马铃薯出苗、现蕾、开花、成熟的时间为出苗期、现蕾期、开花期、成熟期;花叶病、早疫病、晚疫病在田间观察,计算发病率;单个薯块重大于75 g的完整薯块为商品薯;小区产量以收获时实际产量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处理对马铃薯生育期、出苗率及抗性的影响
对各处理马铃薯生育期、出苗率及抗性的影响调查见表1。生育期以处理A最短(62 d),处理F最长(79 d),其他处理为69~76 d,各免耕处理的生育期随着秸秆覆盖量的增加而延长,这可能与覆盖量越大,地温上升越慢,出苗越晚有关;出苗率以处理A最高,达97%,以处理F最差,只有83%,这可能与秸秆覆盖量较大,马铃薯幼芽穿过较厚的秸秆比较困难有关,其他处理均在85%以上;CK、处理A、B晚疫病较重,发病率均在8%以上;CK、处理B杂草较重,需要人工拔除,处理A、C、D杂草较轻,但畦边、破膜口、畦面玉米整株秸秆覆盖较薄的地方还有少量杂草,需人工拔除,处理E、F杂草极少,不需人工除草,可见,杂草随着玉米整株秸秆覆盖量的增加而显著减少;2015年春旱严重,各处理均遭受旱害,但以CK、处理A、B最重,处理C、D较轻,处理E、F极轻。
2.2 各处理对马铃薯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试验于2015年6月11日收获,各处理马铃薯的农艺性状见表2。由表2可知,株高以处理C较高(75.1 cm),处理F较低(68.5 cm);单株结薯个数以处理C较高(5.3个),处理E较低(3.2个),其余处理为3.4~5.1个;单株商品薯个数以处理C较高(3.5个),处理F较低(2.2个),其余处理为2.3~3.3个;单株薯块重以处理C较高(745 g),处理F较低(455 g);最大单个薯块重量以处理C最高(490 g),处理F最低(350 g);绿薯率以处理A最低(4.43%),处理B最高(18.56%)。免耕栽培的各个处理株高、单株结薯个数、单株商品薯个数、最大单个薯块重量等农艺性状随着秸秆覆盖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到一定程度后会下降;免耕栽培处理绿薯率随着秸秆覆盖量的增加而降低,以处理F最低(9.37%);从各个处理的马铃薯主要农艺性状来看,处理C和处理B的综合性状最佳,各项农艺性状分别优于地膜栽培的处理A和露地栽培的CK。
2.3 各处理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由表3可知,处理B和处理C不论是总薯产量、商品薯产量还是商品薯率都优于CK,处理C商品薯率优于处理A;处理B和处理C与CK相比,总薯产量分别高出0.42%、5.20%,商品薯产量分别高出1.52%、9.31%,商品薯率分别高出1.0、3.5个百分点;处理C与处理A相比,总薯产量、商品薯产量略低,但商品薯率高出1.2个百分点。同时还可以看出,处理B、C、D、E、F的总薯产量和商品薯产量随着处理间秸秆覆盖量的增加而增加,但秸秆用量达到处理D时,总薯产量和商品薯率随着覆盖量的增加而下降。 对试验各处理商品薯产量进行方差检验(表4),各处理间差异达1%极显著水平,表明各处理间产量差异较大;进一步对试验结果进行新复极差法LSR多重比较(表5)表明:处理A、C与CK相比,有明显的增产效果,达到1%极显著水平;处理A与处理C之间差异不显著;处理B与CK之间差异不显著;各免耕栽培处理之间,处理C和处理B与处理D、E、F相比,有明显的增产效果,达到1%极显著水平,处理C与处理B相比,也有增产效果,达到5%显著水平,处理D、E、F之间差异不显著。
2.4 各处理马铃薯经济效益分析
试验各处理经济效益分析见表6。结果表明:马铃薯玉米秸秆整株覆盖免耕栽培与露地栽培(CK)相比,播种、除草、收获比较简便,省工省时,生产投入减少6 900元/hm2,节约成本达27.10%;与地膜覆盖栽培相比减少生产投入7 650元/hm2,节约成本29.18%。处理C节本增收62 606.73元/hm2,较CK节本增收13 810.77元/hm2,增幅达28.30%;比处理A节本增收5 496.16元/hm2,增幅9.62%。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马铃薯免耕栽培玉米秸秆整株覆盖适宜用量为6~12 t/hm2,最佳用量为12 t/hm2,其株高、单株结薯个数、单株商品薯个数、最大单个薯块重等主要农艺性状,均优于露地栽培和地膜覆盖栽培。采用玉米秸秆12 t/hm2覆盖免耕栽培,其总薯产量比露地栽培增加2 703.85 kg/hm2、增产5.20%,商品薯产量增加4 319.23 kg/hm2、增产9.31%,商品薯率比露地栽培增3.5个百分点,比地膜栽培增1.2个百分点;从经济效益分析来看,采用玉米秸秆12 t/hm2覆盖免耕栽培,其产值达81 169.23元/hm2,比露地栽培节本增收13 810.77元/hm2,增加28.30%;比地膜栽培节本增收5 496.16元/hm2,增加9.62%,经济效益极为明显。
4 参考文献
[1] 张平良,郭天文,吕军峰,等.秸秆覆盖对全膜双垄沟留膜复种马铃薯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氮肥效应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3(3):93-97.
[2] 许静,唐晓红,陈松柏,等.秸秆覆盖对坡耕地土壤性状和马铃薯产量的影响[J].中國农学通报,2006(6):333-336.
[3] 韩凡香,常磊,柴守玺,等.半干旱雨养区秸秆带状覆盖种植对土壤水分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6(7):874-882.
[4] 侯贤清,李荣.免耕覆盖对宁南山区土壤物理性状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5(19):112-119.
[5] 王有成,柳建明.马铃薯玉米秸秆覆盖免耕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13):91-92.
[6] 王国杰.旱地马铃薯秸秆覆盖增墒试验报告[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7(11):10.
关键词 马铃薯;免耕栽培;玉米秸秆覆盖;用量;陕西城固
中图分类号 S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5-0068-02
近年来,城固县玉米秸秆除了少部分作青贮饲料和粉碎还田外,大部分在田间将其焚烧,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为了将玉米秸秆“变废为宝”有效利用,2015年开展了本试验研究,积极探索整株玉米秸秆在马铃薯免耕栽培中的最佳使用量,解决秸秆禁燒难题,提高种植效益,为该项配套新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安排在文川镇毛家岭村一农户的责任田内,东经107°8′26.7″,北纬33°11′40.7″,海拔543.4 m,年平均气温14.2 ℃,年降雨量1 071.3 mm,≥10 ℃积温4 936.7 ℃,无霜期242 d。
试验地前茬作物为玉米,土壤类型为黄泥田,肥力中等,在整地施肥前按照“S”形多点采集耕层土样混合后进行分析化验,土壤有机质1.75%、碱解氮125.8 mg/kg、有效磷15.6 mg/kg、速效钾113.7 mg/kg、pH值6.5。
1.2 供试材料
试验用马铃薯品种选用“高山牌”良种级早大白,由辽宁省本溪高山薯业有限公司提供;玉米秸秆为堆放在田间自然风干的整株秸秆;地膜为0.005 mm厚聚乙烯白色地膜;肥料为尿素(含N 46%)、磷酸二铵(18-46-0)、硝酸钾(13.5-0-44.5)。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7个处理,即露地栽培(CK);地膜覆盖栽培(A);免耕栽培覆盖玉米整株秸秆6 t/hm2(B);免耕栽培覆盖玉米整株秸秆12 t/hm2(C);免耕栽培覆盖玉米整株秸秆18 t/hm2(D);免耕栽培覆盖玉米整株秸秆24 t/hm2(E);免耕栽培覆盖玉米整株秸秆30 t/hm2(F)。3次重复,共21个小区,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26 m2(13 m×2 m),处理间设宽0.3 m、深0.3 m的灌排水沟,田块四周设2 m宽的保护行。每小区播5行,每行43穴,行距40 cm,穴距30 cm,小区边各留10 cm,每小区共播种215穴,折合82 692穴/hm2。
1.4 试验方法
试验于2015年1月27日播种,纯N、P2O5、K2O施肥量分别为450、225、450 kg/hm2,折合施尿素487.5 kg/hm2、磷酸二铵487.5 kg/hm2、硝酸钾1 012.5 kg/hm2、腐熟农家肥30 t/hm2,肥料按小区用量准确称量后统一作底肥施用[1-3]。露地栽培和地膜栽培的处理小区用小型旋耕机旋耕后开10 cm的种植沟,然后播种、施肥、覆土、覆膜,并在覆膜前喷施乙草胺封闭除草;免耕栽培的处理小区直接在板茬田土面上摆种、施肥、覆盖玉米秸秆,然后按试验要求开沟,把沟中的泥土打碎均匀撒到畦面秸秆上,其他田管措施同当地习惯[4-6]。
1.5 观测项目及方法
试验以80%马铃薯出苗、现蕾、开花、成熟的时间为出苗期、现蕾期、开花期、成熟期;花叶病、早疫病、晚疫病在田间观察,计算发病率;单个薯块重大于75 g的完整薯块为商品薯;小区产量以收获时实际产量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处理对马铃薯生育期、出苗率及抗性的影响
对各处理马铃薯生育期、出苗率及抗性的影响调查见表1。生育期以处理A最短(62 d),处理F最长(79 d),其他处理为69~76 d,各免耕处理的生育期随着秸秆覆盖量的增加而延长,这可能与覆盖量越大,地温上升越慢,出苗越晚有关;出苗率以处理A最高,达97%,以处理F最差,只有83%,这可能与秸秆覆盖量较大,马铃薯幼芽穿过较厚的秸秆比较困难有关,其他处理均在85%以上;CK、处理A、B晚疫病较重,发病率均在8%以上;CK、处理B杂草较重,需要人工拔除,处理A、C、D杂草较轻,但畦边、破膜口、畦面玉米整株秸秆覆盖较薄的地方还有少量杂草,需人工拔除,处理E、F杂草极少,不需人工除草,可见,杂草随着玉米整株秸秆覆盖量的增加而显著减少;2015年春旱严重,各处理均遭受旱害,但以CK、处理A、B最重,处理C、D较轻,处理E、F极轻。
2.2 各处理对马铃薯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试验于2015年6月11日收获,各处理马铃薯的农艺性状见表2。由表2可知,株高以处理C较高(75.1 cm),处理F较低(68.5 cm);单株结薯个数以处理C较高(5.3个),处理E较低(3.2个),其余处理为3.4~5.1个;单株商品薯个数以处理C较高(3.5个),处理F较低(2.2个),其余处理为2.3~3.3个;单株薯块重以处理C较高(745 g),处理F较低(455 g);最大单个薯块重量以处理C最高(490 g),处理F最低(350 g);绿薯率以处理A最低(4.43%),处理B最高(18.56%)。免耕栽培的各个处理株高、单株结薯个数、单株商品薯个数、最大单个薯块重量等农艺性状随着秸秆覆盖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到一定程度后会下降;免耕栽培处理绿薯率随着秸秆覆盖量的增加而降低,以处理F最低(9.37%);从各个处理的马铃薯主要农艺性状来看,处理C和处理B的综合性状最佳,各项农艺性状分别优于地膜栽培的处理A和露地栽培的CK。
2.3 各处理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由表3可知,处理B和处理C不论是总薯产量、商品薯产量还是商品薯率都优于CK,处理C商品薯率优于处理A;处理B和处理C与CK相比,总薯产量分别高出0.42%、5.20%,商品薯产量分别高出1.52%、9.31%,商品薯率分别高出1.0、3.5个百分点;处理C与处理A相比,总薯产量、商品薯产量略低,但商品薯率高出1.2个百分点。同时还可以看出,处理B、C、D、E、F的总薯产量和商品薯产量随着处理间秸秆覆盖量的增加而增加,但秸秆用量达到处理D时,总薯产量和商品薯率随着覆盖量的增加而下降。 对试验各处理商品薯产量进行方差检验(表4),各处理间差异达1%极显著水平,表明各处理间产量差异较大;进一步对试验结果进行新复极差法LSR多重比较(表5)表明:处理A、C与CK相比,有明显的增产效果,达到1%极显著水平;处理A与处理C之间差异不显著;处理B与CK之间差异不显著;各免耕栽培处理之间,处理C和处理B与处理D、E、F相比,有明显的增产效果,达到1%极显著水平,处理C与处理B相比,也有增产效果,达到5%显著水平,处理D、E、F之间差异不显著。
2.4 各处理马铃薯经济效益分析
试验各处理经济效益分析见表6。结果表明:马铃薯玉米秸秆整株覆盖免耕栽培与露地栽培(CK)相比,播种、除草、收获比较简便,省工省时,生产投入减少6 900元/hm2,节约成本达27.10%;与地膜覆盖栽培相比减少生产投入7 650元/hm2,节约成本29.18%。处理C节本增收62 606.73元/hm2,较CK节本增收13 810.77元/hm2,增幅达28.30%;比处理A节本增收5 496.16元/hm2,增幅9.62%。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马铃薯免耕栽培玉米秸秆整株覆盖适宜用量为6~12 t/hm2,最佳用量为12 t/hm2,其株高、单株结薯个数、单株商品薯个数、最大单个薯块重等主要农艺性状,均优于露地栽培和地膜覆盖栽培。采用玉米秸秆12 t/hm2覆盖免耕栽培,其总薯产量比露地栽培增加2 703.85 kg/hm2、增产5.20%,商品薯产量增加4 319.23 kg/hm2、增产9.31%,商品薯率比露地栽培增3.5个百分点,比地膜栽培增1.2个百分点;从经济效益分析来看,采用玉米秸秆12 t/hm2覆盖免耕栽培,其产值达81 169.23元/hm2,比露地栽培节本增收13 810.77元/hm2,增加28.30%;比地膜栽培节本增收5 496.16元/hm2,增加9.62%,经济效益极为明显。
4 参考文献
[1] 张平良,郭天文,吕军峰,等.秸秆覆盖对全膜双垄沟留膜复种马铃薯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氮肥效应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3(3):93-97.
[2] 许静,唐晓红,陈松柏,等.秸秆覆盖对坡耕地土壤性状和马铃薯产量的影响[J].中國农学通报,2006(6):333-336.
[3] 韩凡香,常磊,柴守玺,等.半干旱雨养区秸秆带状覆盖种植对土壤水分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6(7):874-882.
[4] 侯贤清,李荣.免耕覆盖对宁南山区土壤物理性状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5(19):112-119.
[5] 王有成,柳建明.马铃薯玉米秸秆覆盖免耕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13):91-92.
[6] 王国杰.旱地马铃薯秸秆覆盖增墒试验报告[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7(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