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对中国天下观的诠释与解析

来源 :史学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yu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下观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中国天下观如何形成?内在理念是什么?对中国自身有何影响?作为中国文化的辩白者,钱穆先生对此有系统的阐述.钱穆认为中国天下观不是地理、政治、文化等意义上的中国中心观.中国天下观是一种心胸,一种道义,它以人文关怀为本.它追求的是人与人相处的大通之道,而不是消灭差异的大同标准.中国人所说的大同是大处同,而非处处同.由人总是人,人性善这个大同,求人与人能够心灵、情感相通.中国天下观是由中国的地理环境,以及中国历史发展过程所造成.中国天下观对中国疆域、民族、文化的形成都有深远影响.
其他文献
中国古代常以"五岳四渎"指代名山大川,"山之高者,莫高于岳.川之大者,莫大于渎.故言高山五岳,谓嵩岱衡华恒也,大川四渎谓江河淮济也"(杜泽逊主编:《尚书注疏汇校》卷六《禹贡第一》,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版,第723页).河渎神是中国古代山川神灵之一,"江、河、淮、济,实惟四渎,而河为四渎宗"(晁补之:《济北晁先生鸡肋集》卷二六《河议》,四部丛刊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61页),故河渎之神在众水神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期刊
信立祥主编图书类别:文物考古《中国民间收藏汉画像砖石选集》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著录了全国非官方收藏机构和近80位收藏家收藏的汉画像砖石3500余件,编辑成7种16卷本,分别为《河南汉画像石卷》(4卷)、《河南汉画像砖卷》(4卷)、《四川汉画像砖石卷》(3卷)、《江苏、安徽汉画像石卷》(2卷)、《山东汉画像石卷》、《浙江汉画像砖卷》、《陕西、山西、江西、山东汉画像砖卷》.
期刊
虎溪山汉简《计簿》记载了汉文帝后元年之前某年沅陵侯国的总体情况,其中记载有六个乡和少内、库及唯等县属机构的吏员配备.张家山汉简《秩律》规定县属诸官为"有秩"的等级,而沅陵侯国下属诸官啬夫则全部为"斗食啬夫",松柏汉简中也出现了标明级别的"西乡有秩啬夫",说明汉文帝之时,县属啬夫分化成了"有秩啬夫"和"斗食啬夫".这是汉代官秩体系的重大变化.此前的研究揭示了汉文帝对高级官吏的秩级作过调整,沅陵侯国《计簿》则显示低秩官吏同样也被改革了官秩,时间可以限定在汉文帝六年至后元年之间.汉文帝时期在
清代乾嘉以后,地方政府为解决盗窃等犯罪"情重法轻"的困境,创设了锁带杆墩之法.以嘉庆朝四川总督上奏为开端,锁带杆墩逐渐摆脱了"非刑"身份,但也形成了一省一例、多有抵牾的参差局面.实践中,锁带杆墩形成了依照条例适用与权宜适用并行的局面,虽然施行之初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犯人脱逃与借机讹诈的问题.锁带杆墩同时包含了耻辱刑与自由刑双重属性,以及惩罚、限制再犯与改造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刑罚体系的执行方式,推动了以监禁为核心的刑罚模式的形成,预示了刑罚变迁的方向.
1923—1924年,广州南方政府第三次提出争取关余,引发列强武力示威,其中美国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美国政府从与列强"共同采取措施"转变为外交交涉"主导方",延续炮舰外交思维,推动武力干涉;与此同时,在广东生活的美国人较为同情南方政府,他们亦积极于关余事件的沟通,提出解决方案;最终,在美国驻华公使调停下,实现南方政府获得部分关余用于水利建设的妥协方案.美国政府的态度及行动体现了其远东政策和对华战略诉求,而关余事件的处理结局,亦为南方政府外交转向和中国南北政治局势的发展埋下伏笔.
保人参与到入堂厝棺、义园埋葬、棺柩归籍,以及归乡、就医、领养等各类同乡组织救助中,是整个救助体系得以循序运行的关键,是救助成立必不可少的条件,且为受助者承担着担保责任."熟"是选择保人的关键因素.以熟作保,在当时的社会结构、文化传统、伦理观念、法律制度之下,成为了最便宜有效的构建救助组织与受助者之间关系、实现救助目标的方式.以熟作保在城镇各类事务中的广泛存在,显示出传统乡村熟人社会在城镇的延续和发展,映射出传统乡村关系网在城镇的迁移和复制.而从保人参与和身份来看,同乡组织并不能完全复制一个乡土熟人社会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中国的觊觎与侵略有全方位的战略考量,除在华北步步进逼外,日本也意图渗透华南地区,扶植亲日反蒋政权削弱南京国民政府.福建事变爆发前,日本对福建的渗透,既是基于日本传统的对闽政策,也意在利用粤桂闽三省的反蒋力量.福建事变爆发后,福建人民政府虽明确表示反蒋,但也与日本和中共协调以求生存.台湾军企图暗中干涉福建事变,南京国民政府则针锋相对展开行动.日本因素遂成为解决福建事变中各方博弈的重要筹码.南京国民政府利用民族情感,制造了陈铭枢等人"联共通日"的舆论,同时也联系日本,力图避免日本干涉.
1949年的西南战役是国共双方在解放战争中所进行的最后一次大决战,国民党总裁蒋介石对西南战役高度重视,从台北飞赴重庆,亲自主持军政要务.关于蒋介石为何以身犯险,本文从个人权力的角逐、国际局势的演变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蒋介石在川渝前后共26天,不仅亲自主持军政事务,运筹帷幄,甚至还直接指挥作战,力图扭转危局.但事与愿违,蒋介石在大陆的最后一战以惨败告终.近百万国民党军队或起义,或投诚,或被解放军歼灭,蒋介石本人被迫飞离成都.成都解放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的最后挣扎彻底失败.导致蒋介石在大陆最后之军事经略失败的原因
随着19世纪30年代废奴运动在美国兴起,1833年10月,波士顿出现首个白人女性废奴社团.此后至内战前夕,美国出现大量类似的女性废奴社团.这些社团在为女性提供公共演说的机会和训练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一方面,女性废奴社团支持、鼓励女性就废奴主题发表公共演说.格里姆克姐妹是女性废奴演说者的典范,她们的演说事业体现出女性运用公共演说来推动社会改革的过程与意义.另一方面,美国女性废奴社团三次召集全国性女性反奴隶制会议.这些会议让女性得以在家庭之外的公共场合就奴隶制问题发表见解,也进一步暴露出女性群体内部以及公众对待
19世纪以来,英国老年群体的失业和贫困问题日益突出.1878—1908年,英国社会围绕养老金是否立法以及养老金方案选择等问题出现了激烈争论.支持者认为老年贫困源于客观环境和制度因素,强调老年公民的奉献和权利,主张养老金立法;而反对派坚持贫困属于个人责任,力求在现有制度之内的改良,反对国家干预.争论双方的观点分歧背后隐含了不同阶层的利益冲突.20世纪初,关于贫困问题的调查报告、经济社会的紧张局势以及工人阶级政治力量的成长等因素共同促进了英国舆论观念、国家角色和社会政策的转变.最终,通过民间社会自下而上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