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家风与立德树人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eeuuu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中提出了“三注重”: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如此重视家庭?家教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家训、家教、家风对立德树人又有着哪些作用?这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

家庭及其德育功能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生活在东亚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形成了独特的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地缘政治治理关系没有完全摆脱血缘家族关系的影响,社会结构呈现出一种家国同构的模式,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扩大,家更是“天下”这个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础。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中,产生了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政治思想。中国人就是在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里生活过来的,重视血缘亲情和家庭是我们民族的传统和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家”,旨在强调家庭对于国家治理、天下兴亡的重要作用。
  家庭是我们的生活共同体。家是人的出生之地,是人的生活依托和物质家园。我们需要父母亲人的供养,才能完成生理成长、学业发展,才能成家立业。不仅如此,家还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如果缺乏一种家园感,我们的灵魂将无处栖息安顿,更难以安身立命。有父母才有家,这就是无数中国人过年时都会不远万里回家省亲的原因。
  德育是家庭的重要功能。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也就是古人说的“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家长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很大,往往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画荻教子的故事,都是母教的光辉典范。
  良好家风还是人生吉祥幸福的保障,是社会文明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

德教是传统家训的核心内容


  家训,主要是指父祖对子孙、家长对家人、族长对族人的训示教诲。也有夫妻间、兄弟姐妹间的嘱托和诫勉。它的形式虽丰富多样,但都具有言简意赅、思想内容精粹、实践针对性强、文字浅显易记、易于教化实践等特点。
  家训是家教、家风的文本规范和经验积累。家教是長辈对于晚辈的实际教育活动。家训家教的基本功能在于伦理教化,它在家庭、宗族中有效倡行了敦亲睦邻、立身修德、谦恭处世等伦理道德准则,熏陶培育出品德高尚、清正廉明、为国为民的名臣贤士。家训与家教培育促进了良好家风的形成,良好家风则构成了立德树人的良好家庭环境。
  传统家训的内容一般来说包括睦亲治家、教子立身、处世之道几个方面。
  《朱子家训》的作者是宋代大儒朱熹,他以弘扬理学为己任,力求重整伦理纲常、道德规范,重建价值理想、精神家园。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朱子家训》,必然以道德作为核心,其内容体现出对五伦关系及其道德义务的宣扬,当然也涉及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的处理以及个人修养。但其开篇却先讲各种人伦道德义务,具有某种非家训而呈国教的意味。他的儒家宗师地位,使他所写的家训更多地具有官方正统道德宣示的意味,如书中开宗明义就说:“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当然,家训这种文本都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朱子家训》除了这种伦理纲常、道德规范的宣示外,也有一些人际之道的教训,如“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涉及齐家与个人修养的,如“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等。
  朱柏庐《治家格言》显然以治家为重点,体现了传统中国人的家庭生活方式和齐家之道。它仅522字,但其巨大的影响却一直延续到当代。其文首日:“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坚。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这些讲究清洁卫生、注意安全、节俭持家、礼貌待客、未雨绸缪等思想,对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持久的影响。“施惠无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这些人际之道、处世之方也被中国人所珍视。
  吴越钱氏家族是指吴越国开创者钱镠及其后裔。钱镠为五代时吴越国的开国国王,对杭州和江浙一带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其子孙代代有名人,如清代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钱大昕,现代科学家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等皆是其后裔。《钱氏家训》作为一本王家家训,既包括修身、齐家的内容,也包括治国、平天下的内容。四个部分分得非常清楚,即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体现了传统家训对修齐治平的全面追求。一般家训涉及国家政治治理内容的不多,但由于它是地方王家家训,因此,在第四部分专门讲政治治理原则和官德官守。比如:从政的基本原则:“执法如山,守身如玉,爱民如子,去蠹如仇。严以驭役,宽以恤民。”“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另外,还讲到了官员的品德修养问题:“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大愚误国,只为好自用。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集思广益,力戒“愚而自专”,要保持谨慎、谦虚、礼让的官德情操。此外,还要坚持“节用”的理财原则,“进贤”的人才原则,“兴学”的强国原则,“交邻”的邦交原则:“务本节用则国富,进贤使能则国强,兴学育才则国盛,交邻有道则国安。”这都是宝贵的政治历史经验的集中表达。

重视家教家风、立德树人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在共同生活中,经过培育,代代相传下来的,体现了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风气、风尚。家风确实是通过无形的“熏育”,即以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对人的道德、人格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在家人和睦、夫妻恩爱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往往具有健全的人格与心理,也有较强的爱的能力。而在一个天天充满暴力、冷战的家庭环境里成长的孩子,其人格与心理很难不受负面影响。又如,少年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模仿。因此,家长每天在干什么,孩子就会模仿。家长天天都在看书学习,就容易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如果家长天天打麻将,却要求孩子读书学习,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家教、家风不仅对小孩子这个未来的公民产生影响,而且对已经成年的家庭成员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家风对于领导干部家庭来说还具有倡廉、助廉,促进家庭吉祥幸福的作用。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向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同志学习,做家风建设的表率,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各级领导干部要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生活情趣,严格要求亲属子女,把好亲情关,教育他们树立遵纪守法、艰苦朴素、自食其力的良好观念,明白见利忘义、贪赃枉法是不道德甚至违法的事情,从而为全社会做出表率。从政家庭的干部是否廉洁,不仅关系到其本人的人生之路是否平安,而且关系到整个家庭的吉祥安康。大多数从政官员都是家庭的顶梁柱,一旦有事,会对家人生活和子女心理造成很大冲击,这种反面教训不可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8月21日)
其他文献
唐论(节选)  [宋]曾巩  成、康殁,而民生不见先王之治,日入于乱,以至于秦,尽除前圣数千载之法。天下既攻秦而亡之,以归于汉。汉之为汉,更二十四君,东西再有天下,垂四百年。然大抵多用秦法,其改更秦事,亦多附己意,非效先王之法,而有天下之志也。有天下之志者,文帝而已。然而天下之材不足,故仁闻虽美矣,而当世之法度,亦不能放(同“仿”)于三代。汉之亡,而强者遂分天下之地。晋与隋虽能合天下于一,然而合之
期刊
春分,介于惊蛰和清明之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中又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所以,春分在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意思有二,其一是说一天时间昼夜平分,各为12小时;其二是说春分正值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春季。在这风和日丽、草长莺飞、鸟语花香的阳春三月,泡一杯香茗,捧一卷诗词,走进诗人骚客笔下的“春
期刊
说到饮食,一定离不开饭菜。吃饭的“饭”字,今天看来是再常见和简单不过了,那么,在古代,这个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或用法吗?本期我们就来谈谈“饭”这个字。  “饭”字产生得较晚。我们今天能看到的较早的“饭”是在金文中,写成。这个字形从构造上看与今天基本一致,左边是“食”,右边是“反”,“食”表示意义,“反”表示读音。简化以后,就成了今天的这种写法。  《说文解字》说:“饭,食也。”这一注释得到普遍认同。
期刊
名画欣赏 期数 · 页码  墨兰图 何禹珩 1·封二  西园雅集图(局部) 何禹珩 2·封二  松荫会琴图 何禹珩 3·封二  荷净纳凉图 海 涛 4·封二  水阁清幽图 海 涛 5·封二  王时敏小像轴 何禹珩 6·封二  贤母图 何禹珩 7·封二  秋江待渡图 海 涛 8·封二  岁寒三友图 海 涛 9·封二  玉堂富贵图 海 涛 10·封二  秋树昏鸦图 海 涛 11·封二  山水图 海 涛
期刊
陆子既老且病①,犹不置读书,名其室曰书巢。  客有问曰:“鹊巢于木,巢之远人者;燕巢于梁,巢之袭人者。凤之巢,人瑞之;枭之巢,人覆之。雀不能巢,或夺燕巢,巢之暴者也。鸠不能巢,伺鹊育雏而去,则居其巢,巢之拙者也。上古有有巢氏,是为未有宫室之巢。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前世大山穷谷中,有学道之士,栖木若巢,是为隐居之巢。近时饮家者流,或登木杪②,酣醉叫呼,则又为狂士之巢。今子幸有屋以居
期刊
儒生在西汉灭亡的过程中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些人成为王莽篡汉的推手,有些人为之摇旗呐喊,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东汉建立以后,儒生们开始反省儒术的价值和自我的定位。如何立身、如何从政,面临政治威压和个人荣辱该如何选择,都是当时萦绕在他们心头的大事。正因为有了历史的鉴戒,东汉的儒生们更重视名节,重视经受考验,重视在重大转折关头的政治选择,由此涌现出一批经历千年仍旧光彩熠熠的人物——袁安和杨震就是其中
期刊
秋晚佳晨重物华②,高台复帐驻鸣笳③。  遨欢任落风前帽④,促饮争吹酒上花⑤。  溪態澄明初雨毕⑥,日痕清淡不成霞⑦。  白头太守真愚甚⑧,满插茱萸望辟邪⑨。  (《全宋诗》第4册)注释:  ①九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置酒:安排酒宴。  ②重:看重,重视。 物华:自然景物。  ③复帐:双重的帷帐。 驻:驻留。 鸣笳(jiā):泛指奏乐。笳,胡笳,乐器名,汉时流行于西域一带,初卷芦叶吹之,与乐器相
期刊
隶书作为汉代通行的书体,以方折的笔势代替篆书的圆转,书写较篆书简易。随着隶书的成熟以及广泛使用,又衍化出各种新的书体,如草书、楷书、行书,从而呈现出多种书体风格争艳竞美的荟萃状态。  一般人认为楷、行、草在三国两晋时期接近形成,有人则认为到齐、梁之际,甚而晚到隋唐才形成。书体的形成,时代界限可能是个重要的客观因素,可是每一种书体的日趋成熟需要长时间的过渡时期,需要有一个从民间流行的书体到官方应用的
期刊
当昼暑气盛,鸟雀静不飞。  念君高梧阴,复解山中衣。  数片远云度,曾不蔽炎晖。  淹留膳荼粥,共我饭蕨薇。  敝庐既不远,日暮徐徐归。  ——[唐]储光羲《吃茗粥作》  有一年,我在日本东京的表参道,误打误撞地走进了一所大名鼎鼎的茶室。这家小店的主理人和多田喜氏,被当地媒体称为日本茶的三贤人之·。我在他的店中喝了一款名为“流星”的日本煎茶。名字虽美,味道却也平平。反倒是中午吃的茶餐里的一碗茶粥,
期刊
如果说小篆是秦王朝官方统一的通行字体,那么,称之为“古隶”的秦代早期隶书则是当时民间的通行字体。当时,小篆和隶书虽然都是官书,但由于书写的难易,小篆实际上只使用于一些最隆重的场合,诸如纪功刻石、权量诏版、虎符钵印之类,范围较小;而隶书则被普遍地使用于官府公文、私著书籍、账簿信函等一般活动,使用范围广泛。  “隶”据《说文解字》解释为“附着”,《后汉书·冯异传》则训为“属”。“隶属”这一词的意义在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