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隶:秦代民间的通行字体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laxf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小篆是秦王朝官方统一的通行字体,那么,称之为“古隶”的秦代早期隶书则是当时民间的通行字体。当时,小篆和隶书虽然都是官书,但由于书写的难易,小篆实际上只使用于一些最隆重的场合,诸如纪功刻石、权量诏版、虎符钵印之类,范围较小;而隶书则被普遍地使用于官府公文、私著书籍、账簿信函等一般活动,使用范围广泛。
  “隶”据《说文解字》解释为“附着”,《后汉书·冯异传》则训为“属”。“隶属”这一词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还在使用。《晋书·卫恒传》《说文解字叙》及“段注”,都认为隶书是“佐助篆所不逮”。所以隶书是篆书的一种辅助字体,是从草率方折的篆书进一步简化、规范化而变来的。
  秦隶的产生历来众说纷纭,有起源于周代、战国后期、秦代等几种说法。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说法是秦代程邈所创造的,如唐张怀瓘《书断》云:“按隶书者,秦下邦人程邈所作也。邈字元岑,始为县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狱中。覃思十年,益小篆方圆而为隶书三千字,奏之。始皇善之,用为御史。以奏事烦多,篆字难成,乃用隶字。以为隶人佐书,故曰隶书。”


睡虎地秦简

  根据已出土的文字资料来看,早在秦始皇推行小篆之前,已有了隶书的萌芽。特别是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一千多枚墨书秦简中,有一部分字体尚未脱离小篆的笔意,但字體破坏了篆书的结构是很明显的,有增损小篆笔画变圆为方者,有改连为断、变曲为直者,有省减偏旁笔画用假借者。这些不同于小篆的写法,与汉朝流行的隶书相近,唯缺少明显的波磔。此种介于秦篆与汉隶之间的字体,即带有篆势的秦隶。
  隶书与篆书的区别,从文字角度来观察,篆书符合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义,隶书则“用笔画符号破坏了象形字的结构,成为不象形的象形字”(吴白匋《从出土秦简帛书看秦汉早期隶书》,《文物》1978年第2期)。从书法角度来分析,篆书用笔迂回盘屈,粗细均一,圆形弧线为其特征;隶书则运笔轻重错落,粗细有别,方形直线为其特点。当然,任何一种新的书体总是孕育在旧书体内部,它是一个不断的、缓慢的发展过程;发展到秦统一全国后,条件成熟,才正式全部地被官方所承认,绝不是程邈一个人偶然的灵感所能创造的。同样,小篆也不是秦隶的唯一来源,隶书还直接来源于大篆,并吸收了诸如战国时楚国文字“体式简略,形态扁平”的特点,从而形成由大篆简约而成的隶书大多呈方形或较扁、由小篆简约而成的隶书则字形较长的情况。
  早在秦统一全国前,各国的书体演变就已十分剧烈,存在着许多破坏篆文结构的简约字体,从篆书走向隶书是各国共同的趋势。因而,隶书的产生实际上是吸取了各国简约文字的精华而汇聚形成的。秦始皇只不过是顺应这个文字发展的趋势,将隶书列为和小篆并行的官书罢了。
  秦隶的广泛传播与使用,自然是为了加快书写速度,便于各级官吏提高工作效率。“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说文解字叙》)“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晋书·卫恒传》)然而,比书写简捷更重要的原因是当时政府法令文书必须和广大人民群众相接触。秦王朝是一个法家思想实践的社会,在“以法为本,法出必行”的指导思想下,必然要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普及法律。为了使广大的臣民易于了解法律的内容,为了使原属六国的臣民读懂中央政府的法令文书,就得使用广大人民群众长期使用的一些“约定俗成”的字体。当时的法令文书全用隶书写成,连最重要的《秦律》也不用标准小篆来书写,以求达到成效最快、作用最大的目的。而纪功和石刻不是全国人民所能看见的,称斤算斗的权量虽是全国通用,但没有必要认识和使用诏版上的字体,所以使用小篆以示庄重。
  从云梦睡虎地的秦简可知,秦始皇“书同文”时期流行的字体恰恰不是标准小篆,而是草篆气息比较浓厚、结构上都是隶书的“秦隶”。加之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确定的“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史记·秦始皇本纪》),人民要学文化,只能学写比小篆简约的隶书,就像睡虎地出土的法令上的那种秦隶。因此,有的研究者认为秦朝实际上是以隶书统一了全国文字(裘锡圭《从马王堆一号汉墓“遣册”谈关于古隶的一些问题》,《考古》1974年第1期。北文《秦始皇“书同文字”的历史作用》,《文物》1973年第11期)。“书同文”的真正进步之处就在于承认隶书为常用字体的地位。
  秦篆与秦隶同时存在的二重性,似乎有着复杂的矛盾。其实这正是书法创造中实用与美的二重性活动。秦篆是从战国大篆演化而来,用于朝廷的纪功颂德,讲究笔画均匀、对称端正的美,就像专供人们审美而很少实用价值的工艺品一样。正是由于书写的美,《琅琊刻石》《泰山刻石》等的文学内容才广为流传。从这一点上说,秦篆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文字的交际范围,削弱了文字的表意作用;但它那美的魅力仍能直观地诉诸人们的视觉,影响人们的精神,特别是它那突出的形式美,使人赏心悦目。随着秦帝国的灭亡,秦篆作为官方上层专用的字体也随之结束了它的使命,只在篆刻印章上面留下了一席之位。秦隶则是吸取了各国简约文字的特点,主要是从小篆演变而来的,它首先是为了书写急捷的实用目的,其次才是在改革笔画繁多、结构复杂的过程中萌生美感。即先了解其文字的内容,再欣赏其文字的形象,很有些像实用性很强的建筑艺术和工艺日用品。正因为秦隶没有严格的法则,只求比较简捷流畅,所以在秦简中显现出一种自由的因素。随着秦隶在社会实践中的逐步增多,经过“书隶”等下层文人的长期探索,秦人不断地提高书法技巧,总结隶书美的规律,书法水平逐渐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这样,秦隶不仅有着实用的意义,同时又有了某种审美的作用,从而使它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日趋繁荣,终于到汉代蓬勃地发展起来。
其他文献
六、监察工作为封建政治服务  监察的内容不只是纠举违法乱纪的官员,还包括其他许多工作,如荐举人才,言事谏诤,参与司法审判,监督财政、礼仪、军队,维持治安,赈济灾荒等。看起来很杂乱,但都围绕一个大局即为封建政治服务,这个政治就是巩固皇权、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当然,在不同时期工作的重点也不同。比如汉武帝给十三部刺史规定的六条任务中,除第一条是监督豪强大族外,其余五条都是针对郡守的。因为当时经过朝廷的
期刊
唐论(节选)  [宋]曾巩  成、康殁,而民生不见先王之治,日入于乱,以至于秦,尽除前圣数千载之法。天下既攻秦而亡之,以归于汉。汉之为汉,更二十四君,东西再有天下,垂四百年。然大抵多用秦法,其改更秦事,亦多附己意,非效先王之法,而有天下之志也。有天下之志者,文帝而已。然而天下之材不足,故仁闻虽美矣,而当世之法度,亦不能放(同“仿”)于三代。汉之亡,而强者遂分天下之地。晋与隋虽能合天下于一,然而合之
期刊
春分,介于惊蛰和清明之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中又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所以,春分在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意思有二,其一是说一天时间昼夜平分,各为12小时;其二是说春分正值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春季。在这风和日丽、草长莺飞、鸟语花香的阳春三月,泡一杯香茗,捧一卷诗词,走进诗人骚客笔下的“春
期刊
说到饮食,一定离不开饭菜。吃饭的“饭”字,今天看来是再常见和简单不过了,那么,在古代,这个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或用法吗?本期我们就来谈谈“饭”这个字。  “饭”字产生得较晚。我们今天能看到的较早的“饭”是在金文中,写成。这个字形从构造上看与今天基本一致,左边是“食”,右边是“反”,“食”表示意义,“反”表示读音。简化以后,就成了今天的这种写法。  《说文解字》说:“饭,食也。”这一注释得到普遍认同。
期刊
名画欣赏 期数 · 页码  墨兰图 何禹珩 1·封二  西园雅集图(局部) 何禹珩 2·封二  松荫会琴图 何禹珩 3·封二  荷净纳凉图 海 涛 4·封二  水阁清幽图 海 涛 5·封二  王时敏小像轴 何禹珩 6·封二  贤母图 何禹珩 7·封二  秋江待渡图 海 涛 8·封二  岁寒三友图 海 涛 9·封二  玉堂富贵图 海 涛 10·封二  秋树昏鸦图 海 涛 11·封二  山水图 海 涛
期刊
陆子既老且病①,犹不置读书,名其室曰书巢。  客有问曰:“鹊巢于木,巢之远人者;燕巢于梁,巢之袭人者。凤之巢,人瑞之;枭之巢,人覆之。雀不能巢,或夺燕巢,巢之暴者也。鸠不能巢,伺鹊育雏而去,则居其巢,巢之拙者也。上古有有巢氏,是为未有宫室之巢。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前世大山穷谷中,有学道之士,栖木若巢,是为隐居之巢。近时饮家者流,或登木杪②,酣醉叫呼,则又为狂士之巢。今子幸有屋以居
期刊
儒生在西汉灭亡的过程中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些人成为王莽篡汉的推手,有些人为之摇旗呐喊,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东汉建立以后,儒生们开始反省儒术的价值和自我的定位。如何立身、如何从政,面临政治威压和个人荣辱该如何选择,都是当时萦绕在他们心头的大事。正因为有了历史的鉴戒,东汉的儒生们更重视名节,重视经受考验,重视在重大转折关头的政治选择,由此涌现出一批经历千年仍旧光彩熠熠的人物——袁安和杨震就是其中
期刊
秋晚佳晨重物华②,高台复帐驻鸣笳③。  遨欢任落风前帽④,促饮争吹酒上花⑤。  溪態澄明初雨毕⑥,日痕清淡不成霞⑦。  白头太守真愚甚⑧,满插茱萸望辟邪⑨。  (《全宋诗》第4册)注释:  ①九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置酒:安排酒宴。  ②重:看重,重视。 物华:自然景物。  ③复帐:双重的帷帐。 驻:驻留。 鸣笳(jiā):泛指奏乐。笳,胡笳,乐器名,汉时流行于西域一带,初卷芦叶吹之,与乐器相
期刊
隶书作为汉代通行的书体,以方折的笔势代替篆书的圆转,书写较篆书简易。随着隶书的成熟以及广泛使用,又衍化出各种新的书体,如草书、楷书、行书,从而呈现出多种书体风格争艳竞美的荟萃状态。  一般人认为楷、行、草在三国两晋时期接近形成,有人则认为到齐、梁之际,甚而晚到隋唐才形成。书体的形成,时代界限可能是个重要的客观因素,可是每一种书体的日趋成熟需要长时间的过渡时期,需要有一个从民间流行的书体到官方应用的
期刊
当昼暑气盛,鸟雀静不飞。  念君高梧阴,复解山中衣。  数片远云度,曾不蔽炎晖。  淹留膳荼粥,共我饭蕨薇。  敝庐既不远,日暮徐徐归。  ——[唐]储光羲《吃茗粥作》  有一年,我在日本东京的表参道,误打误撞地走进了一所大名鼎鼎的茶室。这家小店的主理人和多田喜氏,被当地媒体称为日本茶的三贤人之·。我在他的店中喝了一款名为“流星”的日本煎茶。名字虽美,味道却也平平。反倒是中午吃的茶餐里的一碗茶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