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个让人想起来就激动的名字。这个名字从远古流传到了现在,还要千年万年流传下去,生生不息。
那个袅袅婷婷的村姑,曾和那个时代所有的女子一样,身披树叶连结的裙裾,去汲水,去撒种,去放牧。不同的是,她发明了种桑养蚕,抽丝编绢。从此人们结束了“茹毛饮血,衣其羽毛”原始衣着,进入了锦衣绣服的文明社会。没有她,不知道那种蛮荒岁月还要延续多久。她,就是嫘祖。
嫘祖,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关于嫘祖的传说
我国素以“丝国”著称于世,是丝绸业的发源地。丝绸柔软透气的性能及绚丽多彩的花色品种不仅博得了国人的青睐,在国外也享有极高声誉。
我国历史上关于桑蚕丝绸的起源有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嫘祖教民养蚕制丝的故事史书上记载最多,流传也最广。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位美丽善良的姑娘,出生在西陵嫘村山一户人家。姑娘长大后每天都要外出采集野果来奉养体弱多病的二老。她不怕苦和累,近处的野果采集完了,便跋山涉水到远处去采集,每天很晚才回家。不久,远处的野果也采完了,拿啥来奉养二老呢?生活的艰难使姑娘靠在一棵桑树下伤心地哭起来,哭声是那样哀婉、凄凉,使远近的飞禽走兽都感动地流下了泪水。这哭声震动了天廷。玉皇大帝拨开云雾向下一看,见一个十四五岁的孝女哭得死去活来,便发了善心,把罪仙“马头娘”打下凡间,变成吃桑叶吐丝的天虫。马头娘看见姑娘悲伤的样子,便将桑果落在她的嘴边,姑娘舔舔嘴边又酸又甜。便吃了一点,觉得没什么异样,就采了许多带回家给二老吃,老人吃后精神一天比一天好。
一个阳光明媚的夏天,姑娘发现树上的天虫不断地吐着丝,做茧子,在阳光下产生的七彩反射非常美丽,出于好奇,姑娘采一粒放在嘴里,用手把丝拉出来,这丝又有韧性。她索性像天虫那样,编成一块块小绸子,连成一大块给父母披在身上,热天凉爽、冬天温暖,于是为天虫取名为蚕,捉回家喂养。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姑娘完全掌握了蚕的生产规律和缫丝织绸技艺,并将这些毫无保留地教给当地的人们。从此人们结束了“茹毛饮血,衣其羽毛”原始衣着,进入了锦衣绣服的文明社会。
姑娘发明养蚕缫丝织绸的消息很快传遍西陵部落,西陵王非常高兴,收姑娘为女儿,赐名“嫘祖”。嫘祖这一惊天动地的创举很快传遍了神州大地,部落的首领纷纷到西陵向她求婚,都遭到嫘祖的婉拒。这时英俊非凡的中原部落首领黄帝轩辕,征战来到西陵,两人一见倾心,很快嫘祖被选作黄帝的元妃。嫘祖辅助黄帝战胜了南方的蚩尤和西方的炎帝,协调好各部落的关系,完成了统一中华的大业。同时奏请黄帝诏令天下,把栽桑养蚕织锦的技术推广到全国。嫘祖死后黄帝把她葬于落村山,后世尊称其为“先蚕娘娘”。
嫘祖被后人推崇为我国养蚕取丝的创始人。据《隋书·礼仪志》记载,北周时尊她为先蚕。北宋的《通鉴外纪》记载:“西陵氏劝蚕稼,亲蚕始于此”《路史》将嫘祖发明的养蚕取丝系统化,说西陵氏劝养蚕、育蚕种、亲自采桑制丝,开创了丝织事业,从此,嫘祖被当作是上古时劳动妇女养蚕取丝的始祖,被古代黄帝供奉为蚕神。以后,每到植桑养蚕时间,人们纷纷设祭坛祭祀先蚕,以求风调雨顺,桑壮蚕肥。同时也用来祭奠嫘祖这一伟大的发明创造。
三月初六拜祖大典
西平县的西部乡镇,处于伏牛山余脉向平原地带过渡地段,这里的低山、土岗、平原、湖泊、河流相互交错,整个地貌呈现出复杂多变的丘陵地形。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既可以从事农耕生产,也可以采集、渔猎,为早期人类的生存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西平境内的蜘蛛山,又称为“始祖山”,相传嫘祖就是在这里受到蜘蛛结网的启发后,发明了养蚕、缫丝、织绸技术。蜘蛛山上曾建有嫘祖庙(现在仅存残碑、砖瓦等物),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当地群众都要在这里举办盛大的庙会,用来纪念嫘祖发明养蚕缫丝的功德,所以庙会又被称为“蚕桑节”。师灵(西陵)冈上,有一座高大的娘娘坟,当地人称之为嫘坟和嫘祖陵。
嫘祖祭典,是西平县千百年来祭祀先蚕嫘祖的典章,起源于嫘祖的降生地西平县吕店乡董桥村(吕墟,即西陵亭),遍及全县城乡,考其渊源,当与中国长期的农耕社会中,皇家提倡置公桑、祭先蚕、劝农桑以及中华各地民间敬蚕神是一脉相承的。
2006年春,西平县炎黄文化研究会组织历史、民俗、音乐方面的专家,先后深入到吕店乡、师灵镇、出山镇等一些农村进行调查采风,记录整理出了流传在民间的几近灭绝的《嫘祖祭典》词章和乐谱。根据董桥等村老农回忆,西平县民间祭祀嫘祖活动一年二次:一次在农历三月初六,纪念嫘祖冥诞;一次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满节,新茧上市谢蚕神。祭祀先蚕冥诞要举行隆重的祭典仪式,还要唱三天大戏。而小满节祭祀活动相对要简约一些,但照例唱三天大戏,热闹程度较三月初六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这时没有了春天的余寒,新茧刚刚上市,小麦丰收在望,农忙在即,老百姓成群结队赶庙会,卖蚕茧,购麦货。会上还有说书的、唱戏耍猴的、看相的、算命的、卖小吃的……祭祀、交易、娱乐交相辉映。祭祀先蚕活动在嫘祖故里西平县久盛不衰,活动内容和形式以民间口传身授世代沿袭,程序规范而不显繁杂,乐舞粗犷而不失庄严,具有浓重的乡土气息,集中体现了嫘祖家乡老百姓对先祖的尊崇和浩浩功业的赞颂。也表现了农耕社会劳动人民祈求先蚕护佑的传统观念。
流传在西平县的《嫘祖祭典》,已收录在 2006年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文共分六章:“迎神”“上香”“上供”“祭拜”“献舞”“送神”。
第一章:傧相:“惟中华民国×年、岁次壬子年季春吉时,后代子孙集先蚕娘娘尊前祭拜,迎神——”〔乐舞起,鸣炮,二少女请出嫘祖尊像,乐止。〕众唱:“轩辕正妃,先蚕娘娘,始教民蚕,制衣作裳。泽被华夏五千年,名垂玉宇万古扬。西陵氏神,伏惟尚飨!”
第二章:傧相:“上香——!”主祭人接香,供于香炉。众唱:“轩辕正妃,先蚕娘娘。教化万民,此情绵长。泽被华夏五千年,名垂玉宇万古扬。西陵氏神,伏惟尚飨。”
那个袅袅婷婷的村姑,曾和那个时代所有的女子一样,身披树叶连结的裙裾,去汲水,去撒种,去放牧。不同的是,她发明了种桑养蚕,抽丝编绢。从此人们结束了“茹毛饮血,衣其羽毛”原始衣着,进入了锦衣绣服的文明社会。没有她,不知道那种蛮荒岁月还要延续多久。她,就是嫘祖。
嫘祖,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关于嫘祖的传说
我国素以“丝国”著称于世,是丝绸业的发源地。丝绸柔软透气的性能及绚丽多彩的花色品种不仅博得了国人的青睐,在国外也享有极高声誉。
我国历史上关于桑蚕丝绸的起源有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嫘祖教民养蚕制丝的故事史书上记载最多,流传也最广。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位美丽善良的姑娘,出生在西陵嫘村山一户人家。姑娘长大后每天都要外出采集野果来奉养体弱多病的二老。她不怕苦和累,近处的野果采集完了,便跋山涉水到远处去采集,每天很晚才回家。不久,远处的野果也采完了,拿啥来奉养二老呢?生活的艰难使姑娘靠在一棵桑树下伤心地哭起来,哭声是那样哀婉、凄凉,使远近的飞禽走兽都感动地流下了泪水。这哭声震动了天廷。玉皇大帝拨开云雾向下一看,见一个十四五岁的孝女哭得死去活来,便发了善心,把罪仙“马头娘”打下凡间,变成吃桑叶吐丝的天虫。马头娘看见姑娘悲伤的样子,便将桑果落在她的嘴边,姑娘舔舔嘴边又酸又甜。便吃了一点,觉得没什么异样,就采了许多带回家给二老吃,老人吃后精神一天比一天好。
一个阳光明媚的夏天,姑娘发现树上的天虫不断地吐着丝,做茧子,在阳光下产生的七彩反射非常美丽,出于好奇,姑娘采一粒放在嘴里,用手把丝拉出来,这丝又有韧性。她索性像天虫那样,编成一块块小绸子,连成一大块给父母披在身上,热天凉爽、冬天温暖,于是为天虫取名为蚕,捉回家喂养。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姑娘完全掌握了蚕的生产规律和缫丝织绸技艺,并将这些毫无保留地教给当地的人们。从此人们结束了“茹毛饮血,衣其羽毛”原始衣着,进入了锦衣绣服的文明社会。
姑娘发明养蚕缫丝织绸的消息很快传遍西陵部落,西陵王非常高兴,收姑娘为女儿,赐名“嫘祖”。嫘祖这一惊天动地的创举很快传遍了神州大地,部落的首领纷纷到西陵向她求婚,都遭到嫘祖的婉拒。这时英俊非凡的中原部落首领黄帝轩辕,征战来到西陵,两人一见倾心,很快嫘祖被选作黄帝的元妃。嫘祖辅助黄帝战胜了南方的蚩尤和西方的炎帝,协调好各部落的关系,完成了统一中华的大业。同时奏请黄帝诏令天下,把栽桑养蚕织锦的技术推广到全国。嫘祖死后黄帝把她葬于落村山,后世尊称其为“先蚕娘娘”。
嫘祖被后人推崇为我国养蚕取丝的创始人。据《隋书·礼仪志》记载,北周时尊她为先蚕。北宋的《通鉴外纪》记载:“西陵氏劝蚕稼,亲蚕始于此”《路史》将嫘祖发明的养蚕取丝系统化,说西陵氏劝养蚕、育蚕种、亲自采桑制丝,开创了丝织事业,从此,嫘祖被当作是上古时劳动妇女养蚕取丝的始祖,被古代黄帝供奉为蚕神。以后,每到植桑养蚕时间,人们纷纷设祭坛祭祀先蚕,以求风调雨顺,桑壮蚕肥。同时也用来祭奠嫘祖这一伟大的发明创造。
三月初六拜祖大典
西平县的西部乡镇,处于伏牛山余脉向平原地带过渡地段,这里的低山、土岗、平原、湖泊、河流相互交错,整个地貌呈现出复杂多变的丘陵地形。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既可以从事农耕生产,也可以采集、渔猎,为早期人类的生存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西平境内的蜘蛛山,又称为“始祖山”,相传嫘祖就是在这里受到蜘蛛结网的启发后,发明了养蚕、缫丝、织绸技术。蜘蛛山上曾建有嫘祖庙(现在仅存残碑、砖瓦等物),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当地群众都要在这里举办盛大的庙会,用来纪念嫘祖发明养蚕缫丝的功德,所以庙会又被称为“蚕桑节”。师灵(西陵)冈上,有一座高大的娘娘坟,当地人称之为嫘坟和嫘祖陵。
嫘祖祭典,是西平县千百年来祭祀先蚕嫘祖的典章,起源于嫘祖的降生地西平县吕店乡董桥村(吕墟,即西陵亭),遍及全县城乡,考其渊源,当与中国长期的农耕社会中,皇家提倡置公桑、祭先蚕、劝农桑以及中华各地民间敬蚕神是一脉相承的。
2006年春,西平县炎黄文化研究会组织历史、民俗、音乐方面的专家,先后深入到吕店乡、师灵镇、出山镇等一些农村进行调查采风,记录整理出了流传在民间的几近灭绝的《嫘祖祭典》词章和乐谱。根据董桥等村老农回忆,西平县民间祭祀嫘祖活动一年二次:一次在农历三月初六,纪念嫘祖冥诞;一次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满节,新茧上市谢蚕神。祭祀先蚕冥诞要举行隆重的祭典仪式,还要唱三天大戏。而小满节祭祀活动相对要简约一些,但照例唱三天大戏,热闹程度较三月初六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这时没有了春天的余寒,新茧刚刚上市,小麦丰收在望,农忙在即,老百姓成群结队赶庙会,卖蚕茧,购麦货。会上还有说书的、唱戏耍猴的、看相的、算命的、卖小吃的……祭祀、交易、娱乐交相辉映。祭祀先蚕活动在嫘祖故里西平县久盛不衰,活动内容和形式以民间口传身授世代沿袭,程序规范而不显繁杂,乐舞粗犷而不失庄严,具有浓重的乡土气息,集中体现了嫘祖家乡老百姓对先祖的尊崇和浩浩功业的赞颂。也表现了农耕社会劳动人民祈求先蚕护佑的传统观念。
流传在西平县的《嫘祖祭典》,已收录在 2006年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文共分六章:“迎神”“上香”“上供”“祭拜”“献舞”“送神”。
第一章:傧相:“惟中华民国×年、岁次壬子年季春吉时,后代子孙集先蚕娘娘尊前祭拜,迎神——”〔乐舞起,鸣炮,二少女请出嫘祖尊像,乐止。〕众唱:“轩辕正妃,先蚕娘娘,始教民蚕,制衣作裳。泽被华夏五千年,名垂玉宇万古扬。西陵氏神,伏惟尚飨!”
第二章:傧相:“上香——!”主祭人接香,供于香炉。众唱:“轩辕正妃,先蚕娘娘。教化万民,此情绵长。泽被华夏五千年,名垂玉宇万古扬。西陵氏神,伏惟尚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