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阶段开设思想品德课程,对于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引导和塑形作用,立德做人一直是教育教学的重要方面,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关乎小学生个体的成长与发展,更关乎国家社会的长远发展,所以作为小学思想品德教师而言任重而道远,要不断对教学做改进,提高教学质量,大力实现思想品德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 教学策略 新课程理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2.091
小学思想品德作为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具有重要教育教学作用,小学生因其心身发展的特点,在面对新事物时尚未形成正确的判断标准,往往需要进行引导和规范。小学生是祖国的明天和希望,担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而思想品德教学就是为小学生播下一颗种子,促成其健康、快乐地成长。通过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积极引导和规范,小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较好的道德品质,担当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至关重要,教师肩负着重要的培养任务。为此教师应该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改进,力争实现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意义最大化。
一、生活化教学,构建积极的现实意义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因而应该联系现实生活的现状和事例,而生活化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下应运而生,其特性与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不谋而合,在教学中关注生活,积极构建现实意义,这对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而言可谓是注入了新的生命。此外,小学思想品德课进行生活化教学,可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回归于生活,真正实现了教学与生活意义的生发,将丰富的教学资源投放到教学中来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教材有《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其编者有意识编排了诸多贴近社会生活的主题活动,如“我们的校园”“欢欢喜喜过春节”等,由此可知,编者的编写意图也在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创设类似于生活现实的情境中,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品德和道德素养,例如通过生活化教学将尊重民族传统文化、发扬民族精神、爱护环境和爱惜公共财产等社会规范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学生,使学生通过交流探讨能够逐渐形成正确的认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抓典型、树榜样,实现生生互促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材中,所选的事例和人物皆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因此教师应该善于发挥典型人物的作用,通过学习典型人物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得到有效启发,小学阶段的学生可塑性非常强,且渴望模仿学习,因此,教师不可忽视典型人物的重要性。同时,教师也应该发现具有良好品质的学生,让学生评选出模范代表,让学生共同学习和效仿,让榜样的精神和力量在学生中传递,从而带动全体学生共同提高思想品德。之所以要抓典型、树榜样,是基于现实情况考虑的,目前,不少家庭对子女惯养、溺爱,加之独生子女的现象较多,导致许多学生的性格中有任性、娇气、胆怯等因素,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极为不利。对此,就更应该重视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通过树立榜样来促进小学生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收集一些故事,结合故事向学生讲授相关道理,例如“狼来了”“曾子杀猪”“一诺千金”等,通过典型人物发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美德。当然,也可结合“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介绍现实生活中的好人好事来为学生树立榜样。在成人世界中,榜样的精神是重要的,同样而在小学生的心中榜样是神圣的,每一个学生都会力争做榜样。因此,教师应该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榜样精神带动全体学生向善向上,推进实现学生间的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贯彻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除课堂教学之外,更重要的就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深化在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提升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古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深化学生的认识,须通过实践活动真正体验和感受。众所周知,知道并不意味着能够做到,要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不断刺激和强化,而开展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就在于此,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去践行所学到的知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将身心真正融入其中去感受和理解,这比教师苦口婆心,反复提醒、纠正更有效果。
例如,参观访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小学生通过回顾历史、瞻仰烈士去感受和反思,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对民族、国家的认识,促成其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可以组织学生去敬老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为老人表演节目等。在这样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深切体会到老年人的生活状况,自然会具有良善的心,主动敬老、爱老。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法律知识进校园的活动,让学生学习到运用一些法律常识来保护自己,对于犯法、犯罪的行为也可形成较为清楚的认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两相结合,体现了“德育归生活”的重要理念,更好地凸显了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革新,更符合教育教学的要求。因此,教师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深化课堂教学,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对教材的研究,为教学助力
教材是教学的辅助工具,它具有导向作用,尽管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主体性的体现,但是并不意味着视教材于不顾,脱离教材而谈教学,无疑是不可取得。要想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有所突破和发展,教师更应该对教材做深入研究,只有真正对教材有了透彻的认识,教师在教学时才能做到胸有成竹,灵活应对教学。另外深挖教材并结合学生的学情和教学要求,可以科学而有效地组织教学,实现小学思想品德高效化教学。针对教材中的思考问题,笔者经常营造情景氛围,让学生模拟主人公进行思考处理,如针对社会上有人对环卫工人不尊重,往往在教育孩子时将其作为反面教材,说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只能扫大街等等。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要让学生懂得职业平等、人人平等的道理。加强对教材的研究,才能为教学助力,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性。
五、结束语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性在于引导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为其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正因为如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研究和反思,生活化教学的运用、发扬榜样的力量、社会实践的延伸、教材的挖掘等无不是在新课程理念的下实现的革新和突破,以期促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深化发展。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 教学策略 新课程理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2.091
小学思想品德作为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具有重要教育教学作用,小学生因其心身发展的特点,在面对新事物时尚未形成正确的判断标准,往往需要进行引导和规范。小学生是祖国的明天和希望,担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而思想品德教学就是为小学生播下一颗种子,促成其健康、快乐地成长。通过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积极引导和规范,小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较好的道德品质,担当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至关重要,教师肩负着重要的培养任务。为此教师应该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改进,力争实现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意义最大化。
一、生活化教学,构建积极的现实意义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因而应该联系现实生活的现状和事例,而生活化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下应运而生,其特性与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不谋而合,在教学中关注生活,积极构建现实意义,这对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而言可谓是注入了新的生命。此外,小学思想品德课进行生活化教学,可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回归于生活,真正实现了教学与生活意义的生发,将丰富的教学资源投放到教学中来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教材有《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其编者有意识编排了诸多贴近社会生活的主题活动,如“我们的校园”“欢欢喜喜过春节”等,由此可知,编者的编写意图也在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创设类似于生活现实的情境中,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品德和道德素养,例如通过生活化教学将尊重民族传统文化、发扬民族精神、爱护环境和爱惜公共财产等社会规范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学生,使学生通过交流探讨能够逐渐形成正确的认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抓典型、树榜样,实现生生互促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材中,所选的事例和人物皆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因此教师应该善于发挥典型人物的作用,通过学习典型人物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得到有效启发,小学阶段的学生可塑性非常强,且渴望模仿学习,因此,教师不可忽视典型人物的重要性。同时,教师也应该发现具有良好品质的学生,让学生评选出模范代表,让学生共同学习和效仿,让榜样的精神和力量在学生中传递,从而带动全体学生共同提高思想品德。之所以要抓典型、树榜样,是基于现实情况考虑的,目前,不少家庭对子女惯养、溺爱,加之独生子女的现象较多,导致许多学生的性格中有任性、娇气、胆怯等因素,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极为不利。对此,就更应该重视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通过树立榜样来促进小学生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收集一些故事,结合故事向学生讲授相关道理,例如“狼来了”“曾子杀猪”“一诺千金”等,通过典型人物发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美德。当然,也可结合“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介绍现实生活中的好人好事来为学生树立榜样。在成人世界中,榜样的精神是重要的,同样而在小学生的心中榜样是神圣的,每一个学生都会力争做榜样。因此,教师应该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榜样精神带动全体学生向善向上,推进实现学生间的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贯彻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除课堂教学之外,更重要的就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深化在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提升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古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深化学生的认识,须通过实践活动真正体验和感受。众所周知,知道并不意味着能够做到,要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不断刺激和强化,而开展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就在于此,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去践行所学到的知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将身心真正融入其中去感受和理解,这比教师苦口婆心,反复提醒、纠正更有效果。
例如,参观访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小学生通过回顾历史、瞻仰烈士去感受和反思,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对民族、国家的认识,促成其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可以组织学生去敬老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为老人表演节目等。在这样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深切体会到老年人的生活状况,自然会具有良善的心,主动敬老、爱老。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法律知识进校园的活动,让学生学习到运用一些法律常识来保护自己,对于犯法、犯罪的行为也可形成较为清楚的认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两相结合,体现了“德育归生活”的重要理念,更好地凸显了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革新,更符合教育教学的要求。因此,教师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深化课堂教学,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对教材的研究,为教学助力
教材是教学的辅助工具,它具有导向作用,尽管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主体性的体现,但是并不意味着视教材于不顾,脱离教材而谈教学,无疑是不可取得。要想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有所突破和发展,教师更应该对教材做深入研究,只有真正对教材有了透彻的认识,教师在教学时才能做到胸有成竹,灵活应对教学。另外深挖教材并结合学生的学情和教学要求,可以科学而有效地组织教学,实现小学思想品德高效化教学。针对教材中的思考问题,笔者经常营造情景氛围,让学生模拟主人公进行思考处理,如针对社会上有人对环卫工人不尊重,往往在教育孩子时将其作为反面教材,说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只能扫大街等等。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要让学生懂得职业平等、人人平等的道理。加强对教材的研究,才能为教学助力,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性。
五、结束语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性在于引导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为其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正因为如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研究和反思,生活化教学的运用、发扬榜样的力量、社会实践的延伸、教材的挖掘等无不是在新课程理念的下实现的革新和突破,以期促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深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