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况,早在战国时期就告诫我们:“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近年来,在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实施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我们对先人的教诲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在实践中受益匪浅。
周村是山东省淄博市的一个区,人口32万人,面积263平方千米,有“金周村”、“旱码头”、“天下第一村”之美誉。现存中小学校36处,在校生近5万人。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历程中可概括为这样三个阶段:以配促用阶段、以用促配阶段、作为优化教育质量增长方式的主要手段三个阶段。
以配促用阶段(1992-1996)
山东省自1992年开始验收省级规范化学校,也就是在这一年,我区实验学校成为首批省级规范化学校,使我区基础教育学校建立起了第一个计算机教室,从1992年到1996年期间,我区普通中小学先后有8处学校创建成为市级规范化学校,5处学校创建成为省级规范化学校,装备计算机总数达到500余台,这在当时对现代化建设的投入可以说是巨大的。实事求是地讲,微机配上了,但由于受师资、思想认识和资源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利用率并不高,开始的运用主要是进行学科教学,个别学校甚至当成了花瓶摆设。为了提高投资效益,提高政府和保护群众对教育投入的积极性,形势逼迫我们必须扩大计算机的应用范围,让政府和社会各界看到现代手段在教育教学中的不可替代性和应用的巨大潜力,为此,我们建立了四个中心,即:管理中心、培训中心、研究中心、装配中心,全面加强了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说在现代化手段的装备面前,形势逼迫我们在应用方面迈出了坚实而可喜的第一步。
以用促配阶段(1997-2001)
随着计算机在教学管理、课堂教学等方面的应用,教学效益也日渐彰显出来,特别是省市级规范化学校在学校教学管理、教育科研和课堂教学等方面的应用,使教学质量和管理效益显著提高,这既使尝到了甜头的学校和教师由开始任务驱动型的应用变成了自动自觉的积极应用,也使未装备计算机的学校感到了紧迫感,达成了投资现代化的共识,提高了投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特别是在上世纪末,减负的呼声越来越高,作为区县层面,如何使我们显形的教育成果──“教学质量”,让群众满意;又能把学生过重的负担减下来,让政府放心,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矛盾。经过反复的调查研究,我们形成了共识,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树立“增效减负”的意识和采取“增效减负”的措施,也只有真正地增了效,才能将减负落到实处。如何增效?在应用中实现了思想高度统一,我们自然地把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装配水平和应用水平作为了我们“增效减负”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正是基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带来的实效和“增效减负”的共识,1997年到2001年五年间,我区的现代化装备水平得到了跨越式的提高,装备计算机总量增加到2700余台。为了满足教育对现代化的需求,2000年在全省率先实现“校校通”工程,2001年建成城域教育网及信息中心,光纤宽带连接到周村区所有的城乡学校,建成了网络中心、管理中心、资源中心、远程教育中心、培训中心和研究中心,并于2001年底先后承办了“山东省信息技术教育市级规划与实验区(校)工作研讨会”和“全国第二届城域教育网建设与应用现场交流会”,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使我们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和优异的教学成绩,也使我们大幅度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把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作为优化教育质量增长方式的主要手段(2002至今)
2002年我区成为新课改实验区,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我们实现了城乡一体、推进均衡、资源共享的目的,也为我区课改的健康实施和优化教育质量增长方式起到劲风扬帆的作用,让每一个学校都上网、让每一间教室都配备多媒体,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加快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步伐。全区学校全部建成了校园网,装备计算机5500台,实现班班通,教师基本实现人手一机,实现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区45岁以下教师均取得计算机应用中级合格证书,3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全部通过计算机高级培训。“适时、适度、适当、高效”已成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管理和完成教学任务的自觉行动。“天村家园”作为一种全新的网上研讨、交流方式在全区得到推广,全区学科教师全部实现实名注册,注册人数3000人,累计发表日志达3万余篇,为学校教学创设了良好的现代教育技术环境。2005年我们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周村区区情适时启动了《小学、初中、高中三学段区域英语教学实验》课题研究。区域性“敏特”英语课题实验,虽然在我区开展不到一年的时间,但效果非常显著,这为我们进一步实施增强了信心,同时也引发了我们更多的思考。我们将“敏特”网络学习的形式借助相应的平台,拓展到其他学科中去,实现教育信息化在各学科的有效实施,全面优化教育质量的增长方式。总的思路是:借助信息化,实现开放化,推进均衡化,体现多元化,研修区域化,追求优质化。
为了使现代教育技术在我区的应用沿着健康道路向前发展,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行政推动,强化组织保障;典型带动,培植学习榜样;活动促动,构建交流平台;科研拉动,增强发展活力“四项措施”。现代教育技术在我区应用的进程是我区优化教育质量增长方式的过程,更是引领广大干部教师思想观念转变的过程,是逐步走向科学发展的过程,自1999年以来,我区已连续九年获得高考文理本科上线万人比全市第一,在2007年全国举办的NOC敏特英语大赛中,我区派出的15名参赛选手全部获奖,其中一人获得恩欧希教育信息化发明创新奖,10人获得一等奖,5人获得二等奖,获奖人数和获奖率均居全国前列。
周村是山东省淄博市的一个区,人口32万人,面积263平方千米,有“金周村”、“旱码头”、“天下第一村”之美誉。现存中小学校36处,在校生近5万人。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历程中可概括为这样三个阶段:以配促用阶段、以用促配阶段、作为优化教育质量增长方式的主要手段三个阶段。
以配促用阶段(1992-1996)
山东省自1992年开始验收省级规范化学校,也就是在这一年,我区实验学校成为首批省级规范化学校,使我区基础教育学校建立起了第一个计算机教室,从1992年到1996年期间,我区普通中小学先后有8处学校创建成为市级规范化学校,5处学校创建成为省级规范化学校,装备计算机总数达到500余台,这在当时对现代化建设的投入可以说是巨大的。实事求是地讲,微机配上了,但由于受师资、思想认识和资源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利用率并不高,开始的运用主要是进行学科教学,个别学校甚至当成了花瓶摆设。为了提高投资效益,提高政府和保护群众对教育投入的积极性,形势逼迫我们必须扩大计算机的应用范围,让政府和社会各界看到现代手段在教育教学中的不可替代性和应用的巨大潜力,为此,我们建立了四个中心,即:管理中心、培训中心、研究中心、装配中心,全面加强了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说在现代化手段的装备面前,形势逼迫我们在应用方面迈出了坚实而可喜的第一步。
以用促配阶段(1997-2001)
随着计算机在教学管理、课堂教学等方面的应用,教学效益也日渐彰显出来,特别是省市级规范化学校在学校教学管理、教育科研和课堂教学等方面的应用,使教学质量和管理效益显著提高,这既使尝到了甜头的学校和教师由开始任务驱动型的应用变成了自动自觉的积极应用,也使未装备计算机的学校感到了紧迫感,达成了投资现代化的共识,提高了投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特别是在上世纪末,减负的呼声越来越高,作为区县层面,如何使我们显形的教育成果──“教学质量”,让群众满意;又能把学生过重的负担减下来,让政府放心,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矛盾。经过反复的调查研究,我们形成了共识,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树立“增效减负”的意识和采取“增效减负”的措施,也只有真正地增了效,才能将减负落到实处。如何增效?在应用中实现了思想高度统一,我们自然地把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装配水平和应用水平作为了我们“增效减负”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正是基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带来的实效和“增效减负”的共识,1997年到2001年五年间,我区的现代化装备水平得到了跨越式的提高,装备计算机总量增加到2700余台。为了满足教育对现代化的需求,2000年在全省率先实现“校校通”工程,2001年建成城域教育网及信息中心,光纤宽带连接到周村区所有的城乡学校,建成了网络中心、管理中心、资源中心、远程教育中心、培训中心和研究中心,并于2001年底先后承办了“山东省信息技术教育市级规划与实验区(校)工作研讨会”和“全国第二届城域教育网建设与应用现场交流会”,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使我们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和优异的教学成绩,也使我们大幅度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把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作为优化教育质量增长方式的主要手段(2002至今)
2002年我区成为新课改实验区,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我们实现了城乡一体、推进均衡、资源共享的目的,也为我区课改的健康实施和优化教育质量增长方式起到劲风扬帆的作用,让每一个学校都上网、让每一间教室都配备多媒体,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加快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步伐。全区学校全部建成了校园网,装备计算机5500台,实现班班通,教师基本实现人手一机,实现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区45岁以下教师均取得计算机应用中级合格证书,3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全部通过计算机高级培训。“适时、适度、适当、高效”已成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管理和完成教学任务的自觉行动。“天村家园”作为一种全新的网上研讨、交流方式在全区得到推广,全区学科教师全部实现实名注册,注册人数3000人,累计发表日志达3万余篇,为学校教学创设了良好的现代教育技术环境。2005年我们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周村区区情适时启动了《小学、初中、高中三学段区域英语教学实验》课题研究。区域性“敏特”英语课题实验,虽然在我区开展不到一年的时间,但效果非常显著,这为我们进一步实施增强了信心,同时也引发了我们更多的思考。我们将“敏特”网络学习的形式借助相应的平台,拓展到其他学科中去,实现教育信息化在各学科的有效实施,全面优化教育质量的增长方式。总的思路是:借助信息化,实现开放化,推进均衡化,体现多元化,研修区域化,追求优质化。
为了使现代教育技术在我区的应用沿着健康道路向前发展,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行政推动,强化组织保障;典型带动,培植学习榜样;活动促动,构建交流平台;科研拉动,增强发展活力“四项措施”。现代教育技术在我区应用的进程是我区优化教育质量增长方式的过程,更是引领广大干部教师思想观念转变的过程,是逐步走向科学发展的过程,自1999年以来,我区已连续九年获得高考文理本科上线万人比全市第一,在2007年全国举办的NOC敏特英语大赛中,我区派出的15名参赛选手全部获奖,其中一人获得恩欧希教育信息化发明创新奖,10人获得一等奖,5人获得二等奖,获奖人数和获奖率均居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