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是学生成就个人人格形成价值观念的重要时期,小学语文学习情况的好坏直接对学生以后的语言、思维、习惯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小学语文教育显得极其重要。我们知道,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共同完成的教学活动,是教学过程中各种手段和方式的总称。任何教育思想都要依托教学方法实现,任何知识也都要依靠教学方法来贯彻。然而,语文传统的教学方法暴露出来种种弊端,那么,我们新的教学方法改革应该走向何处呢?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存在种种弊端。随着新的教学观念的深入人心和网络技术的运用,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实现了一些突破。但总体来看在教学方法上仍存在诸多弊端。
1.预习—讲授—复习单一的授课方式
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预习—讲授—复习式。这种方法简练直接,稳定而注重实效,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让老师教授更多的知识。但这种教学方法存在很多弊病。它容易使小学生思维僵化,造成思维的刻板或者形成思维定势,使小学生渐渐生出厌学情绪。情感上的缺失将是教育最大的失敗。事实证明,缺乏情商的人往往很难做出大事。教师要从课堂教学抓起,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对文字里的世界和现实中世界的关注,使语文成为培养学生情商锻炼心智的最好载体。
2.教学方法与学生实际需要存在很大的差距
现在的小学生思维活跃,况且他们正处于人生中黄金的学习时期,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渴望更多更新鲜的事物,他们的需要具有多样性,他们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不同,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程度也存在差异。这就使得学生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渴望获得的知识是不同的,他们的兴趣点也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必须注意这些事实。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其实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但是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统一与学生多样的需要存在着矛盾。能否解决这一矛盾有赖于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二、分析问题
要进行改革,我们必须明白我们所面对的现实,也必须在理论上找到改革的依据,它受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达成、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内在要求以及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等三个方面的制约。在改革中,教学方法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的手段,完成教学目标是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的归宿,学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目标对象。
1.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小学生一般是6到12岁儿童,他们身体的发育,正处在两个生长发育高峰之间的相对平稳阶段。他们的大脑重量可以达到1280克,其高级神经活动的能力逐渐增强,并趋向稳定。在这一时期,孩子们的条件反射较之以前更易形成,很快稳定下来,不易产生泛化现象,可以有效保证学生学习更多内容。
2.教学内容的内在要求
小学的语文教学内容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结合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各种诉求。从教材设计上来看,内容多在发掘学生潜能启迪学生心智上着力,意在挖掘出学生真实的内心情感,让他们懂得真善美,从而成为一个获得全面发展的自由个体。为了便于学生的学习,教材多采用图片、动画等符合儿童内心世界发展的元素。但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被教师有意或者无意地忽视了,他们只是把那些他们所认为的知识不厌其烦进行重复的讲解。这种方式使学生麻木,丧失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会把学生对世界的好奇心以及对新知识的渴求情感磨灭。玩是所有儿童以及成人的天性,在任何一个生物种群中,游戏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3.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
语文大纲明确规定,小学语文要实现三种目标:第一,认知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践要求,认知目标可分为“识记”“理解”“运用”三种不同的层次要求。第二,情感目标。根据儿童对知识的内化规律,情感目标被分为“接受”“体验”“态度”。第三,实践目标。依据学生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程度,实践目标可分为“正确”“连贯”“熟练”三种等次水平。
三、小学语文教法改革的方向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更倚重于稳定的模式,其侧重在于如何完成教学任务,而新的课程观念则关注人,我认为新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应该确定一个方向,或者说一个原则。这个原则就是无论任何形式的教学方法,其思考的出发点和归宿应该是如何让学生对语文保持足够的学习兴趣,如何满足他们对情感和知识的双重需要,如何在兴趣的前提下获得更多的语文素养。总而言之,改革应该围绕学生进行。教师应确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教学不是为了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而是为了实现对学生的一次呼唤、沟通和激发。
在具体的方式方法上,可以多考虑情境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形成充满人文关怀和饱满情感的课堂,使学生在规定的情境中“多感”,调动起各种感官,拉近文章情境的距离,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各种影响和教育。
在教学策略上,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探讨更多形式的课程类型,而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常规教学方式,但不应该成为唯一的教学方式,也不应该成为课时量最多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将课堂开在校园的任何一个角落,还可以将课堂开在田野地头。形式也应该更多样,比如,可以有竞赛,可以有读书会,可以进行各种社团的锻炼。这都是间接的语文学习方法,但却是着眼于未来的学习方法。
(责编 张亚欣)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存在种种弊端。随着新的教学观念的深入人心和网络技术的运用,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实现了一些突破。但总体来看在教学方法上仍存在诸多弊端。
1.预习—讲授—复习单一的授课方式
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预习—讲授—复习式。这种方法简练直接,稳定而注重实效,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让老师教授更多的知识。但这种教学方法存在很多弊病。它容易使小学生思维僵化,造成思维的刻板或者形成思维定势,使小学生渐渐生出厌学情绪。情感上的缺失将是教育最大的失敗。事实证明,缺乏情商的人往往很难做出大事。教师要从课堂教学抓起,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对文字里的世界和现实中世界的关注,使语文成为培养学生情商锻炼心智的最好载体。
2.教学方法与学生实际需要存在很大的差距
现在的小学生思维活跃,况且他们正处于人生中黄金的学习时期,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渴望更多更新鲜的事物,他们的需要具有多样性,他们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不同,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程度也存在差异。这就使得学生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渴望获得的知识是不同的,他们的兴趣点也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必须注意这些事实。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其实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但是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统一与学生多样的需要存在着矛盾。能否解决这一矛盾有赖于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二、分析问题
要进行改革,我们必须明白我们所面对的现实,也必须在理论上找到改革的依据,它受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达成、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内在要求以及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等三个方面的制约。在改革中,教学方法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的手段,完成教学目标是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的归宿,学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目标对象。
1.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小学生一般是6到12岁儿童,他们身体的发育,正处在两个生长发育高峰之间的相对平稳阶段。他们的大脑重量可以达到1280克,其高级神经活动的能力逐渐增强,并趋向稳定。在这一时期,孩子们的条件反射较之以前更易形成,很快稳定下来,不易产生泛化现象,可以有效保证学生学习更多内容。
2.教学内容的内在要求
小学的语文教学内容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结合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各种诉求。从教材设计上来看,内容多在发掘学生潜能启迪学生心智上着力,意在挖掘出学生真实的内心情感,让他们懂得真善美,从而成为一个获得全面发展的自由个体。为了便于学生的学习,教材多采用图片、动画等符合儿童内心世界发展的元素。但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被教师有意或者无意地忽视了,他们只是把那些他们所认为的知识不厌其烦进行重复的讲解。这种方式使学生麻木,丧失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会把学生对世界的好奇心以及对新知识的渴求情感磨灭。玩是所有儿童以及成人的天性,在任何一个生物种群中,游戏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3.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
语文大纲明确规定,小学语文要实现三种目标:第一,认知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践要求,认知目标可分为“识记”“理解”“运用”三种不同的层次要求。第二,情感目标。根据儿童对知识的内化规律,情感目标被分为“接受”“体验”“态度”。第三,实践目标。依据学生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程度,实践目标可分为“正确”“连贯”“熟练”三种等次水平。
三、小学语文教法改革的方向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更倚重于稳定的模式,其侧重在于如何完成教学任务,而新的课程观念则关注人,我认为新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应该确定一个方向,或者说一个原则。这个原则就是无论任何形式的教学方法,其思考的出发点和归宿应该是如何让学生对语文保持足够的学习兴趣,如何满足他们对情感和知识的双重需要,如何在兴趣的前提下获得更多的语文素养。总而言之,改革应该围绕学生进行。教师应确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教学不是为了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而是为了实现对学生的一次呼唤、沟通和激发。
在具体的方式方法上,可以多考虑情境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形成充满人文关怀和饱满情感的课堂,使学生在规定的情境中“多感”,调动起各种感官,拉近文章情境的距离,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各种影响和教育。
在教学策略上,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探讨更多形式的课程类型,而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常规教学方式,但不应该成为唯一的教学方式,也不应该成为课时量最多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将课堂开在校园的任何一个角落,还可以将课堂开在田野地头。形式也应该更多样,比如,可以有竞赛,可以有读书会,可以进行各种社团的锻炼。这都是间接的语文学习方法,但却是着眼于未来的学习方法。
(责编 张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