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过去那种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正逐渐得到改观,倡导学生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主流。具有实际背景、综合性、探究性和开放性问题的提出,既了解了学生掌握有关知识、技能和方法的程度,又突出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考查。我在实际教学中对初中生物新教材命题考查的变化特点进行了研究。下面从命题的探究性、综合性、开放性、实用性、情景性五个方面谈谈其变化特点。
一、命题的探究性
将科学探究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内容标准,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学生在新课程学习中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
例如,植物的蒸腾作用会受到各种物理因素,如温度、光照强度、相对湿度、空气流动等的影响。针对其中一个因素,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它是如何影响蒸腾作用的。这种学习方式是对传统的教学方式的一种彻底改革,学生不再是讲什么就听什么的被动学习者。探索性问题能调动学生追求成功的潜在动机,启发他们积极主动独立地钻研,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知识和规律是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的,自己“研究”总结出来的。学生在探究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将受益终生。
二、命题的综合性
生物学是一门囊括所有与生命现象有关的研究领域,并利用数、理、化、工程技术的手段和方法为其研究目的服务的综合性科学,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及其他应用科学的基础,所以突出生物学科的综合性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科经验整合,加强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提倡和追求彼此关联,相互补充。这在命题的考查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由于传统教学中学科的不平衡性,我们在教育中存在对学生各项能力发展要求的不平衡性,学生的各项能力因素被割裂了,而人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说到底是一个长期自觉综合发展的过程,因此命题的综合性能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实现由线状、面状到立体状的转变,充分显示知识的规律性和本质性,从而提高认知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三、命题的开放性
2l世纪需要创造型人才,呼唤创新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创新能力。教师设计开放性问题,进行开放性问题教学,是实施创新性教育的一个良好举措。问题设计的角度新颖,方式丰富多彩,学生对问题就会饶有兴趣,就会有好奇心。好奇心是创造力的推动力和激发力。开放性问题也指设计的问题解题方法是开放式的,即“一题多解”。在解答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发散的。只有发散思维,才能从多种可能中捕捉机会,提高创新成功的概率。设计的问题答案是开放的,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会有不同的答案。这对强化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习惯和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大有益处。
四、命题的实用性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主张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生物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虽然倡导应用,但更多的是应用科学知识解决科学问题,因而常常陷入题海中,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知识的实用性表现在科学知识与主体境遇紧密联系在一起。教育只有回到生活世界中,学生所掌握的科学知识才可能是生动的、鲜活的、流动着的,科学知识的生命力才能真正被挖掘出来。例如早春播种后,农民常用“地膜覆盖法”提早出苗,请你用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说明。使知识与生产实际相联系,不仅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这一知识“能用于做什么,如何解决人和社会中的实际问题”。
五、命题的情景性
新课程要求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生物的重要性,了解生物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释与生物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教材中离不开大量的情景素材,相应地在考查中也出現了一些情景类的命题。
例如,材料1:若把生长健壮的树枝剥去一圈的树皮,露出本质部,过一段时间后,伤口上方的树皮逐渐膨大形成瘤状物。材料2:在果树栽培中,有时夏天在果树主干的下部,剥去一圈树皮,残留着一部分形成层。这样经过环割的果树,当年一般可以显著增产。思考问题:(1)这个瘤状物是怎样形成的?通过这个实验,你知道有机物是怎样运输的?(2)为什么剥去一圈树皮的果树当年可增产?保留形成层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命题类型在新教科书中随处可见,可以说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习生物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此使学生心情愉悦,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
总之,新课程教科书的命题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一改过去枯燥、乏味的纯学科性的陈述性内容,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生动活泼、创造性地学习,进行探究学习、自主学习,从而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一、命题的探究性
将科学探究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内容标准,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学生在新课程学习中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
例如,植物的蒸腾作用会受到各种物理因素,如温度、光照强度、相对湿度、空气流动等的影响。针对其中一个因素,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它是如何影响蒸腾作用的。这种学习方式是对传统的教学方式的一种彻底改革,学生不再是讲什么就听什么的被动学习者。探索性问题能调动学生追求成功的潜在动机,启发他们积极主动独立地钻研,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知识和规律是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的,自己“研究”总结出来的。学生在探究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将受益终生。
二、命题的综合性
生物学是一门囊括所有与生命现象有关的研究领域,并利用数、理、化、工程技术的手段和方法为其研究目的服务的综合性科学,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及其他应用科学的基础,所以突出生物学科的综合性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科经验整合,加强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提倡和追求彼此关联,相互补充。这在命题的考查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由于传统教学中学科的不平衡性,我们在教育中存在对学生各项能力发展要求的不平衡性,学生的各项能力因素被割裂了,而人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说到底是一个长期自觉综合发展的过程,因此命题的综合性能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实现由线状、面状到立体状的转变,充分显示知识的规律性和本质性,从而提高认知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三、命题的开放性
2l世纪需要创造型人才,呼唤创新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创新能力。教师设计开放性问题,进行开放性问题教学,是实施创新性教育的一个良好举措。问题设计的角度新颖,方式丰富多彩,学生对问题就会饶有兴趣,就会有好奇心。好奇心是创造力的推动力和激发力。开放性问题也指设计的问题解题方法是开放式的,即“一题多解”。在解答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发散的。只有发散思维,才能从多种可能中捕捉机会,提高创新成功的概率。设计的问题答案是开放的,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会有不同的答案。这对强化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习惯和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大有益处。
四、命题的实用性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主张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生物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虽然倡导应用,但更多的是应用科学知识解决科学问题,因而常常陷入题海中,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知识的实用性表现在科学知识与主体境遇紧密联系在一起。教育只有回到生活世界中,学生所掌握的科学知识才可能是生动的、鲜活的、流动着的,科学知识的生命力才能真正被挖掘出来。例如早春播种后,农民常用“地膜覆盖法”提早出苗,请你用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说明。使知识与生产实际相联系,不仅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这一知识“能用于做什么,如何解决人和社会中的实际问题”。
五、命题的情景性
新课程要求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生物的重要性,了解生物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释与生物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教材中离不开大量的情景素材,相应地在考查中也出現了一些情景类的命题。
例如,材料1:若把生长健壮的树枝剥去一圈的树皮,露出本质部,过一段时间后,伤口上方的树皮逐渐膨大形成瘤状物。材料2:在果树栽培中,有时夏天在果树主干的下部,剥去一圈树皮,残留着一部分形成层。这样经过环割的果树,当年一般可以显著增产。思考问题:(1)这个瘤状物是怎样形成的?通过这个实验,你知道有机物是怎样运输的?(2)为什么剥去一圈树皮的果树当年可增产?保留形成层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命题类型在新教科书中随处可见,可以说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习生物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此使学生心情愉悦,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
总之,新课程教科书的命题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一改过去枯燥、乏味的纯学科性的陈述性内容,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生动活泼、创造性地学习,进行探究学习、自主学习,从而实现三维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