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与地坛》看史铁生生命意识的建构

来源 :青年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en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散文《我与地坛》是展现史铁生生命意识的经典之作。史铁生在地坛中观察生命和思考生命,其生命意识的生长依托于地坛这个载体;文章思考对象具有延伸性、主题内容具有整体性进一步凸显作者的生命意识;对生与死的问题和生命苦难困境的多重哲学思考,使史铁生的生命意识得以成熟建构。
  关键词:史铁生;《我与地坛》;生命意识;思考;
  以"生命"和"残疾"作为创作的永恒主题,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倾注他对生命意义和寻求生命救赎的毕生思考。在地坛这样特定的时空中,以个体生命观察社会和人类生命,史铁生通过对苦难的拷问、对生死问题的思索,形成独特、超脱的生命意识。
  一、生命意识生长的载体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提到:"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我与地坛》曾提到:"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地坛这个特定环境显然渗透着作者的感情色彩,行文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古园地坛成为"有我之境",不仅指"我"处在这个环境中,更指"我"在环境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和生命意识。史铁生生命意识依托地坛生长具体表现为:观察生命和思考生命。
  观察生命分为观察自然界生命和社会环境中的生命。史铁生对地坛的生命有灵敏的触觉,自然界在其笔下生机勃勃:"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这两句生动形象地呈现地坛的生命,史铁生对大自然的喜爱、对生命的细致观察跃然纸上,生命意识雏形初现。地坛,富有生命力的载体,让史铁生与自然生命近距离接触。
  史铁生对社会环境中的生命--人的观察,富有灵性、特色鲜明、有血有肉。文中出现过的角色有:为"我"担心忧愁的母亲、恩爱的中年夫妻、坚持不懈却不走运的长跑家、爱唱歌的小伙子、喝酒的老头、捕鸟的汉子、中年女工程师、爱惜弱智妹妹的兄长。地坛使作者跳出自己的世界,接触外界生命,为作者细致地观察人、提升对生命的感悟力提供平台,丰富其人文素养和生命意识。
  在极少外界干扰和世俗喧嚣的"另一个世界"思考生命,是史铁生生命意识的集中体现。文中提到:"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在地坛进行的还有对生命苦难的哲学思考,与自己的生命对话,直视生命意义和存在价值。这些思考和对话发生的地点,不是拥挤嘈杂的街市,不是紧张压抑的办公室,而是宁静惬意的地坛。史铁生生命意识的生长和成熟,得益于地坛这个净地。
  二、生命意识的延伸性与整体性
  朱光潜在《谈美书简》提过,他爱引歌德《搜藏家和他的伙伴们》第五封信的一段话:"人是一个整体,一个多方面的内在联系着的各种能力的统一体。艺术作品必须向人这个整体说话,必须适应人的这种丰富的统一体,这种单一的杂多。"反映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的文学作品必然具有跨越时空的普世魅力。《我与地坛》以"我"的角度思考生命,落脚点却没有只停留在个体生命,实现对个体苦难命运的超越,上升到对整个人类生命意义和终极价值的思考。假设史铁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局限于自己的生命,《我与地坛》将丧失普世价值的魅力。史铁生生命意识的建构特征,在《我与地坛》具体表现为思考对象的延伸性、主题内容的整体性。
  史铁生描写地坛的花草树木、鸟类昆虫等自然界生命,刻画地坛四季变换洋溢的生命力,展现的地坛富有生气。作者"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他的思考体现人与自然生命共通的关系,观察对象不单是史铁生,还有外界生命;描写地坛形形色色的人,思考对象也不单是史铁生,而是拓展至地坛过客。文章结尾对山洼里欢蹦的孩子是不是"我"进行思考:"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在史铁生看来,人类在欲望上具有共性,从侧面反映作者广博开阔深刻的生命观。这些对象是史铁生思考生命、理解生命的动力,使其生命意识的对象具有延伸性。
  史铁生的聚焦点不仅是自己,其思考和求解的主题--"斯芬克斯之谜"、生与死的问题、如何实现自我疗救,本身就是人类共同思索、人类终极关怀的命题,从他散文的立意和思想深度中,读者可得出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我与地坛》超越个体命运的苦难,思考整个人类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主题内容具有整体性。史铁生生命意识的延伸性和整体性凸显他强烈的人文关怀。
  三、生命意识的多重哲学思考
  史铁生的生命意识蕴含多重哲学思考,思考内容包括生与死的问题和生命的苦难(苦难包括差异困境,命运的不公平性、偶然性、荒诞性;创作困境;欲望困境)。关于"生存还是毁灭"这个哈姆雷特式的终极问题,是史铁生生命意识的灵魂与核心。他得出的结论是: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这一思考过程难能可贵的是,史铁生没有被残疾打垮生命意识,而是得到生的事实性和死的必然性,在求解生和死的问题中慰藉自己的心灵,得到超越常人、旷达释然的生命意识。
  思考差异困境和命运困境是由于漂亮的弱智小女孩。在论述几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愚钝与机智、丑陋与漂亮、恶劣和卑下与善良和高尚、残疾与健全)后,作者并无满腔愤怒、慷慨激昂地控诉不公的差异和命运,而是坦然释怀、心平气和地承认并接受客观困境对人的影响:"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史铁生承认与接受这种困境并非心甘情愿,面对命运的不公平性、偶然性和荒诞性,史铁生不禁流露出失落决绝、无能为力的生命意识:
  于是就有一个最令人绝望的结论等在这里:由谁去充任那些苦难的角色?又有谁去体现这世间的幸福,骄傲和快乐?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好讲的。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对创作困境的思考:一方面如果完全为写作而活着,会活得像个"人质",这样的创作无自由可言,思想与生命也不自由;另一方面史铁生担忧文思枯竭,创作素材内容、主题思想的"断根断粮"会终止创作道路,史铁生流露出忧心忡忡、愁绪万千生命意识。对欲望困境的思考也与生死问题相联系:"因为人想活着,说到底是这么回事,人真正的名字叫作:欲望。"生本身是一种欲望,生是因为有欲望。欲望作为一种生命意识具有普遍性(包括其对象和内涵),人皆有欲望,人的欲望相似,包括史铁生。
  至此,史铁生建构出的包含多重哲学思考的生命意识,成熟、健康、完整。
  参考文献:
  [1]陈剑晖主编,《中国散文现象》,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
  [2]赵勇,《<我与地坛>面面观》,名作欣赏,2011年
  [3]陈晓华,《澄净的思 深切的悟 --论史铁生的生命意识和文学精神》,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其他文献
随着21世纪我国经济实力的迅速增强,在新形势下如何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逐渐成为了21世纪下我国所面临的棘手难题。在新形势下,积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深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引领经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总体规模已经超过16万亿元,成为市场中最大的资产管理机构,但近年来遭受到了来自互联网金融的冲击.2013年年中,阿里巴巴的余额宝横空
摘 要: 由王朔创作的中篇小说《动物凶猛》,经改编后,导演姜文将其拍成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小说与电影,作为两种不同的媒介,诠释同一个故事,必定带有各自的特点。本文将从三方面去深入探究《动物凶猛》和《阳光灿烂的日子》:内容转换,叙事重构和语言衍生。通过分析它们,将更好地理解小说和电影所表达的共同的思想主题。  关键词:小说 电影 改编  小说传播的主要媒介形态是书面媒介和印刷媒介,电影则是电子媒
新时期青年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面临思想多元化、物质诱惑和社会流动性加剧的挑战。青年党员在新时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面临诸多困境,如思想观念的滞后、功利主义的侵蚀以及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作文教学的困难一般是体现在学生无话可说,教师该如何引导与指导上。要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都牵涉到写作素材的寻找,尤其是在低年级的写话教学中
基于GIS的城市地下空间综合评价中大多采用栅格单元法,需事先划分边界固定的单元,单元大小控制着评价精度,经常在同一单元中产生数据矛盾或数据缺乏,评价成果的图形表达呈锯
“应用为本,学以致用”,是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的办学理念,培养适应本地区企事业从事一线工作的技术人才是我们独立院校长期的人才培养目标.本文根据独立学院的具体特点
《三字经》里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说明学习是处事的需要.学习不仅是处事的需要更是不断进步的必要条件.本文对于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进行阐述,说明课堂教学对于
参照哲学思想分析,在一种新事物产生的同时,之前的旧事物就会被毁灭进行重组,在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发展变化日新月异的今天,高职教育的兴起,就是一次对传统教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