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蓝海文博士
国际桂冠诗人、作家、画家、作词家、作曲家、儒学家……诸多的身份昭示了他的多才多艺。他从二十岁左右开始出版书刊,至今已出版书刊五十余部;他先后购书三万八千余本,藏书不知凡几;他胸有丘壑,目有山川,他创作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歌。曾有“一字千元”之誉。他早年倡导“新古典主义”,推动中国新诗倾向於此,以已之力改变当时诗坛的颓废、晦涩之风,以崭新的技巧影响诗坛,创下当代诗歌理论的经典之作,而他亦被誉为新古典主义的“一代宗师”。
二十始出版 著作五十餘
蓝海文先生1942年出生於广东大埔,上世纪四十年代末,蓝海文先生曾来到台湾,与台湾文学、文化界结下缘分,六十年代起定居於香港。
蓝海文先生自小便表现出极高的文学天赋。小学时候尤爱读古典文学及词典,他几乎在词典中长大,每一个字、每一个词,均熟稔於心。小学五六年级时,其文学造诣已然让学校的老师惊讶不已。
蓝海文先生在二十岁左右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自此之後一发不可收拾,至今已出版书籍五十餘部,並编写了《蓝氏族谱》。他记忆力超强,说到他或者某人的某一首诗,他能一字不少地背下来;他知识渊博,贯古通今、博学多闻,各种典故信手拈来、胸有成竹;他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造诣极高,他的著研究作《中华史诗》、《天问译註》、《今本楚辞》、《唐诗典故大全》深挖古典作品精髓,极有见地和创意……
1975年,蓝海文先生创立了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79年,他出席在汉城举办的第四届世界诗人大会;1984年他参加在东京举行的国际笔会大会;1984年,他荣获“全国诗人大会”颁发的诗人荣誉——诗教奖;翌年荣膺作家荣誉——文学奖章;1985年在马尼拉参加亚洲华文作家会议;这年十二月获“国际桂冠诗人协会”颁发“桂冠诗人”荣誉;1989年5月,荣获“全国诗人大会”颁发“诗运奖”……满载一船荣誉,蓝海文先生在诗歌的海洋中畅遊,惬意、自在而通体舒畅。
1996年11月,蓝海文先生在香港初版《蓝海文诗选新诗三百首》,其收录的三百首每一首都是好诗,堪称经典之作。其诗《珍珠——蚌语》“光中见淚。”只四字,便写尽了蚌孕育珍珠的艰辛。2000年,他在台湾台北国立师范大学演讲厅开办研讨会,面对在场的所有学者、教授,他自信地说出“请大家随意指出三百首诗中,如有一首意向不準,或有一个字多餘,便当场拜对方为师,叩头行拜师大礼,並给予一字千元”的话,並因此在台湾文化界留下“一字千元”之誉。
而在此之前的1987年,蓝海文先生针对台湾、香港与内地的诗坛现状,倡导“新古典主义”的艺术主张:即重申诗歌形式规范,弘扬民族人文精神,力主诗歌纯真纯正,强调内容决定形式。6月,他倡导发起了一场诗坛运动——新古典主义。他以其深厚的国学根基以及其在香港诗坛的巨擘地位,高举起新古典主义的旗帜。他与香港的丁平教授撰写的《回归传统,迈向新古典主义》的社论,在蓝海文先生主办的《世界中国诗刊》第7期发表後,不久就被中国作家协会的《诗刊》和台北《葡萄园》等诗刊转载。
新古典 新儒学
一直以来,国内外学者关於中国的讨论很多,蓝海文先生的心中的中国,是文化氛围浓厚的中国,历史底蕴深厚的中国,是可以用一部史诗来记录的中国。中国历史长河的前与後,既有连续,也有断裂,几千年的历史不是一成不变的,然而卻也是有主调的,这个主调贯穿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始终,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指引,它是中华民族的儒学思想。
时光悠悠,行至数千年後的今年,曾经的“儒学思想”也应该迈入新的时代,形成“新儒学思想”。新儒学不仅涉及哲学、学术层面,它还有社会、文化、政治、历史的实践层面,内涵混杂多元化,带有强烈以儒学复兴民族文化的饥渴,蓝海文先生切切实实地重建民族自尊心,重振民族精神,不但以作品,更以他的精神激励着中国诗坛。
蓝海文先生相继出版《蓝海文诗选》(新诗三百首)、《现代诗手术台》风靡诗坛。前者为创作,後者为评议,新古典主义以中华文化为背景,以变化为继承手段,博大而精深,体现出中华文化生生不息、万古长青的精神。蓝海文的“新古典主义诗学”具有十分鲜明的“潛诗学”特徵,他追求的是理性思辩与审美体验的一体,强化了美学上的体验性,强调人本意义上的道德理性或“价值理性”,其诗学的核心是“真”,以真为本位,他认为现代诗必须“归宗”与“归真”。“诗歌的创作需要的联想,所谓联想是有理有据的想象,而非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蓝海文先生说。
他将诗的联想归纳成二十四种,成为“新古典主义”五大诗法之一,称为“新古典主义二十四大联想律”,包括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拟人拟物联想、用空联想、落实联想等。蓝海文先生喜欢並擅长将历史、传说、故事或古代经典、昔日诗文熔铸於诗中,深入中华民族文化的之中,经过感情的熏染,辅以联想,付诸於某一事物之中,在现实与联想之中,折射出中华民族之光和文化精髓。曾有人评价蓝海文先生说:“从他的诗中可以看到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的风采和神韻,可以看到儒教的敦厚、道家的空灵。”
2002年2月,蓝海文先生出版《新古典主义诗学》,6月份再版。此书理论结合创作,将意向彻底解剖,自此,新古典主义整个系统——创作、评论和理论,已经全部完成。而《新古典主义诗学》更成为大学用书。
短短几年後,蓝海文先生倡导的新古典主义已经落地生根,茁壮成长,成为中国新诗的一支标杆,让整个诗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促使中国新诗倾向新古典主义,以已之力改变诗坛的颓废、晦涩之风,以崭新的技巧影响诗坛。时至今日,两岸的不少诗人都讚同並响应蓝海文先生倡导的“新古典主义”的主张。新古典主义成了沟通两岸文化的一座桥樑。
以诗为媒 记录中国
蓝海文先生一生以诗为媒,生命与诗同在,因为诗歌,他一直精力旺盛,满怀信心,充满斗志。
一天,一位印度诗人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与他交谈,十分自豪地跟他说起印度有专门记录印度历史的“十万诗”,即将整个印度史用诗歌来写,並问他:“中国有吗?”蓝海文先生有一瞬间哑口无言,他灵机一动,肯定地说:“有。”在对方询问书名时,他豪气地为还未曾面世的书定下了名字——《中华史诗》。从那一刻起,蓝海文先生突然间有了创作中华史诗的强烈责任感。
他开始盘算写一本《中华史诗》,从神话与美丽的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开始,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以诗的形式一一展现。至今已完成三册,其中第一册以全书为序,後两册开始记录,现进入“秦始皇”时期。
对於蓝海文先生而言,灵感就是可控的水龙头,需要时拧开,灵感便奔泻而出。他奋笔疾书,坚持“传统中心论”而非“西方中心论”,他曾说:“中国诗艺其实胜过西方。”他以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为根,並为其注入了鲜活的生命色彩。他说,“华夏,华意通‘花’,寓意美丽。”他在做的,以及要做的,就是将华夏民族的美向世界尽情展示,做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在经济与政治佔据主角的今天,蓝海文先生固守着一份文化、艺术的清明。多才多艺的他在绘画、作曲等领域亦颇有成就,他的画作在Facebook上广受好评;他每日在Facebook上创作一首词,曾创下一天作词二十八首的纪录;他曾为“西厢记网络展览馆”主打歌曲《独恋西厢》谱曲……他仿佛有取之不尽的才华,让人惊叹。
蓝海文先生的心中始终一清二白,山明水秀,数十年来,他用自己的方式,为中国新诗指明了路向,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做出了贡献,表达了他的一腔赤子情怀。
国际桂冠诗人、作家、画家、作词家、作曲家、儒学家……诸多的身份昭示了他的多才多艺。他从二十岁左右开始出版书刊,至今已出版书刊五十余部;他先后购书三万八千余本,藏书不知凡几;他胸有丘壑,目有山川,他创作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歌。曾有“一字千元”之誉。他早年倡导“新古典主义”,推动中国新诗倾向於此,以已之力改变当时诗坛的颓废、晦涩之风,以崭新的技巧影响诗坛,创下当代诗歌理论的经典之作,而他亦被誉为新古典主义的“一代宗师”。
二十始出版 著作五十餘
蓝海文先生1942年出生於广东大埔,上世纪四十年代末,蓝海文先生曾来到台湾,与台湾文学、文化界结下缘分,六十年代起定居於香港。
蓝海文先生自小便表现出极高的文学天赋。小学时候尤爱读古典文学及词典,他几乎在词典中长大,每一个字、每一个词,均熟稔於心。小学五六年级时,其文学造诣已然让学校的老师惊讶不已。
蓝海文先生在二十岁左右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自此之後一发不可收拾,至今已出版书籍五十餘部,並编写了《蓝氏族谱》。他记忆力超强,说到他或者某人的某一首诗,他能一字不少地背下来;他知识渊博,贯古通今、博学多闻,各种典故信手拈来、胸有成竹;他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造诣极高,他的著研究作《中华史诗》、《天问译註》、《今本楚辞》、《唐诗典故大全》深挖古典作品精髓,极有见地和创意……
1975年,蓝海文先生创立了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79年,他出席在汉城举办的第四届世界诗人大会;1984年他参加在东京举行的国际笔会大会;1984年,他荣获“全国诗人大会”颁发的诗人荣誉——诗教奖;翌年荣膺作家荣誉——文学奖章;1985年在马尼拉参加亚洲华文作家会议;这年十二月获“国际桂冠诗人协会”颁发“桂冠诗人”荣誉;1989年5月,荣获“全国诗人大会”颁发“诗运奖”……满载一船荣誉,蓝海文先生在诗歌的海洋中畅遊,惬意、自在而通体舒畅。
1996年11月,蓝海文先生在香港初版《蓝海文诗选新诗三百首》,其收录的三百首每一首都是好诗,堪称经典之作。其诗《珍珠——蚌语》“光中见淚。”只四字,便写尽了蚌孕育珍珠的艰辛。2000年,他在台湾台北国立师范大学演讲厅开办研讨会,面对在场的所有学者、教授,他自信地说出“请大家随意指出三百首诗中,如有一首意向不準,或有一个字多餘,便当场拜对方为师,叩头行拜师大礼,並给予一字千元”的话,並因此在台湾文化界留下“一字千元”之誉。
而在此之前的1987年,蓝海文先生针对台湾、香港与内地的诗坛现状,倡导“新古典主义”的艺术主张:即重申诗歌形式规范,弘扬民族人文精神,力主诗歌纯真纯正,强调内容决定形式。6月,他倡导发起了一场诗坛运动——新古典主义。他以其深厚的国学根基以及其在香港诗坛的巨擘地位,高举起新古典主义的旗帜。他与香港的丁平教授撰写的《回归传统,迈向新古典主义》的社论,在蓝海文先生主办的《世界中国诗刊》第7期发表後,不久就被中国作家协会的《诗刊》和台北《葡萄园》等诗刊转载。
新古典 新儒学
一直以来,国内外学者关於中国的讨论很多,蓝海文先生的心中的中国,是文化氛围浓厚的中国,历史底蕴深厚的中国,是可以用一部史诗来记录的中国。中国历史长河的前与後,既有连续,也有断裂,几千年的历史不是一成不变的,然而卻也是有主调的,这个主调贯穿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始终,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指引,它是中华民族的儒学思想。
时光悠悠,行至数千年後的今年,曾经的“儒学思想”也应该迈入新的时代,形成“新儒学思想”。新儒学不仅涉及哲学、学术层面,它还有社会、文化、政治、历史的实践层面,内涵混杂多元化,带有强烈以儒学复兴民族文化的饥渴,蓝海文先生切切实实地重建民族自尊心,重振民族精神,不但以作品,更以他的精神激励着中国诗坛。
蓝海文先生相继出版《蓝海文诗选》(新诗三百首)、《现代诗手术台》风靡诗坛。前者为创作,後者为评议,新古典主义以中华文化为背景,以变化为继承手段,博大而精深,体现出中华文化生生不息、万古长青的精神。蓝海文的“新古典主义诗学”具有十分鲜明的“潛诗学”特徵,他追求的是理性思辩与审美体验的一体,强化了美学上的体验性,强调人本意义上的道德理性或“价值理性”,其诗学的核心是“真”,以真为本位,他认为现代诗必须“归宗”与“归真”。“诗歌的创作需要的联想,所谓联想是有理有据的想象,而非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蓝海文先生说。
他将诗的联想归纳成二十四种,成为“新古典主义”五大诗法之一,称为“新古典主义二十四大联想律”,包括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拟人拟物联想、用空联想、落实联想等。蓝海文先生喜欢並擅长将历史、传说、故事或古代经典、昔日诗文熔铸於诗中,深入中华民族文化的之中,经过感情的熏染,辅以联想,付诸於某一事物之中,在现实与联想之中,折射出中华民族之光和文化精髓。曾有人评价蓝海文先生说:“从他的诗中可以看到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的风采和神韻,可以看到儒教的敦厚、道家的空灵。”
2002年2月,蓝海文先生出版《新古典主义诗学》,6月份再版。此书理论结合创作,将意向彻底解剖,自此,新古典主义整个系统——创作、评论和理论,已经全部完成。而《新古典主义诗学》更成为大学用书。
短短几年後,蓝海文先生倡导的新古典主义已经落地生根,茁壮成长,成为中国新诗的一支标杆,让整个诗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促使中国新诗倾向新古典主义,以已之力改变诗坛的颓废、晦涩之风,以崭新的技巧影响诗坛。时至今日,两岸的不少诗人都讚同並响应蓝海文先生倡导的“新古典主义”的主张。新古典主义成了沟通两岸文化的一座桥樑。
以诗为媒 记录中国
蓝海文先生一生以诗为媒,生命与诗同在,因为诗歌,他一直精力旺盛,满怀信心,充满斗志。
一天,一位印度诗人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与他交谈,十分自豪地跟他说起印度有专门记录印度历史的“十万诗”,即将整个印度史用诗歌来写,並问他:“中国有吗?”蓝海文先生有一瞬间哑口无言,他灵机一动,肯定地说:“有。”在对方询问书名时,他豪气地为还未曾面世的书定下了名字——《中华史诗》。从那一刻起,蓝海文先生突然间有了创作中华史诗的强烈责任感。
他开始盘算写一本《中华史诗》,从神话与美丽的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开始,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以诗的形式一一展现。至今已完成三册,其中第一册以全书为序,後两册开始记录,现进入“秦始皇”时期。
对於蓝海文先生而言,灵感就是可控的水龙头,需要时拧开,灵感便奔泻而出。他奋笔疾书,坚持“传统中心论”而非“西方中心论”,他曾说:“中国诗艺其实胜过西方。”他以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为根,並为其注入了鲜活的生命色彩。他说,“华夏,华意通‘花’,寓意美丽。”他在做的,以及要做的,就是将华夏民族的美向世界尽情展示,做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在经济与政治佔据主角的今天,蓝海文先生固守着一份文化、艺术的清明。多才多艺的他在绘画、作曲等领域亦颇有成就,他的画作在Facebook上广受好评;他每日在Facebook上创作一首词,曾创下一天作词二十八首的纪录;他曾为“西厢记网络展览馆”主打歌曲《独恋西厢》谱曲……他仿佛有取之不尽的才华,让人惊叹。
蓝海文先生的心中始终一清二白,山明水秀,数十年来,他用自己的方式,为中国新诗指明了路向,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做出了贡献,表达了他的一腔赤子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