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蕴文中,情生心头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ajxha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从教材出发,品啜语言美,领略自然美,感悟形象美,体验意境美,培养创造美,充分展示教材中美的魅力,引导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其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兴趣与能力,促进其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
  关键词:语文 美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在教学时充分挖掘美的因素,诱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引起学生的审美心理,让学生在对美的事物的感受、体验和鉴赏中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如何来挖掘美的因素?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咀嚼文字,品啜语言美
  
  我们祖国的语言生动优美,博大精深。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更是精妙绝伦,不仅具有典范性,而且各具特色。有的讲究韵律格式,表现出一种形式美;有的琅琅上口,洋溢出一种韵律美;有的浓墨重彩,描绘出一幅景观美;有的满怀深情,歌颂撼人的人文美;有的铿锵有力,掷撞出一股凝重美。如《世界多美呀》一课,文章以一只刚出壳的小鸡的视角来描绘这个世界,语句优美清新,字字丁当有声;《草原的早晨》描绘了草原特有的风光物象,响亮的鞭声、诱人的新绿、蹦跳的羊群、奔驰的骏马,以及蓝天下回荡的牧羊人的歌声,展现了草原一片繁荣兴旺的新气象。形象的语言材料,以它特有的感染力,吸引着学生去阅读、去探索,去感受这些美言美语的无穷魅力,并从中得到美的熏陶。
  
  二、营造情景,领略自然美
  
  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不少课文表现出赏心悦目的自然美,如:描写日月星辰的《鲜花和星星》、《夕阳真美》、《云房子》等;描写山川草木的《春笋》、《春到梅花山》、《咏华山》、《台湾的蝴蝶谷》等,这些课文中描写的事物、景观,不仅再现了客观存在的自然美,而且融进了作者的感情,表现了作者的审美情趣。在教学这一类课文时,我们可充分利用投影、影视、录音等辅助手段,让课文中的画面、景象跃然眼前,为学生创设出生动逼真的情境,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沉浸其中,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体会、感受大自然的美。
  
  三、斟酌言行,感悟形象美
  
  美好的人物形象能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从而产生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语文教材中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有爱民如子的毛泽东、周恩来;一心为民的孔繁森、大禹;对科学一丝不苟的达尔文、居里夫人;勤学苦练的梅兰芳、怀素;还有深爱自己母亲的陈毅、沉香……他们对事业、对科学、对真理、对人类之美孜孜不倦追求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无不体现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中。我们就该引导学生好好斟酌他们的言行,并透过表面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运用判断、比较等方法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寻找他们的思想根源,从而感知人物的心灵。学生在此过程中受到真、善、美的感染,自觉审视自己的内心与行为,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实现了“文道结合”的教育目的。
  
  四、诱导想象,体验意境美
  
  所谓“一草一木皆入景,一事一物总关情”,作者在艺术地反映生活的时候,总会将它与自己的感情熔铸在一起,这就形成了需要读者自己去意会的“意境”。学生得调动起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文章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才能捕捉到文章所蕴涵的美好意境,达到“言有尽而意不尽,意有尽而情不尽”的更高境界。《江南》是一首古诗,整首诗语言生动活泼,质朴精练,形象地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景。教学时,我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想象荷叶、荷花是什么样子的?鱼儿是怎样欢快地游来游去的?这些景物若画下来应该如何安排?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碧波荡漾的湖面上,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上面滚动着晶莹的水珠。荷叶间露出一张张粉红的笑脸,那是亭亭玉立的荷花。河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玩。最后点出最美的是画面上没有的采莲姑娘。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把作品描写的内容再现了出来,进入了作品创造的艺术境界,从中获得了审美感受。
  
  五、提高升华,培养创造美
  
  审美教育的归宿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当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体会到美时,就会产生跃跃欲试的创作冲动和灵感,这时教师就应趁热打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把整个审美过程进一步提升。如《雨点》,文中介绍了雨点落在不同的地方,看出雨点的活泼可爱。雨点不只是落在这些地方,我为学生提供了许多语言文字,让他们从中发现雨点还会落在其他地方,先说一说,然后仿照课文的形式编写儿歌。这样的教学,教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于师于生都受益匪浅。
  总之,语文教学中要渗透美育,就要紧扣教材中的精彩语言,刺激学生的知觉形象思维,拓展学生的审美想象,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理智上得到启迪,心理上产生愉悦,精神上得到满足,课堂上形成轻松沸腾的氛围,在强烈的情绪感染和心灵震撼下,激“愤”发“悱”,使学生真切地感知美。
其他文献
一、引导学生讲“友情”    学校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是教师提供优质服务的对象。因此,教师要和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建立“友情”,以便感化和引导他们。  友情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动力,学生渴望友情有时甚至超过对知识的追求。我在讲“培养正确的自尊心和充分的自信心”时,对任教班级表现和成绩都暂时落后的学生,发动本班同学给他找优点、长处,同学们真切热情的语言,使这些很少受赞扬的学生听到伙伴
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讨论,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师在实践中广泛地使用。它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较大限度地参与其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但是现在很多教师在组织讨论时却存在很多误区。如:讨论无中心主题,乱哄哄,此问题没好,彼问题已来;学生层次不同,这组没讨论好,那组已经结束;小组中只有少数活跃分子参与讨论、发言,其他多数没事做,吃“白饭”;讨论时间不够或过多,讨论话题过大或过小,甚
一、命题应贴近学生    中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些学生作文时无话可说,但每天的日记却是洋洋洒洒数百言,道理何在呢?我认为是干巴巴的命题难以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就好像让身体非常健康的人去描述痼疾患者的感受,是勉为其难的。因此,写作教师应多深入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深度和广度,包括家庭环境、生活经历、思维特点、感情活动等,使“彼觉有所为,欲罢不能,非倾吐不可”,变被动为主动
摘 要:老师布置每次的作业往往只是针对该节课所学知识的检查,很少涉及以前的内容,只有知识点的东西,而没有涉及整个知识网络的构建。课外作业的布置有必要做一些改变,因此有了周作业的布置的尝试。作业的批改与讲评也可以进行一些有益的变化。  关键词:周作业 目的 变化    每当学生学习了新的内容,为了使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了解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掌握情况,各科教师往往都会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去完成
[摘 要]在学生的习惯养成方面,教师发挥着长效的积极作用。在低年段,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教师运用好阅读材料,注重课内的阅读指导,把握好课外的拓展延伸,从而让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好习惯。  [关键词]有效阅读;低年段;习惯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2-0011-02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
摘 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优化教学设计、营造课堂氛围、适用教学手段、精心设计问题、适时全面评价,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有效教学,努力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让学生从学习中学会学习,从尝试中学会探索,从探索中学会发现,从参与中得到发展。  关键词:有效教学 策略    新课程实施以来,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实施新课程教学改革。在新课改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教学重形式、
摘 要:初中思想品德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其教学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教学中突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有利于更为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收到良好育人效果。  关键词:初中 思想品德 教学创新    1.引言  初中思想品德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其教学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然而,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中,凸现出诸多弊端:教师讲授多
《什么是周长》是北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4页的内容,是学生在二年级学习了“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利用实物和一些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内容不多,但很重要。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都能根据公式准确计算,但遇到一些不规则图形就无从下手,常常和“面积”混淆。周长的本质是什么?怎样让学生感悟到计算周长的本质?我陷入了沉思。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学中,在学生“认识了周长”,知
摘 要:本文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课堂教学中的利弊情况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现代教育技术对课堂教学的推进,也指出了在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并对当代教师在教育改革大形势下,如何适应实情,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如何正确地看待现代教育技术和合理的使用给予了论述。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课堂教学 利弊    引言:现代技术为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也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现代教育技术使用在课堂教学中,使教师的教
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学教程是艺术的动态过程。课堂教学的动静张弛,虎实转化会形成强烈的节奏感,并由此转化为学生的心理节奏,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般来说,课堂教学能否具有鲜明的节奏,使教師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保证之一。而要使课堂教学具有鲜明的节奏,并使之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疏和密。古人为文,很讲究疏密。所谓“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