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有效讨论初探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iu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讨论,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师在实践中广泛地使用。它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较大限度地参与其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但是现在很多教师在组织讨论时却存在很多误区。如:讨论无中心主题,乱哄哄,此问题没好,彼问题已来;学生层次不同,这组没讨论好,那组已经结束;小组中只有少数活跃分子参与讨论、发言,其他多数没事做,吃“白饭”;讨论时间不够或过多,讨论话题过大或过小,甚至与教学目标根本无关,致使讨论大多无效;课堂纪律极差,是滋生班集体中“问题生”的温床;流于形式,成为点缀,完全是调节课堂气氛,赢得评课教师喝彩声的必要手段,为讨论而讨论。
  
  二、组织有效讨论的几点想法:
  
  (一)明确讨论的意义
  讨论是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有效手段。在整个讨论过程中,自始至终都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方能保证讨论的顺利进行。在准备阶段,每一个学生首先都要独立地思考,然后才能与别人交流;在讨论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
  讨论是学生理解概念、规则、原理并内化到自己知识结构中的有效手段。学生在讨论中获得的知识比从老师讲解获得的知识更生动、更直观、更有效,因此能够更快、更稳固地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
  讨论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讨论中,学生个体首先要独立思考问题的成因及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法,然后在与其他个体和群体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地汲取别人智慧的养分来补充、修正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及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不但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也使学生掌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讨论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口头表达及恰当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要想使自己的观点得到别人的认可,就必须首先对问题本身进行认真地思考;其次要考虑把思考的结果用恰当的文字、别人可以接受的语气表达出来,这就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口头表达及恰当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对一篇课文的学习,一定要让学生去读、去讨论。”(吴心田《我们的语文教学怎么了》)
  (二)抓住讨论的时机
  课堂讨论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之一。能否把握好课堂讨论的时机,直接影响着讨论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深入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要能捕捉出一些能产生新思维和新方法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1.学生中有不同意见时展开讨论。
  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以及认知水平的不一样,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会产生不同的想法,这是思维真实的表现。对于学生不同的见解,教师不能简单地否定,要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出发,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此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想法中,捕捉出有代表性的意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2.学生解题有错误时展开讨论。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以及思维方法的不合理,在解答问题时经常会出现错误的方法,这正暴露出他们真实的情况:学习的内容没有掌握好。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及时捕捉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去探究、讨论,并及时予以纠正,这对保护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很有好处。
  3.学生提出问题时展开讨论。
  学生经常会对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产生怀疑、困惑,从而促使他们提出问题。学生会提问题,这是主动求知、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点,教师要结合问题,抓住时机,让学生在集体讨论中解决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设计讨论的过程
  课堂讨论涉及的因素很多,它包括客观环境、学生心理、话题内容、时空范围、教学机智、评价技巧等,要将课堂讨论引向深入,就得将这诸多因素精心设计、科学安排。因此课堂操作是课堂讨论引向深入的关键。那么又该如何设计恰当的课堂操作呢?
  1.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讨论”。
  讨论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有效方法,它离不开预习。预习是讨论的蓄势和铺垫,讨论是预习的必然发展。课前预习不仅让学生明确了自己的知识欠缺及能力差距,认识到了学习的重点、疑点,而且还使其有了个人的体会。这样,疑难要解决,心得要倾吐,必然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去讨论、去交流,从而形成讨论的内在驱动力。
  2.进行严密的“讨论”。
  允许学生自由讨论不能采取“放羊”的方法,应有严格的组织。学生或集中、或分散、或分组、或分片,但都不能离开教师的安排。一般说来,四人或六人一组为好。每组有固定的发言人,一个问题一般由小组的主体发言人回答,小组的其他发言人补充,老师因势利导,相机点拨。
  3.在教师的引导下“讨论”。
  针对当前的语文教学现实,我们应当把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有些学生生性腼腆,教师应给予鼓励和勇气;有些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教师应看到其优点,给予肯定、表扬;有些学生活泼好动,发言踊跃,教师应积极引导,使其带动全班学生。教师应明确这样一点:“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总之,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才会有心灵的交汇、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才会有新知识、新观点的不断涌现和迸发。
  作者单位:杭州市余杭实验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家长是幼儿第一任而且最持久、最有影响力的教师,是儿童发展的重要他人。家长引导和帮助幼儿学习与成长,会对幼儿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美国学前教育立法中尊重家长权利,促进家长参与的规定主要有以下特征:尊重家长对学前教育的知情权;保护家长对学前教育的选择权;重视家长参与学前教育的决策权;明确规定开展各类学前教育家庭服务与培训,并提供投入和相关条件的保障。这对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和立法保障家长权
当鼓楼区健美操比赛汇文小学部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传来的时候,我有一种眼睛湿润的感觉。只是第二名,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比赛,也许并不值得这么激动。但是很多人都不敢相信,连问了好几遍,这是真的吗?这是真的吗?  在这次组织比赛中,我也有很多感受与启示,这个荣誉的得来是不容易的,可以说是艰难而曲折的,这个荣誉不光是哪一个人的努力结果,而是整个汇文师生包括家长,不怕困难,拼搏、向上精神的具体体现。  一、相信
[摘 要]疫情阶段,班主任应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地做好居家防控,合理安排学习生活,更要教育学生心怀祖国,致敬先锋,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树立努力学习、科研强国的观念。在学校童真德育之“为爱共享”行动的引领下,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做好自我防控的同时,积极了解、宣传防疫知识,为祖国加油;合理安排假期时间,勤奋学习知识,锻炼强健体魄,培养劳动精神,努力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疫情;
[摘要]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在对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三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1996~2006年共273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其中以“国外理论”为选题的学位论文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国外理论”的研究并不是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研究的热门选题,不过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在273篇学位论文样本中,专门探讨“国外理论”问题的论文为16篇,占论文总数的5.9%。有关“国外
摘 要:本文作者认为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该摒弃功利主义思想、重管理而轻教育和重智轻德等错误倾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的观念,才能勇敢地挑起教育者应负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德育 以人为本 社会责任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我国是发展中大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需要保持适
摘 要:情境是“情”和“境”的统一。情境教学就是根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情景和氛围,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引导他们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文就如何创建最佳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展开论述,探讨了情境教学的概念、基本特征、创设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小学英语教学的模式。  关键词:情境教学 特征 方法    目前,我们不少老师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仍然自觉不自觉的使用传统的“
刚升入初三的同学,要增学一门新的基础自然科学——化学。怎样才能学好化学这门功课呢?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只要起好步,以后学习起来就比较顺利。为此,我谈几点指导初三学生学习化学的做法。    一、明确学习化学的目的    通过初中化学课的学习,初三学生不仅能学到初中阶段系统的化学基础知识,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中外化学家的爱国主义思想、行为和对科学的不断进取探索、创新的科学态度及严谨学风的教育,而
曾经在逛街的时候见到一家商店贴着这样的一张服务语:微笑露一点;脑筋活一点;嘴巴甜一点;说话轻一点;理由少一点;脾气小一点;做事多一点;行动多一点;效率高一点;肚量大一点。这也是他们赢得顾客满意和走向成功的法宝。  其实各行各业之间都有着相似的地方,我们作为教师又何尝不该服务于自己的学生呢?结合时下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教师队伍也应当摆正并且也应当具有以下的四种心态。    一、学习的心态    中国
“让课堂活起来”,这是已故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对广大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在如今的教学尝试中,这无疑是各科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点。那么,教师怎样做才能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呢?  一、精心推敲引言,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头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它往往却影响着整个一堂课的成败。好的开头,能抓住学生的心,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感,为整堂课的教学提供良好的切入口。相
一、引导学生讲“友情”    学校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是教师提供优质服务的对象。因此,教师要和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建立“友情”,以便感化和引导他们。  友情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动力,学生渴望友情有时甚至超过对知识的追求。我在讲“培养正确的自尊心和充分的自信心”时,对任教班级表现和成绩都暂时落后的学生,发动本班同学给他找优点、长处,同学们真切热情的语言,使这些很少受赞扬的学生听到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