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发生了一场深刻的变化,正在从以生产型为主的社会转变成一个以消费型为主的社会,消费文化开始在美国蓬勃兴起。消费文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包括人们在消费行为中体现的消费价值取向、消费道德、消费习惯、消费时尚及消费审美等。美国消费文化的重要特征就是企图赋予商品以意义,商品成了一个意义不定的指谓,对于不同的消费者意味着不同的所指。消费行为被强化成一种符号:消费不再是目的,它背离了需要和商品的使用价值,成了满足欲求的一种手段,其结果是消费品的符号价值超越使用价值,成为身份、成功、社会地位的象征以及消费者自我价值的确证。这时的消费行为“已经变成文化行为,成为具有意识形态功能的社会主流文化,并使物的符号价值变成消费社会的伦理标准和价值标准。”①在消费文化语境中,人们不仅关注商品的使用价值,更把购买和消费商品当做是显示财富、社会地位和身份的符号来看待。20世纪20年代,随着消费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炫耀性消费”、“享乐性消费”等消费活动成为社会时尚,消费享乐蔚然成风。“人们在休闲、消费和感官满足中接受了新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现代消费主义文化悄然形成”②。美国消费主义文化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鲜明的表现。美国现代派小说的先驱西奥多•德莱塞以自己敏锐的洞察力,牢牢抓住了美国社会转型期的精神症候,以其小说充分表达了他对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状况的认识、思考和判断。
二
作为土生土长的美国人,西奥多•德莱塞在其代表作《美国悲剧》中,通过对20世纪20年代那个充满欲望和炫耀的消费社会的详尽描述,向人们展示出了消费社会中一幅幅生动的图像,表现出作者对美国消费主义文化的深刻思考。作品通过讲述主人公克莱德追求——挣扎——堕落——毁灭的一生,揭示出其命运悲剧的根源所在:即以金钱为中心的美国现代消费主义对克莱德世界观的形成和生活道路的选择所产生的决定性影响。服装、豪宅、香车、美女等物质性符号是他毕生的追求,摆阔性享乐消费是他永不放弃的目标。于是,主人公在追寻一步登天、不切实际的“美国梦”的道路上欲望不断升级、膨胀,最后导致自我的毁灭,而他少年时的美好梦想也伴随着他的行刑而被击得粉碎。
在《美国悲剧》中,德莱塞充分展示了消费文化的诸种特征,并阐释了其对现代生活的巨大影响,对于消费主义文化影响日益加深的当今社会,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首先,德莱塞对服装等消费品符号功能的描述,超越了一般的写作阶段。在小说叙事里,对身体的装裱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丹尼•卡瓦拉罗指出:“装裱身体是建构权力、知识、意义和欲望结构的重要手段。”③服装具有明显的“示同”和“示异”的符号功能,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地位和等级差别的一种社会编码,是人们进入社交场域、文化场域和性权力场域的重要手段。小说的主人公克莱德自幼就深谙服装的重要意义,“一想到自己衣服不行,不能像其他小伙子一样打扮得更漂亮些,就觉得很痛苦”④。因此,虽然家境贫寒,但他还是把大部分工资用来购买服装。他清楚地意识到,服装就是他在这个消费社会通往成功的阶梯。很快便有一个美貌女子霍丹丝因为他的入时打扮而对他投怀送抱。服装的符号功能显现出来了,这也加强了克莱德对服装的疯狂迷恋。他越来越谙熟穿着技巧,并充分利用其符号表征作用。于是,富有的堂伯虽然和克莱德素昧平生,却在看了他第一眼之后就对他印象深刻,并同意在工厂给他安排一个职位,因为堂伯深信这个穿着得体的小伙子将来一定会很有出息。厂里的员工都误认为他就是富有的吉尔伯特家族的接班人,对他另眼相看;漂亮的女工洛贝塔心甘情愿成为他的情人;堂伯的富人朋友频频邀请他参加各种社交活动;百万富翁的女儿桑特拉表示了对他的由衷青睐……服装给克莱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在他的潜意识里,服装这一类装备是必不可少的。只要能拥有雍容大方的衣装服饰,就会获得认可,获得爱情甚至是婚姻,就“稳稳当当地踏上了通往幸福之路”⑤。克莱德之所以能够赢得别人的好感,进入上流社会的社交圈子,俘获富家女的芳心,很大一部分原因正是他对身体不遗余力的装裱,因为除了身体,他没有任何其他的诸如教育、学识、家庭等资本。在这里,克莱德的服装不仅是审美的对象、欲望的对象,而且已然成为一种具有符号功能的能指。无论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还是身份显赫的上层人物,都对服装有着超乎寻常的评判标准。人们只关注眼前看得见的东西,对于身体背后的事情却置若罔闻。这一切都充分地表明,在消费主义盛行的20世纪20年代,服装已经成为人们财富、身份、社会地位等的象征。
其次,在美国进入消费社会之后,妇女的角色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她们出入社交场合,重视自己的社会身份和地位,而“她们的身份和地位又是由她们的消费活动和消费能力来决定。对于她们而言,购物的多少,购物的档次和价格都能体现她们的品味、身份和地位”⑥。伴随女性的大肆消费,女性对自由和独立的强调是:对享受的高度重视,对性享受的倚重。因此,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对于性解放、性满足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这样一个消费肆虐的社会中,妇女不仅扮演了消费者的角色,同时她们潜心装扮的身体也成为消费的对象。这一社会现实被德莱塞反映在他的作品与叙事中。在《美国悲剧》中,消费已不再仅仅是上流名媛的社会活动,来自社会底层的普通女性也加入到消费群体中。无论是霍丹丝、爱斯达还是洛贝塔,都对消费品有着强烈的占有欲和购买欲。她们频繁光顾商场,流连于琳琅满目的服装城,幻想能够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成为最有魅力的女人。洛贝塔之所以背叛清教伦理成为克莱德的情人,就是因为她想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梦想有朝一日成为上流社会的阔太太。在《美国悲剧》中,德莱塞不仅表现了妇女消费意识的觉醒,更反映了妇女为了追求更高的消费地位而沦为被消费的对象。美女不仅能满足人们的性欲,更能彰显身份、地位和权力。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的观点似乎很有说服力,在他看来“在整个消费体系中,有一种物体比其它任何物体都更美丽、更有价、更炫目——这就是身体”⑦。在消费社会中,身体,尤其是女性的身体,可以被当做商品买卖。小说中,犬马声色的旦维逊茶馆对克莱德的一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那里,他常常耳闻目睹贵妇勾引少年、阔佬玩弄少女的丑剧。大街上到处是妓院等声色场所,克莱德对于性总是饥渴难忍,他对服装、金钱和地位的追求,都是跟性的追求同时发生。可见,消费主义已经把消费对象塑造成一个整体性的符号象征体系,消费不仅是对商品价值的消费,而且成为人们自我表达与身份认同的主要形式,从而达到社会关系和功能的构建。
最后,随着消费意识形态的不断渗入,统治美国道德领域几个世纪的清教伦理已经遭到人们的唾弃。大肆炫耀财富、尽情享受的消费思想成了时髦。新富们为了建立自己的社会地位,经常举办大型舞会、宴会;购买高档的法国式和乔治王朝式的宅第,里面装饰有当时最豪华的大理石、壁毯、金碧辉煌的客厅和餐厅。小说中克莱德堂伯的豪宅以及富人区的别墅无不是对这一摆阔性消费活动的详尽描述。在那个时代,“摆阔性消费已被确立为领导者的标志”⑧。除了鼓励人们挥霍性地购买物品、装饰豪华的住宅、举办铺张浪费的舞会等,美国政府还大肆鼓动人们驾驶汽车或者乘坐火车外出旅行。在《美国悲剧》中,富人经常举办舞会来招待亲朋好友以炫耀财富;他们的孩子则常常外出,如骑马、划船、赛车等;就连大众消费者,如洛贝塔、霍丹丝、爱斯达,也经常出入电影院和舞会。摆阔性消费和享乐性消费已然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日益强大的财富诱惑和享受欲望的增长,动摇着大众的信念,宗教精神逐渐被世俗精神所取代,最终是群众性消费使清教伦理让位于消费享乐主义。
三
作为一个生性敏感、洞察深刻的艺术大家,德莱塞在表面上刻画了由于周围的生活和现实使克莱德感受到人们的穷奢极欲,激发了他出人头地的想法。然而,德莱塞最终想表达的却是当代社会学家鲍德里亚提出的符号性消费、布尔迪厄所阐述的消费实践预示着社会等级的思想以及凡布伦在《有闲阶级》中提出的摆阔性享乐消费思想。这些均是德莱塞对于美国消费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反映,是他对于世纪之交美国消费主义文化进行深刻思考的结果。克莱德的经历和结局象征着不切实际的物质追求必然导致种种欲望的破灭,也是德莱塞对自己在早期创作中积极向往而在后来的现实生活中身体力行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反拨。德莱塞在20世纪20年代消费主义肇始的美国就已经提出了消费主义必然导致人性异化和道德沦丧等具有普适性和重要性的现代命题,对于消费文化意识形态全球蔓延的当今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注释
①毛凌滢:《消费伦理与欲望叙事:德莱塞〈美国悲剧〉的当代启示》,《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3期。②杨魁、董雅丽:《消费文化——从现代到后现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91页。③[英]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张卫东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06页。④⑤[美]德莱塞:《美国悲剧》,潘庆玲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第17、31页。⑥⑧蒋道超:《德莱塞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22、219页。⑦刘成富:《消费社会》,全志刚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98页。
责任编辑:绿叶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发生了一场深刻的变化,正在从以生产型为主的社会转变成一个以消费型为主的社会,消费文化开始在美国蓬勃兴起。消费文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包括人们在消费行为中体现的消费价值取向、消费道德、消费习惯、消费时尚及消费审美等。美国消费文化的重要特征就是企图赋予商品以意义,商品成了一个意义不定的指谓,对于不同的消费者意味着不同的所指。消费行为被强化成一种符号:消费不再是目的,它背离了需要和商品的使用价值,成了满足欲求的一种手段,其结果是消费品的符号价值超越使用价值,成为身份、成功、社会地位的象征以及消费者自我价值的确证。这时的消费行为“已经变成文化行为,成为具有意识形态功能的社会主流文化,并使物的符号价值变成消费社会的伦理标准和价值标准。”①在消费文化语境中,人们不仅关注商品的使用价值,更把购买和消费商品当做是显示财富、社会地位和身份的符号来看待。20世纪20年代,随着消费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炫耀性消费”、“享乐性消费”等消费活动成为社会时尚,消费享乐蔚然成风。“人们在休闲、消费和感官满足中接受了新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现代消费主义文化悄然形成”②。美国消费主义文化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鲜明的表现。美国现代派小说的先驱西奥多•德莱塞以自己敏锐的洞察力,牢牢抓住了美国社会转型期的精神症候,以其小说充分表达了他对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状况的认识、思考和判断。
二
作为土生土长的美国人,西奥多•德莱塞在其代表作《美国悲剧》中,通过对20世纪20年代那个充满欲望和炫耀的消费社会的详尽描述,向人们展示出了消费社会中一幅幅生动的图像,表现出作者对美国消费主义文化的深刻思考。作品通过讲述主人公克莱德追求——挣扎——堕落——毁灭的一生,揭示出其命运悲剧的根源所在:即以金钱为中心的美国现代消费主义对克莱德世界观的形成和生活道路的选择所产生的决定性影响。服装、豪宅、香车、美女等物质性符号是他毕生的追求,摆阔性享乐消费是他永不放弃的目标。于是,主人公在追寻一步登天、不切实际的“美国梦”的道路上欲望不断升级、膨胀,最后导致自我的毁灭,而他少年时的美好梦想也伴随着他的行刑而被击得粉碎。
在《美国悲剧》中,德莱塞充分展示了消费文化的诸种特征,并阐释了其对现代生活的巨大影响,对于消费主义文化影响日益加深的当今社会,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首先,德莱塞对服装等消费品符号功能的描述,超越了一般的写作阶段。在小说叙事里,对身体的装裱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丹尼•卡瓦拉罗指出:“装裱身体是建构权力、知识、意义和欲望结构的重要手段。”③服装具有明显的“示同”和“示异”的符号功能,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地位和等级差别的一种社会编码,是人们进入社交场域、文化场域和性权力场域的重要手段。小说的主人公克莱德自幼就深谙服装的重要意义,“一想到自己衣服不行,不能像其他小伙子一样打扮得更漂亮些,就觉得很痛苦”④。因此,虽然家境贫寒,但他还是把大部分工资用来购买服装。他清楚地意识到,服装就是他在这个消费社会通往成功的阶梯。很快便有一个美貌女子霍丹丝因为他的入时打扮而对他投怀送抱。服装的符号功能显现出来了,这也加强了克莱德对服装的疯狂迷恋。他越来越谙熟穿着技巧,并充分利用其符号表征作用。于是,富有的堂伯虽然和克莱德素昧平生,却在看了他第一眼之后就对他印象深刻,并同意在工厂给他安排一个职位,因为堂伯深信这个穿着得体的小伙子将来一定会很有出息。厂里的员工都误认为他就是富有的吉尔伯特家族的接班人,对他另眼相看;漂亮的女工洛贝塔心甘情愿成为他的情人;堂伯的富人朋友频频邀请他参加各种社交活动;百万富翁的女儿桑特拉表示了对他的由衷青睐……服装给克莱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在他的潜意识里,服装这一类装备是必不可少的。只要能拥有雍容大方的衣装服饰,就会获得认可,获得爱情甚至是婚姻,就“稳稳当当地踏上了通往幸福之路”⑤。克莱德之所以能够赢得别人的好感,进入上流社会的社交圈子,俘获富家女的芳心,很大一部分原因正是他对身体不遗余力的装裱,因为除了身体,他没有任何其他的诸如教育、学识、家庭等资本。在这里,克莱德的服装不仅是审美的对象、欲望的对象,而且已然成为一种具有符号功能的能指。无论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还是身份显赫的上层人物,都对服装有着超乎寻常的评判标准。人们只关注眼前看得见的东西,对于身体背后的事情却置若罔闻。这一切都充分地表明,在消费主义盛行的20世纪20年代,服装已经成为人们财富、身份、社会地位等的象征。
其次,在美国进入消费社会之后,妇女的角色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她们出入社交场合,重视自己的社会身份和地位,而“她们的身份和地位又是由她们的消费活动和消费能力来决定。对于她们而言,购物的多少,购物的档次和价格都能体现她们的品味、身份和地位”⑥。伴随女性的大肆消费,女性对自由和独立的强调是:对享受的高度重视,对性享受的倚重。因此,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对于性解放、性满足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这样一个消费肆虐的社会中,妇女不仅扮演了消费者的角色,同时她们潜心装扮的身体也成为消费的对象。这一社会现实被德莱塞反映在他的作品与叙事中。在《美国悲剧》中,消费已不再仅仅是上流名媛的社会活动,来自社会底层的普通女性也加入到消费群体中。无论是霍丹丝、爱斯达还是洛贝塔,都对消费品有着强烈的占有欲和购买欲。她们频繁光顾商场,流连于琳琅满目的服装城,幻想能够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成为最有魅力的女人。洛贝塔之所以背叛清教伦理成为克莱德的情人,就是因为她想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梦想有朝一日成为上流社会的阔太太。在《美国悲剧》中,德莱塞不仅表现了妇女消费意识的觉醒,更反映了妇女为了追求更高的消费地位而沦为被消费的对象。美女不仅能满足人们的性欲,更能彰显身份、地位和权力。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的观点似乎很有说服力,在他看来“在整个消费体系中,有一种物体比其它任何物体都更美丽、更有价、更炫目——这就是身体”⑦。在消费社会中,身体,尤其是女性的身体,可以被当做商品买卖。小说中,犬马声色的旦维逊茶馆对克莱德的一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那里,他常常耳闻目睹贵妇勾引少年、阔佬玩弄少女的丑剧。大街上到处是妓院等声色场所,克莱德对于性总是饥渴难忍,他对服装、金钱和地位的追求,都是跟性的追求同时发生。可见,消费主义已经把消费对象塑造成一个整体性的符号象征体系,消费不仅是对商品价值的消费,而且成为人们自我表达与身份认同的主要形式,从而达到社会关系和功能的构建。
最后,随着消费意识形态的不断渗入,统治美国道德领域几个世纪的清教伦理已经遭到人们的唾弃。大肆炫耀财富、尽情享受的消费思想成了时髦。新富们为了建立自己的社会地位,经常举办大型舞会、宴会;购买高档的法国式和乔治王朝式的宅第,里面装饰有当时最豪华的大理石、壁毯、金碧辉煌的客厅和餐厅。小说中克莱德堂伯的豪宅以及富人区的别墅无不是对这一摆阔性消费活动的详尽描述。在那个时代,“摆阔性消费已被确立为领导者的标志”⑧。除了鼓励人们挥霍性地购买物品、装饰豪华的住宅、举办铺张浪费的舞会等,美国政府还大肆鼓动人们驾驶汽车或者乘坐火车外出旅行。在《美国悲剧》中,富人经常举办舞会来招待亲朋好友以炫耀财富;他们的孩子则常常外出,如骑马、划船、赛车等;就连大众消费者,如洛贝塔、霍丹丝、爱斯达,也经常出入电影院和舞会。摆阔性消费和享乐性消费已然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日益强大的财富诱惑和享受欲望的增长,动摇着大众的信念,宗教精神逐渐被世俗精神所取代,最终是群众性消费使清教伦理让位于消费享乐主义。
三
作为一个生性敏感、洞察深刻的艺术大家,德莱塞在表面上刻画了由于周围的生活和现实使克莱德感受到人们的穷奢极欲,激发了他出人头地的想法。然而,德莱塞最终想表达的却是当代社会学家鲍德里亚提出的符号性消费、布尔迪厄所阐述的消费实践预示着社会等级的思想以及凡布伦在《有闲阶级》中提出的摆阔性享乐消费思想。这些均是德莱塞对于美国消费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反映,是他对于世纪之交美国消费主义文化进行深刻思考的结果。克莱德的经历和结局象征着不切实际的物质追求必然导致种种欲望的破灭,也是德莱塞对自己在早期创作中积极向往而在后来的现实生活中身体力行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反拨。德莱塞在20世纪20年代消费主义肇始的美国就已经提出了消费主义必然导致人性异化和道德沦丧等具有普适性和重要性的现代命题,对于消费文化意识形态全球蔓延的当今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注释
①毛凌滢:《消费伦理与欲望叙事:德莱塞〈美国悲剧〉的当代启示》,《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3期。②杨魁、董雅丽:《消费文化——从现代到后现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91页。③[英]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张卫东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06页。④⑤[美]德莱塞:《美国悲剧》,潘庆玲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第17、31页。⑥⑧蒋道超:《德莱塞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22、219页。⑦刘成富:《消费社会》,全志刚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98页。
责任编辑:绿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