拭不去的隔膜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o20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严歌苓的小说《床畔》讲的是名叫万红的女护士,护理一名已被医学界判定为植物人,但在她看来却是一个有知觉、有情感、有表达而不能简单归为植物人的病人的故事。这个危重病人原是一名铁道兵连长,在排险时为救两个小士兵而被落石砸中成为植物人,他的名字叫张谷雨。
  在這篇小说中,严歌苓塑造了一个美丽善良、忠于职守、坚持信念、为病人倾尽心血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女护士——万红。作为专业特护,万红为自己的病人制订了详细的护理规划,并尽心尽责地进行日常护理,她细致入微地观察、照料自己的护理对象,一天不落地记录着病人的细微变化,想尽一切办法,搜集一切证据,证明这个病人并非人们所认为的植物人……就这样,这个年仅19岁,刚从护校毕业的“顺眼悦目”“一尘不染”的小丫头,倾尽其十余年的青春年华,只为了护理她心目中的英雄,成了一个“白发苍苍”的未嫁人。
  作家也巧妙地通过护士万红的独特视角,为我们成功地刻画了英雄张连长的形象。的确,作为已被医学判定为植物人的张谷雨,他不会说话,不能动弹,就那样静静地躺在床上。然而,我们读这部小说,却分明能够看见他丰富的情感世界,看见他的悲伤与快乐;我们分明能够感受到他静静的躯体里那汹涌澎湃的力量,感受到他的渴望与依恋,他的失望与悲伤。而这一切,都是作家巧妙地通过万红这一人物形象传递给我们的。作家文字的功夫令人惊叹!
  围绕着万红护理这个特殊病人的故事,小说还讲述了万红与吴医生的感情纠葛、万红周围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故事以及万红所处的这个位于偏远小城的陆军野战医院的盛与衰……其中,最让人唏嘘的是她与吴医生之间的情感纠葛。无论多少女性对其青睐,吴医生自始至终都钟情于这个清爽干净的小女子,万红情窦不开的傻傻表情、万红独有的女性气息、万红的执拗与“不识时务”,都深深地吸引着、俘获着吴医生年轻高傲的心。万红也喜欢上了吴医生,但她怎么也割舍不了对张谷雨的挂牵,割舍不了这样一种“既个人又非个人的情愫”。她擦干泪,断掉了与吴医生的爱情。
  小说告诉我们什么?也许正如作家所说,她讲述的是一个爱情故事,“是一名年轻的军队女护士和她护理的一个英雄铁道兵以及一个军医之间的奇特的爱情故事”,“是一个美人救英雄的故事”。是的,万红对她这个特殊病人的护理与关切,早已超越了职责要求。她把病房收拾得像家一样的温馨,她柔声地唤他“谷雨哥”,她握着他的手为他读书读信。“没人知道她是这样替他翻身的:她把自己的身体贴到他身上,用她自己带动他,同时一个翻滚”。他们的关系已不简单是医护人员与病人的关系。小说还有这样的叙述:“万红看着照片中的谷米哥,他在照这张入伍照的时候,她多大?在哪里呢?那时她在成都,在一所专门为援藏干部子女开办的学校读初一。那时她深藏一个梦想,长大嫁个小连长,在外勇猛粗鲁,在家多情如诗人。她将陪他从连长做起,做到营长,再到团长;她陪他去边疆,去前沿,最后看着他成为将军……假如他作战受伤,或残废了,那似乎更称她的心,她的万般柔情就更有了去处。”这就解释了万红为什么会在第一眼看到张谷雨的时候就有旁人所无的敏锐,万红为什么会对张谷雨产生特殊的情感依恋。这些都在表明,小说讲的是一个爱情故事。也许真如作家所说的,由于其部队生活的经历,其对军人精神是敬仰的,她的心中有挥之不去的英雄情结,因此,她要借这部小说表达这一崇敬,借护士万红的坚守、坚信,弘扬一种英雄主义价值观。的确,小说中,随着时代的巨变,人们的崇拜对象也在迅速变化,从崇拜英雄到崇拜学历,崇拜歌星,崇拜财富……而万红,纵流年似水,心目中只有英雄张谷雨。她不断寻找证据,不停为他呐喊,告诉人们张谷雨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植物人,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人们不应该忽略他,忘记他。作家这样的刻画,就是在诉说,在宣告,有一种精神不该逝去,它应永远地被高高举起,那就是——英雄主义精神!
  然而,我认为,我们不妨把这部小说解读为一部寓言体小说,作家通过小说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难以沟通的困境。张谷雨虽然睫毛会眨动,面部皮肤会有微妙的变化,情急中甚至能拽倒撑蚊帐的竹竿、挂输液瓶的架子,能死死抓住儿子的手不放……然而,人们就是无视这些现象,无意或者有意。万红,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就是张连长的代言人。多年来,她从未停止为他辩护,利用一切机会向别人证明张谷雨不是植物人,她想说服周围的人。但,除了吴医生,除了陈记者,最后,还有一个老院长,没有一个人想听她诉说,没有一个人相信她所说的,没有一个人愿意按照她所描述的情况做一个验证或调查。是的,没有。她是如此渴望能与别人进行沟通交流,但无论怎样的努力,双方总是没有交集。通过万红的行动,我们意识到,人与人之间,要想真正了解是何等的困难!熙熙攘攘的人们,每天都在点头问候,每天都有交际往来,然而心与心的距离却是何等的遥远!在这样一个俗世里,人们忙碌着争名夺利,忙碌着攀爬飞升,忙碌着赚钱盈利,有谁还愿意静下心来听你讲述与己不相干的事情?所以,在这样的俗世中,渴求别人倾听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渴求与人交流是多么遥不可及的企望!人与人之间,有着一层隔膜,这层膜是那么轻,又是那么重。更可怕的是,俗世生活不但不会给予你所渴望的理解与交流,它还在不断地拉拢你,腐蚀你,用物质、荣誉等手段,诱惑你放弃所坚守的理想与信念。它用尽一切招数想裹挟着你泥沙俱下,俗世生活的唯一目的就是众生喧哗。
  放下书籍,不能不怅然许久。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习作单元是统编版教材新增的一个指向如何写作的程序性知识功能单元。它以学生习作能力的发展为靶心,精心设计了“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等读写训练融合“点”,环环相扣,精准发力,使习作训练可视化,为儿童习作搭建支架,提供有效策略。  四下安排了“写景”习作单元,指导学生初步把握按游览顺序写景物的知识与方法。“精读课文”《海上日出》要求按顺序“说说海上日出的景象”,《记金华的
期刊
俄罗斯作家冈察洛夫说:“我只写我熟悉的、体验过和思考过的事物。”可以说,每一位作家笔下耕耘的都是自己的日常生活或者与此紧密联系的东西。他们每时每刻都在对生活进行艺术体验。这种体验从接触客观生活的一刹那开始,直待创作欲望萌發即结束。审美表象在艺术构思和传达的过程中,通过审美意象、艺术形象的表现达到圆满。而这种体验有时候是在作家自觉情况下实现的,包含艺术构思的成分;有时则是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实现,没有明
期刊
【教学设想】  在2017版新课程标准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各个部分,“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为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总而言之,新课标、新高考、新教材都突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如何保持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弘扬这种文化,是文学作品需要表现和阐释的重大主题,也是现代人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另外,笔者在现代文阅读传统文化专题复习中,发现学生的此类文本知识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如对“传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小学语文课程性质明确定位: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部编版教材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围绕“要素”和“人文”双线组织单元,加强不同年段和不同册次之间的纵向联系,着力加强单元内部的横向联系,使各板块内容形成合力,把握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发展梯度,共同促进学生发展,所以对部编版教材进行大单元整合是最适宜的。所
期刊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也是第一学段(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一、二年级规定识字1600个,占小学识字量的一半。农村很多低年级教师面对大容量的识字教学和识字能力较弱的学生,觉得识字教学费时费力,味同嚼蜡,学生也学得兴味索然,有的学生甚至会出现厌学情绪。笔者长期从事低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汉字的构字特点出发,不断地探索与实践,有了一些促进农村低年级学生高效识字的教学体会。一、以“
期刊
部编版语文对于学生语文知识体系的培养以及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更加深入地致力于培养和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套好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教育的本质在于教书育人,而部编版教材在确定语文核心素养能力的界定时,将德育教育和智力教育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所以语文教学的目标就十分明确了,语文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语文知识,也要
期刊
一、存在问题及概念辨析  “整本书阅读”本不是什么新奇事物。从2001年开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极力倡导学生“读整本的书”。广大一线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是对“整本书阅读”的概念认识模糊,教学及测评方式陈旧。尤其是边远地区农村的教师缺乏对“整本书阅读”的理论认识,也缺少相关方面的实践培训,因此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容易陷入误区,很难科学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  关于“整本书
期刊
小学阶段的文言文语言精练,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但由于语言文字和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差甚远,加上传统的串讲模式单调枯燥,学生学习无趣,教学效果减半。在小学课堂中,如何提高文言文阅读效果,提升课堂效率,值得我们深思。一、抓字词句,反复诵读,理解意思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最好的办法。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组织学生正确地诵读文言文。首先,文言文中有很多生僻字、多音字、通假字,要指导学生读准
期刊
古诗词以优美的韵律、丰富的情感闪现出无穷的魅力,陶冶着代代华夏儿女。唐代诗人王维在《渭川田家》一诗中,用自然清新的笔墨展现了一幅春末夏初恬淡的乡村画面,流露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避世退隐的心境。教学中,如何带领学生去感受诗词的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凸显古诗词的价值和意义呢?一、反复诵读,读出韵味  朗读是给予诗歌情感和生命力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指导学生进行诵读,在诵读的过程
期刊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自古以来,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课外阅读则是学生成长的跳板。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主动迈入课外阅读的世界,让阅读变为“悦”读呢?笔者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为例,简要谈谈整本书的阅读教学。一、课前读  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一本足够有趣的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恰好就是其中一本。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叫爱丽丝的小女孩和姐姐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