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败只差一句话

来源 :经典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sahaochi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个5岁的孩子。他们决定搬进城里去住,于是到城里找房子。他们跑了一整天,直到傍晚才看到一张比较适合自己的公寓出租广告。他们赶去看过房子之后,感到非常满意,便兴高采烈地找到房东,很有礼貌地问:“我们是三口之家。这房子可以租给我们吗?”
  房东是个年近古稀的老汉,他遗憾地说:“啊,实在对不起,我们公寓不招有小孩子的住户。”
  夫妻俩听了。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最后只能无可奈何地走开了。
  5岁的孩子把事情的经过从头到尾看在眼里。一边跟着父母走一边想:“难道真的就没有办法了吗?”走出十几米之后。孩子忽然转身跑了回去,用小手又敲响了房东的门。
  门开了,房东有些奇怪地问:“有什么事情吗,孩子?”
  孩子精神抖擞地说:“爷爷,我才5岁,没有孩子,只带着两个大人。爸爸和妈妈。这房子可以租给我们吗?”
  房东听后,高声笑了起来:“这孩子真是聪明可爱,可以,可以,我决定把房子租给你们住了。”
  还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位教徒在祈祷的时候,烟瘾来了,想吸烟。他问在场的神父:“祈祷的时候,我可不可以吸烟?”神父不高兴地回答:“绝对不可以。祈祷的时候怎么能吸烟呢?!吸烟就意味着对耶稣的不敬重。”
  另一位教徒在祈祷的时候,烟瘾也来了,也想吸烟,于是问在场的神父:“在吸烟的时候我可不可以祈祷?”神父高兴地回答:“连吸烟的时候都不忘祈祷,说明你在休闲的时候也不忘神的恩典,当然可以。”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成败只差一句话的情况屡见不鲜,不胜枚举。或者是差在谁在说,或者是差在说什么,或者是差在怎么说,或者是差在别的什么方面。
  上面这两个小故事可以说明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道理:不可小看一句话的力量,特别是当我们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一定要力争找出能够反败为胜的一句话。
  摘自《辽宁青年》
其他文献
她与前夫是大学同学。读书时,他拼尽全力追她,毕业了,她追随爱情来到陌生的城市,他当大学老师,她做中学老师。两人很快就领了结婚证,她很贤惠,家里时刻都是纤尘不染。他也总是西装革履,精神抖擞去上班,饭桌上的菜从来都是美味可口,一日三餐,一周都不重样。但是他一直拖延着不办婚礼,她催过几次,他总是说:事业为重,等经济条件更好一点再考虑。  总是“逼婚”,也不是办法。慢慢地,也就漠然了。有一天,一个漂亮女学
期刊
经过几十年的宣传、渲染和灌输,一提起“地主”,人们便联想到大地主的丑恶形象,“人人横眉冷对,个个切齿痛恨”。此外,建国前后,为了配合土地改革创作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暴风骤雨》,更是把地主当成了魔鬼一样的东西来塑造,它对配合土地改革起到现实教材的作用,双双获了“斯大林文学奖”。其后,五十年代的长篇小说绝大多数都是把地主当成了魔鬼来塑造的,《红旗谱》中的冯老兰和其子冯贵堂、《苦菜花》中的王柬之都
期刊
年近七十的父亲最值得自豪的是,将我们兄弟三人都培养成人。尽管我们都不是腰缠万贯的大老板,但成了对社会有用之人。小学没毕业,一生和庄稼打交道的父亲,他的一言一行让我们受益终生。  父亲平生木讷,不善言辞,因此与我们交流极少,这并不妨碍父亲用行动教育我。村里有一个失去活动能力的残疾人,父亲会让我们送一些吃的给他。那人长相极丑,我很害怕不敢去,父亲就领着我去送东西。烈日下割麦子滋味最不好受,当我偷懒时,
期刊
在电台工作十多年来,我遇到过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一天午后,我做完节目快下班时,突然接到一个中年妇女打来的电话,说她的女儿得了白血病,医生说她的生命只剩下一个星期……听得出来,这位悲痛欲绝的母亲是在尽量压抑住内心的哀伤用平静的声音和陌生人通话。她说女儿一直很喜欢我主持的《动感音乐》节目,每天都听,所以她想在近两天的节目里给女儿点播一首歌曲,可是她为了给女儿治病早已债台高筑,所以点歌的钱……说到这
期刊
谁“偷”走了中国的中产阶层?发此一问的,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  5月2日,郑永年先生在《联合早报》撰文指出,中国还没有产生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社会,即中产阶层社会。由于中产阶层过小,社会稳定缺少基础,道德和信仰缺失,社会往往被“极左”或者“极右”主导。    郑先生认为,央企的扩张造成了“国富民穷”的局面,控制庞大资源的国有部门(包括银行)并没有动力去执行有利于中小企业
期刊
他们都已大龄,是相亲认识的。原来并不抱希望,却不想。竞在那样的年龄遇上了,相爱了,结婚了。  两个人守在一起,日子像流动的蜂蜜,有着黏稠的香甜。两个人拉着手去买菜,回来一起择菜洗菜。照着菜谱做,他放点鸡精,她再加点糖,一盆菜七荤八素的味道,两个人吃得津津有味。她洗碗他也跟着,出去买包盐他也跟着,上卫生间他也跟着。她佯装很烦的样子:“干吗总跟着我?”他笑脸地回答:“怕你跟别人跑了啊!”每天晚上总舍不
期刊
有一则寓言:青蛙看到蜈蚣长着那么多腿。不解地问。你是怎么控制自己那么多腿走路的呢?用那么多腿走路,难道不会乱套吗?蜈蚣愣了一下,回答说:我以前可一直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现在经你这么一问,倒使我乱了阵脚,无法控制自己的脚步了。  赵本山的小品《卖拐》,讲的是一个腿脚好好的骑自行车人,在“大忽悠”的“创造性”提示下,无中生有地“想”起来,从而“好腿给忽悠瘸了”。其实他也是被这类“青蛙的问题”给“乱了阵脚
期刊
2009年11月最后一个周末,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莫克小镇,一场隆重的葬礼正在举行。从四面八方自发而来的人们排成了长长的送葬队伍,默默地为因心肌梗塞而死的杰夫森送行。也许有人会惊讶,杰夫森不过是一个有着三十多年乞讨史的职业乞丐,他平生似乎并没有任何壮举,可是,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异口同声地说他是一个好人,说他的美上帝都看得到。  原来,这个失去了一只臂膀、靠乞讨为生的杰夫森,在他三十多的乞丐生涯中,还
期刊
那天偶然翻开中学时代的纪念册,仔细重温一次。同学间离别依依的叮咛,竟然恍如昨天。其中一页,一个女同学写着:   “我承认我的中文稍逊于你,但其他方面我是绝不向你低头的。”   奇怪,当时她为什么这么写呢?在日期后面,她还写着“晚上十一点到凌晨十二点十五分”,她花了一小时十五分来说绝不向我低头。也许,我们本来就是南辕北辙的两个人,本来就合不来,因为一起参加球队,被迫经常走在一起。   中五之后,她离
期刊
不论你在什么地方,要和你最近的那个人搞好关系。  很多人会看到月亮之美,却不会感谢邻居门口的灯以及屋后栅栏上生动的牵牛花。我妈妈的一句话我记得非常牢:不论你在什么地方,要和你最近的那个人搞好关系。这个“人”可能是你的同学、同事、舍友,甚至是看电影时邻座的陌生人。但奇怪的是,我们的目光总是不容易被身边的人所吸引,更多的时候,是为其所烦,甚至嫉恨。也许是因为竞争,也许是因为他不小心影响了你的视线,或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