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课本练习 沟通知识联系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arel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笔者听了一节六年级的复习课,内容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这位教师对课本一、道练习题的重组教学,让人赞叹不已,感触颇深。
  这道练习题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十二册第139页第4题: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圆的周长相等。已知长方形长10厘米,宽5.7厘米。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
  从教材的编排特点及编排意图来理解,它是在学生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之后而设置的综合性练习题,目的是考查学生能否灵活运用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但这位教师却是在复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之后,再让学生做这道题。现撷取其中的一个教学片断,与大家再次欣赏,且作一些抛砖引玉的反思。
  
  [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在本子上解答出这道题。(让一生上台板演)
  生板演如下:
  (1)长方形的面积:10×5.7=57(平方厘米)
  (2)正方形的边长:(10 5.7)×2÷4=7.85(厘米)
  正方形的面积:7.85×7.85=61.6225(平方厘米)
  (3)圆的半径:(10 5.7)×2÷3.14÷2=5(厘米)
  圆的面积:3.14×52=78.5(平方厘米)
  (教师对学生的解题进行评析)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位同学的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同桌同学互相讨论后再回答)
  生:我发现当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的周长相等时,圆形的面积最大,长方形的面积最小。
  (教师板书: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的周长相等时。圆形的面积最大,长方形的面积最小)
  师(出示小黑板上的题目):大家看这道题:如果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底面周长相等,高也相等,那么哪一个物体的体积最大?哪一个物体的体积最小?大家猜猜看。
  生:我认为长方体的体积最大,圆柱体的体积最小。
  生:我认为正方体的体积最大,圆柱体的体积最小。
  生:我认为圆柱体的体积最大,长方体的体积最小。
  师:有这么多种答案,你们认为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呢?请小组互相讨论。
  生:我认为第三种答案是正确的。因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底面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根据前面我们发现的规律:周长相等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圆的面积最大,长方形的面积最小。因此,圆柱体的底面积是最大的,长方体的底面积是最小的,它们的高都相等,根据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St,可以得出圆柱体的体积最大。长方体的体积最小。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反思]
  
  在教学中,如果静止地解答这道题,为做题而做题。那就跟没有思维容量的机械性解题没什么区别。这时.教师就应挖掘自己的教学智慧,开发教材习题资源的发展性价值。本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停留于让学生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面积各是多少而已,而是让学生利用这道题得出的规律有机地渗透与延伸到圆柱体、正方体和长方体的有关知识中,使问题呈现出开放性。学生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思维活跃,不但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而且也沟通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由此可见,在平时的练习设计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挖掘教材蕴含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因素,对练习内容进行重组、拓展、延伸,使练习成为学生“智慧的能源”,对学生知识的积累和培养能力方面都能发挥最大的作用。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开拓思路、活跃思维等都是非常有益的。
其他文献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131-132页。  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3.初步渗透转化、建模等数学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能直接相加减?(分母相同,即分数单位相同)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呢?请你们拿出两张
概念教学历来是数学教学中的难点,不少教师认为概念是抽象的,学生很难理解与接受,因而这一类型的课堂往往是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教学效果又不好。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探究学习,主要指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遵循数学知识的形成规律,让学生以探究的方式进行数学学习。  如我在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是这样设计引发探究的。课始利用课件出示一组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是的,课堂如旅行,永远是富于变化的。任凭事先如何周密设计,教师总会碰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学生犯错这一教学问题,教师若是对“这枝红杏”束手无策或处理不当,课堂教学就会陷入困境或僵局;若正确处理,将会促成课堂教学在动态生成中呈现出一道美丽的风景。下面,让我们看看黄爱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必须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进行。开放性不仅是一种数学思想,而且更应该成为指导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行动策略。因此,我尝试了开放式数学课堂教学,强化学生“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意识,努力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探究为主,建立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形式,使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获得选择、处理信息的能力,促使学生想象与思维的开
在这个世界上,许多人都认为家是一处房子或一个庭院,然而当你或你的亲人一旦从那儿搬走,那儿就失去了温馨和亲情,你还认为那儿是家吗?  曾在报上读过这么一个故事:在洛杉矶,有一个醉汉躺在街头,警察把他扶起来,发现是当地的一位富翁。这位富翁在洛杉矶有三处别墅,当警察說送他回家时,富翁说:“家?我没有家。”警察指着远处的别墅说:“那是什么?”富翁说:“那是我的房子。”  家是什么?真的不能简单地说是一座房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评价体系”,因此,注重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评价的数学课堂评价备受广大数学教师的关注。为此,本文将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有效提高数学课堂评价。  一、 数学课堂评价的低效现象  现象(一):评价肤浅化,流于表面形式  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常常用“你真聪明”“真好”等表面化、形式化的评价语言夸奖学生,可学生到底聪明
案例:  师:什么叫钝角?  生甲兴冲冲地第一个举手:老师我知道!大于90度的角叫钝角。  师:是吗?  师一边用拖长疑惑的语调,一边将征询的目光投向其他学生,众学生立即明白这个回答是错误的,纷纷举起了手。  学生乙:大于90度而小于180度的角叫钝角。  语音刚落,还没等其他学生细细思索,教师就激动地将手一挥,说:“××真聪明,表扬他!”教室里顿时响起很有节奏的掌声:“嗨!嗨!嗨!你真棒!”学生
新课程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的生活,充满时代气息,无论是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都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它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力求形成“问题情境——探究新知——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教学模式,以儿童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数学的思想方法。尽管如此,然而教材还是数学知识与思想的浓缩本,呈现给学生的往往都是高度概括和抽象化的静态知识,而隐藏在知识背后的关于知识产生与形
随着课改的渐渐深入,笔者在大量的听课、上课过程中发现,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尤其是公开课教学似乎又走进了一个“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境地。课堂上教师那种过于严密的、精雕的、无暇的预设,表面上看似很完美,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数学教学的本质,变成了教师自身出彩的舞台。如今课改下的数学课堂到底应该何去何从呢?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为我们道明了出路:“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对数学课堂就应该删繁就简,将附加于
题目:在1/3和1/2之间找一个分数。  分析:要在1/3和1/2之间找一个分数,由于分子都是1,分母3和2是相邻的两个自然数,所以1/3与1/2之间不可能直接找到一个分子是1的分数。但可以通过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这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分别扩大相同的倍数,就可以找到适合条件的一个分数。  方法一:先通分,把两个分数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得到1/3=2/6和1/2=3/6。因为通分后两个分数的分子相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