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畅享历史之美

来源 :新课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esil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体验历史之美呢?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为了有效地贯彻实施新课程目标,改变枯燥无味的历史课堂,进行了多方面的积极探索,总结出一些寓教于乐,让学生体会学习历史的趣味,实施历史的“美育”方法和感想,以此抛砖引玉。
   关键词:历史之美;发现之美;探究之美;抒怀之美
   从事历史教学将近十年,常常会遇到不少学生问:“什么是历史?为什么要学历史?”这主要是由于中学历史教材曾经编写形式单调,可读性差,再加上初中历史教学中常常是一些非专业的老师兼课,因此上历史课就是上课画书、背书,考前挑灯夜读,考后全部忘光。到了高中歷史课,学生还是抱着这样的心态,认为历史就是简单地死记硬背,结果肯定学得一塌糊涂,于是开始抱怨历史难学、枯燥无味,进而丧失信心。此外中学历史教学长期盛行填鸭式理论,认为人的大脑就是史实的存储卡,教学即机械地刻录知识,结果助长了死记硬背的风气,完全无法适应当今新课程、新高考的目标要求,更无法培养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因此,构建灵动的历史课堂,让历史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闪烁智慧的火花,让每一个学生畅享历史之美,让历史成为知识青年倾诉情感的挚友和抖擞个性的舞台,是每一位历史教学者的梦想与追求。
   泰戈尔曾说:“教育的目的应是向人们传送生命的气息。”在人类无垠的历史长河中,曾经辉煌抑或苦难的过去,虽已随风尘涤荡得支离破碎,但在浩渺岁月之中,无论希腊罗马的连年征战,无论玉门关外的幽怨羌笛,它们都能引起我们一种深深的共鸣,使我们悄然沉浸于探寻、奋斗、豪迈、悲伤、愤怒的情绪之中,将自己的生命及精神与其紧紧相连,这就是广博与厚重的历史所赋予我们的生命气息。把握这一生命气息,传送这一生命气息,历史之美油然而生。
   也可以说,历史之美,体现于人类在“叙述过去”“理解过去”“为展现未来而探索过去”过程中所显现出的智慧、精神,体现于它是教人更文明、更高尚的人文精粹,它在人类灵魂深处扎下了根。
   所以,历史课堂充满了关于人类历史的发现之美、探究之美、抒怀之美,历史课堂的特色,应当是让每一位学生畅享历史之美。
   一、发现之美
   美感之所以产生,是由于客观事物满足了人的主观需要。人与生俱来就有对人类历史不断探知的欲望。历史,即人类的过去,浩如烟海,对于个人而言,它基本上是全新而奇幻的未知世界。李后主怎样丧失他的国家,又如何成为永恒的传奇?切萨雷·博尔吉亚怎样纵横意大利,又为何沦为阶下囚?织田信长怎样在短时间创造奇迹,又为何梦断本能寺?而且,每一段历史都有一个抽象的主题让你理解,如“善恶终有报”“得民心者得天下”等。所以,探知历史,“叙述过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学习历史的过程充满了令人惊喜的“新的发现”,充满了发现之美。
   发现之美,表现在“发现”本身是学生自己对历史知识的主动追求。有这样一种说法,人的知识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的越多,圆圈也就越大,感觉未知的内容也就越多。所以历史课堂上,老师要特别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学生积累越丰富,思维越活跃,“发现”的需求必然越强烈。他们知道了日本明治维新的成果,才会困惑于中国戊戌变法的失败,才会逐渐明白中国走民主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必然,一路追寻下去,将美不胜收。
   发现之美,表现在学生能在不断的“发现”中获得日渐完整的历史理解。历史的“发现”总是从个别到整体,不断进行整合。如关于中美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由对立走向正常化一事,其“发现”的视角依次为:过程,1972年中美签订上海公报,1978年中美发布建交公报,1979年正式建交;原因,中国实力的逐步强大,中国需打开外交新局面,亚非拉第三世界的支持,美对苏争霸渐处劣势,需利用中国牵制苏联;影响,中国能由此创造利于自身发展的国际环境,利于解决台湾问题;原则,外交必须以捍卫国家利益为根本。这样一整合,当时中美关系的全貌就清晰了。
   发现之美,表现在学生能不断发现原有“发现”的问题,进而掌握新知。学生对有些历史内容原本以为已很清楚,但在获取新知识后,却发现原有认知有缺憾,于是又能有所发现。比如,在分析英国圈地运动和美国西进运动的影响时,学生很容易形成这样的感知,这是羊吃人的运动,这是印第安人的血泪史,但当老师引导学生认真领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后,学生就能明白这两场运动所体现的是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展,尽管它们有残酷的一面,但在本质上却是进步的。
   发现之美,表现在学生能发现自己对历史可以进行准确而又生动的阐述。有一位学生曾这样描述他心中的司马迁:那潮湿阴暗的书房,布满灰尘的木桌,一只长满茧子的手,吃力地握着毛笔,小小的一笔一画,仿佛千斤重荷,直压得他愈发苍老,即便这样,那颤巍巍的笔下,一切善恶美丑尽数流淌,熠熠生辉,他用生命书写了史家绝唱,无韵离骚,他就是司马迁。历史之美,美在持恒20多年的坚忍不拔。简洁的几笔,就能够把人物塑造的特别鲜明,也深深打动了我们。
   二、探究之美
   在了解一些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之后,学生徜徉在历史画廊中,必然会对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背后的东西感兴趣。这个人为什么要这么做?那件事为什么会发生?学生会产生一种追本溯源的冲动。一切所谓幕后的东西,政治、经济、制度、法律、宗教、思想、艺术等等历史因素都会扑面而来,而此时会发现这些曾经枯燥无味的东西变成了“凝固的激情”,过去所了解的历史,将不再是一幅画,而是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探究之美,让人流连忘返。
   探究之美,表现在要让学生致力于追寻历史的本质。历史本质即历史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属性。它是表象所遮盖的历史真实,只有通过对各种历史因素进行抽丝剥茧般的分析,去伪存真,才能还原其本来面目。1945年重庆谈判绝非国民党所标榜的顺应民意,寻求和平,其本质是将和谈作为发动内战的一个缓兵之计。垄断组织的出现,绝非只是榨取超额垄断利润,本质上还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九国公约》虽然名义上声称“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实际上则是结束日本独占中国局面,使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这就是《九国公约》的历史本质。    探究之美,表现在要引导学生用历史的镜子照亮现实的道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卡尔认为:“历史是历史学家跟他的事实之间相互作用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是现在跟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问答与交流。”历史与现实若无对话,学习历史也就毫无意义,中国古人亦言“欲知大道,必先治史”“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当今中国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为什么学生只有立足于中国的现实,与斯大林模式下的苏联、几百年来资本主义发展史相对话,才能悟出其中的道理。面对当今国际形势,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只有重温历史,只有从历史中汲取营养,才能使我们的民族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更富有智慧,更具勇猛战斗的精神。
   探究之美,表现在要让探究本身成为课堂旋律中最动人的乐章。人在大自然面前也许很渺小、很脆弱,山崩地裂、狂风暴雨,都会造成重重灾难,但人有智慧、有思想,能够勇敢面对,顽强生存,这是人类最自豪的优势。进行探究的课堂就是创造智慧成果,放射思想光芒的阵地,它能让学生在思维的海洋中去踏浪,亲身感受生命的价值与尊严,享受动人的人生乐章。在一次听课活动中,教师让学生分组合作,解决一个问题,但在讨论过程中,有同学互相争论,乱成一团,在各组陈述发言时,依然如此,这时有一发言学生大喊一声:“我绝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请你们尊重我的发言!”全班猛然安静了。从这当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呢?也许此时老师计划中探究的问题并不重要了,关键是这一插曲启动了学生新的探究,并进而领悟了伏尔泰此言的思想真谛:学会聆听别人的声音,学会尊重。这应当是全班学生此番探究活动中最动人之处。
   三、抒怀之美
   借史吟志,以史抒怀,古今不乏。司马迁说,历史就是“述往事,思来者”,其作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是大师在抒发胸怀,何其高远!何其壮观!它深深打动了后来人。
   在真正的历史课堂上,学生不可能不去敞开心扉,享受抒怀之美。
   抒怀之美,表现于历史可以引发学生人生感悟的情懷。如《孙权劝学》的引入,其文如下:“初,权谓吕蒙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文虽短,意却深,事虽小,理却明,我们是否因自己的强势而鄙视弱者,是否由自己的弱势而奋起直追?面对文中孙权、吕蒙、鲁肃,我们又想起了培根的一句名言:“读史使人明智”。
   抒怀之美,表现于历史可引发学生社会思考的情怀。有一位学生在关于包拯的小论文中写道:“眼前是哭声遍地的黎民百姓,身后是重权在握的赫赫显贵,但他毅然作出抉择,为民,一切为民!于是为除贪官,他七次劝谏,为罢权贵,他五次犯上,朝廷上令众官震颤,万民间令百姓颂扬,天地间让公道长存,历史中使英名永留,他就是包拯。历史之美,美在一心为民的正直。”这不仅仅是在称颂包拯,更是一位年轻人关于社会责任的直白。
   抒怀之美,表现于历史课堂具有引发学生研究人生、研究社会的学科特色。陶行知先生说:“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这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历史学科就是关于人类历史社会生活的一门学科,历史课堂必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情感去体味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让学生在贴近生活的情境中去反思历史,表达历史。毛泽东于1936年2月创作的《沁园春·雪》,正是基于他强烈的社会生活感受和时代责任,才能抒写“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历史情怀,历史课堂何尝不能如此。
   参考文献:
   [1]赵树岩.激情:历史课堂教学的利器[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1):187-188.
   [2]钱明露.体验历史之美,营造灵动课堂[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2(12).
   [3]谭洪信.用历史之美促学生成长[J].少儿科学周刊:教学版,2014(4):271.
   [4]杨继龙.让初中生讲述身边历史,叙写历史之美的实践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29).
   [5]凌玲.让教育更具魅力让学生畅享快乐[J].名师在线,2019,96(23):52-53.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化、直观化、具体化;课堂上,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并感受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乐趣,这使学生深入思考,强化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人工智能;小学信息;教学挑战   人工智能时代下,教师要想将人工智能技术灵活地运用到信息技术课堂中,可以借助算法,通过算法,满足教学活动的需求和学生学习的需
摘 要: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当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主要问题是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教育缺失包括以下几方面:有误导性的隔代教育,教育监管上父母缺位,教育理念、方式落后单一,学校和父母、父母和孩子双方沟通不足。小学阶段是孩子快速成长的阶段,家庭教育缺失或错位都会对孩子的认知造成很大的误导。因此学校需要和孩子家长加强沟通,共商对策,尽可能通过双方努力解决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家庭
摘 要: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德育成为十分重要的教学方向和教育目标。将德育渗透至班主任工作内容中,利用班级管理模式将德育目标融入其中多项环节,是促进提升德育效果、发展班主任管理能力的有效方式。通过将德育渗透至班风建设中、组织丰富的德育实践活动、提升班主任综合素质水平、适当利用竞争机制与合作机制四个探究方向,对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进行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  
摘 要:初中科学课堂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要突出初中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注重发挥初中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初中生对科学知识进行深入的学习及思考,以提升初中科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及质量。探讨STEAM理念下初中科学“项目 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希望能够为初中生有效地学习及理解科学知识创造有利条件,使初中科学的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关键词:STEAM理念;初中科学;项目 探究式;课堂教学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英语教学理念,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提供新的教学思路。通过梳理和探索,主要对当前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以期促进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切实实施,实现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
多元能力不是学生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简单叠加,而是包括提出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思辨论证能力、表达自我能力、协作协调能力、文化理解能力、心理调适能力、情感同理能力、行动反应能力和自我成长能力等具体小类。大学英语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多元能力的培养,“引导式+探索式”“融入式+开放式”“挫折式+激励式”“个人式+小组式”等组合式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对于认识大学英语教学未来发展的定位和进行相应的教学变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摘 要:语文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教师不能只针对课本内容进行教学,还需要给学生提供阅读的机会,让学生可以接触优秀的名著,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和认知。在农村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存在阅读书籍储备不足、名著指导不够、学生阅读兴趣不佳等问题。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现状;对策   当前经济逐步提升,教育事业也逐渐改善,但是在一部分农村环境中,教师的教学仍然具有局限性,教师
英语翻译同传速录课程是一门集英语“听力+翻译+打字”三位一体的综合实践课程,是对翻译专业实践课程的创新性研发。课程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英语听力、英语同传能力和计算机键盘打字能力,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实训课程。该文对英语翻译同传速录课程的构建,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评价方式予以探究,以期为翻译综合实践课程的研究和改革提供参考。
摘 要:在初中信息技术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必须的,教师需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通过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不断增强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意识;计算思维;优化学习;课外活动   核心素质的培养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并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教学方法的创新和优化,以
摘 要:将形式多样的“微写作”运用于语文课堂内外,不仅使学生乐于表达、易于写作,而且深化了语文学习,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将从“微写作”在初中语文课内外的应用策略及评改方式上加以分析,和大家做一些粗浅的交流探讨。   关键词:“微写作”;初中语文;课堂內外;评改方式   近几年来,“微写作”因篇幅短小、形式灵活,适合即兴发挥,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思维、锤炼语言的良好平台,受到许多初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