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优化,创新

来源 :中华奇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uniuplaypl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氏文化热词“新常态”,与所有体现高层意志的创新汉语一样,自然有其特定含义和不言而喻的导向性。抛开官方阐述,具体到我们每个普通人能够切身体会到的现实,这种“新建立起来的正常状态”,就是经济增速放缓的有形压力和必须探寻破局之道的别无选择。
  奇石行业自然也不可避免地走进“新常态”。我们这一两年到处能够听到的现状是:资源几乎没有了,石头越来越不好卖了,许多人,许多店做不下去了。支撑,支撑!坚持,坚持……需要正视的是,降速既已“常态”,不论靠当局的宏图还是民间的幻想,它都不可能眼睛一闭一睁,很快过去。既然如此,我们不如坦然应对,所谓“徐图之”。新常态需要新的心态和智慧,有一句话说的好:焦虑往往会带来错误。
  “新常态”到底有哪些“态”?就我的观察和理解、调整、优化、创新,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词。
  首先迎来的是调整。在石界,调整、洗牌至少已喊了十年,只是形势从未像今天这般严酷,震荡也从未像今天这般剧烈。随着资源的锐减和行业的成熟,奇石行业的快速增长期已然过去,这正如中国经济三十年快速增长之后的下行,是必然的客观规律。目前石市除了门店数量缩减,石商跨地区流动的现象也在增加。这种流动一是流向经营状况较好的市场,一是流向经营成本较低的市场。 近两年产地石商从一线城市退回产地的现象,多是基于成本的考虑。同样原因,今年我们了解到柳州等主要市场也有向次级市场流动的情况。
  就我个人观察,石农、石商队伍的淘汰虽然在加剧,但作为行业里的基层从业者,一定的流动量甚至流失量从来都是正常的,对整个行业的影响并非致命。倒是如柳州、左旗等在行业内具有风向标意义的大市场,如果不从高层及时着手进行整体提升,所产生的震荡给石市带来的影响将更难估量。
  还需关注的一点则是对藏家的洗牌。无须讳言,前期投入石市的藏家,尽管对拉动石市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许多人带有投资甚至投机的目的。我们只需看短短十年前石市的大买家,无论大陆、台湾,现在都有不少人在设法出货变现。本来藏品在一定层级的流通也是正常现象。但稳定的心态和起码的审美是对藏家的基本要求。没有清晰完整的收藏思路和独立的审美判断,只是盲目追高追热,再大手笔的投入也经不起时间的检验。对这类藏家的淘汰将显示市场残酷和公正的一面,由此引发对市场信心的打击则不容忽视。
  顺便应该提到的是,业界审美水平的提升尽管缓慢,但也有目共睹。而审美是没有回头路的,眼光上来了,就回不去。对精品评价的标准,定会经历变革。这是必然的,也是希望所在。
  于是,就迎来“优化”。优化已经在自然而然的发生,可能只是还达不到我们的期待值。首先当然是人的优化。在杂志这几年的采访中,我们关注到各地80后石友的加入和成长。他们不仅是新生力量,还有一定基本素养的提升和经营方式的变化。藏家层面,我们注意到一批中青年的,学历和经济实力双优的人士开始介入。与早期藏家不同的是,他们的文化储备在奇石收藏中起了作用。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对业界资金的注入,更有赏石观念和风尚的转变。比如,今年本刊特约专栏作者之一毕减索,曾留学法国,现从事当代艺术的研究与教学,业余尤爱传统石和雨花石收藏。他的一些专栏文章将赏石理论纳入美学框架,具有学院派风格和理论高度,这在石界尚不多见。
  遗憾的是,行界优化的速度与我们历来高呼的“融入主流”的声音还极不相称,而这之间又必然是一个互为因果的关系。没有业界人员素质的提升,观念、水准、美誉度等其他的一切都是妄谈。值得庆幸的是,“新常态”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正如本刊另一位特约专栏作者马平川所说的“新文人赏石正在崛起,石头靠土豪和贪官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但愿幸而言中,但愿这种崛起的速度能够加快。
  最后说创新。一说奇石,就有人会把“传统文化”挂在嘴边,生怕创新就坏了祖上的规矩。其实真正谙熟了传统,哪怕只是通读了《云林》、《素园》的,在石界恐怕为数并不多。正因为如此,反而把当代二十多年来一些似是而非的论断,当成了金科玉律,而把真正的传统丢在了一边。就说传统,古人以石为云的传统是多么智慧而又富于想象力,哪里是今天“命题二十分,底座三十分”可以比拟的。而古石的风格又流露着多么强烈的、抽象的现代艺术气息,远在那些“三五七”的比例之外。
  中国赏石的传统是指向精神层面的,所以“瘦皱漏透”也只是表象,苏东坡的丑石观才更近精髓。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石友认识到了“形质色纹”的语焉不详,也不约而同地祭起了赏石艺术化的大旗。但艺术的本质在于创造、探索,而石头正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空间,但我们做的,还实在有限。所以在我的观念里,今天石界需要的创新,在某种程度上恰恰是向奇石本源的回归。但这是一篇大文章,有待所有同道者的共同探索。
  从市场的操作层面上来讲,从实体店,到网店,再到现在的移动互联网,石友运用新手段的反应速度是非常快的。今年的微信群拍卖,正搞得如火如荼。据我所知,仅泸州一个小小的何家坝,就至少有十来个微信群,石友戏称“微信拍卖一条街”。其实各地,各石种目前的操作手段都非常类似。尤其是大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微信拍卖至少赚得了人气,活跃了市场。这或许可以称作初步的线上线下,“互联网 +”,但我们需要看到的是,这种方式的实质不过是把实体店的经营搬到了移动互联网上,真正具有互联网时代思维的奇石运作者,还少之又少。
  其他如北京国粹苑的类众筹模式,以及目前有人设想的超级卖场模式等,都属尝试。石界共同的一个心愿,是真正走出跨界融合的一步。但怎样走,怎样做,需要思维,也需要实力。黎氏阁社区商业,社区文化的探索,是一个全新的模式,给我们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新的思路,我们也将有更多的期待。
其他文献
新疆哈密奇石文化博物馆占地1800平方米,集中展示了哈密乃至新疆各地的近万件奇石藏品,展区共分四部分:“天下第一宴”的奇石大餐、泥石“天书”和奇石与文化创意。其中天下第一奇石宴是博物馆的精华,古色古香的“宴席桌”直径达16.8米,涵盖1088道“新疆特色食品”,而且这些奇石在国内堪称一绝,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目前正在申请吉尼斯纪录。  (来源:光明网)
期刊
雷敬敷先生在《长江石文化》(包括《长江石文化·中国图纹石》,下同)杂志2013年第2期至2014年第3期上,连续发表了长篇论文《图纹石科学美的解析》(以下简称“《解析》”),读后,对于雷敬敷先生的主要观点不敢苟同,兹将本人的见解和盘托出,与雷敬敷先生商榷,并就教于赏石理论界的同道和专家。  关于奇石的所谓“科学美”,以前在赏石报刊的文章里偶有读过,这种文章不是故作深奥,就是语焉不详,更多的是一些试
期刊
敦煌文博园项目为甘肃省建设国家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中的重点项目,也是国家“一带一路”重点文化项目。该项目依托敦煌的高知名度和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众多的旅游消费人群,打造具有国际文化艺术展示、文化产品生产、藏品展示交易、房车自驾营地、文化娱乐消费等于一体的综合型文化旅游产业项目,为国家和甘肃省加强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合作交流,是打造敦煌国际旅游名城的重点项目。  敦煌文博园项目
期刊
价格倒挂  产地有些石头的报价高出二级藏家报价的10倍甚至更多。5月龙园展会上:丽水藏家割爱一方精品“书山有路”,报价3.6万,最终以2.8万成交。而同样体量一块主题鲜明的松,产地石友报价30万。另一块体量较大的山水,去年在产地的报价5万,龙园展会的报价一跃至20万。还有一些不错的石头已经成为产地石友的“收藏品”。  无价的“收藏品”  最近产地多了许多“收藏品”,“收藏品”遇到询价,自然是不卖。
期刊
外媒称,当俄罗斯矿工从地下挖出一块红绿相间的奇石时,他们立即意识到它不同于他们每天处理的大量矿石。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报道,事实上,乌达奇纳亚钻石矿坑的矿工发现的是一块外径仅3厘米的岩石,但里面含有3万颗钻石,其富集度是正常水平的100万倍。科学家用X射线扫描后发现,里面的钻石的外径仅有1毫米,呈八面体。整体形状类似底对底粘在一起的两座金字塔。红色和绿色来自较大的石榴石、橄榄石和辉石晶体。  
期刊
6月5日,为进一步促进阿左旗奇石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给广大创业农牧民提供更加便利的交通服务,阿左旗城市公交公司在现有的公交线路基础上新增1条“石博园”至“大漠奇石产业园”的公交专线。该线路运营时间为上午7:30至下午19:00,途经石博园西门、大漠奇石产业园东门、西城区公交调度室三站,每站停留时间为10分钟左右,售票价格为1元/人。 (来源:《阿拉善日报》)
期刊
敦煌小镇奇石城位于敦煌党河风情线上敦煌小镇负一层,是敦煌奇石交易集散中心、赏石文化交流中心和特色旅游景点。以大漠风砺石、沙漠玫瑰、硅化石、图纹石等西部奇石经营为主,拓展经营珠宝、玉器和其他各类奇石。奇石城和敦煌小镇雕塑馆、人文馆、博物馆、图书馆、留名墙浑然一体,构成了敦煌小镇的独特文化圈。  敦煌小镇奇石城地处敦煌旅游繁华区,交通便利,人流密集。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文化、旅游背景的支撑,形成奇石与
期刊
敦煌本地目前还没有比较成熟的市场,一般到敦煌购买奇石的主要是甘肃、新疆两省区靠近敦煌周边的石友,或是游客。  石界中人或者专门看石、购石的朋友,当然首选敦煌奇石文化村,也叫杨家桥奇石村,这里算是比较稳定的奇石市场。  敦煌奇石文化村位于敦煌市敦月公路杨家桥段,当地的大部分石友都集中在此,沿街两边共有三十多家石店,有专门的奇石店,也有石料加工的。店铺陈列风格不一,规模档次也不尽相同,大多为彩钢瓦搭建
期刊
说到天价的藏天珠,想必大家除了咋舌也算耳熟能详了。可最近一跃成为收藏界新宠的“戈壁天眼石”你又知道多少呢?  我不知道有没有人去考究它的历史渊源,但是听当地人说,这种石头在数百年前就被人们当“神石”来供奉,因为里面还有一段传奇的故事。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户牧民,他们有一个美丽善良的女儿叫雪莲花。一家人居住在美丽的科古琴山脚下,可这里也是狼群出没的地方,家里的羊群经常遭受野狼的袭击。为了年老的父
期刊
2014年12月,赏石艺术申遗成功,在低迷期的石界倒是掀起一阵起伏的涟漪。因为仅隔10个月前的(2014年的2月)观赏石鉴评标准的国家级论证也刚刚通过(是国家级的宝玉石标准认证机构所为),那时也引起一阵躁动。我感到石界整体总像是一壶永远煮不开的水,不温不火,怪异得很。也好像是一群受苦人家的孩子,心疲意沉,胸闷得很,脸上表情总不自在。也很难有什么好事或奇事去唤醒他们。面对此种状态, 我也一直寻思其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