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素养是指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有机配合。语文素养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要全面提高民族的综合素质,就要全面促成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不懈追求。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它促使人朝着目标不断前进。学生如果能意识到语文学习的必要性,就会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并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主要靠老师去培养。在教学中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并收到良好效果的基础。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要靠教师在语文方面的真正学识和情趣,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特点。在讲课中要做到整堂课显得轻灵通透,这样学生自然不会感到累赘、枯燥,而是觉得趣味盎然,且具有延展性。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充分发掘语文的工具作用。结合孩子年龄、认知、意识方面的特点,提出适当的语文要求,比如让孩子参与黑板报、小报的版面设计;让孩子利用身边的工具书来搜集资料;让孩子比一比谁设计的书房有特色;让孩子为自己设计座右铭、警句;让孩子通过书信交流情感,等等。通过生动的生活实例,让孩子认识到语文与我们形影不离。
(2)充分创造条件,让孩子感受成功的喜悦。平时,我注重举行各类比赛,如讲故事比赛、背诵古诗比赛、朗读比赛、复述课文比赛、写作比赛、小报设计比赛、课本剧比赛等。
(3)用放大镜欣赏孩子的优点,欣赏孩子的每一次进步。通过和家长沟通,共同营造出和谐的语文学习氛围,以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最大限度地刺激孩子的荣誉感,增强自信心,激发起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学习首先也是一种习惯,良好的习惯既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也是语文素养的一种体现。其实,良好的语文习惯主要表现在字要规规矩矩地写,文章要仔仔细细地读,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做。
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姬也说过:“阅读在孩子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童年的书几乎可以记一辈子,影响孩子进一步的发展。”确实如此,阅读带给人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拓宽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思想情趣,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阅读是一种技能,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手段,也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扩大词汇量,锻炼从不同角度思维的能力,丰富学生的大脑,增长知识与见识,提高自身修养。在平时,我注意让孩子广泛阅读各类书刊,我们班级图书角书刊的数量维持在班级学生数的3倍以上,孩子们不但喜欢童话类、科普类的报刊杂志,对中国的古典文学书刊也有浓厚的兴趣。
提倡孩子养成多动笔的习惯。多写并不是写篇幅长、篇数多的作文,而是让孩子注重用笔记下日常语文学习和课外阅读中的好词、好句、好段,从而形成背诵积累。除了积累,自己养成良好的“用语文”的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一直以来,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出来的人才远远满足不了社会所需。对照课标发现,语文教育忽略了“实践性”。语文教育不应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应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从这一角度去审视语文教学,才能认识到“实践”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应从生活体验中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活动与情感是紧密联系的,只有从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才能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切实提高。教师还应结合时代特点,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要有大语文教育观念,让语文教学融入社会生活中去。
语文是基础学科,语文教育的功利作用只可应付一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的职业理想。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市城南办事处港口小学)
一、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它促使人朝着目标不断前进。学生如果能意识到语文学习的必要性,就会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并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主要靠老师去培养。在教学中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并收到良好效果的基础。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要靠教师在语文方面的真正学识和情趣,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特点。在讲课中要做到整堂课显得轻灵通透,这样学生自然不会感到累赘、枯燥,而是觉得趣味盎然,且具有延展性。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充分发掘语文的工具作用。结合孩子年龄、认知、意识方面的特点,提出适当的语文要求,比如让孩子参与黑板报、小报的版面设计;让孩子利用身边的工具书来搜集资料;让孩子比一比谁设计的书房有特色;让孩子为自己设计座右铭、警句;让孩子通过书信交流情感,等等。通过生动的生活实例,让孩子认识到语文与我们形影不离。
(2)充分创造条件,让孩子感受成功的喜悦。平时,我注重举行各类比赛,如讲故事比赛、背诵古诗比赛、朗读比赛、复述课文比赛、写作比赛、小报设计比赛、课本剧比赛等。
(3)用放大镜欣赏孩子的优点,欣赏孩子的每一次进步。通过和家长沟通,共同营造出和谐的语文学习氛围,以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最大限度地刺激孩子的荣誉感,增强自信心,激发起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学习首先也是一种习惯,良好的习惯既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也是语文素养的一种体现。其实,良好的语文习惯主要表现在字要规规矩矩地写,文章要仔仔细细地读,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做。
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姬也说过:“阅读在孩子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童年的书几乎可以记一辈子,影响孩子进一步的发展。”确实如此,阅读带给人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拓宽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思想情趣,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阅读是一种技能,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手段,也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扩大词汇量,锻炼从不同角度思维的能力,丰富学生的大脑,增长知识与见识,提高自身修养。在平时,我注意让孩子广泛阅读各类书刊,我们班级图书角书刊的数量维持在班级学生数的3倍以上,孩子们不但喜欢童话类、科普类的报刊杂志,对中国的古典文学书刊也有浓厚的兴趣。
提倡孩子养成多动笔的习惯。多写并不是写篇幅长、篇数多的作文,而是让孩子注重用笔记下日常语文学习和课外阅读中的好词、好句、好段,从而形成背诵积累。除了积累,自己养成良好的“用语文”的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一直以来,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出来的人才远远满足不了社会所需。对照课标发现,语文教育忽略了“实践性”。语文教育不应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应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从这一角度去审视语文教学,才能认识到“实践”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应从生活体验中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活动与情感是紧密联系的,只有从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才能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切实提高。教师还应结合时代特点,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要有大语文教育观念,让语文教学融入社会生活中去。
语文是基础学科,语文教育的功利作用只可应付一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的职业理想。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市城南办事处港口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