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整个小学阶段,一个学生所学的12册课文,不过三百来篇,几十万字,即便学得再好,所得也是很有限的。学生阅读面窄,朗读水平差,语言表达能力弱。这仿佛已经成了当前小学生的“语文通病”。许多语文教育专家早就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纷纷提出解决方案。本人通过研读专家们的学著以及自己平时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点点思想积累,谈谈自己对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点感悟:
一.努力提高课内教学的实效性
“展开两翼才能飞”。是的,要想在课外阅读上有所感悟和收获,首先必须在课内阅读上下功夫,而且要下足功夫。扎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提升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前提条件,是绝对不能避之不谈的。有专家指出,小学语文的首要和主要任务说白了就是“读好书、写好字、说好话”。的确,“听、说、读、写”的训练是教好小学语文的重要途径,体现出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而我们语文课本上所选的内容都是经过专家们的评审,代表着我们民族语言精髓的精品。徜徉其中,我们可以领略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观与美丽,那里有“静、清、绿,奇、秀、险”的桂林山水,有雄伟壮观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有“大漠孤烟直”的塞北风情,也有“风景旧曾谙”的江南早春;我们还可以看到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受尽屈辱、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一幕,那里有诉说屈辱的圆明园,有狼牙山五壮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伟大的献身精神,有叙述抗战胜利后台湾人民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的“难忘的一课”……朗读、背诵这些经典篇目,对于提升语感和语文口语表达能力十分有效。在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去读、去品悟,教师也要做好范读工作,当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要让学生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的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在朗读中积累优美词句。
二.以读促读——架起课内外的桥梁
有人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为此,课堂的教学不再仅仅是教学课本,必须让课外阅读进入课堂,使学生眼界更开阔,内涵储备更丰富,也使学生开始从漫无目的的泛读,凭兴趣读,发展为更有意义的读。1.师生共同阅读,以师读带生读。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不同的同伴关系会引起不同的情绪、情感体验。阅读也不例外。在充满差异的阅读活动中,学生如果能自看一本书,没有他人与之交流,情感体验得不到共鸣,久而久之,阅读的兴趣就会消减。而把每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我们语文教师。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直接受老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读书的行为是学生读书的重要前提和坐标。因此,我认为在培养学生读书兴趣的诸多做法中,最朴素、最有效的一条就是教师“身先士卒”。在教育教学之余,我经常到学校图书室借阅书籍,内容既涉及教育教学,又有一些实用文摘,还有一些儿童文学,在我的影响下,我们班的孩子们十分盼望上每周的阅览课,因为届时他们可以和我一道去图书室借阅自己喜欢的报刊书籍,从《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到《十万个为什么》《中国国家地理》,内容丰富、跨度广泛,有力地拓宽了学生们的知识视野,每当看到学生们如饥似渴地品读自己的课外书时,我都感到十分欣慰。2.拓展延伸,以内读促外读。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材好比一把钥匙,学生拿了它去开其他的书库。”叶老再三强调,语文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点,以语文教材入手,目的在阅读种种的书,语文教材实际上成了通向课外阅读的桥梁。学习与生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阅读亦如此。阅读得以扩展,内涵才得以丰富,能力才得以提高。故此我们要有意识、有系统地把课内外阅读相结合,拓展学生课外阅读面,让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从而达到“课内悟方法,课外求发展”的目的。我们可以根据教学某文体的课文,引导学生选读同类体裁的读物,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实践。
三.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皆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的确,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我们要学会好好利用这一潜在的课堂,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形式,有利推动学生们读书、写字、口语表达等综合能力。
最后,我引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一句话来总结观点,那就是——“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作者通联:336300江西宜丰新昌一小)
一.努力提高课内教学的实效性
“展开两翼才能飞”。是的,要想在课外阅读上有所感悟和收获,首先必须在课内阅读上下功夫,而且要下足功夫。扎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提升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前提条件,是绝对不能避之不谈的。有专家指出,小学语文的首要和主要任务说白了就是“读好书、写好字、说好话”。的确,“听、说、读、写”的训练是教好小学语文的重要途径,体现出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而我们语文课本上所选的内容都是经过专家们的评审,代表着我们民族语言精髓的精品。徜徉其中,我们可以领略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观与美丽,那里有“静、清、绿,奇、秀、险”的桂林山水,有雄伟壮观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有“大漠孤烟直”的塞北风情,也有“风景旧曾谙”的江南早春;我们还可以看到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受尽屈辱、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一幕,那里有诉说屈辱的圆明园,有狼牙山五壮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伟大的献身精神,有叙述抗战胜利后台湾人民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的“难忘的一课”……朗读、背诵这些经典篇目,对于提升语感和语文口语表达能力十分有效。在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去读、去品悟,教师也要做好范读工作,当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要让学生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的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在朗读中积累优美词句。
二.以读促读——架起课内外的桥梁
有人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为此,课堂的教学不再仅仅是教学课本,必须让课外阅读进入课堂,使学生眼界更开阔,内涵储备更丰富,也使学生开始从漫无目的的泛读,凭兴趣读,发展为更有意义的读。1.师生共同阅读,以师读带生读。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不同的同伴关系会引起不同的情绪、情感体验。阅读也不例外。在充满差异的阅读活动中,学生如果能自看一本书,没有他人与之交流,情感体验得不到共鸣,久而久之,阅读的兴趣就会消减。而把每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我们语文教师。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直接受老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读书的行为是学生读书的重要前提和坐标。因此,我认为在培养学生读书兴趣的诸多做法中,最朴素、最有效的一条就是教师“身先士卒”。在教育教学之余,我经常到学校图书室借阅书籍,内容既涉及教育教学,又有一些实用文摘,还有一些儿童文学,在我的影响下,我们班的孩子们十分盼望上每周的阅览课,因为届时他们可以和我一道去图书室借阅自己喜欢的报刊书籍,从《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到《十万个为什么》《中国国家地理》,内容丰富、跨度广泛,有力地拓宽了学生们的知识视野,每当看到学生们如饥似渴地品读自己的课外书时,我都感到十分欣慰。2.拓展延伸,以内读促外读。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材好比一把钥匙,学生拿了它去开其他的书库。”叶老再三强调,语文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点,以语文教材入手,目的在阅读种种的书,语文教材实际上成了通向课外阅读的桥梁。学习与生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阅读亦如此。阅读得以扩展,内涵才得以丰富,能力才得以提高。故此我们要有意识、有系统地把课内外阅读相结合,拓展学生课外阅读面,让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从而达到“课内悟方法,课外求发展”的目的。我们可以根据教学某文体的课文,引导学生选读同类体裁的读物,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实践。
三.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皆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的确,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我们要学会好好利用这一潜在的课堂,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形式,有利推动学生们读书、写字、口语表达等综合能力。
最后,我引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一句话来总结观点,那就是——“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作者通联:336300江西宜丰新昌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