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打开另一扇门

来源 :广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5115261982091725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识《广西文学》,是在二十年前的春天。
  那时,我从遥远的江西来到广西天峨投资,指望能在天峨干出一番事业。可是,天不遂人愿,几个月过去,不仅钱没有赚到,还欠了一大笔债。
  我像一条“流浪狗”,蜷缩在一条名叫尧里的山沟里,等待机会把本钱捞回来。等待的日子漫长又孤独,无聊之时,我常常望着屋外发呆,看细雨潺潺打在门前的芭蕉树上,看云雾缭缭绕绕飘过远处的山峰。更多的时候,我是看书,先是看从家乡带来的书,其中有《宋词三百首》。“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读着李煜的词,伤感像暮色一样漫上来,弥满心扉。
  带来的书看完了,无书可看,我便想到去县城的图书馆借书。一天中午,早早吃过午饭后,我走上了出沟的山路,前往县城借书。山路静谧得可以听见自己的呼吸声,脚步移动扬起的黄土沾在鞋子、裤脚上,灰扑扑的。
  走到龙滩大桥候车处,路标显示,到县城是十二公里,想想自己有的是时间,便选择了继续步行。走在公路上,春风微微吹着,太阳挂在空中,笑容绽开,木棉花在春风呼唤下,展开了殷红花瓣。一路走走看看,不停拭去脸上流淌的汗水,抵达图书馆,正好是下午上班时间。二楼,一排排书柜上站满了书,散发着油墨清香。办好了借书证,工作人员告诉我,一次可以借两本。我挑来选去,借的是《收获》和《广西文学》。
  我居住的工棚没有电灯,无数个不眠之夜,我点亮油灯,捧着《广西文学》,阅读到深夜。夜风从门板缝隙里吹进来,围绕煤油灯跳动、闪烁、摇摆,为了不让火苗熄灭,我用双手护住灯。书是精神食粮,填充着我的饥渴。在阅读中,所有的空虚与寂寞、迷惘与孤独、伤感与无奈,都逃得没了影踪。
  通过阅读,我的视野渐渐开阔,知道广西有东西、鬼子、凡一平等著名作家,知道他们的故乡都是河池。尤其是东西,当我知道他的家乡谷里居然就在红水河对面的一个山坳里时,才感觉原来我离“文学”如此之近。是不是我也可以写作呢?这个念头像火花一样在脑海里闪现,但很快又被“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盆冷水浇灭。
  当“把本钱捞回来”的愿望像肥皂泡一样破灭以后,我伤心地离开了尧里沟,在县城租了一家门面做生意维持生计。在县城去图书馆更方便了。每期《广西文学》刚上架,还没有装订,不能外借时,我就坐在馆里阅读,我偏爱的是散文,“重返故乡”“微尘如烛”“广西散文新锐”都是我喜欢的栏目。读着作家们笔下的故事,我有不少收获。在这些作品里,印象最深的是石丽芳的散文《梦里不知身是客》,她用平实的语言,讲述她的生活与工作,还有她对工作的认识以及对生活的理解。她写到一个细节,在异乡的大街上看到一辆客车上写着“平乐”,驶出城市,驶向故乡时,她柔柔的乡愁被触动了,感伤随之而来,不禁发出“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感慨。读到这里,我的眼睛酸涩了,不禁想起我的人生境遇,想起这些年漂泊的风风雨雨。
  都说写作都是从模仿开始的。2012年暑期,我前往广东做了一个月暑假工,回到天峨后,模仿石丽芳的叙述手法写了一篇散文《梦里花落知多少》,那时,正好《天峨文艺》创刊,我便投稿了,几个月后,编辑告诉我,这篇散文已被采用。又过了两三个月,拿到目录有我名字的刊物,我忽然感觉到,失之桑榆,收之东隅,虽然没有赚到钱,命运却为我打开了另一扇门。
  随着发表作品的增多,我的野心膨胀了,不再满足在“内部交流”的刊物里露脸,我渴望能像大雁一样,越飞越高,冲上《红豆》,冲上《广西文学》。
  《广西文学》《红豆》《南方文学》是广西三家纯文学刊物,我最先冲上的是《红豆》,而《广西文学》成为我可望而不可即的仰望。
  我曾经设想过无数种上《广西文学》的办法,比如,上“内刊选粹”,我身边的几个文友都是在县级刊物发表后而选上《广西文学》“内刊选粹”这个栏目的,可是在2018年,这个栏目取消了,这条路被堵死了。后来,我又想通过改稿班登上《广西文学》,可惜,兜兜转转几年,终是没有机缘参加《广西文学》举办的改稿班。我还想通过主题征文比赛上《广西文学》,可是,投了几次征文稿都是泥牛入海。我渐渐明白,写作好比是爬山,越往上走,道路越难走。
  我想,我是一只“小麻雀”,或许永远飞不到《广西文学》的高度,但我又想,事在人为,只要努力,什么事情都可能成功。于是,从2019年起,我不再满足于去图书馆借阅了,自己也订了《广西文学》《散文选刊》《红豆》等刊物,通过加大阅读量来拓宽视野,提高写作水平。
  2019年秋天,我得到一个学习机会,南宁文学院在南宁举办散文培训班,《红豆》邀请我参加。从边远山区来到首府,呼吸着文学的空气,我隐隐约约感觉到,我与《广西文学》的距离近了。
  两个月后,河池市第二十届铜鼓山歌艺术节在南丹举行,我与同事带领山歌手去南丹参赛。在丹泉广场,正好遇见《广西文学》编辑一行人来采风,在文友宋先周引荐下,我和韦露老师相识了。韦老师很随和地说,我知道你,你给我们投过稿。韦老师这样一说,我释然了,明白了自己的作品没有得到垂青,是还没达到刊物发表的要求,而不是像之前听说的刊物编辑从来不在公共邮箱里选稿。
  日历翻到庚子年,谁也没有料到,这年是从疫情防控开始的。我宅在办公室,更专心地写作。
  春风伸出温柔的小手,抚红红水河畔的木棉花之际,我完成了散文《天涯沦落人》的写作。这篇长达万字的散文,我该投给谁呢?经过斟酌,我还是投到了《广西文学》的散文邮箱。就在我以为这次也会了无消息时,信箱里收到了韦老师的回复,她问我,你写的这个故事情节离奇,是你真实的故事吗?我愣住了,一时不知该怎样回答。掂量一番后,我如实告知,是真实的,但是一个是我亲身经历的,另外一个是朋友讲述给我的,我把这两个故事糅合在一起了。回复发出后,我既期待又怕失望。不安中,我悄悄咨询南丹的一位女文友,她说,韦老师看好你这篇了,需要了解创作背景,你就等好消息吧。果然,几天后,韋老师打来电话,在电话里她指出我文章的不足之处,随后又加我微信,指导我如何修改。   《天涯沦落人》修改好后,在“广西散文看台”这个栏目推出了。后来,韦老师又说起我之前投进“脱贫攻坚”征文邮箱的散文《且听风吟》。说你这篇散文写得不错,很切合主题散文的要求,但还有提升的空间。面对突然而至的惊喜,我遵从韦老师的修改意见,第一稿,我自己感觉修改得很好,韦老师阅读后,又鼓励我说,有几个地方,还可以修改得更好一些,改得好有可能送散文栏目头条。经过多次修改后,再发给韦老师,她终于说,可以了。听到韦老师这句话,我长舒了一口气。
  那段时间,我和韦老师的微信交流记录,林林总总有上千条,我全部保留了,那些话,充满了温暖,见证了《广西文学》编辑对一位基层写作者真切的关怀与厚爱。亦师亦友的韦老师,不只是谈我的稿件,也谈了很多文学与写作的话题,她鼓励我、引导我,期待我能在文学路上一步一个台阶越走越远。
  正因为有《广西文学》诸多悉心指导作者的编辑老师,《广西文学》才越办越好,基层作者的写作才会越来越有信心。
  从最初的阅读者到现在的写作者,文学改变了我的命运。2018年,我在加入广西作家协会后,应聘到县文化馆做文学创作辅导员,辅导群众的文学创作。这份工作令我的创作素材更加丰富,创作视野更加开阔,文学理想更加高远。
  庚子年初夏,鹿寨县文旅局与《广西文学》编辑部联合组织了一次采风活动,我受邀参加。在这次采风中,我又见到了亲切的韦老师。那天,走在香桥国家森林公园弯弯曲曲草木葳蕤的小徑上,韦老师目光炯炯地对我说,我们现在生活在最好的时代,每一份才华和付出都不会被埋没和辜负……那一刻,我感觉到有一束光,照得心里亮堂堂的。
  后来,天峨、凤山两县的文学青年成立了一个文学组织,叫“布柳河青年创作会”,这群95后、00后的年轻人,怀揣着文学的梦想,抱薪取暖,踏歌而行。我在辅导中也告诉他们——我们现在生活在最好的时代,每一份才华和付出都不会被埋没和辜负,只要我们努力坚持,梦想总会发光的。
  擎着《广西文学》给予我的那束光,我想我也可以做一个传递光的人,去温暖和照亮许许多多像我一样的文学追梦人。
  【卢致明,生于20世纪70年代,江西大余人,现居广西天峨县。广西作家协会会员。有散文作品在《广西文学》《红豆》等刊物发表。】
  责任编辑   韦 露
其他文献
摘 要:完整理解并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前提,就是要用“大历史观”的眼光及胸怀,从科学社会主义的“经典时代”、社会主义实践的“革命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时代”传承比较中,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进而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题意涵,自觉自信地从“四个伟大”的战略高度完善新时代的治国理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
期刊
我们似乎总会在某一年,爆发性地长大,爆发性地觉悟,爆发性地知道某个真相,让原本没有什么意义的时间刻度,成了一道分界线。   ——韩松落《老灵魂》  春 日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沉寂了一个冬天的生灵开始慢慢探出脑袋,慌张且好奇地打量着这个陌生却似曾相识的世界。生命周而复始,一切生命的轨迹都被基因密码刻下来,它们承载的本体或许不同,但身体里蕴含的基因,或多或少都显露着原有的影子,延续着那些我们本以为
期刊
摘 要: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已成为精准脱贫工作的一块硬骨头,也是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热切期待解决的问题。民族医药是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变迁中积淀下来的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风俗习惯、自然生态等相适应的医疗技术、单方验方、草医草药和保健习俗等,在精准脱贫工作中对于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降低医疗卫生负担、发展精准脱贫产业、培育良好社会风尚等方面能够发挥独特作用。当前,针对民族医药存在的社会认知存在偏差
期刊
因为青春,漓江不老。  漓江的青春,来自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对科学保护漓江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漓江不仅是广西人民的漓江,也是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的漓江,还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自然遗产,我们一定要很好地呵护漓江,科学保护好漓江。”  2021年4月2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乘船在漓江阳朔段实地考察漓江流域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生态保护等情况,他说:“全中国、全世界就这么个宝贝,千万不要
期刊
摘 要:党外人才政治共识教育创新,要科学制定教育培训规划,提供顶层设计和组织保障;建立教学专题更新机制,构建贴近时代切合需求的教学内容体系;兼顾传统和现代教学方式方法,探索与培训班次、培训内容相协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借用互联网技术,搭建线上教育培训平台并完善管理;进一步创新学员自我管理机制,坚持在培养中发现人才;不断加强社会主义学院建设,提升党外人才教育培养主阵地创新力、竞争力及影响力。  关键词:
期刊
众所周知,诗歌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自然界有形或无形的心灵撞击,张钦钟的诗就受益于自然的启迪。他善于将神秘而又灵动的自然物象拉回到人的身边,把自然物象和人类经验组合在一起,给它们一种稳定的结构。  那么,自然,究竟是得其“形”而获其“意”,还是先有其“意”而变其“形”?请看张钦钟《一块鹅卵石被击碎》:“耳朵贴紧鹅卵石/一条河的回响渗出坚硬。敲裂/若干小的石块重获棱角。”很显然,由于“意”在先,鹅卵
期刊
王小忠的散文《谁不曾在光阴下迷失》可以看出他创作的一次“拓展”或“突破”,即从诗歌到小说,再到散文,同时,伴随着这种“转型”的,是他带给我们文化视角的转换。在以往主流创作和批评话语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汉族作家对多民族地区文化的书写,以及批评界对这种创作的阐释。但作为用汉语创作的藏族作家,这本身就是一种包容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作,何况在此篇散文中,他选择以藏族文化身份的视角来透视汉族文化身份的“
期刊
你不爱我。  每当撕开贴身超薄的合金包装套,她会幽幽像唱歌那样嘟起小嘴轻吟。起初以为这是撒娇,重复听起来就像翻唱一首幽怨的情歌。有时神经兮兮轻嗔,你到处跟别人睡了呗?为了保护我养成这个坏习惯,谢谢你喔。你一直无法理解戴不戴跟爱不爱有啥关系,对你来说没差别,对她而言是个问题。  她反问既然没差别,那索性不戴不是更干脆吗?  嗯不行,你没看到吗?小弟会抬不起头。  哎哟你真的有病,戴套才能抬起头你要怎
期刊
丈夫离开后,魏敏奇找到擦玻璃的工作。  一开始,她什么也做不了,除了不停地往嘴里塞东西,就像往深渊里扔填充物,无济于事。而肉身不断膨胀、增大、外溢,宛如文档里的字体被涂黑、加粗,字号也在增大,越来越大。某一天,对着镜子里那张发面馒头似的脸,她抽抽噎噎地哭开了。那一刻,她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现状——成为人人厌恶的大胖子实在太容易了。  之后几个月里,魏敏奇先是把体内残余的眼泪逼干,再将身上排山倒海的肉
期刊
两只鸡蛋  两只鸡蛋相碰,你猜不到哪只鸡蛋会破。  正如我们也猜不到,两个人相遇,哪一个   会软下来。  以此类推,两只老虎,两条鱼,两辆汽车,   它們在相遇、相撞的那一刻,  谁会是最先叫出声的那个倒霉蛋?  世事如此难料。我们因此而将预言送还给   上帝。在做早餐的时候,只管稳住自己   的双手,不再为鸡蛋而权衡。  观众们,这是一部喜剧的开场白。  但也可能是一部悲剧的谢幕词。谁知道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