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治疗吸入性损伤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centswe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rhEGF)具有促进表皮细胞生长、加速创面愈合、缩短愈合时间的作用,且无毒、无化学和物理刺激性,黏膜耐受性好.但rhEGF应用于吸入性损伤的治疗及促进气管黏膜愈合的作用尚鲜见报道.笔者应用rhEGF对本单位收治的20例吸入性损伤患者进行治疗,结果表明rhEGF对吸入性损伤受损气管黏膜的愈合有一定促进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烧伤患者创面不动杆菌的分布及耐药特征. 方法用常规方法分离鉴定1999~2003年笔者单位住院烧伤患者创面中的不动杆菌细菌株,根据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标准,测定细菌耐药谱及耐药酶. 结果从烧伤创面分离出不动杆菌69株,其中鲍曼不动杆菌52株,占75.36%;不动杆菌对17种抗菌药物有较高的耐药率,其中产酶菌株的耐药率较高,平均为68.25%;不产酶菌株耐药率较低,为2
感谢两位读者对<变>文提出的问题,这对开展学术讨论、推动学术发展很有意义,现就两位提出的问题作初步解答.
患者女,27岁.2002年6月8日被100℃、质量浓度56%的三氯化锑溶液烫伤(以下称烧伤)右面颈、右上臂和右肩背部,伤后即用清水冲洗30 min,17 h后送入笔者单位.主诉创面疼痛,无其他不适,否认有心脏病和神经系统疾病史.查体:体温38℃,脉搏88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05/75 mm Hg(1 mm Hg=0.133 kPa).患者意识清楚,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
期刊
感染和炎症反应是烧伤过程中重要的病理变化.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创伤或烧伤患者因体表生理防御屏障功能损害以及创伤、烧伤本身造成的应激反应,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是导致细菌侵入、繁衍、增殖,引起全身性感染最终因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4].换言之,创伤后引起的较高死亡率与感染密切相关.炎症是白细胞、血浆蛋白在感染部位的聚集和激活;炎症反应也是一把双刃剑,适度的炎症可以动员机体的免疫防
耐药菌株的增长是当前烧伤临床工作中的一大难题.本期窦懿等[1]根据成人患者使用各种抗生素平均日剂量及相应的使用天数,统计分析了瑞金医院11年间收治烧伤患者检出常见菌与耐药率的变化,是一份难得的临床资料,有说服力地证明菌种和耐药率的变化与临床用药有着密切的关系.该资料在国内集中治疗烧伤的单位中有一定代表性.回顾20世纪80年代,国内烧伤领域较广泛应用了第3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如头孢他啶)曾收到较好疗
烧伤创面是病原菌侵入机体造成侵袭性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其病原菌数量会与日俱增[1].及早、彻底清除烧伤坏死组织并封闭创面是救治严重烧伤患者的关键措施之一[2],植皮是覆盖创面的根本方法.影响创面植皮存活率的因素较多,痂下组织细菌定量培养是预测植皮存活率、判断感染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的重要指标之一[3].笔者通过对严重烧伤患者伤后不同时间痂下活组织细菌进行定量培养和菌种鉴定,试图探讨其与植皮存活率的关
笔者单位1999年4月~2002年4月共收治大面积烧伤患者37例,其中4例发生窒息引发呼吸、心跳骤停,发生率为10.8%.患者首次翻身时发生窒息2例,手术中1例,术后1例,经积极抢救均脱离危险.
小腿前侧血供差,损伤后极易造成局部软组织全层坏死或胫骨外露,使创面修复较为困难.小腿三头肌由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内外侧头构成,其血供足、肌腹扁阔,转移后可覆盖小腿前侧的任何部位.笔者单位利用小腿三头肌肌瓣转移、肌瓣表面植皮的方法修复小腿难愈创面,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笔者单位1998~2001年收治的烧伤总面积大于50%、Ⅲ度面积20%TBSA以上行早期切痂微粒皮移植术患者35例.采用改进微粒皮移植法(A组)与传统微粒皮移植法[1](B组)相对照.A组18例,其中男16例、女2例.年龄(38.63±0.51)岁,烧伤总面积(81.16±10.90)%[Ⅲ度(30.08±7.90)%]TBSA,手术面积(35.80±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