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永传承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e_willi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袁老,就一瞬间,您的善良及优良的家风,将写进袁家的家族史,也将在袁家的子孙后代中永久流传。
  5月13日,凌晨3点刚过,一颗慈祥、善良而又朴实的心停止了跳动。一位曾在百岁生日之际,其长寿之道上过《华西都市报》《成都日报》《重庆科技报》等媒体的长寿老人,也是笔者最敬重的袁绍清老阿公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四川天府新区逝世,离开了他深爱的子孙和众亲友……
  这一消息像突如其来的一根针,在四川天府新区、在正兴、在欢喜村和大安村、在他生活过的秦皇苑小区刺痛了深深敬佩、爱戴着他的子孙及羡慕他能活到104岁高寿,纷纷效仿他的长寿之道的市民们。
  当我爱妻获知老阿公驾鹤仙逝后,急速驾车从华阳向正兴驶去时,微信朋友圈里纷至沓来的悲情,让我突然感觉这条不足6公里的路程好漫长……
  在正兴一农家小院内,104岁高龄老人袁绍清安详地躺在花丛中的水晶棺里,静候着他膝下的80余位子孙及300多位亲友上香、默哀、鞠躬……
  特别是在老阿公袁绍清岀殡前,5月15日这一天,当地老龄组织,以及认识和不认识的市民都来了,来到袁绍清老人遗容前为这位长寿老人送别……很多人整齐地喊着:“袁爷爷,一路走好!袁爷爷,一路走好!”
  泪光盈盈中,我在思考一个词“为什么”—为什么一个长寿老人的去世,有这么多人自发前往祭奠?为什么又有那么多的人们自发前往送别?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袁绍清老人的善良和优良的家风精神,深深地感动和吸引着人们。
  “袁老:感谢您无私的捐助!让我家儿子可以上大学,为国出力,光宗耀祖。”这是一名曾经受到袁绍清老人帮助的市民在为袁老上香前,流着泪说出的一段话。
  袁绍清老人生前无私的帮助、善良的行动无须我在这里过多的赘述。此刻,我相信很多人,很多媒体曾在他一百岁生日之际跟踪采访他的长寿之道和优良的家风精神,也有很多和他有过交往的人正在深情地回忆他和自己的点点滴滴。
  为什么一个善良的长寿老人的离去,能够引发这么多人无尽的哀思?最好的答案,在祭奠的现场就能够找到。作为老人的孙女婿,我有幸多次与袁老同桌就餐,面对面摆龙门阵,共叙家风传承。
  最难忘的是2010年9月27日成都地铁1号线开通的那天,为了让老阿公分享成都的变化,我和家人商议,决定带着阿公亲身体验成都交通的便利和快捷。
  我清楚地记得那天,当我们把老阿公扶上世纪城站至天府广场的一号线地铁上时,老阿公左瞧瞧,右看看,眼里闪烁着幸福的泪花。
  当天,我们同行的人员还陪同老阿公游了人民公园。吃中午饭时,老阿公对我说:“你点这么多菜,吃不完,别浪费了,必须打包哦!”说真的,当天午餐后,我把没吃完的菜,真的打包带回了家。这是什么?这就是勤俭,这就是家风,这就是传承。
  家风是一盏灯,引领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家风是一条路,决定子孙后代的命运和前途;家风是一面镜子,能真实照出一个家庭的善恶美丑。从那天起,我学会了珍惜每一粒粮食。
  勤俭节约,不是小气,它是美德,是敬畏,更是社会文明的体现。现如今,我的儿子,也是袁绍清老人的曾外孙也学会了勤俭和节约。这是什么?这就是家风的传承。
  传承良好的家风,对家庭而言,是一种规矩;而对社会而言,则是一种崇高的信仰和道德力量。
  当天下午,我们一行人,还在天府广场上合了张影,而这张照片,成了我最珍贵的记忆。
  让我记忆最深的是,在我和他孙女结婚的前一天,老阿公拉着我的手对我说:“明天你就是我的孙女婿了,首先我要告诉你,如何做人。做人,必须要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们袁家的人从来没有做过亏心之事。我祝愿你和孙女百年好合,永结同心,把我们袁家良好的家风传承下去,我看好你的,加油!”这么多年来,不管在何时何地,我都铭记着阿公对我的教诲。我也没有辜负他老人家对我的期望。
  袁绍清老人之所以能感动这么多人,正是因为他是一个善良的人,也是一个有着良好家风的人。此刻,驾鹤西去的袁绍清老人应该还原成了一种微风,吹拂着他无比眷恋的这片大地,也吹拂着他深爱的亲人们,放下悲伤,重新远航。
  阿公:一路走好!您放心,您良好的家風,我们将永久传承!来世,我还愿意做您的孙女婿!
其他文献
我在一所民办职校做招生专干,负责一个县的招生宣传,每年6月至8月是我最繁忙的时候。6月下旬初中毕业生中考完后,我就开始对全县已填报我校志愿的学生进行家访。  有一天,我骑着摩托车跑了很远很远的路,来到了一个偏僻的瑶族乡,这里有一个叫牛角洞的小山冲,约十来户人家,住在半山腰上。其中有一个名叫陈婷婷的学生填报了我校的志愿,就住在这个村里。我打听着来到陈婷婷的屋边,喊了一声:“陈婷婷在家吗?”只见一个女
期刊
我觉得每个人每天起床的动力都是有具体的,我那韶关南雄的姑姑每天早上5点就起床,去那条把南雄市区一分为二的河边走一大圈,回来的路上买买菜,一个早上精神抖擞。而每天能叫醒我的,不是明亮的光线,也不是那拿不出手的自律,是起床洗漱后,给自己冲的那杯挂耳咖啡,还有当作早餐的鸡蛋、面包。  其实也是奇怪,因为每天这杯咖啡,我对起床是有期待的。在这以前的早餐,基本是妈妈煮好的粥,配合鸡蛋什么的,这样的早餐吃了三
期刊
父亲87岁了。  他16岁时,我的奶奶就去世了。家里仅有的13亩地,当初为了给奶奶治病也卖掉了。临近过年时,还穿着单裤的他,让爷爷给他买一条棉裤。爷爷止不住老泪纵横,悲叹道:“孩子,咱家仅有的13亩地,都为了给你娘治病卖掉了,哪儿有钱买棉裤啊!”  懂事的父亲出去了,擦干了眼泪,找人借钱,然后去10多里外的地方买了灶王爷的画像和八仙的桌裙到村里分发。村里散发完了再去邻村发,一个腊月倒也挣出了400
期刊
宋家茔是我们村的村名,坐落在青岛开发区老君塔山脚下,是一个百十户人家的小山村。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叫这个名字的现在无从考证,但是,围绕着“宋家茔”的逸闻趣事,却在我们村一代又一代,有声有色、有凭有据地口口相传到现在。  老人说,我们村以前叫石泉庄。  这是因为村前南沟有一块大青石头,石头缝流出的水清澈甘甜、冬暖夏凉。不管天气多么干旱,泉眼涌水不断,水特别汪,千百年来从来没有干涸过。  传说东海龙王外
期刊
想不起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了在教学楼的走廊行走。  在教学楼的走廊行走,可以是早上、中午,也可以是下午、晚上,可以是上课时间,也可以是课间,甚至寒暑假、星期天。只要没要紧的事,什么时间都可以。  在教学楼的走廊行走,我常常会一层一层地上去,再一层一层地下来。我会走过每一层的走廊,路过每一个教室的门口。  节假日的时候,走在教学楼的走廊里,静静的,只有自己,回忆着一些久远的往事,听鞋子落在地板上的
期刊
第三节课,班主任杨志刚老师习惯性地走到教室门口,本来活跃的教室里静悄悄的,空无一人。原来,学生们都去上体育课了。杨老师慢慢走进教室,坐在讲桌前,望着面前一排排的书桌,由桌子到名字,又由名字到学生们的面孔,当看到第三排最南面时,桌上放着一支体温计,这让老师想起了那个有点腼腆的小男孩,他的名字叫李蕴博,是时风中学初一五班的“保健医生”。  时间要回到六年前的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时风中学。  2014年春
期刊
不加糖的咖啡饮入喉,苦涩的滋味,似人生的道路;加糖的咖啡饮入喉,香甜可口,似人生中的贵人。  有人说:喝黑咖啡不要加糖才好喝。  而我不管加糖还是不加糖,我都饮。这也许就是我的个性,因为随和,因为能吃苦耐劳。  我们的人生就像咖啡一样,从咖啡豆采摘、烘焙、研磨,再到以沸水煮成香醇浓郁的咖啡。我从来都是以沸水一样的熱情来面对人生的喜怒哀乐!  每个人的人生际遇不同,人生历练也就不同。不同的环境、不同
期刊
七月,本是炎热的主宰,但连绵的阴雨让夏天失去了炎热的本性。天空灰蒙蒙的,像是一位狂浪的画家,将水墨一股脑儿地倾出,涂抹在韩李镇的天顶。向南随意一望,东西走向的云台山脉被低沉的雾霭笼罩,满山像吸足雾气的“水袋”,鼓鼓囊囊,横亘在朦胧缥缈之中。我们户外登山队在韩李镇街整理好着装,向着“水袋”里的花果山峰顶开拔。  从野道攀登一个小时之余,我们到达了半山腰。此时,雨又下了起来,漫山遍野,轻轻地、密密地、
期刊
白马山是松溪境内一座著名的山峰,与湛卢山齐名,山势雄奇、沟谷幽深、山泉清澈、森林茂密、花果芬芳。自古以来,就以其秀丽的自然景色、奇特的悬崖绝涧吸引着众多游客。然而,每一次我都因山的高和险而恐惧,所以没有登过白马山。我爱人是个登山迷,不管到哪儿,只要有空闲,必登山。  恰逢此日天气晴朗,我们夫妻俩直奔白马山脚下的铜钵峡谷,它是松溪县一个没有被污染的原生态区域。铜钵峡谷山水兼备,奇岩异石,连绵不断;神
期刊
昨日,与一个友人畅谈,对当下的生活各抒己见。  起先,他询问我每日的作息,我坦言,旭日东升时迷迷糊糊困觉赖床,钟声一响,猛地惊醒。时代在变化,每天坐公交的时候,总喜欢拿著手机看书;在校期间,低头读书已经习以为常。一日的工作时间,偶尔有间隙,或伏案读书,或与长辈品尝畅聊,大意基本以教育、生活为主,偶然灵感突现,写下一连串诗与文,相抵于生活感悟。  闲暇之时,我最喜饮茶,与我品茶的是一位先生。先生不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