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在寒风中守候什么

来源 :祝你幸福·知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zwi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第一次痛切地感到什么是卑微。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感到骨鲠在喉。
  文章的内容大致如下:一个贫寒的家庭,在他人的非议和嘲笑中供身有残疾的儿子上学。儿子第一次高考失败,全村人的耻笑,迫使这个家庭搬离了原来的村庄。
  儿子参加了第二次高考,一纸通知书使这个赤贫的家庭充满了久违的欢笑。但就在这个残疾的孩子经过一路颠簸,进入梦寐以求的大学校门时,更为残酷的悲剧才刚刚拉开帷幕:他被从这个系推到那个系,招生的老师说看错了他的档案,最后,通知书变成了退学书。值得一提的是,那是一所师范院校,其职志是培养教书育人的人。
  我想,如果角色能够转换,这所院校的老师和领导,在把这个残疾青年推出校门以前,是否会稍稍有些迟疑?
  由此,我想到了另一件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
  今年寒假,学校刚一放假,我就收拾好了行囊准备回老家过年。因为放假前复习很紧张,考试前的那个双休日根本就没休,我已经很长时间没回乡下的老家了,年迈的父母望眼欲穿。
  我刚刚准备动身,学校领导打来电话,要我上报两个“特困生”,说有一个热心人想资助两个贫困生。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这是个难得的好机会,于是我静下心来从全班同学中认真筛选。
  名单报上去后,校方又要这两个学生的父母姓名、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做这些事,大约花费了我半天的时间。下午刚想走,学校主要领导又打来电话说:“张老师,你随时在家等着,热心人要和扶助对象在教育局碰个面,需要班主任领着学生去。”
  我只好在家等。时间一天天地过去,老家的父母每天都打电话催我们,我坐立不安。直到腊月二十八,学校主要领导打电话说,“接见”改为正月初八学生返校那天,至于什么原因,领导没说,咱也没敢问。领导还让我通知这两个贫困生的家长,初八也到学校去,资助人想了解这两个孩子哪些方面需要帮助。
  正月初七,我分别给家长打了电话。初八返校那天,那两位家长到校的时间比我还早。
  这是两个品学兼优的孩子。一个因为一次意外摔碎了脾,脾脏被摘除,孩子的父母都没有固定工作,家中有姐弟二人。另一个女孩的姐姐上高中,父亲一人做临时工,父母还要赡养4个老人。
  返校后,我在班上做完假期阶段性总结,学校那头还是没什么动静。我只好给分管的主任打电话,可没人接,同事告诉我,学校领导可能在开会。
  一直到放学都没人提这件事,我连领导的面都没见到。那两位家长一直等候在角落里,看见孩子们都放学了,他们什么也没说便知趣地走了。望着他们寒风中的背影,我第一次痛切地感到什么是卑微,包括我自己,因为我无力改变什么。我不知道原定的计划为什么落空,是“好心人”不想资助了?还是“好心人”今天有更重要的事?但不管怎样,得给家长一个交待呀!连说句话的时间也没有吗?
  家长和孩子,是怀着怎样的热情和希望而来的呀!他们收拾得干干净净的,眼里饱含着善意和期待。
  连我都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一桩善举为何竟这样不了了之。其中肯定有个违约的人,但我不知道是谁。那位学校的主要领导已经退休,拿着很高的退休金,衣食无忧地在家里颐养天年,这样一件事,于他应该算是件小事吧,大约很难在他记忆中留下任何痕迹。
  我只是一个“传话的角色”,不过损失点电话费,失去了几天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但那两位家长和孩子呢?他们没有乞求和呼吁,是别人主动提出来帮他们的。按别人预定的时间,他们来了,带着太多的感激和诚惶诚恐,却不清楚约他们来的人为何迟迟不肯露面,甚至连句“敷衍”的话都没有。
  有一句话说:行善而想被人知道,不是真正的行善。用右手做好事,不要被左手看到。
  wugengwang@163.com
  (编辑:乌耕)
其他文献
家是什么?  家,是一盏灯,一个屋檐,一张柔软的床。  有灯,不再害怕黑夜;有屋檐,不再担心风吹雨打;有床,累了困了,可以睡上甜甜的觉,做个美美的梦。  5·12,8.0级——床呢?家呢?那盏照亮书桌的小灯呢?  一切都被震没了……汶川的母亲和孩子,只能站在废墟的边缘呆呆哭泣。  千里之外,血脉相连,不要怕,我们和你在一起!  没有比爱心更迫切的了。3小时,捐款2.7360万元;14日,筹集的10
期刊
都曾经年少,都曾经那么傻过啊!    她决定嫁给他,是因为一盘石磨,很小巧的那种,专门用来磨豆浆的。  她从小就爱喝豆浆,但自从毕业被分配到一处偏远的乡村小学后,就再也喝不到又香又浓的豆浆了,她一时很难适应。  这时,苦苦追求了她两年的他,竟然打通关节,从一个条件相对好的乡镇调到了她所在的学校,那时离他们毕业还不到一个月,是非正常调动。她明白,为了她,他真是煞费苦心,但她没有动心,相反竟为此而苦。
期刊
慈母心事:想做“父亲求职时代”的称职母亲    今年54岁的姜丽玉是吉林省延边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一名出纳员,丈夫在图们市一家贸易公司任职。1999年,儿子金伟明考入吉林某医学院。  2002年12月,眼看儿子再过几个月就要毕业了,姜丽玉陪儿子频繁参加各种招聘会。令她大失所望的是,工作太难找!  一天,姜丽玉向同事抱怨,同事说:“你也太傻了,跑人才市场纯粹浪费时间。如今,找工作进入了‘父亲求职时代’
期刊
你的双手有没有沾过血?    叶倾城:  你好,写信给你,是有件不舒服的事情,让你评评理。  我与他是开会的时候一见钟情的,他说:你是我的灵魂之火。很自然地,我们在一起了。  他是经商的,虽然我不知道他究竟有多少资产,因为我从来没有关心过,但是从他的公司规模来看,他很富有。可是我并不爱他的钱,虽然这话说出来也许很多人会说我假,可是确实是这样。我大学毕业已经3年多,工作薪水也不错,我的家庭条件在这个
期刊
几代同堂,在我国一直是被颂扬的传统居住形式,但由于两代人生活方式及价值观的不同,同一屋檐下的亲情,一不小心会变成了带刺的玫瑰。    2008年大年三十晚上,北京市西城区某小区,一声凄厉的呼喊打破了四周的宁静:“不好了,有人跳楼了!”  跳楼男子名叫师建刚,35岁,中关村某公司职员。2006年夏天,为了孩子上学,一家三口从平房搬入了距离学校很近的父母家,开始了三代同堂的生活,没想到,麻烦从此上演…
期刊
春天有狼,但狼也有春天  男朋友聪明,颇有几分才情,而且深谙对付女孩子的那套甜言蜜语。所以虽然他不帅,但从来都不乏对他有好感的女生。  他好色,说起那些社会上“屋外红旗飘飘,屋内红旗不倒”的时候,是不无羡慕之情的;喜欢撒谎,他的“名言”是“谎言只要不被戳穿就不会构成伤害”。  听着他面不改色地说这些,我心里忽然想,会不会有一天,我在家里会收到他的谎言:“我和同事出去吃饭,可能晚点回来,你不要等我啊
期刊
每逢夏津县苏留庄镇的传统“三、八”大集,都会看见一个中年男子用三轮车载着一位老太太前来。与其他赶集的人不同,他们既不买也不卖,仅仅是为了看看过往行人,凑个热闹。  登三轮车的男子名叫栗学锋,是附近村庄的农民,车上载的被他称为“娘”的贾老太太是他的同乡。一向闲不住的贾老太10年前因突发脑中风不幸导致半身不遂,这个打击让她几次都想寻死,后来在栗学锋和贾老太的闺女轮番劝慰照料下,才逐渐打消了轻生的念头。
期刊
大理村的李大妈中年丧夫,一个人含辛茹苦将3个孩子拉扯大。上世纪90年代末,李大妈的女儿最先出嫁,爱慕虚荣的她以陪送嫁妆少了遭婆家歧视为由,让母亲依照当地比较高的标准置办嫁妆。疼爱女儿的大妈毫不含糊,不但满足了女儿的请求,还把自己当年陪嫁的一套金首饰送给了女儿。这一折腾,家底也就差不多了,为此两个弟弟嘴上不说,心里却是老大的不满,私下里俩人商量着将来让闺女给老娘养老送终。  后来,大儿子因为琐事与女
期刊
我在一个南方小镇长大。小镇的街道两边,栽种着矮胖拥挤的树,阔大的叶子在雨丝里凝然不动,仿佛刚刚洗过的一席丝绸。  穿越这散文般的街道,尽头就是我的中学。那些时光谈不上多么欢悦,反而充满意想不到的黑色幽默——突然哪天就让我们痛哭流涕,长大成人。    高一的下学期,沈粉红恰好转学到我们班,成为我的同桌。课间时分,教室的窗台上高高低低趴满了邻班的男生,都来观赏沈粉红。  任何时候,美女都很稀奇。尤其沈
期刊
和高连霞大姐约在下午三点某车站“接头”。  她会准时来吗?  她从公共车上下来,手表的秒针正好跳了一个秒格,指在整点的位置。  我扑过去,自报家门。  她用浓浓的济南大涧沟口音笑着问我:“奇怪,你怎么知道是我?你见过我的照片?”  不是,全凭我的直觉和判断,我在车站等了5分钟了。也怪了,那天从我眼前走过的中年妇女,都是蔫头耷脑,面有菜色,表情麻木。  虽然我与高大姐从不曾谋面,但我知道,一个做家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