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召回之怪现状

来源 :南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o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口车召回比例大于国产车,质量越好的车召回越多,越知名的车企召回越积极,国产车几乎零召回,中国汽车召回市场的这种现状正常吗?
  
  2010年,中国汽车全年销量达1806万辆,继2009年销量首次超过美国后,已连续两年位居全球第一。伴随中国市场的火热,汽车也从以往身份地位象征的奢侈品逐渐变为进入寻常百姓家的生活必需品,在这个演变的过程中,也有一个外来名词日渐被国人所熟悉,那就是“汽车召回”。
  这个起源于1960年代美国的舶来品,仅在2010年一年,就在中国市场“实践”了123次,平均每周超过两次。2011年至今(截至3月7日),中国市场已有11起汽车召回事件。
  不过,由于汽车大规模进入中国家庭也就是近几年才有的事情,中国消费者对于汽车召回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不可避免地对汽车召回存在很多的认识误区。比如,原本对消费者是好事的召回,却因为被扣上“质量差”的帽子后,使得许多车企避之不及,虽然是主动召回,但仍然怕见光。
  汽车召回意味着产品质量差,这是中国汽车消费者中一个流行的误区。比如,我们时常会听到身边的人这样说:“××牌的汽车又召回了,看来质量真是不行。”对于这个问题,国家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对此有个普及常识性的专家问答:“进行汽车召回的厂家的产品质量是不是很差?”
  “不能这样认为”。这个专家问答解释说,汽车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产品,涉及上万个零部件,这些零部件又是由成百上千个配套厂生产的,汽车的使用环境千差万别,尽管各大车商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也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但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还是难免出现一些妨碍安全的问题。“因此,少量汽车上出现一点安全缺陷是难以避免的,一般与汽车制造水平、产品质量的高低没有必然的联系。”
  也就是说,没有完美的汽车,也不可能通过测试发现所有故障。就如波音公司的一句名言那样,“很多时候,我们只能通过空难去发现故障来改进飞机”。
  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发现产品缺陷立即进行积极的召回,既是制造商对产品负责、对消费者负责的表现,是制造商信誉和实力的体现,而且通过对国外众多召回记录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几乎所有汽车厂家每年都会发布一些召回公告,其中不乏国际知名品牌,而这些品牌依然受到众多消费者钟爱,少有人怀疑其产品的品质。
  
  中国特色的汽车召回
  
  汽车召回制度,最早源于1960年代的美国。当时由律师拉尔夫发起,他呼吁国会建立汽车安全法规,他努力的结果就是1966年《国家交通及机动车安全法》的出台。该法律规定,汽车制造商有义务公开发表汽车召回的信息,且必须将情况通报给用户和交通管理部门,进行免费修理。
  自1966年该法实施以来,至今美国已累计召回了超过2亿辆整车,全球几乎所有汽车制造厂在美国都曾经历过召回案例,其中绝大多数由厂家主动召回的,只有少部分由监管部门或法院强制厂家召回。
  在美国,平均每周都会发生10次以上的召回。正因为有严格的汽车召回制度,美国汽车的质量和安全性能得到持续的改善。与之相对应的是美国的媒体和消费者对待汽车召回的态度也更为理性和成熟。
  我们可以2010年丰田大规模召回事件为例,对比中美两国对召回事件的不同认知。当时中国众多媒体都发文质疑丰田的质量问题,甚至认为日本企业的“质量神话”就此终结。而在消费者中,很多买了丰田汽车的都人心惶惶,没买的则感到庆幸,觉得避开了一劫。
  相比之下,丰田的道歉和对今后汽车安全的保证,却获得了大多数美国大众的接受。有民调显示,认为丰田比其他汽车更不安全的,只有22%,大部分美国人(包括85%的丰田车主)依然认为丰田和其他汽车一样安全,甚至更安全。
  在中国的汽车召回领域,存在着诸多不合理的怪现状,也有必要提醒消费者们再思考、再认识。
  
  怪现状一: 中国召回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
  在2010年,中国的汽车销量高达1806万辆,但仅仅召回123次,共计117万辆,召回数量占当年销量的比例为6.5%。而美国同年的汽车销量为1159万辆,全年汽车召回共648次,召回总量为2027.59万辆,召回数量占当年销量的比例为175%,召回比例为中国的27倍。(见图表一、二)
  2009年和2010年,是中国自2004年实行汽车召回制度以来召回最多的两年,远超其他年份,尽管如此,从上面的数据仍可以看出,中国市场的汽车召回率仍远低于发达国家。是中国市场的汽车质量真的比发达国家的更好吗?还是因为中国的汽车厂家即使有问题也不愿意召回呢?这个问题消费者可以尝试判断。
  
  怪现状二:进口车召回比例大于国内合资车
  2010年,中国进口汽车约70万辆,在全年1806万辆的总销量中,只占不到4%。但在汽车召回中,进口车在召回次数上却占了多数:在2010年全部123次召回中,有85次是进口车的召回,占全部召回次数的69%;在2009年的56次召回中,也有28次是进口车召回。
  以通用汽车公司为例,去年其在中国的销量首次超过美国本土,中国成了通用在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2010年一年,通用共在中国召回了36509辆车,而且召回的这些车全部都是原装进口车型,国内合资生产的通用品牌汽车,几乎一辆都没有召回。同样是这一年,通用公司在美国本土却召回了约400万辆汽车!
  是国产汽车的质量高于进口车还是国内的工艺超越美国本土,消费者可以自己判断。
  
  怪现状三: 质量越好的车召回越多
  我们再来看看汽车质量的权威检测机构J.D.Power亚太公司近年发布的中国新车质量研究SM(IQS)报告。
  J.D.Power亚太公司中国新车质量研究SM报告已连续第十年发布,主要关注新车车主购车后2-6个月内遇到的问题。新车质量问题被明确划分为两大类:设计质量和生产质量(包括产品缺陷和功能故障)。综合得分以每百辆车的问题数(PP100)来衡量,分数越低表明发生故障的频率越小,质量也越高。我们来看看各个车型的历年质量最佳。(见图表三)
  通过这四年来的排行我们可以看出,在质量调查中,日系丰田、本田、日产三大汽车厂商,基本囊括了绝大部分车型的榜首。而在召回数量的排名中,这些质量最好的厂商反而是最愿意召回,召回数量也是最多的。
  我们来看一下自从2004年6月18日中国有了第一次汽车召回以来,直至2011年3月7日,所有320次召回记录中,召回数量的企业排名。这也是累计召回数量超过25万辆的仅有的5家车企。(见图表四)
  结合表三和表四,我们不难看出,质量相对最可靠的日系三大品牌丰田、本田、日产,几乎也是召回数量最多的,尽管它们并不是销量最多的厂商。另外,统计2004年以来中国市场所有召回的汽车会发现,日系汽车更是占据了召回总数的65%以上。
  这也间接验证了国家质检总局专家问答中的那句话:“发现产品缺陷就立即进行积极的召回,是制造商对产品负责,对消费者负责的表现,是制造商信誉和实力的体现。”
  
  鲜有露面的国产车
  
  如果研究中国市场自2004年以来的总共320次召回事件,你会发现,高档车几乎都有亮相。劳斯莱斯、宾利、玛莎拉蒂、兰博基尼、法拉利、保时捷、路虎、捷豹、奔驰、宝马、雷克萨斯……可谓应有尽有。
  与这些高档车,豪华品牌纷纷召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自主品牌汽车几乎从不召回,甚至捷达、桑塔纳这样的销售超过200万辆的国民车,也都未曾有过召回,这也是中国独有的神话—在世界汽车召回史上,还从未有销量超过50万辆却没召回过的汽车。我们的那些自主品牌,还有捷达、桑塔纳,创下了世界汽车史上销售过百万但却零召回的纪录。中国车企创造的这个新神话是否合理,消费者也可以自己判断。
  我们不妨来围观一下这些从未召回的神话创造者:图表五是一些厂商自2004年6月18日有召回以来至2011年3月7日的销量和召回数据。
  另外值得提醒的是,一些在中国畅销多年、普及率极高的车型,虽然很多销量都过了200万,但从未有过召回,这种不正常的奇迹,使得我们不得不为这些车的车主的安全捏一把汗。
  常见的这些车型有:
  桑塔纳:普桑销量早已超过了200万辆,但从未有过召回。
  捷达:去年年底,第200万辆捷达下线,但第一辆被召回的捷达还在等待中。与此形成反差的是,一汽大众的其他车型,如迈腾、奥迪等,都有过召回,特别是奥迪,先后已经有了5次召回。
  夏利:和捷达、桑塔纳一样,都是销量超过200万辆的国民车,但至今也没见过召回。
  别克凯越:作为上海通用的拳头产品,继普桑、捷达之后,凯越曾长期占据中国汽车市场销量王的宝座,至今已经销售超过130万辆,但8年来累计只召回了两次,共10268辆,累计召回率不足1%。
  
  不召背后是制度缺失
  
  从上文的诸多数据图表我们可以看出,召回不是坏事,不召回的车才是不正常的、危险的。但在中国,不召回成为一种常态,这才是最大的不正常。追其根源是在中国市场上违规成本低廉,为汽车企业漠视消费者生命安全提供了土壤。抵死不召的背后是制度的纵容。
  在美国,对不实施汽车强制召回的厂家罚款标准高达1500万美元,而厂家隐瞒严重质量缺陷及真相的,负责人可能被判处15年的徒刑。在日本,刻意隐瞒不召回汽车也是重罪,2008年1月,日本三菱汽车公司前总裁河添克彦等四名高层管理人员因隐瞒产品缺陷日前被横滨地方法院判刑。
  中国的法规呢?从2004年10月1日起实施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为企图隐瞒缺陷的汽车制造商制定了“惩处”办法,除必须重新召回、通报批评外,还将“被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最高3万元的罚款,对汽车企业而言相当于“罚酒三杯”,可谓没有任何约束力。更耐人寻味的是,自实施汽车召回7年多时间以来,中国市场还从未有过强制召回。
  毫无约束力的法规就是对犯罪的纵容,当下中国的汽车召回,没有数据跟踪,实际上也没有有效的惩罚,基本只能靠厂商自觉。之所以进口汽车召回特别多,也是因为在国外召回了同批次的产品,在中国市场不召回,“实在有点说不过去”。
  在社会各界的呼吁之下,国家质检总局终于有所动作,2010年7月,国家质检总局以2004年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为基础,起草了《汽车产品召回监督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示征求意见。《监管条例》特别强调了“刑责”,“罚款”也由之前最高处罚3万元的上限调高至产品货值金额的50%,进口车与广义上的国产车都被新条例一视同仁,在重责之下,车企违法不召回的成本将大大加大,“抵死不召”有望成为历史。
  不过,这个各方都以为会在去年年底出台的法规,至今还没看到动静。(文中图表数据均来自公开资料)
其他文献
国内高等教育饱受公众诟病,人们把朱清时比作盗火者普罗米修斯。如果成功,他是英雄;如果失败,他也是悲剧英雄。    吴家玮说,“南方科大的校长不好当。有人说朱清时当校长,是追求这个名誉,他在国内外都有很高的声誉,根本不需要这些。他愿意到这儿来,很多人说他蠢,但是孺子牛鲁迅也蠢。”  2009年,本已“解甲归田”的63岁的朱清时重出江湖。9月10日,他从深圳市代市长王荣手中接过南方科技大学的聘书,担任
神秘的考场  长沙市砂子塘路稻田中学门前,近30辆白色警车一字排开:路的一侧停的全是“法院”的车,另一侧则全是“检察”,两大机构很默契。  那些开警车的人——法检系统的公务员,正在稻田中学考点参加内部司法考试。3个多月前,他们在国家司法考试中失利,“小司考”给他们带来咸鱼翻生的机会。  “‘小司考’,就是开小灶的司法考试。”张小沫说这话时,不无戏谑之意。  张小沫在两年前就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但她
十多年前,李峰和朋友曾经9个人开7辆车自驾游,谁都愿意自己开一辆,开越久越好。而现在他基本每次出去都希望1车4人来分摊油费,“至少我是要找到另外三个旅伴才会出游”。    1998年,李峰就开始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自驾游,在那个时候,一个人开着一辆车上路,还是件挺时尚的事儿。  那会儿,买车很贵。由于没什么车可以选择,国产的桑塔纳、捷达、富康都要十几二十万,但是用车和维修都相对便宜,收费路口也远比
有人推测,在大地震引发海啸后的100多个小时内,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枝野幸男一直没有睡过觉。于是,网络上掀起了一片力挺热潮。    一身浅蓝色工作服,身体微微前倾对着麦克风,发言时语调沉稳,语速缓慢,少有官腔和套话。记者抵达东京成田机场时,第一眼就从NHK的电视画面中看到了这位日本政府的发言人。  日本朋友说,危机当前,枝野幸男和日本首相菅直人都穿了一套浅蓝色工作服,是希望向国民传递出“正在努力工作”
他自称“吃了鲁迅的奶长大的”,教了半辈子鲁迅课,曾经对鲁迅“一往情深”,但如今,他重读鲁迅,却读出很多“恶”字来。这不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与鲁迅课之间的私人“恩怨”,而是社会思想史变迁的缩影。    “瞿秋白说,鲁迅是吃兽奶长大的,我是吃了鲁迅的奶长大的。”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夫子自道”。  就在10多天前,3000人满座的复旦大学体育馆,黄玉峰气守丹田、一字一顿地说:“进复旦附
一篇《阿拉伯人对中国媒体的十万个为什么》,将伊扎特推上风口浪尖。而中国网友对这个身材略显肥硕的阿拉伯男人的期待,更多应该是一窥他身后的半岛电视台。    5月4日下午五点四十三分,新浪微博ID“伊扎特”向中国网友发出第一句问候。几天过去,粉丝数量飙升,现已超过6万人。   “我没有开,那是新浪给我开的”,在北京建外外交公寓16楼的一间办公室里,伊扎特说,对于这个已经更新了四条记录的微博,他怀着围观
主持 闾丘露薇  五六年前,香港流行“80后”这个名词。因为在很多的社会行动中。这些当时还不到30岁的年轻人。扮演了主要角色。于是媒体和社会舆论开始关注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开始关心,这些人到底在想什么。  而现在,一场反国民教育运动,“90后”登场。算一算,最小的也有13岁,中学生的年纪,如果回想一下自己,当年在这个年纪的时候,相信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已经远远要比大人眼中成熟得多,可以独立应对很多事情,
拆迁队之战无不胜
期刊
如今,滚石只能衬托出Marianne Faithfull愈老弥坚的创造力。当她一张嘴歌唱,地狱的大门也为之缓缓打开—不,她不是什么折翼的天使,她只是让内心的魔鬼,唱出了情诗。    当Marianne Faithfull在你面前涂唇膏—毕竟,她确实就是那个上世纪六十年代女神和二十一世纪歌神—你一下子有点不知所措,只好掉过头看窗外,越过尖沙咀的车水马龙,远远地,大海,船只,海鸥,恍如隔世。  忽然想
2010年出版《四喜忧国》的台湾作家张大春,其实早就在大陆闻名,甚至直到今天我也愿意这样认为,虽然作者自谦《小说稗类》是“琐碎”之谈,但类比大陆作家的著作,实在是高出了几个档次。就眼界所见的几位小说家谈技方面的书,要么是臆断缺乏有效的说服力,要么就是不入流的见识堂而皇之讲了出来,最不可饶恕的是自以是天下第一个地发现实际上却是某种庸俗常见。凡事就怕作比较,张大春的《小说稗类》虽然称不上滔滔大论、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