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课堂 真境界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zk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社会是语文实践的大课堂。面对本次语文综合实践的主题—带领学生游览本地一个旅游景点写一篇游览日记,我陷入了沉思:怎样才能组织好这次特别的课堂之旅,避免学生为任务而游历,游览后被动写作的尴尬局面,抵达一种真实而有意义的境界呢?我决定从学生发展的视角出发,进行一次社会实践大课堂的备课,带着学生走进独特的学习之旅。
  一、做足景点功课,心中有“景”
  宿迁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故里,历史人文资源丰富,较近的景点不少学生都已玩过,他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是否能够再次提起学生的兴趣呢?是选择已经去过的景点,还是选择周边学生没有去过的景点?不妨听听学生自己的意见,乾隆行宫、皂河龙王庙、项王故里、真如禅寺……在班里来了一次自选,并让曾经去过的学生为景点写几句推荐词,很多学生决定选择乾隆行宫作为本次实践活动的目的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不对乾隆行宫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不弄清它的地理位置、历史地位、景点内涵等重要信息,在带领学生参观的过程中,我将不能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所以备课是必不可少的工作。于是我通过网络查询、电话了解、走访等不同形式进行了对行宫的全面备课。通过了解,乾隆行宫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名为敕建安澜龙王庙,坐落于古镇皂河,占地36亩。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五次露宿于此。“皇伞御碑亭”“钟鼓楼”“怡殿”“禹王殿前的百市同春和百世怀杨”个个景点了然于心。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如不做到心中有“本”,何谈应用自如!
  二、激发游玩期待,导入有“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教师要善于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诱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才能使学生投入积极的学习活动中。
  行车过程中,我和学生看似随意却有心地聊了起来。
  师:上次去过乾隆行宫的同学,说说有什么印象。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乾隆皇帝去过的地方呗;里面有几棵比较老的树;有两个大石狮子;有宫殿;有个碑……
  师:谁能详细地说说?
  生语塞。
  在学生回答一知半解的情况下,我借机发问:去过不等于了解,更不等于熟悉。你知道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几次下榻于此吗?你知道那有几棵老树,分别是什么树,象征着什么吗?你知道整个行宫有几道院落吗?你知道那个碑有多高,上面写着什么字吗?你知道那里还有一把“皇伞”吗?
  一连串的发问让学生目瞪口呆,思绪早就飞到目的地了,只听有的学生说:“老师,能让师傅开快点吗?”那种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三、注重语言运用,讲解有“情”
  老师的课堂语言有了情感,学生才会浸润在微波荡漾的湖水中流连忘返,才能从浮躁的世界走向纯净的天地。当走近皂河镇镇口乾隆行宫牌坊时,我便充当了一次临时导游,将教师那特有的语言能力发挥到本次游玩活动中来了:“欢迎来到古皂河镇,相信此行一定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前面就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乾隆行宫了,它坐落在江苏省四大湖泊之一的骆马湖西岸……”旁边几位游客不觉加入到了我的小团中,学生们更是紧跟在我的身边。在讲解过程中,我抓住每一次“移位换景”的机会,时而引入地方民俗,时而垂涎地方小吃,时而反问引发联想,时而制造悬念,时而比喻,时而拟人。学生听得两眼发直,浸入其中。夸美纽斯说过:“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起带进去。”
  四、转换角色体验,巩固有“法”
  我们常说:“听见了,就忘记了;看见了,就领会了;做过了,才理解了。”科学课上许多实验往往是老师实验后,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的,但如果是学生亲自动手做了实验,就会很容易地理解,并且经久不忘。语文社会实践也是如此,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突出学生的个体意识,使学生能够把个人生活经验引入到学习当中来,这样才能真正地提升自身语文素养。
  在东西廊院游玩即将结束之前,我对学生说:“今天我也想当一回游客,你们能不能当一回导游?”看到学生们有点犹豫,我稍加鼓励说:“你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好,如果解说过程中有卡壳,还有老师和同学呀!真有记不清的,其他同学还可以帮忙,试试看,好吗?”鼓励后,几个学生欣然应允,这时我将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接着有的学生清清嗓子,有的甩甩头发,一个个洪亮的声音响了起来:“这里是东廊院,这儿是御膳房,数一下应该在20间左右,廊院向南就是‘御花园’,有亭、台、楼、榭、小桥流水……”俨然一群小导游。再加上我这位游客特别设计的提问,学生不仅做到了将景印在心中,还锻炼了自己,也为同学们写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我们要让学生喜爱作文、敢于作文,并体味写作成功后带来的快乐。让他们感受快乐的同时,自身也能从写作过程中获得写作的快感,捕捉到精神层面的愉悦。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即由以前的“两基”到现在的“四基”,增加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由以前的“两能”到现在的“四能”,增加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并指出“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小学英语是学生学习英语的起步阶段,也是基础阶段。在该阶段的学习过程中,由于英语是一门外语,与汉语学习存在一定差异,而学生的语言环境又是汉语学习环境,所以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存在一定畏惧感。基于新课改理念和建构主义思想,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语境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合作,是现阶段小学英语教学研究的关键课题。小学英语单词学习和记忆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本文探讨了小学英
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第一次接触到“分时秒”,课本的教学目标是结合现实背景和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分时秒”的含义,在学生的头脑里建立这些时间单位的概念;通过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促进个f生思维的发展;同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我在一次“分时秒”的教学中,对这一教学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
孙双金老师说,“每个老师都可以拥有自己的课程”。如果换作是两年之前读到这样的话,或许我会默默地从心底里不加以认同。“课程”,一个曾经多么让人凛然起敬的名词,总觉着它要多庞大就有多庞大,以至于有那么多老师战战兢兢地不敢近其边缘,就算偶尔触碰,也是心有所畏。  时至今日,当翻开2015年第3期《小学语文教师》扉页,读到孙老师所写的这一篇《老师,你可以拥有自己的课程》时,我给了自己一个不易察觉的微笑。 
在我区进行的小学毕业数学调研测试中有这样一道题目:  下面四句话中正确的一句是( )  A.比的后项可以是0。  B.分母是100的分数叫做百分数。  C.数a除以分数,等于a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D.甲数除以乙数,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在进行试卷分析时,笔者发现这道题目的错误率高达68.9%,翻阅试卷后又发现大多数学生选择了答案B,答案B显然是错误的。为什么那么多学生会这样选择呢?  我的思
牛津小学英语教材的综合板块通常包括E、F、G、H四个部分,主要是阅读板块E、活动板块F、语音板块G和歌曲歌谣板块H。这四个部分不仅内容和形式都各不相同,而且各部分之间也缺乏联系,从而使综合板块呈现出主题不突出、形式繁杂、内容零散的特点。因此,我们有些老师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显得不够准确甚至有些偏离,有的仅仅停留在说的层面,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一节课下来,学生没有丝毫提升,只是简单、机械地重复再
《学记》日:“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学生的阅读有许多关键期,小学阶段就是其中最为关键的时期。班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阅读、成长的群体生活环境。通过班级阅读体系的构建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希望通过在班级这个特定的群体内所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以教师和班级成员共读活动为主,辅以学生个体自读活动,达到促进小学生心智的全面成长的目的。  一、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的多少、快慢,直接关系到读写开始的早晚和阅读能力的高低。所以,优化识字教学,打下扎实基础,对小学语文教学,甚至学生的终身教育都是大有益处的。  识字教学中的困难是每个低年级语文教师都能体会到的。一年级从学拼音开始就有汉字的认读,那几个汉字就成为一部分学生艰难的费劲的事。课堂上看到那些学生对于刚刚认读过的生字,竭尽全力地辨别,那些线条在他们眼前跳动,交织成无法辨认的花纹,
在揭示某个概念时,我们不仅要关注概念的形成过程,更要关注学生的体验。正因为学生有了充分的体验,课堂上才会出现精彩的片段,从而达到既揭示概念的本质,又凸显数学课堂应有的生命力。下面就执教的《吨的认识》,谈一些体会。  【片段一】  师:有个小朋友叫小马虎,他逛动物园的时候把动物的体重记录下来。(没有单位)你觉得他记录得怎么样啊?  生:没有单位。  师:真是个小马虎,那我们一起帮他补上吧。一只小白鼠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关于打造高效课堂的一些做法  江西吉水县金滩小学 李中平  江西吉水县阜田小学 孔晓锋]   高效课改开展以来,教育一线的各位教师不管是通过高效课堂的理论知识培训,还是自我的强化学习,都是在努力尝试、探索,为新的课程改革开拓出新的局面。要改革必然就会遇到重重困难,但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