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书 纸扇巾帕上的情谊

来源 :科教新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l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永州,每一个村落的炊烟竹影、青砖黛瓦、门楼戏台、井巷街坊都是女书的历史见证,据悉,女书传承人如今只剩不到10人。为保存这上古时代的文化“活化石”,江永县在该地建立了女书园,园内设女书学堂、女红厅、女书书画作品展厅等。来到这里,相信你会被女书厚重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人文魅力所折服。
  近年来,在江永县政府的支持下,江永不少学校积极开展“女书进校园”活动。上江圩镇中心校开设了女书文化兴趣小组,接下来该校还打算将女书文化打造成校本课程;江永第一中学历时三年,通过女书教学、赴女书园学习、请女书传人讲授等多种形式,培养了一批女书爱好者。近日,该校校长和女书兴趣班教师一道编写了《女书读本》。
  提起女书,笔者不由得想起了一部电影《雪花秘扇》。电影用穿插回闪的手法,讲述了两个时代两个女人之间凄美的感情。剧中,李冰冰和全智贤自幼生活在一起,靠着女书诉说“闺蜜间的悄悄话”。她们之间到底是友情还是爱情,笔者到现在都不得而知,唯记得那流转在纸扇巾帕上的女书,又美又神秘,一如她们之间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美好情谊。
  女书又名“女字”,是流传在湖南永州江永县妇女中的特殊女性文字,承载着当地女人一生的悲欢离合。旧时江永女子用女书互通心迹,将其刺绣、刻画、戳印、书写于纸扇巾帕之上,造就了一种神秘罕见的女书文化,具有特殊的美学和文化价值。
  才女胡玉秀
  关于女书的起源,众说纷纭。笔者听到这样一则故事。
  古时候,江永有位名叫胡玉秀的年轻女子,被皇帝选中为妃子。玉秀姑娘自从娘肚子出来,便在村前的大树下牙牙学语,玩耍嬉戏。晚上在这里听大人讲故事,数天上的星星;白天跟妈妈在树下学刺绣,做女红。玉秀一天天长大了,不仅相貌出众,还聪明伶俐,才智过人,更练得一手女红绝技。久而久之,上苍为之感动,大树为之惜怜,人与大树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说来也巧,自胡玉秀入宫后,这棵树就像着了魔,整天垂着叶子,一年到头,没有开过花结过果。一天,一只神奇的丝毛犬带着一封信在大树下“汪汪”地叫。一位聪明的村姑一见信帕,便认出是玉秀从宫里捎回来的。在信帕的角上,歪歪斜斜地写了一些如“蚂蚁”般的文字,众人讨论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弄懂了信帕上的意思,每个人的心像被针刺痛,泪如泉涌,泣不成声。原来玉秀进宫后,一直受到冷遇,生不如死。这封信不仅诉说了她的孤寂苦闷,还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因为不敢用汉字传情达意,只好用她在家做女红时的图案编造了一套歪歪斜斜的字符。
  此后,玉秀便以这种方式与家人秘密互通信息,村姑们也运用这种字符编写歌词,用土话吟唱,女红也做得越来越漂亮,这就是后来的江永女书。
  封建妇女无声的呐喊
  江永女书文字娟细秀丽,右高左低,呈长菱形,宛如一个个少女在翩翩起舞,笔画只有点、竖、斜、弧四种,约2000个字符;女书妇用男不用,传女不传男;人死书焚,陪葬送终。
  江永女书的作品几乎全是诗歌体,多为七言诗,少数五言诗,有其特殊的韵调格律。内容记载广泛,涉及到婚姻家庭、生產劳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道德情操等多方面,不仅反映了妇女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有的还笔锋犀利,针砭时弊。
  “因为封建不合理,世世代代受煎熬。做官做府没资格,学堂之内无女人。封建女人缠小脚,出门远路不能行。田地工夫不能做,害人一世实非轻。新华女子读女书,不为当官不为名。只因女人受尽苦,要凭女书诉苦情......”这首《女书之歌》道出了封建时代妇女饱受压迫的悲惨身世。
  女书诠释了中国女性的独立、自信,凝结着劳动妇女的创意和智慧,正如语言学家周有光所说:“女书似中国文化深山里的野玫瑰,带着南岭的清芬和潇水的温情,仆仆而来,愿君采撷,接受这份爱与美的馈赠。”
其他文献
在距离地面大约32公里的地球内部,存在大量高温的岩浆,高温岩浆熔化岩石时会膨胀,需要更大的空间,于是,在极大的压力下,岩浆便会从地表某个薄弱的地点,冲破地壳,喷涌而出,从而形成火山爆发。  电影《战狼2》让中国观众看得痛快淋漓,激情澎湃。当看到冷锋手擎国旗,穿越敌占区,安然回到中国营地时,许多中国人流下了热泪,而当屏幕出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当你在海外遭遇危险,不要放弃,请你记住,在你身后有一个
期刊
40年前,有一個代表团到娄底新化鹅塘参观,公社组织1000人的拳术、500人的棍术、300人的刀术、100人的对练,壮观的集体武术表演让代表团为之惊叹。可见,武术已根植于这方水土,这里的人们几千年来尚武成风,新化是全国著名的“武术之乡”,又尤以梅山武术最为著名。  从野蛮中催生  古梅山腹地,山高林深,“旧不与中国通”。在漫长的与野兽搏斗和对抗外族入侵的岁月中,梅山先民逐渐形成了实战性强的军事格杀
期刊
巫在远古时代是文明的传承者。在古老而多元的楚巫祀典活动中,巫者生生不息地传承着桑植先民对自然、图腾、鬼魂和祖先的崇拜。在张家界市桑植县偏远的大山角落里,一些老土司为亡人超度亡魂的歌声中,仍延续着丰富瑰丽、奔放不羁的古老歌谣舞曲。  以歌代语 以歌传情  桑植是土家族、苗族的聚居地,早在10万年前,就有古代濮人在此活动。古代濮人长期生活在绵延起伏的崇山峻岭和纵横交错的溪河间,走过了一条从渔猎到农耕的
期刊
“我有一个可爱的家,家里有爱我的爸爸妈妈兄弟姐妹……”因为有了“爱”这个音符穿插其间,才使爱的协奏曲更动听。每每这首歌的旋律在我耳畔响起,我的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因为我生活在一个有爱的家里。  看!爱的协奏曲奏响在餐桌上。好不容易盼来了假期,我回到了日思夜想的老家。每次吃饭前,爷爷奶奶都会在厨房忙上大半天,荤素搭配,营养健康。我最爱吃的香喷喷的排骨,滑溜溜的土豆丝,爸爸最爱吃的笋片炒肉,妈妈最爱喝的
期刊
若你看了吴天明导演执导的电影《百鸟朝凤》,你就会知道唢呐和喇叭原来是同一乐器。电影《百鸟朝凤》讲述了一个关于唢呐和艺术传承的故事,电影里的老匠人焦三爷对唢呐的尊重与自豪,对唢呐艺术的欣赏与陶醉,令人感动和难忘。而在现实中,在湘潭县青山桥地区,有那么一些非遗传人,为了留住走街串巷的唢呐声,他们在年复一年的传承。  湖湘风韵 曲艺无双  关于青山唢呐的起源,难以确切考证。相传,周朝有一位宫廷乐师从京都
期刊
“手拉风箱,呼呼的响,火炉烧得红旺旺,女婿来补锅,瞒了丈母娘……”这是湖南有名的花鼓戏《补锅》中的一段唱词,其曲调活泼轻快,是不少老年人甚至部分青年人的KTV 必点曲目。湖南花鼓戏虽赫赫有名,《补锅》《刘海砍樵》等被大家熟知,但很少有人知道,花鼓戏是起源于洞庭湖区一种叫做地花鼓的民间小戏,至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根植于民间文化沃土  地花鼓,意即“在地上打的花鼓”,一般是在广场、晒谷坪、
期刊
篝火把整个夜的黑暗推开的时候,音乐声响了起来,一群穿着稻草、茅草、树叶、苞谷叶、棕丝、辣椒扎成的衣服,脸面用稻草、树叶、棕丝盖住,头上扎着长长的棕叶瓣子的演员纷纷上场,跳起了毛古斯舞。那装束就如原始人一般,演绎的就是土家族先祖生活的那个时代。粗犷的舞姿,原始的呐喊,让人震撼。  近年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大力开展非遗进校园工作,将学校作为传承非遗的最佳场所,将学生作为传承非遗的最佳主体,将教师作
期刊
为达到“一拓四进”(“一拓”即学生非物质文化素养拓展;“四进”即非物质文化遗产读本进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进课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进学生口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的工作目标,衡阳市于2016年5月启动“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  2017年6月,衡阳市出台《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办法》。2017年9月,“非遗戏曲进校园”活动启动,衡阳戏曲文化推广工作迈上新台阶。  祁剧是衡阳的地方大戏,
期刊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长沙铜官窑(也称长沙窑)的诗文壶,千古盛名。2018年1月14日,在央视综艺频道《国家宝藏》栏目里,长沙铜官窑出土的国宝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通过荧屏与观众见面了,她承载了长沙千年的文化与历史,见证了大唐时期长沙的热闹与繁华。节目中,当国宝守护人何炅用长沙话呼喊:“长沙窑,大唐造。大唐造,长沙窑”时,很多人都热泪盈眶了。湘博馆藏数以万计,为何选择她?
期刊
140人畅享9位教授的深度培训  1月25日,在长沙市第一中学图书馆,全国首期生物奥林匹克竞赛教练高端培训班开班。来自全国14个省、直辖市的140名高中优秀生物老师、高中生物奥林匹克竞赛教练、教科院(所)高中生物教研员齐聚一堂,共同聆听全国生物奥林匹克竞赛领域顶尖专家的教学经验。此次培训由湖南省教育学会中小学学生核心素养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湖南中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会务执行。  当天,正值湖南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