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利率在金融中一直是研究的热门问题。如今,利率市场化成为我国金融系统深化改革的重点,其作用、意义对经济发展相当之大。本文用西方经济学供给、需求理论分析管制利率价格的非帕累托有效率,均衡利率市场形成真实有效率价格,货币市场中利率真实价格的形成对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利率;利率市场化;价格
一、引言
(一)利率市场化定义
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作为货币市场的价格机制通过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决定利率水平。主要由市场供求来决定价格,及对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之前对利率管理决策权交给货币市场的供求买卖双方,通过他们在市场上的对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量的判断所形成的均衡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依赖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做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做中介,市场供求关系综合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二、利率市场化的理论分析
(一)货币市场的均衡
1.均衡条件
(1)模型
L=M/P L=kY-hR M/P=M0/P
其中,①货币市场均衡条件: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②货币需求等于三种动机的货币需求加总在一起,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归结为交易动机kY,再加上投机动机-hR;③实际货币供给是一个由中央银行决定的、既定的外生变量。
把②③代入①得到:R=-M0/hP+k/hY,与此可知均衡利率与货币供给成负相关关系。
(2)图形
如图纵轴代表利率,横轴代表货币需求,又代表货币供给,则货币需求是一条单调下降的直线,货币供给是一个固定常数,是中央银行决定的外生变量,所以通过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两者的交点,得到均衡的利率水平R。
综述,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之间的关系确,货币供应量增加会导致利率下降,最终通过货币市场自身机制形成均衡利率,实现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货币市场有效率。
(二)西方经济学角度看利率市场化原因。在利率不是市场化情况下,即国家对货币市场进行干预,实行管制,则货币市场无效率,并非帕累托有效。若最高限价,则在货币市场上最高限价低于货币市场自发作用所形成的均衡利率,此时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在没有最高限价的时候,虽然利率低于均衡利率,但由于货币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投资者大量抛售证劵,随着证券抛售利率会逐渐回升,最终在市场均衡利率水平下需求与供给的均衡。然而进行利率管制后,利率在达到最高限价后无法回升,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大于供给,使得产出减少至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的水平,产出减少使得失业上升造成社会人力资源浪费,即不是帕累托有效率。此外,利率管制可能带来如下弊端:
(1)对利率的管制导致利息承担者负担过大收益过低的扭曲现象。(2)在银行信贷方面,面对超额资金需求,银行由于无法上提利率,而采取一些非利率贷款条件,使部分资金需求者退出银行借款市场,使其消除超额需求以达到平衡。(3)据经济学原理市场利率与边际生产率是相等的,低于均衡边际生产率的企业因其支付利息的负担过大而退出借贷市畅。(4)若金融当局对金融存贷款机构利率进行管制,还会影响资金供给来源。(5)若政府人为将存款利率压低,表面上看降低了银行的成本,但实际上银行吸收同样的存款量可能付出更大成本,或付出同样成本的情况下吸收存款数量减少。为了多吸收存款,银行还可能采取各种隐蔽手段提高存款利率成本,如赠送礼物、奖品、提前付息等。(6)由于存在利率管制,利率低于均衡水平,资金需求量超过资金供给量,促使银行根据各种非利率因素来进行主观信贷分配,这种主观信贷配给制的方法容易降低货币资本使用效率,且使得一些符合条件的企业得不到该利率的银行贷款,可能造成该类企业得不到扩大再生产。倘若被迫求助地下市场满足其资金需求,可能形成金融系统不稳定性风险。
(三)从西方经济学角度看利率市场化的意义。为什么不直接控制利率而要让其市场化?利率是货币市场的价格机制,是货币市场的信息传导机制,有自发平抑供求的作用。在大部分微观经济学中假设中都有完全信息假设,这一假设主要含义是市场上所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体对经济情况具备完全信息。对单个经济体重要的信息是对自己产品成本、销售价格、产品需求和产品供给的信息等。价格机制传导信息成本最低,速度最快和效率最高,此观点依据是20世纪自然科学重要成果—旧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利率作为货币的价格同样具备这些作用。
(1)信息论:价格机制是传递货币市场供求信息的经济机制。在市场中,决定一个消费者买不买商品最重要的信息是价格,所以价格机制向买者、卖者传递供求信息。价格机制跟市场机制是完全等价的。
(2)控制论:价格机制控制经济人、理性人、最大化的追求者。价格机制控制我们成千上万人的行为,刺激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消费者购买最物美价廉的商品,刺激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生产者生产最供不应求的商品,并且按照最有效率、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方式进行生产,刺激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劳动力阶层追求待遇高、福利好的职业。只要其追求利益追大化,其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其控制,价格机制体现了控制论特点。
(3)系统论:价格机制协调整个社会的系统。如果市场参与者的主观动机追求利益最大化,客观上有健全的信息传递机制,最终市场经济运行结果是市场出清。
利率作为货币市场的价格机制,在货币市场上也具有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三大作用,所以市场化的利率将使得货币市场运行更好、更有效率。发展中国家金融改革目标是利率市场化,即“金融深化”。取消“金融抑制”,取消金融市场最高限价,从直接控制利率到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法定准备金率控制实际货币供给间接控制利率,体现我国对货币市场价格机制自发调节作用、运行效率的重视。作为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固然对资金有超额需求,即容易形成资金市场上卖方市场环境。在这样情况下,倘若实施管制,首先,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产出降低,社会福利不能最大化。其次,在不透明的配额分配情况下,加大了对落后企业投资的可能性,造成错误投资的循环。再次,在资源有限性约束下,一方面,容易产生寻租空间,破坏社会信用体系。另一方面,加大市场的交易成本,破坏原有的有效率的市场结构。最后,严重破坏经济体中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条件,阻碍经济体形成在未来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经济业态,丧失领跑全球经济增长的优势地位,在现阶段下还可能导致我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三、结论
综述,利率是货币市场价格机制、信息传导机制,有自发平抑供求波动作用。价格自发具有三种作用:第一,传递每时每刻供求信息;第二,控制成千上万利益最大化追求者;第三协调整个系统,平抑供求波动。直接控制利率相当于政府直接操纵货币市场的价格,扰乱了价格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无论是最高限价还是最低限价,都存在弊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形成真实有效率市场均衡利率价格才利于我国的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真实市场价格作为商品市场信号才能有效调整经济结构,及时淘汰传统落后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和低效益的发展方式,形成具有高附加值、绿色的有新增长潜力的新经济业态,进而对冲经济下行,金融产生系统性风险的概率。(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巴罗,《宏观经济学:现代观点》(2012),格致出版社
[2] 曼昆,《宏观经济学》(2011),人民大学出版社
[3] 米什金,《货币金融学》(2011),人民大学出版社
[4] 博迪,《金融学》(2011),人民大学出版社
[5] 萨缪尔森,《经济学》(2008),人民邮电出版社
[6]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2010),人民大学出版社
[7] 费罗恩,《宏观经济学》(2009),北京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利率;利率市场化;价格
一、引言
(一)利率市场化定义
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作为货币市场的价格机制通过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决定利率水平。主要由市场供求来决定价格,及对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之前对利率管理决策权交给货币市场的供求买卖双方,通过他们在市场上的对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量的判断所形成的均衡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依赖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做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做中介,市场供求关系综合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二、利率市场化的理论分析
(一)货币市场的均衡
1.均衡条件
(1)模型
L=M/P L=kY-hR M/P=M0/P
其中,①货币市场均衡条件: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②货币需求等于三种动机的货币需求加总在一起,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归结为交易动机kY,再加上投机动机-hR;③实际货币供给是一个由中央银行决定的、既定的外生变量。
把②③代入①得到:R=-M0/hP+k/hY,与此可知均衡利率与货币供给成负相关关系。
(2)图形
如图纵轴代表利率,横轴代表货币需求,又代表货币供给,则货币需求是一条单调下降的直线,货币供给是一个固定常数,是中央银行决定的外生变量,所以通过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两者的交点,得到均衡的利率水平R。
综述,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之间的关系确,货币供应量增加会导致利率下降,最终通过货币市场自身机制形成均衡利率,实现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货币市场有效率。
(二)西方经济学角度看利率市场化原因。在利率不是市场化情况下,即国家对货币市场进行干预,实行管制,则货币市场无效率,并非帕累托有效。若最高限价,则在货币市场上最高限价低于货币市场自发作用所形成的均衡利率,此时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在没有最高限价的时候,虽然利率低于均衡利率,但由于货币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投资者大量抛售证劵,随着证券抛售利率会逐渐回升,最终在市场均衡利率水平下需求与供给的均衡。然而进行利率管制后,利率在达到最高限价后无法回升,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大于供给,使得产出减少至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的水平,产出减少使得失业上升造成社会人力资源浪费,即不是帕累托有效率。此外,利率管制可能带来如下弊端:
(1)对利率的管制导致利息承担者负担过大收益过低的扭曲现象。(2)在银行信贷方面,面对超额资金需求,银行由于无法上提利率,而采取一些非利率贷款条件,使部分资金需求者退出银行借款市场,使其消除超额需求以达到平衡。(3)据经济学原理市场利率与边际生产率是相等的,低于均衡边际生产率的企业因其支付利息的负担过大而退出借贷市畅。(4)若金融当局对金融存贷款机构利率进行管制,还会影响资金供给来源。(5)若政府人为将存款利率压低,表面上看降低了银行的成本,但实际上银行吸收同样的存款量可能付出更大成本,或付出同样成本的情况下吸收存款数量减少。为了多吸收存款,银行还可能采取各种隐蔽手段提高存款利率成本,如赠送礼物、奖品、提前付息等。(6)由于存在利率管制,利率低于均衡水平,资金需求量超过资金供给量,促使银行根据各种非利率因素来进行主观信贷分配,这种主观信贷配给制的方法容易降低货币资本使用效率,且使得一些符合条件的企业得不到该利率的银行贷款,可能造成该类企业得不到扩大再生产。倘若被迫求助地下市场满足其资金需求,可能形成金融系统不稳定性风险。
(三)从西方经济学角度看利率市场化的意义。为什么不直接控制利率而要让其市场化?利率是货币市场的价格机制,是货币市场的信息传导机制,有自发平抑供求的作用。在大部分微观经济学中假设中都有完全信息假设,这一假设主要含义是市场上所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体对经济情况具备完全信息。对单个经济体重要的信息是对自己产品成本、销售价格、产品需求和产品供给的信息等。价格机制传导信息成本最低,速度最快和效率最高,此观点依据是20世纪自然科学重要成果—旧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利率作为货币的价格同样具备这些作用。
(1)信息论:价格机制是传递货币市场供求信息的经济机制。在市场中,决定一个消费者买不买商品最重要的信息是价格,所以价格机制向买者、卖者传递供求信息。价格机制跟市场机制是完全等价的。
(2)控制论:价格机制控制经济人、理性人、最大化的追求者。价格机制控制我们成千上万人的行为,刺激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消费者购买最物美价廉的商品,刺激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生产者生产最供不应求的商品,并且按照最有效率、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方式进行生产,刺激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劳动力阶层追求待遇高、福利好的职业。只要其追求利益追大化,其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其控制,价格机制体现了控制论特点。
(3)系统论:价格机制协调整个社会的系统。如果市场参与者的主观动机追求利益最大化,客观上有健全的信息传递机制,最终市场经济运行结果是市场出清。
利率作为货币市场的价格机制,在货币市场上也具有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三大作用,所以市场化的利率将使得货币市场运行更好、更有效率。发展中国家金融改革目标是利率市场化,即“金融深化”。取消“金融抑制”,取消金融市场最高限价,从直接控制利率到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法定准备金率控制实际货币供给间接控制利率,体现我国对货币市场价格机制自发调节作用、运行效率的重视。作为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固然对资金有超额需求,即容易形成资金市场上卖方市场环境。在这样情况下,倘若实施管制,首先,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产出降低,社会福利不能最大化。其次,在不透明的配额分配情况下,加大了对落后企业投资的可能性,造成错误投资的循环。再次,在资源有限性约束下,一方面,容易产生寻租空间,破坏社会信用体系。另一方面,加大市场的交易成本,破坏原有的有效率的市场结构。最后,严重破坏经济体中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条件,阻碍经济体形成在未来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经济业态,丧失领跑全球经济增长的优势地位,在现阶段下还可能导致我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三、结论
综述,利率是货币市场价格机制、信息传导机制,有自发平抑供求波动作用。价格自发具有三种作用:第一,传递每时每刻供求信息;第二,控制成千上万利益最大化追求者;第三协调整个系统,平抑供求波动。直接控制利率相当于政府直接操纵货币市场的价格,扰乱了价格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无论是最高限价还是最低限价,都存在弊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形成真实有效率市场均衡利率价格才利于我国的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真实市场价格作为商品市场信号才能有效调整经济结构,及时淘汰传统落后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和低效益的发展方式,形成具有高附加值、绿色的有新增长潜力的新经济业态,进而对冲经济下行,金融产生系统性风险的概率。(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巴罗,《宏观经济学:现代观点》(2012),格致出版社
[2] 曼昆,《宏观经济学》(2011),人民大学出版社
[3] 米什金,《货币金融学》(2011),人民大学出版社
[4] 博迪,《金融学》(2011),人民大学出版社
[5] 萨缪尔森,《经济学》(2008),人民邮电出版社
[6]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2010),人民大学出版社
[7] 费罗恩,《宏观经济学》(2009),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