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或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和探索的心理状态,由此驱使学生积极思维,养成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心理品质。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一个美国教授曾说过:“没有提问,就没有回答。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因为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它是创造能力提高的一个前提,也是创造性的表现形式之一。一个人没有问题意识,也就不会质疑,也就没有创新意识。
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是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和推动力。因为数学教学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是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也是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小学生的思想相对活跃,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应该是问题很多也很想提出问题的时期。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当前的数学课堂上我们更多的只是看到教师向学生提问,而看不到学生的质疑。学生普遍存在不敢问、不想问、不会问的现象,学生提问行动相对较少,问题意识渐渐在弱化,学生失去了提问的权利,也失去了质疑和深层次的思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既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小学教师更应该充分保护小学生还处于萌芽状态的问题意识,关注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采取一定的策略让学生在课堂上变得想问、敢问、可问和会问。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以巩固和发展。
一、创设问题情境——播撒提问之种
新课标强调,数学学习要联系生活实际,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构建新知。因为问题情境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土壤”,它可以唤起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在小学阶段,我们可以创设的问题情境更是多种多样,例如:动画、故事、设置悬念、联系生活、拓展课堂等。换句话说,就是你可以挖掘教材,为学生提供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你也可以联系实际,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如教学“圆的认识”这一内容,在引入新课的环节,你可以通过小鹿、小熊、小猴进行自行车比赛这一情境导入,它们三个的车轮分别是正方形、椭圆形、圆形,三只动物谁会先到达终点获得冠军呢?对于此次比赛,你想了解到什么?显然,问题情境的创设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思考,播撒了提问之种。
但是,创设问题情境也要注意几点,例如:问题情境是否与教学内容相符?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可操作性吗?教师应尽量选择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新奇性且简单明了、适当适时的问题情境,那样效果才会事半功倍。
二、营造课堂气氛——催生提问之根
1.转变教育观念,打破权威气氛
传统教学理念存在已久,在我们师生的意识中已经根深蒂固。就是这一理念,让我们现在都已习惯“老师讲,学生听”这一教学模式,很多老师已意识到这一模式的弊端,它不利于学生自主性的发展,更不利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所以,想要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老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要从以教师为中心、师问生答的封闭式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实行开放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可以在数学课堂上不把一切问题都讲出来,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有问题可提。这样做,同时也可以打破课堂上教师绝对权威的地位。
2.热情,真诚对待,营造民主氛围
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是问题意识产生的良好条件,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安全的心理环境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课堂上,民主的教学就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上。民主的课堂,师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阐述自己的主张。
例如,教学“万以内退位减法”这一内容时,我们一般采用的是从个位减起的计算方法。如果有学生提出问题:“四位数的减法,可不可以从高位减起?”作为老师的你会采取什么的解决办法呢?置之不理还是直接否定?或许,下面这位老师的做法值得大家借鉴。她首先让大家猜猜“从高位减起”是不是可行的,当学生意见不一产生矛盾冲突时,她为学生提供三道计算题作为新的探索材料,接着教师耐心地等待大家的研究和探讨,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他们通过讨论、实践,去发现,去体验。教学的最后,教师通过问题“课本上为什么选择了从个位减起”来小结,引导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有些方法尽管是可行的,但由于操作繁琐,效率低下,一般是不可取的。在这种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既让学生认识到这段学习的收获和意义,又没有给质疑的学生留下一丝一毫的伤害痕迹。
对于学生这样的提问,我们要及时表扬,给予肯定。但是多数时候学生提的问题是很浅显的,或是跟教学内容无关的,老师也应该对其倾注耐心,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尊重与关注,使他们的积极性进一步调动,催生了提问之根。
三、提供客观条件——怒放提问之花
1.尽可能为学生创设思维的“空白”,留足质疑问难的时间
学生光有问的欲望和勇气是不够的,教师还应为学生提供各种客观条件,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才有提问的可能。
在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体现首先是看学生课堂自主活动的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为学生留足思维的时间,鼓励学生交流、讨论、辩论、质疑、释疑,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说的时间留给学生,把讲的机会留给学生,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为学生创设思维的“空白”,让学生能静下心来,搜索丰富的资料,进行深邃的思考。
2.全方位为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创设质疑问难的空间
小组学习是一种学生相互学习的重要方式,老师可以把一些不同水平的同学编排在同一个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有机会提问。还可以在几个小组内开展提问竞赛,标准是根据他们提出问题的数量及质量来评定,然后评出各小组的最佳提问选手和最佳问题。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提问意识。
例如,教学“通分”这一内容,你可以先让学生说说3/4、5/6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学生可能说这两个分数都是真分数,都比1小;有的可能说它们都是最简分数;还有的学生可能说它们的分子、分母都不一样……这时老师可以顺水推舟,让学生想想,分子分母不相同的分数,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你能想出什么办法吗?鼓励学生讨论、交流,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可以合作动手操作。这样,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互相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在小组内争论辩解,大胆猜测,大胆设想,个个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得出多种比较的方法,为后面理解通分的意义,明确通分的必要性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全班同学交流意见,老师可以评选出最佳比较方法。这样的小组学习过程,学生印象更为深刻,也可以感受到他们自己才是课堂的主宰,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培养提问技能——结提问之果
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会是前提,会学才是目的。学生想问、敢问、可问,更应该会问。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确实,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因此,教授学生掌握提问的技能是培养学生提问意识的最重要因素。
行为主义者认为,儿童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行为习惯的培养,都可以通过训练,强化的方法来进行,即“人是一个可教的动物”。特别是小学生,其模仿性更强。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模仿提问来学习提问的方法,即老师可先根据某一知识点进行示范提问,然后再出示同类型的内容,让学生模仿提出问题。
例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题目先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像“什么是周长?”“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怎样求长方形的周长?”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提更深入的问题,比如“为什么要研究周长?”“长方形的边长和周长有什么关系?”从而使学生渐渐学会提问题。
因此,相对而言,更重要的是,老师要让学生学会提问的方法,提问的途径,提问的思路,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来提问;可以围绕新知识的“生长点”来提问;还可以从自己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特别是教学重难点寻找问题。当然提问还要讲究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技巧,因此,老师还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提问法,如:趣问法、追问法、反问法,类比法和联系实际提问法等。
总而言之,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表现。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在课堂上提问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教学的真正含义,不是给学生多少现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揭示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从中培养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形成学习意识和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提供各种客观条件,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学会,更要会学。
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是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和推动力。因为数学教学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是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也是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小学生的思想相对活跃,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应该是问题很多也很想提出问题的时期。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当前的数学课堂上我们更多的只是看到教师向学生提问,而看不到学生的质疑。学生普遍存在不敢问、不想问、不会问的现象,学生提问行动相对较少,问题意识渐渐在弱化,学生失去了提问的权利,也失去了质疑和深层次的思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既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小学教师更应该充分保护小学生还处于萌芽状态的问题意识,关注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采取一定的策略让学生在课堂上变得想问、敢问、可问和会问。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以巩固和发展。
一、创设问题情境——播撒提问之种
新课标强调,数学学习要联系生活实际,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构建新知。因为问题情境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土壤”,它可以唤起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在小学阶段,我们可以创设的问题情境更是多种多样,例如:动画、故事、设置悬念、联系生活、拓展课堂等。换句话说,就是你可以挖掘教材,为学生提供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你也可以联系实际,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如教学“圆的认识”这一内容,在引入新课的环节,你可以通过小鹿、小熊、小猴进行自行车比赛这一情境导入,它们三个的车轮分别是正方形、椭圆形、圆形,三只动物谁会先到达终点获得冠军呢?对于此次比赛,你想了解到什么?显然,问题情境的创设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思考,播撒了提问之种。
但是,创设问题情境也要注意几点,例如:问题情境是否与教学内容相符?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可操作性吗?教师应尽量选择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新奇性且简单明了、适当适时的问题情境,那样效果才会事半功倍。
二、营造课堂气氛——催生提问之根
1.转变教育观念,打破权威气氛
传统教学理念存在已久,在我们师生的意识中已经根深蒂固。就是这一理念,让我们现在都已习惯“老师讲,学生听”这一教学模式,很多老师已意识到这一模式的弊端,它不利于学生自主性的发展,更不利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所以,想要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老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要从以教师为中心、师问生答的封闭式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实行开放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可以在数学课堂上不把一切问题都讲出来,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有问题可提。这样做,同时也可以打破课堂上教师绝对权威的地位。
2.热情,真诚对待,营造民主氛围
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是问题意识产生的良好条件,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安全的心理环境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课堂上,民主的教学就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上。民主的课堂,师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阐述自己的主张。
例如,教学“万以内退位减法”这一内容时,我们一般采用的是从个位减起的计算方法。如果有学生提出问题:“四位数的减法,可不可以从高位减起?”作为老师的你会采取什么的解决办法呢?置之不理还是直接否定?或许,下面这位老师的做法值得大家借鉴。她首先让大家猜猜“从高位减起”是不是可行的,当学生意见不一产生矛盾冲突时,她为学生提供三道计算题作为新的探索材料,接着教师耐心地等待大家的研究和探讨,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他们通过讨论、实践,去发现,去体验。教学的最后,教师通过问题“课本上为什么选择了从个位减起”来小结,引导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有些方法尽管是可行的,但由于操作繁琐,效率低下,一般是不可取的。在这种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既让学生认识到这段学习的收获和意义,又没有给质疑的学生留下一丝一毫的伤害痕迹。
对于学生这样的提问,我们要及时表扬,给予肯定。但是多数时候学生提的问题是很浅显的,或是跟教学内容无关的,老师也应该对其倾注耐心,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尊重与关注,使他们的积极性进一步调动,催生了提问之根。
三、提供客观条件——怒放提问之花
1.尽可能为学生创设思维的“空白”,留足质疑问难的时间
学生光有问的欲望和勇气是不够的,教师还应为学生提供各种客观条件,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才有提问的可能。
在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体现首先是看学生课堂自主活动的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为学生留足思维的时间,鼓励学生交流、讨论、辩论、质疑、释疑,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说的时间留给学生,把讲的机会留给学生,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为学生创设思维的“空白”,让学生能静下心来,搜索丰富的资料,进行深邃的思考。
2.全方位为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创设质疑问难的空间
小组学习是一种学生相互学习的重要方式,老师可以把一些不同水平的同学编排在同一个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有机会提问。还可以在几个小组内开展提问竞赛,标准是根据他们提出问题的数量及质量来评定,然后评出各小组的最佳提问选手和最佳问题。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提问意识。
例如,教学“通分”这一内容,你可以先让学生说说3/4、5/6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学生可能说这两个分数都是真分数,都比1小;有的可能说它们都是最简分数;还有的学生可能说它们的分子、分母都不一样……这时老师可以顺水推舟,让学生想想,分子分母不相同的分数,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你能想出什么办法吗?鼓励学生讨论、交流,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可以合作动手操作。这样,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互相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在小组内争论辩解,大胆猜测,大胆设想,个个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得出多种比较的方法,为后面理解通分的意义,明确通分的必要性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全班同学交流意见,老师可以评选出最佳比较方法。这样的小组学习过程,学生印象更为深刻,也可以感受到他们自己才是课堂的主宰,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培养提问技能——结提问之果
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会是前提,会学才是目的。学生想问、敢问、可问,更应该会问。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确实,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因此,教授学生掌握提问的技能是培养学生提问意识的最重要因素。
行为主义者认为,儿童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行为习惯的培养,都可以通过训练,强化的方法来进行,即“人是一个可教的动物”。特别是小学生,其模仿性更强。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模仿提问来学习提问的方法,即老师可先根据某一知识点进行示范提问,然后再出示同类型的内容,让学生模仿提出问题。
例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题目先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像“什么是周长?”“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怎样求长方形的周长?”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提更深入的问题,比如“为什么要研究周长?”“长方形的边长和周长有什么关系?”从而使学生渐渐学会提问题。
因此,相对而言,更重要的是,老师要让学生学会提问的方法,提问的途径,提问的思路,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来提问;可以围绕新知识的“生长点”来提问;还可以从自己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特别是教学重难点寻找问题。当然提问还要讲究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技巧,因此,老师还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提问法,如:趣问法、追问法、反问法,类比法和联系实际提问法等。
总而言之,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表现。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在课堂上提问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教学的真正含义,不是给学生多少现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揭示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从中培养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形成学习意识和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提供各种客观条件,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学会,更要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