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无论是语文学科还是其他学科教学,都要求我们关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不仅仅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还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本文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基础,发现了小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创新能力的表现,从创新意识的发展、创新思维的发展、创新实践的发展三个层层递进的方面阐述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机理,探讨了阅读教学与培养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明确了在培养创新能力过程中要遵循的五个原则和四个策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语文教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创新能力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不应该将阅读教学简单地理解为让学生读懂课文,而是让学生学会读书。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产生自主、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不是一味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那么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时应该遵循什么原则与策略呢?
一、教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原则
1.全体性原则
阅读教学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能力亦是人皆有之,教师要意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创新能力的可能,在教学活动中要挖掘每一個学生的潜能,不能仅仅关注班级中的“尖子生”,而应当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事实证明,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一定强;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创新能力不一定不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部分“尖子生”可能只是死记硬背,并没有产生思维上的创新活动;教师眼中的所谓后进生却恰恰思维活跃。教师要遵循的原则是在关注全体性的基础上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对创新能力尚未得到发展或能力不强的学生加以启发诱导,对创新能力已初具发展雏形的学生加以正确引导,扬其长避其短,使每位学生的创新能力都得到良好的培养。
2.主体性原则
新课标强调,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是具有自我意识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任何教育的结果,创新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内化。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当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引导,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学生才能用创造性、发散性的思维学习,创新能力才得在阅读教学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传统的讲授法就其积极的方面来说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科学知识,但讲授法下的教师过于“专制”,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当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阅读教学活动的中心,讲授的同时要善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3.民主性原则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尊重学生的想法,用平等、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待学生,为阅读教学营造轻松、愉快、活泼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敢于并能够大胆地提出问题和想法。要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良好环境,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师生观、学生观等观念,最主要的是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不动摇,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力和学习个性。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创造的儿童教育,不是说教育可以创造儿童。教育并不能创造什么,但是它能够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从事于创造的工作。”对于如何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他提出了六大解放的观点,即“解决学生的大脑,让他们去想;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去做;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去看;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去说;解放学生的时间,让他们能够做喜欢的事;解放学生的空间,让其自由发展”。这就说明教师在课堂中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行动上的自由,遵循民主性原则,从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启发性原则
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积极主动探索,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并自觉掌握科学知识,逐渐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式教育。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是学生学习上的“导游”而不是“导演”;而学生则是学习上的探索者,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探索发现新事物。苏格拉底有“产婆术”、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要求及《学记》中“道而弗牵,开而弗达”的教学思想,都是这一原则的体现。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直接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应有技巧地在学生思维出现障碍、操作出现困难时,指点迷津,旁敲侧击,点出一条思维的道路,使学生通过接下来的思考、探究得出结论和方法。
根据启发性原则,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当采用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主要是指发现法,由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是教师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研究活动从而获得知识的方法。发现式教学的优点是使学生获得的知识保持更长久的时间,在自学和探索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激发并保持学习动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对问题的探究获得知识和经验,培养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
5.激励性原则
激励性原则即教师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多使用激励性的语言,如果在课堂中学生产生了新思路或新想法,就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学生的每一个想法都应有独特或精彩的地方。对学生产生的创新思维多多肯定,善于引导,多问学生“为什么”、“还有什么想法吗”;多鼓励学生“再试一试”、“再说一说”、“你可以的”;多引导学生“接下来呢”、“下一步你准备怎么做”,在阅读教学中更多地使用肯定、表扬性的语言,尽量减少批评的话语,激发学生创新的动力。
二、教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1.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
“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能够在其他人都觉得司空见惯、没有疑问的地方提出疑问,这样才能有独特的想法,方能有创新之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应当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提出疑问,对教师的上课内容提出疑问,有了疑问、有了探索的精神,方能在閱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小学生的显著心理特征,这都给教师提供了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心理基础。在语文阅读课堂上,教师要从多种方面对小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提出有新意、有自己想法、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比如在学习《我和祖父的园子》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从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写了我和祖父的院子。”学生可能会追问:“那么园子里有什么呢?我与祖父又在园子里发生了什么事?”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与疑问,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究意识,从而培养创新能力。
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要在阅读教学中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重要的环节是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学生一旦产生深厚的兴趣,就会把阅读当成自己的兴趣爱好,由内而外地产生想要阅读的欲望,真正喜欢上阅读,语文阅读教学才会变得更有效率。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教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阅读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阅读教学前,教师应使学生对课文进行预习并对课文产生自己的猜想、疑问,比如教师可以对学生提问:“从课文标题中你读出了什么?”“提前预习了课文后,你有什么疑问?”让学生带着好奇走进课文,学生会更加集中注意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课文的中心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教学,当学生带着疑问阅读,整个阅读过程就会充满探索、思考,从而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阅读教学后,教师应当根据阅读教学内容对文本进行补充,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这样才能从阅读教学前、阅读教学中、阅读教学后三个连续不断、相互交融的阶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兴趣正是使学生产生创新意识的最基本的动力。
3.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培养形象性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即把人大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创造,从而形成新的形象。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当使学生有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与时间,通过多种感官的配合进行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古诗语句凝练含蓄,短短七个字可以使学生产生无穷的联想。如在教学袁枚的《所见》一诗时,先放录音,在学生聆听配乐的同时对古诗进行解说,把诗中的情境用简笔在黑板上绘出来,诗人的情感在配乐与教师的解说中与学生心灵交融,这时让学生自由想象诗句描绘了什么,在诗句中没有写出的地方可能还发生了什么。在理解中想象,在想象中理解,这样有利于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营造良好宽松的氛围
营造轻松、愉快甚至是幽默风趣的课堂教学气氛对于发展学生思维,产生新的思想是十分重要的。小学语文教师在上课时务必要做到含笑而语,真诚地认可、尊重学生,这样才能够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有自由表达思想、自由思考问题、自我评价的机会,使他们自由创造。由此诱发的智慧潜力往往会出乎老师的意料之外。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是丰富学生知识、塑造学生人格的主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勇于转变教学思想,大胆探索新教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上是笔者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认识,希望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得到更好的实践,使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桂荣.中小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2]陈洪友.接受理论与阅读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3]刑经彦.适应创新教育改革讲授法教学[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1(05).
[4]王新.阅读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的策略[J].文教资料,2006(2).
[5]巫清平.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J].语文天地,2015(5).
[6]田春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创新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5(3).
[7]卓小双.小学生知识建构中创新能力的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创新能力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不应该将阅读教学简单地理解为让学生读懂课文,而是让学生学会读书。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产生自主、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不是一味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那么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时应该遵循什么原则与策略呢?
一、教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原则
1.全体性原则
阅读教学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能力亦是人皆有之,教师要意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创新能力的可能,在教学活动中要挖掘每一個学生的潜能,不能仅仅关注班级中的“尖子生”,而应当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事实证明,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一定强;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创新能力不一定不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部分“尖子生”可能只是死记硬背,并没有产生思维上的创新活动;教师眼中的所谓后进生却恰恰思维活跃。教师要遵循的原则是在关注全体性的基础上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对创新能力尚未得到发展或能力不强的学生加以启发诱导,对创新能力已初具发展雏形的学生加以正确引导,扬其长避其短,使每位学生的创新能力都得到良好的培养。
2.主体性原则
新课标强调,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是具有自我意识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任何教育的结果,创新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内化。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当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引导,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学生才能用创造性、发散性的思维学习,创新能力才得在阅读教学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传统的讲授法就其积极的方面来说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科学知识,但讲授法下的教师过于“专制”,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当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阅读教学活动的中心,讲授的同时要善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3.民主性原则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尊重学生的想法,用平等、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待学生,为阅读教学营造轻松、愉快、活泼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敢于并能够大胆地提出问题和想法。要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良好环境,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师生观、学生观等观念,最主要的是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不动摇,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力和学习个性。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创造的儿童教育,不是说教育可以创造儿童。教育并不能创造什么,但是它能够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从事于创造的工作。”对于如何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他提出了六大解放的观点,即“解决学生的大脑,让他们去想;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去做;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去看;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去说;解放学生的时间,让他们能够做喜欢的事;解放学生的空间,让其自由发展”。这就说明教师在课堂中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行动上的自由,遵循民主性原则,从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启发性原则
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积极主动探索,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并自觉掌握科学知识,逐渐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式教育。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是学生学习上的“导游”而不是“导演”;而学生则是学习上的探索者,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探索发现新事物。苏格拉底有“产婆术”、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要求及《学记》中“道而弗牵,开而弗达”的教学思想,都是这一原则的体现。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直接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应有技巧地在学生思维出现障碍、操作出现困难时,指点迷津,旁敲侧击,点出一条思维的道路,使学生通过接下来的思考、探究得出结论和方法。
根据启发性原则,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当采用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主要是指发现法,由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是教师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研究活动从而获得知识的方法。发现式教学的优点是使学生获得的知识保持更长久的时间,在自学和探索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激发并保持学习动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对问题的探究获得知识和经验,培养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
5.激励性原则
激励性原则即教师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多使用激励性的语言,如果在课堂中学生产生了新思路或新想法,就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学生的每一个想法都应有独特或精彩的地方。对学生产生的创新思维多多肯定,善于引导,多问学生“为什么”、“还有什么想法吗”;多鼓励学生“再试一试”、“再说一说”、“你可以的”;多引导学生“接下来呢”、“下一步你准备怎么做”,在阅读教学中更多地使用肯定、表扬性的语言,尽量减少批评的话语,激发学生创新的动力。
二、教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1.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
“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能够在其他人都觉得司空见惯、没有疑问的地方提出疑问,这样才能有独特的想法,方能有创新之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应当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提出疑问,对教师的上课内容提出疑问,有了疑问、有了探索的精神,方能在閱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小学生的显著心理特征,这都给教师提供了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心理基础。在语文阅读课堂上,教师要从多种方面对小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提出有新意、有自己想法、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比如在学习《我和祖父的园子》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从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写了我和祖父的院子。”学生可能会追问:“那么园子里有什么呢?我与祖父又在园子里发生了什么事?”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与疑问,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究意识,从而培养创新能力。
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要在阅读教学中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重要的环节是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学生一旦产生深厚的兴趣,就会把阅读当成自己的兴趣爱好,由内而外地产生想要阅读的欲望,真正喜欢上阅读,语文阅读教学才会变得更有效率。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教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阅读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阅读教学前,教师应使学生对课文进行预习并对课文产生自己的猜想、疑问,比如教师可以对学生提问:“从课文标题中你读出了什么?”“提前预习了课文后,你有什么疑问?”让学生带着好奇走进课文,学生会更加集中注意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课文的中心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教学,当学生带着疑问阅读,整个阅读过程就会充满探索、思考,从而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阅读教学后,教师应当根据阅读教学内容对文本进行补充,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这样才能从阅读教学前、阅读教学中、阅读教学后三个连续不断、相互交融的阶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兴趣正是使学生产生创新意识的最基本的动力。
3.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培养形象性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即把人大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创造,从而形成新的形象。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当使学生有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与时间,通过多种感官的配合进行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古诗语句凝练含蓄,短短七个字可以使学生产生无穷的联想。如在教学袁枚的《所见》一诗时,先放录音,在学生聆听配乐的同时对古诗进行解说,把诗中的情境用简笔在黑板上绘出来,诗人的情感在配乐与教师的解说中与学生心灵交融,这时让学生自由想象诗句描绘了什么,在诗句中没有写出的地方可能还发生了什么。在理解中想象,在想象中理解,这样有利于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营造良好宽松的氛围
营造轻松、愉快甚至是幽默风趣的课堂教学气氛对于发展学生思维,产生新的思想是十分重要的。小学语文教师在上课时务必要做到含笑而语,真诚地认可、尊重学生,这样才能够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有自由表达思想、自由思考问题、自我评价的机会,使他们自由创造。由此诱发的智慧潜力往往会出乎老师的意料之外。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是丰富学生知识、塑造学生人格的主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勇于转变教学思想,大胆探索新教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上是笔者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认识,希望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得到更好的实践,使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桂荣.中小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2]陈洪友.接受理论与阅读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3]刑经彦.适应创新教育改革讲授法教学[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1(05).
[4]王新.阅读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的策略[J].文教资料,2006(2).
[5]巫清平.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J].语文天地,2015(5).
[6]田春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创新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5(3).
[7]卓小双.小学生知识建构中创新能力的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