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小学古诗文鉴赏技巧

来源 :颂雅风·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ngla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唐宋以来,诗词一直都是古代文人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最佳载体,其意蕴深远、文化厚重,累计了两千年来汉字文化的艺术美、精神美和情感美,是现代人品味古人情怀,寻求思想共鸣的良好途径。在当代教育体系下,学生需要从小接受古诗词的熏陶,读古人之风骨,品文人之精神,对于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即探析小学阶段的古诗文鉴赏技巧。
  关键词:古诗词 鉴赏 意境
  古诗词是汉语文学中的精华,其格式整齐、音韵错落、文字精炼、意境优雅,是利用文字构造美学的一种境界,也是利用文字建造思想和情感楼阁的过程。由于古诗文的内涵过于深远,学生往往有心羡之意,一片神往,以求入情、入意、入境,得诗中之意味,观诗外之意境。
  一、吟诵为始,品读诗意
  古诗以古文著,具古香古色之诗象,含古典古雅之诗意,一个“古”字成为了诗文的核心,而要想赏析这份“古”的意象,首先就要用古人的方法——吟诵。吟诵需要学生以全身心的投入为基础,以思想放空、情感放任的状态,将古诗文从脑中趟过,从唇间流出。在这样的状态下,更容易理解诗意,通过不断地反复吟诵,就能够读懂诗人在创作时的情感注入,获悉诗人生活中的情感流露,找到诗人作诗的缘由与出发点。
  古诗文风格甚广,或充满田园生机,平淡质朴、风光惬意,诵读时清新自然,如沐春风;或承载报国忠心,激越慷慨、雄心壮志,诵读时热血澎湃,如擂战鼓;或充满思乡之情,情深意切、流连忘返,诵读时郁郁朦朦,如盼初青。在《四时田园杂兴》中,范成大以细腻的描写突出了初夏劳作的紧张气氛,表现了儿童的天真烂漫,读起来逸趣横生;在《出塞》中,王昌龄感慨若卫青在世,胡人岂能占我祖国河山?在《回乡偶书》中,贺知章少时离开家乡,回来时却已耄耋之年,尽管口音没有变化,但是儿童依旧把他当作客人。在这些诗中,诵读是体会诗意的关键,是领悟作者情绪的开端,学生们必须要通过重复诵读,才能将每一个文字中蕴含的诗情画意留在心中。
  二、诗眼为引,探寻诗情
  文章的核心关键词为文眼,同样对于诗词来说,关键字词为诗眼,这是一首诗的情感浓缩,也是诗人表达情感的开端,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古诗文属古文,其文字几乎都是以独字立意,往往还会引经据典,将古人的文章、思想、故事、神话传说等融入几个或一个字中,这就使得每一个字都蕴含有或复杂、或深刻、或全面、或象征的内容,因此往往可以通过一个字,将全诗的情感进行总结和汇聚,作为学生理解的开关,一旦摸索、发现开关的奥秘,学生就能透过诗眼而找到诗情,通过诗情领悟更加深刻的内涵。
  诗眼有统领全诗之意,要么以情聚意,要么以景散情,要么以视角纵贯,要么以感受划分,在《送元二使安西》中,王维先写景,后叙事,但是在景中却以一个“新”字展现了自己对友人的情,以柳色的新代指友人要走进新环境,再无故人相陪,展现了深切的友情。在《独坐敬亭山》中,一个“独”字描绘出李白在创作时的心境,虽然诗中写了众鸟、高山、孤云等景致,但其核心却在突出自身的孤单与寂寞感受,表现了他立于旷世之中,却充满孤独的精神世界。在《望庐山瀑布》中,李白以一个“望”字统领全诗,从而展现了在诗人视角下,以先后顺序描绘了紫烟和瀑布的壮丽景观,同时又加以夸张的方式形容,更突显了“望”字的视觉感受,让读者在体会意境时,有了固定的诗人视角。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王维以一个“异”字体现了他内心中的核心情感,由于重阳节的思乡情绪,让他对现实产生了“异”样的感受,身在异乡,身为异客,又再次加深了他的思亲感受。
  三、想象为终,描绘意境
  古诗文充满了想象的艺术,金戈铁马、侠骨柔情、理想抱负、良辰美景,丰富的想象是诗人创作的源泉,是诗词美妙的篇章,是情景交融的畫面,是意境优雅的空间,因此在鉴赏古诗文时,也必须要有充足的想象力,通过自身的想象空间与诗人的想象空间相融合,这样才能在大脑中形成诗中的意境画面,体会诗文意境的优雅与唯美,领悟诗人思想的独立与强烈。
  在《望洞庭》中,刘禹锡将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将湖中君山比作青螺,这样的想象力让读者将诗人眼中的画面瞬间勾勒而出,仿佛真的看到那镜面似的湖泊,以及青螺似的小山,描写得细致生动,却又趣味横生。而在《春晓》中,孟浩然则将想象化为疑惑,先写实景,通过啼鸟、风雨声描绘一幅现实中存在却又没有见到的景象,而后以落花提问,让读者在恍惚之间将想象的画面转为了实际,在这样的情景之下再感知意境就会变得轻松简单了。
  结语
  总之,对于小学古诗文的鉴赏,需要以吟诵为基础,品读诗文之深意;以探寻诗眼为理解,把握诗中情感;以想象诗文为核心,领悟诗歌的意境,从而真正达到鉴赏与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汪联胜.吟之诵之,入境入情——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探析[J].江西教育,2018(06).
  [2]邓文英.小学古诗文鉴赏技巧探析[J].新校园:中旬刊,2017(11) .
  作者单位:吉林省榆树市弓棚镇中心小学校
其他文献
摘要:在新课改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高职院校现当代文学课程也受到了一定的重视,其教学质量的提升成为现如今教师关注的重要话题。由于目前符合高职院校的现当代文学的教材相对比较匮乏,再加上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待改善,另外,许多教师在教学评价上略显不足,使得现当代文学教学效率长期比较低下。新时期下,高职现当代文学教师应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在“双主体”教学理念的指引下,科学调整现当代文学教学策略,从而实现这门课程
期刊
摘要:古诗词是语文教育的重要构成内容。在高职语文古诗教学体系中,若合理融合比较法教学模式,学生可确切感知到我国古诗词蕴藏的艺术魅力,并且经过一定了解对古诗词具有更为全面且系统性的认知,进而使高职学生群体在古诗鉴赏层面达到质的突破效果。  关键词:比较法教学模式 高职语文 古诗 教学体系 融合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体系中的宝藏,引导学生群体学习与掌握古诗词始终是语文教育工作的关键性任务,高职院校
期刊
碧水涓涓野草堤,黄鹂宛宛画眉啼。欢腾红鲤池中跃,自在黄鸭沙上嬉。似锦娇花同斗艳,如烟细草共争奇。只怜秀色春將尽,木槿芙蓉安可及?  诗文大意:  碧玉般的池水涓涓流淌,堤上长着丛丛野草。黄鹂鸟宛转的叫声与画眉的啼叫交织在一起。欢快的红鲤鱼在水中腾跃,悠游自在的黄鸭在沙滩上嬉戏。繁多的嫩花争着展示自己的艳丽,细如烟丝的青草争着展示自己的奇特。只是可惜秀丽的春色就要逝去,木槿花与莲花盛开时的样子(代指
期刊
摘要:塘沽善门口村地处海河之滨,自古村民乐善好施、古道热肠,路人皆赞曰:行至此处,如到家门。明朝永乐年间,“善门口”遂为村名。中华善文化薪火相传,作为坐落于善门口村的善门口小学来传承善的教育责无旁贷,学校紧扣地域文化和我国源远流长的善文化,提炼并构建“尚善”文化体系,逐渐形成学校德育特色。“尚善”文化已经成为师生生命中的一部分,成为学校健康发展的支柱,善小师生正朝着文化自信、文化自律和文化自觉的方
期刊
路遥千里微信牵,  天南地北贺新年。  你呼我应送祝福,  情真意切润心田。  作者简介:夏循忠(1963—),男,汉族,湖北荊州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教学研究。现供职于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黄歇口镇大兴初级中学。
期刊
时间你慢些 别惊了少年  少年你快些 别误了时间  它拽著你 奔跑在路上  你拉着它 不忘回头望  少年啊  别忘了看看沿途的风景  那里山花烂漫风景秀丽  更别忘了回头看看走过的路  一深一浅夹杂的  是笑声泪水,更有着悔悟  最后啊  望望前头吧  虽然荆棘遍布  虽然变幻无穷  却有光牵着你的脚步  少年啊  向前奔去吧  去追逐它吧  待到山花烂漫时  便可嗅着光  道一声  也曾是少年 
期刊
摘要: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核心,其作为一种古代文学形式,文字精炼有意蕴,语言清新有格调,思想深邃有表达,文化深厚有渗透,潜藏着古人的思想、文化、精神和期盼,既能够展现我国古代文人的深层样貌,让后人更清晰地还原古代的生活环境,又能通过鉴赏其诗文之美,获悉其中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思想,感受古人语言文字运用的高雅技巧。由此,本文即通过分析中职语文中古诗文的美妙与高雅之处,探寻引导学生鉴赏古诗文的方法和
期刊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师将文学作品鉴赏引入到了高校语文课堂,以优化教学方法,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教师在结合教学主体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文学作品进行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也大有裨益,为大学生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提供有力支持。只有加强对文学作品的重视程度,在高校语文作文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才能逐步发挥文学作品在高校语文教学中的重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并结合于国学教育的实际,在充分了解国学教育阶段所存在的问题后对其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在农村小学开展国学教育的必要性,并根据两者之间的特殊关系提出可行性较强的建议。不仅如此,其建议从课堂的具体教学内容以及平时的国学书籍上进行相应联系,从而保证所开展的国学教育课堂形式多样并且内容丰富,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以及进一步满足传承传统文化的目标。  关键
期刊
摘要:语言艺术缤纷多彩,情感表达需要语言传达,个体的喜怒哀乐同样在语言中得到体现。作为教师更是时刻离不开语言媒介,好的语言运用及表达更能在课堂中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也只有多运用语言艺术,充分发挥言语中的微表情、微动作,才能更好地服务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受到课堂学生的欢迎。  关键词:语言艺术 微表情 微动作 课堂教学  中华民族语言丰富,各族人民语言各异,都在人们生活中发挥了积极连通彼此的作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