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环境下的人与野生动物——华北根据地除害兽运动研究

来源 :中国农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mlk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7-1949年间,在频繁的自然灾害和连年战争环境作用下,华北各根据地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其表现之一即为野生动物频繁异常活动,出入农耕区危害人畜和庄稼,被民众视为一种天灾.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华北各根据地纷纷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除害兽运动.该运动在当时被认为不仅保护了人畜安全、减少了农业损失,还增加了农民收入,间接支持了战争,从而被持续性地执行下去,成为大规模的集体化行为.在严峻的战争环境和生态危机双重压力作用下,人们注重对野生动物的利用和危害应对,而无法产生保护思想.华北根据地时期人对野生动物的这种生态观也延续至新中国成立之后.
其他文献
新见《民国婺源医家日记》提供了一位婺源乡村医生在20世纪20年代末的日常生活轨迹.通过对《日记》的细致研读,发现乡村医生的行医范围基本局限于长轴约20km、短轴约10km的椭圆形区域内,而核心区域则为长轴约12km、短轴约7km的小椭圆.乡村医者诊治项目多,具有丰富的医疗经验,其日常生活除行医诊病,还多有读书、吃茶、看戏等娱乐活动,所涉范围亦局限在医者家乡周边.《日记》展示的乡村医者行医圈比较狭小,但通过比对,可以发现其与婚姻圈、市场圈、交友圈均有重合.即便到了民国中叶,乡村医者的行医轨迹大多仍然遵循传统
农业文物是农业发展的历史信息载体,是农业发展与变迁的历史见证,是农业发展过程中证史、存史、续史的主要依据.本文旨在理清农业文物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及其所具有的历史、科学、艺术、文化及教育价值,为进一步做好农业文物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工作,推动农业史和史学研究提供有益支撑,拓宽农业史和史学研究的思路,丰富研究成果.
Our world should be a planet where living species of all forms co-exist in harmony, including plants, animals,bacteria and fungi. Preserving biodi-versity is the only way to keep our green globe vibrant and colorful. Though the UN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期刊
近年来,管理学界对“学术研究与管理实践脱节”、“研究成果不能很好指导实践”等问题的批判之声愈发强烈.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思考和尝试如何让管理研究更加“顶天立地”,即一方面更加深入地扎根于广阔而丰富的管理现象,另一方面从中找到发展和建构理论的机会,并运用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最终贡献有价值的知识.在这一系列思考和尝试中,受到最为广泛关注的无疑就是案例研究方法,可以看到,国内出现了一批以管理案例研究为主题的高水平学术会议,很多管理学期刊更加重视案例研究成果并设置了专门的栏目,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学习
期刊
近代中国与世界是一个联动的整体,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将内陆腹地与世界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在国际市场需求与变动、区位交通和政治时局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近代鄂西地区宜红茶贸易先后形成了泥沙、渔洋关、恩施三个商贸中心,同时,宜红茶贸易的生产、经营、运销体系逐渐嬗变,形成产运销一体化的产业模式,纳入战时经济轨道,融入世界茶叶贸易体系,并直接或间接地对区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近代鄂西宜红茶贸易、区域社会与世界市场形成了一种联动效应.
洛阳西朱村曹魏大墓出土M1:143号石牌所记“肉兜”是指盛肉的篓兜,与古书中训为“受肉笼”的“簝”相类似;M1:317号石牌所记“饼咸笼、茅笼各一具,兜自副”中的“饼咸笼”“茅笼”都是指蒸饼用的笼屉.“咸笼”似即“椷笼”,指木制函箧形的蒸笼.“兜自副”之“兜”疑指蒸笼顶部所配兜鍪、斗笠形的盖子.
原产美洲的辣椒于明末传入中国沿海地区,康乾时期由“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与滇缅通道等途径传入西南地区.随着引种成功和种植区域扩大,辣椒的本土化进程呈现出强劲的生命力,产生了多样化的新品种及加工利用方式.通过对方志资料的梳理廓清了辣椒在西南地区不同时段的传播过程,文章认为该地区成为嗜食辣椒的典型地区是独特的环境条件、辣椒的特性、食辣人群的迁徙等因素交叉互动的结果.
本文以清代江南地区为例,探究农村金融在农民兼营手工业活动中的具体影响.研究发现,农村金融通过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及时调节了资本供求状况,促进了该地区农村家庭兼营手工业的生产活动,推动了早期工业化的发展.同时,农村生产性借贷领域的高利率现象源自全球化背景下相关手工业的高利润,是清代江南早期工业化的一项重要金融特征.
在民田占有制度上,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沿着土地国有变成土地私有为主、再从土地私有又变成土地国有为主的轨迹运行的.无论是战国、秦代的授田制和赐田制,还是汉初的名田(授田)制,抑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屯田制、占田制和均田制,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是顺应历史和社会发展的产物.秦汉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曾极大调动了地主和农民的积极性,但由此产生的土地兼并也是最终导致其土地制度被完全破坏的主因.魏晋南北朝时期土地国有制的发展也最终要让位于效率更高的土地私有制,这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秦汉魏晋南北朝土地制度的嬗变,还给后世
中国茶叶和饮茶习俗的西传,为世界文明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但茶叶在西亚地区的早期传播历史,一直不甚明了.中古时代的波斯、阿拉伯文献显示,9-10世纪时,波斯、阿拉伯人就对中国的茶叶和中国人的饮茶习惯有了一定的认识.除了音译名称cha之外,他们还以“中国之王”这个名称来称呼茶.至蒙元时期,波斯人对中国人产茶、制茶、种茶、茶税等各方面知识都了解得更加深入,并曾尝试在伊朗引种茶树.在茶叶西传西亚地区的早期阶段,它更多地是作为一种药物而非饮品被引介,并成为东西方物质文明交流的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