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庄子一样审丑尊生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MJ_A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材“底层的光芒”这一专题中,高尔斯华绥笔下的格斯拉兄弟和杨绛笔下的老王等人物的特殊命运都让同学们唏嘘不已。在《巴黎圣母院》节选部分中,卡西莫多这样一个形貌丑陋却内心高尚的畸人形象也引发了学生的关注与思考。这些卑微的生命都寄居于社会的底层,但却在作者人性关怀的视野里闪烁出圆足的生命光辉。借此机会,笔者又向学生推荐了东方文学里《庄子》一书中的几个单篇:《养生主》《人间世》《大宗师》《达生》《至乐》等。其中分别包含了右师、支离疏、子舆、佝偻丈人和支离叔等几位畸人形象。对这些人物的塑造,体现出庄子尊生养德的文化精神。
  一、视丑审美, 博观约取
  《庄子》一书刻画了11个形貌丑陋却内心高尚的畸人形象,它们具有多重人学意蕴,体现出庄子齐视万物、尊重生命、不懈追求道德之全和情操之美的人文精神。《庄子》中的畸人形象是庄子立足人间、有意“审丑”的产物。这种自觉地以畸人作为笔下形象的创作,更多的寄寓了庄子复杂的思想意蘊,他想借助身体的符号传达出多元的哲学内涵和美学精神,体现着一种对特殊个体生命的关怀。
  课堂实录片段1:
  师:世人是重视形貌的,而庄子笔下的畸人都形体丑陋,怪异难看,庄子借残丑之身,想表现何种意义上的美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生1:贵族子产傲慢无礼,仗势凌人,一向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以此审视他人。“今子与我游于形骸之内,而子索我于形骸之外,不亦过乎?”在“兀者”申徒嘉的一番理直气壮的言论面前,“蹴然改容更貌”,祈求道:“子无乃称!”,他的无地自容正反衬出畸人安之若命的德者之能。
  生2:断足后的叔山无趾仅可用脚后跟去拜见孔子,他起先敬佩这位宽仁的老师,视之有天地般的开阔胸怀,不料如此贤良之师竟然也先入为主,令他深表遗憾。其一番“尤有尊足者存”的言论,立即让孔子幡然醒悟,孔子知错就改并告诫弟子的态度,从侧面反映出畸人以求“全德”的不懈追求和忠贞信仰。
  师:庄子借残丑之身,突出“德全”的审美追求。赞赏他们的“丑中之美”——淡漠生死,心怀万物之本,超绝世俗尘寰的精神之美。庄学研究者阮忠先生认为:“庄子在畸形人物的身上,以两种方式寄托了他对世俗浅薄的批评。”一种是潜在的,如子离疏、子与在人们心目中,就像《人间世》中的社树和商丘大树一样,被人们认识到的只是外观上的一般功用——有用之美,这与庄子的无用之美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另一种是表现世俗人对形貌的重视。在庄子塑造的11个畸人形象中,许多因容貌的畸形丑陋而程度不一的受到别人的怠慢、歧视和鄙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形貌成了庄子用来检验畸形人与正常人人格境界的分水岭和试金石。可见,庄子畸人形象的首要人学意蕴在于揭示出人以精神和灵魂为本质的存在和最终的追求。
  庄子怀着人道主义的关怀和同情之心,赋予畸人以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品德,使他们有着俗人难以媲美的人格魅力和强大生命力,这是他们得以立足于世的支点。庄子通过身体写作来传达对人的某种深邃思考。庄子把美丑鲜明地对立起来,通过身体符号来对比和映衬世俗社会中人们所感染的种种俗念。我们又该如何解读庄子的超然心态对于当今人的生存状态的启迪作用呢?
  课堂实录片段2:
  师:“畸形”只是庄子借以表达思想的一种象征符号,畸形的人学意义蕴藏在“身体”表征的背后。 因此,庄子是以身体写作来表达适合于古今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和道德境界,集中表现在一个人超然、旷达而静谧的人生心境,这对后人具有哪些重要的启示作用呢?
  生1:我觉得庄子希望我们有一种泰然的人生心境。当《至乐》中滑介叔被问道是否嫌恶左臂上凭空长出来的瘤时,他坦然:“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尘垢也。死生为昼夜。且吾与子观化,而化及我,我又何恶焉?”这是一种视生理之畸为顺其自然的达观,其背后是轻形重神的超脱,不因外界生死存亡、穷达富贵和饥渴寒暑等而侵扰内心,心平气和地与万物交融。这种顺应造化的泰然处之,也可以当作一种在自然中面对不幸遭遇和他人舆论时的平衡剂。
  生2:我认为庄子还在启示我们要达到一种完全不受外物的牵累、游于和谐的道德境界。庄子赋予了王骀式宁静的圣人人格,让他与天地同在。而世俗生活中,申徒嘉表白的“知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虽然有些无可奈何的意味,但这是一种在乱世和命运中安于自然求得平静的思想的升华,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走向静谧无恼的宁静心境。
  师:整部《庄子》关涉个体的生命拷问,是庄子对人的生存状态作出的哲学思考。畸形人固然体现出庄子诸多哲学思想,但从创作和文学形象的角度看,庄子从根本上来说是写“人”的,不论是其中的“神人”“真人”还是“畸人”“俗人”,都具有别样的美感。他们寄寓着庄子深邃的思想,散发出人性的光芒,体现着庄子的人文关怀。充分挖掘《庄子》中畸人形象的人学意蕴与人文精神,对于当代人的生存和心态,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思想价值。
  人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超越形体的灵魂和内德的存在,人的最高价值在于高尚情操和强大精神的焕发;人在坚守独立人格和捍卫个体尊严时,表现出一种不为形名所累、突破外在束缚的蓬勃的生命力。同时,人生于世,不论天然或者人为,都会充满着各种意外、灾变、威胁甚至苦难。世俗的偏见力量强大而顽固,人向往美却没有任何人会是绝对的十全十美。人应该齐视万物,超越世俗,不懈追求品德之全和内涵情操之美,寻觅自身精神的支点,实现人格的超越。
  二、尊生养德,关注底层
  在庄子所精心设计的关于“畸人”“游于形骸之内”的寓言故事里,作者用极为夸张的叙事手法所彰显的是一种身体意识,这里有对于生命的潜力、意义和人的价值、尊严与精神的推崇与追求。而其深刻的用心更在于“游心乎德之和”,即如庄学研究者郭庆藩所阐释的那样,是要进入一种“放心于道德之间,荡然无不当,而旷然无不适”的理想精神境界——这显然也就是后世德国哲学家康德所以为的:对之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其在自己的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的那种东西。   在高中生议论文习作中,比起写作技巧的传授而言,如何引导学生真正从更为内在的方面去关注、关心或关切人的生命和人的心灵、人的精神世界乃至灵魂世界,才是更为迫切的问题。笔者曾经让学生以当代两位底层文字工作者为研究对象,写出自己对“尊生养德”的理解。
  写作导入语:
  伴随着诗歌《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在新媒体助推下引发的转载热潮,湖北钟祥横店村的农民女诗人余秀华,引起了诗坛和公众的极大关注。
  用“自叙传”展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同矿区梦魇般的底层生活的夏榆,用文字揭示出身处底层的年轻人不断进行自我突围的成长焦虑。
  我们因为文字而认识了他们,但是他们并未刻意地为自己的底层身份着色。他们或以苦涩的个人经验对生活进行了温情地诗意化抒写,或以梦魇般的经历对人性中的恻隐和悲悯进行解剖。他们以或明亮或黑暗的笔触点醒了我们,把你对这些独特的生命形态进行的独立思考写出来吧。
  学生习作
  在诗歌里逃逸
  做不了一个承载大时代洪亮歌声的留声机,余秀华只能怀揣着自卑,从村口的蛙鸣和池塘的倒影里寻找诗歌的微光,这缕微光能引领她从卑微中逃逸。
  在所有的文体里,诗歌是字数最少的一个,所以余秀华选择,在诗歌的蝴蝶和花香里完成一次背叛,完成一次出逃。她的残疾和诗意是被镌刻在瓷瓶上的两条鱼,一黑一白,在狭窄的河道里背道而行。它们永远不会被对方咬住自己的尾巴。
  “没有谁永远在雨里,也没有谁永远不在雨里。”在诗歌的介入下,这个被生活撕裂的女人慢慢与现实和解。现实的尘埃与诗意的浪漫交融成一滴饱满的“雨水”,落在诗人的窗外,让命运的草籽重新拓荒。
  谁也不曾想到,这个被命运戏谑、被婚姻解构的女子,最动人的文字竟然是爱情。就如同秋风能吹走光阴,也能让落叶起舞。
  “巴巴地活着,每天打水、做饭、按时吃药。阳光好的时候就把自己放进去,像放一块陈皮,茶叶轮换着喝,菊花、茉莉、玫瑰、柠檬。这些美好的事物仿佛把我往春天的路上带,所以我一次次按住内心的雪。”诗人在写作《我爱你》时,感受到的爱情,就仿佛一股奔涌的岩浆,在扑向大地的瞬间,化作了云雾,没了灼人的炽烤,只留下温暖和洁白。
  “和大片的草在一起,我身体里的绿色被反复预感到了,具有同样的卑微,同样的甜蜜,同样的守望我们互不相识,却被彼此吸引。”这首《被青草覆盖》的诗歌,又为她的“爱情”抹上了一层淡青的田园色。
  她的诗,放在中国女诗人的诗歌中,就像把杀人犯放在一群大家闺秀中一样醒目——别人都穿戴整齐、涂着脂粉、喷着香水,白纸黑字,闻不出一点汗味,唯独她烟熏火燎,泥沙俱下。
  中国新诗百年,伴随着海子的自杀,顾城的刀斧,以及各种光怪陆离而自称诗歌的文字的出现,让诗人成了变态的代名词,让诗歌成了晦涩难懂、装腔作势的同义语。在这个诗歌搁浅的时代里,诗人应该给出怎样的回答?顾城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来寻找光明。”翟永明说:“在梦中目空一切,轻轻地走来,受孕于天空。”余秀华坐在一棵木子树下,说:“我要活着,沾满烟火和污垢,我在泥土里爬行,只有我的影子一直站立。”
  “风曳曳而来,轻一点捧住火,重一点就熄灭我。”余秀华用爬行的姿态,慢慢地穿越诗歌的隧道,完成了对命运的背叛与逃逸。她把带泥的种子和水底的月亮都给了你,却把岁月熬诗的药渣留给了自己。
  结语:
  与先秦时期的其他诸子将思索的重点放在治道上不同,庄子专注的是对人的生命的苦苦追问,可以说。他是历史上第一个认真地、完全地把残缺的生命个体作为意义的对象从内核上加以考察的中國哲人。
  在高中生议论文写作的训练中,有意识地培养这种“尊生养德”的人文精神,对于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三个维度之一的“语文综合素养”有着切实的意义。作文教学应该可以从更为内在的方面去关注、关心或关切人的生命和人的心灵、人的精神世界乃至灵魂世界的问题,在优秀的民族文化中汲取精华,滋养学生的语文情怀,继而养成青年们健全的精神人格。
  [作者通联:江苏扬州大学附属中学]
其他文献
北极浮冰上的少年    “看啊,那是什么?”  “是个人,浮冰上趴着一个人!”  “他是谁?为什么会趴在浮冰上?”  “他还昏迷着呢,快去救他!”  孩子们呼喊的声音盖过了浮冰磕磕碰碰发出的玻璃般清脆悦耳的声音。  这是北极。神秘、荒凉、孤寂、天寒地冻、北风呼啸、渺无人烟的北极。孩子们的旗帜——写着“北极少年探险队”的旗帜在寒风中猎猎作响。他们最大的不过16岁,最小的年仅12岁。他们在著名科学家秦
中国首款万亿次超级计算机面世    国内首款万亿次桌面超级计算机“倚天”近日面世,这款计算机体积与普通台式机相仿,最高计算能力可达4万亿次/秒,相当于200台个人电脑,而成本只有传统高性能计算系统的1/5,售价在5万元左右。“倚天”打破了原有的高性能集群思路,采用协同加速技术,实现了单台计算机性能的倍速提升和成本的大幅度下降,这将大大缓解高性能计算资源紧张的局面,推动我国科研计算轻松步入“万亿次普
心海:对热爱体育的你来说,暑假绝对是一段充满快乐的时光。6月份的南非世界杯。让我们领略了非洲大陆的的独特风情,火热的非洲也点燃了全世界足球迷的激情,让我们感受到足球的魅力。接下来,8月份在土耳其举办的男篮世锦赛,热度也将毫不逊色。  8月28日至9月12日,2010男篮世锦赛将在土耳其进行,为了方便同学们的观看,我们特地总结了本届世锦赛的一些值得关注的信息,同时也推荐几场比较关键的比赛,供大家欣赏
《愚公移山》出自战国时列御寇所著的《列子·汤问》。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其学本源于老子,主张清静无为,是老、庄之外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列子》字里行间表达了崇尚虚静思想,强调人在自然天地间的积极作用。“愚公的形象本质上是道家文化的产物,道家思想构成愚公移山精神的文化底色。”①愚公移山精神蕴含博大的道家思想,大智若愚、以愚為本的智慧境界,至诚至性、天地畅达的自在性灵,逍遥生死、卓然无限的豁达性情,直
清晨,睡得正香,朦朦胧胧听见单元门的门铃响了两声。我开灯看表,不到5点。这是谁啊,这么早就来按门铃,打搅了我的好梦。我没有动,想等待铃声再次响起时再去开门。可是,门铃再也没响。我想:准是按错了,不管它,继续睡吧。可我无论多么努力,却再也睡不着了,白白地躺了一个小时。我埋怨起那个按铃人,大清早的,真烦人。妻子说:“按错门铃是常有的事,用不着埋怨人家。”妻子说的在理,可我还是不爽,困意一上来就记恨那个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篇报道是在“没有什么新闻”的情况下写出的新闻名篇。笔者认为,其获普利策奖的原因绝不仅仅是“突破了新闻‘零度写作’原则”,而更应当是颁奖词最后所说的“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震撼生者的心”。报道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闻很多,特别是在有纪念活动的年份,但是没有哪一篇新闻像课文第6段那样直接而强烈地表达
2017学年第二学期,我市七年级语文期末检测中有这么一道题目:  4.生活处处有语文。下面两家商店的招牌,风格独特,获得好评。请选择一个,说你对这个招牌的评价。(3分)  这是一道综合性习题,考查的是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我的语文生活”的学习情况。“我的语文生活”设置了“正眼看招牌”“我来写广告词”“寻找‘最美对联’”三个综合性学习活动,本题聚焦“正眼看招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言现象
从小到大,我和父亲很少发生争执,与母亲一。的关系更是亲密。我喜欢称呼我母亲为“老妈”,因为她就像我的老朋友一样。我喜欢依赖着母亲的感觉。但人总是要成长,在我到上小学的年龄后,也迫不得已离开妈妈的庇护,进入到陌生的环境里生活。  在进入到新校园后,我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恐惧。那时的我就像是独自在大海中游泳,找不到歇息的彼岸,遇不到知心的朋友。这时,是母亲的信,给予我勇往直前的信心与希望……  珂珂: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往往存在着一种思想,认为语文知识的教学是必须要抓好抓牢的,这是学生学习的根本,也是学生学习最终获得收获的一个量化标准。因而,在实际课堂上,教师大多对语文知识强调要过关,要死记硬背,还要条分缕析,分列出来各种重难点。那么到底该如何把握语文知识教学呢?是弃而不教吗?显然,对语文知识视而不见是不可行的,那会走上另一个极端。毕竟,语文知识的掌握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是毋庸置疑的。针对
摘 要 为了促进大陆地区的高考语文试题的发展,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从考试内容、考试目标、考试模式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发现我国台湾地区高考语文试题内容上少于大陆,且考查模式要优于大陆,更加人性化,但大陆地区有更加详实的考核目标及要求。   关键词 高考语文;海峡两岸;高考语文试题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高考”,是一项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基本教育考试制度。1977年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