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信念 打造精彩人生

来源 :凉山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dy_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1年前的一天,宁南县葫芦口镇支鲁村一个普通农家小院,随着一声哭啼,一个新生命打破了小院往日的宁静。然而,添丁的喜悦仅仅持续了6个月,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和灾难打乱了这一切,望着尚在襁褓中嗷嗷待哺的残腿婴儿,父母哭成了泪人,儿子以后的路该怎么走!
  这个残疾婴儿名叫陈绍云。多年以后,他发明了多功能养蚕升温炉并获得国家专利,为宁南县成为“中国蚕桑之乡”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个不敢想的“奢望”
  有人说,童年是天空多变的彩云,美丽而自由;童年是孩子手中的棒棒糖,多彩而甜蜜。幼年的陈绍云却饱尝苦难,出生6个月时,一次感冒高烧,却被乡村大夫打错了针导致陈绍云的一条腿成了肢体残疾。从此,他从正常人变成了一个残疾人。
  回首往事,陈绍云说自己即不幸又幸运。年幼时,穷苦不堪的家庭,除了身患残疾的他,还有一个姐姐和两个哥哥,母亲患有风湿病常年卧床不起,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就只有他父亲。因此,在陈绍云的记忆里,吃了上顿没下顿,向邻居借粮食是常有的事。
  然而,尽管生活再怎样艰辛,父母都没有放弃过对他的治疗,也从来没有想要抛弃他。“那时候,真是苦了父母,为了我到处求医问药,想尽了一切办法,包括认干爹”(宁南的农村习俗,身体不好找的小孩子属相匹配的人做干爹,可免磨难。)
  8岁,到了读书年龄。同村小伙伴蹦蹦跳跳地上了学堂,可他却不敢去争取这个“权利”,但斗大字不识一个的父母却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决定再困难都要供他读书。“小时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下雨天,一下雨上学的路就满是泥泞特别的难走,只有靠父亲背我上学,有时下雨别的孩子可以逃学,而我父亲从来不让我缺课,再忙、再大的雨总会把我送到学校去上课。”
  他和很多残疾儿童一样,上学不久,就遇到学校里同龄人的嘲弄与冷落,浇灭了他心中对未来的无数憧憬。“像你这样的瘸子,考起哪儿,都不会要你”陈绍云万念俱灰,年幼的他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我甚至不敢与健全人的眼光对视,连上下学都专挑人少的小路走。”那段时间他变得情绪低落,精神恍惚。然而,小学班主任及时发现了陈绍云的异常,开导他时一句“人嘛!身残志不残!”像一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陈绍云紧闭的心门,使他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慢慢的,陈绍云又变得乐观开朗,成绩也在班上名列前茅。
  渐渐地,陈绍云长大了,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权利。而在陈绍云心里,“幸福”却是他想都不敢想的“奢望”,他甚至已做了最坏打算,这辈子如果结不了婚就算了,尽力照顾好父母就行。然而,一位善良贤惠的女子却悄然走进了他的生活。
  2002年,是陈绍云这辈子最幸福的一年。“我觉得他人老实,肯吃苦,做事勤快也很踏实,所以,我看好他,愿意嫁给他。”回忆当年,妻子朱开芝的眼神还是那样坚定。陈绍云为人老实善良、踏实稳重得到了邻居朋友们的一致好评,都觉得他是一个值得托付终生的人,就这样,两人在众多祝福下走在了一起。陈绍云最欣慰的“终于让我母亲安心了,她老人家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我,担心我以后不能好好生活,不能娶妻生子。”
  现在,陈绍云已经有了七岁的儿子和两岁的女儿,哥哥带着妹妹在家里跳着、笑着,四处洋溢着幸福。
  一段艰难曲折的历程
  真的很难想象,眼前这位瘦弱的,走路一瘸一拐的男子,是怎样度过那一段如此曲折的岁月。
  文凭不高的他,读到初一就辍学了。用他的话说,家里一贫如洗,父母让他多读点书的学费,是咬牙省下的“柴米油盐”。懂事的陈绍云很内疚,觉得拖累了整个家,于是他毅然决定退学,自谋生存之路。
  那年,他只有15岁。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他没有沮丧和沉沦,而是带着残疾的身体走南闯北,拜师学艺,求谋生之路。虽然比正常人多付出了百倍的艰辛,却磨练出了比常人百倍顽强的毅力。陈绍云说,自己的身体状况找工作肯定不容易,只有多学技术,以后才能生活。
  虽然腿脚不利索行走不便,但陈绍云的观察力和学习能力都很强。80年代末,还没有什么交通工具,大家上街出远门都是坐马车,陈绍云看见别人赶马车生意挺好,也适合他这样的残疾人,于是就去打听怎么收费,在哪儿租马车。“当时每人收费一元钱,一天能挣20元左右,除了租马车的钱,一个月能挣三、四百呢!”
  说到赶马车,我问他:“你腿脚不方便赶马车,没出过事吗?”他说,出过,还差点送命。那是一场雨后的第二天,道路泥泞不堪,他像往常一样赶车准备去拉乘客,结果下坡的时候一不注意,连人带车翻到沟里去了。他是从马肚子底下钻出来的,所幸的是,车上没有乘客,而自己也只是手受了伤,缝了几针。
  为了生活,陈绍云赶过马车、学过木工、学过钟表电器维修、弹过棉花、修过汽车、学过电焊等等。
  走路都一瘸一拐的,而作为一个残疾人,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历尽了艰辛,也受尽了嘲讽与冷眼。
  21岁那年,陈绍云跟着一个姓廖的师傅到云南省巧家县学修车,陈绍云干事踏实、认真。廖师傅一直很喜欢他“小伙子不错,干活儿细致,不怕吃苦。”
  然而,尽管陈绍云再怎么努力,还是免不了受到一些冷嘲热讽“瘸子都来修车了,以后别人当老板了,瞎子都能来开车了!”
  物质上的困难、被人歧视的精神痛苦,让陈绍云过早的感受到了人生的艰辛,他在心灵里悄悄埋下了拼搏的种子。“我要证明给所有人看,残疾人一样可以活出精彩!”
  一份笃定不移的执着
  2014年11月3日,对于陈绍云来说是一个非常难忘的日子,他的养蚕升温炉厂大门上挂上了“残疾人就业创业示范基地”的牌子。看着这来之不易的一切,陈绍云热泪盈眶,往事涌上心头。   为什么会发明升温炉?这要从一次偶然说起。2005年底,在云南省巧家县做门窗生意的陈绍云,得知老家季节变化、气温骤降,养晚秋蚕的蚕农损失惨重这一消息后,心中便萌发了发明升温炉的想法。
  蚕桑是宁南农业的第一富民支柱产业,2015年,10万蚕农仅售茧收入即达到4.53亿元。由于宁南县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晚秋蚕饲养期间全县气温偏低,不利于蚕的生长,如果遇上气温骤降,就容易变成灾难。宁南的很多蚕农都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一场秋雨一场寒,一塌糊涂晚秋蚕”。
  “养蚕对室内温度要求很高,太低太高都不行。”陈绍云意识到了温度的重要性,怎样才能控制室内温度?陈绍云很快想到了发明一台操作简易控温速度快的“升温炉”。说干就干,他开始着手研究蚕子生长与温度的关系、分析传统升温方式的弊端。传统的升温方式,俗称“地火龙”,这是蚕农以前用的土办法,在蚕房一端设一个灶口,在蚕房地底挖几条贯穿整个蚕房的通道,在通道另一端利用烟囱排出烟雾。通过经通道加热进而提升蚕房内温度。“地火龙”有很大的弊端,操作费人力、柴物,升温效率低;占用空间大,蚕房基础设施改造成本高;升温降温速度慢,调节室内温度的能力差,随着宁南县养蚕规模的不断壮大,其弊端严重制约了其发展。
  2010年,凭着一股脑的干劲和焊工经历的陈绍云,将多种升温炉的优缺点进行综合,开始了他的创造之旅。
  为了方便升温炉的放置,他首先考虑的是升温炉的体积,经过测试,最终将炉身设计为长25cm、宽35cm、高44cm的长方形铁炉,“这样设计,一是不占太多空间,小巧轻便可以随意移动;二是有利于蚕农及时添加柴及煤炭等燃料。”为了方便排烟,陈绍云还在炉身右侧安装了一根长1.4m的立管连接一根长2.8m的尾管,解决了最基本的问题。
  如何快速控制蚕房内温度,是陈绍云遇到的最大难题。在反复的思考、摸索,然而,家中的蜂窝煤炉子燃烧原理最终给了陈绍云灵感,利用空气控制火力大小从而达到快速升降温。于是他立即在“升温炉”的一侧安上了一个带滑轮的控温板,控温板向外拉出的尺度越大,升温炉内进入的空气越多,燃料与空气接触的面积就越大,从而火力越大;反之,控温板向外拉出的尺度越小,火力就越小,如果不推拉控温板,温度将保持平稳。经过一年的反复研究与琢磨,陈绍云的升温炉终于诞生了,他迫不及待想尝试一番。
  2011年的晚秋蚕,他在自家蚕房里首次用上了拼凑组装起来的升温炉,他还专门展开了对比试验。
  蚕子很快上茧了,一组惊人的数据让他欣喜若狂!对比传统的升温方式,使用升温炉的蚕房的产茧单价足足增加了8公斤!这意味着蚕用升温炉发挥明显的作用。干劲十足的他,马上制造了40台,免费送给亲戚朋友试用,为了得到人们的认可,陈绍云还用摩托车托着升温炉到每家每户讲解演示。“老百姓挣钱不容易,如果这东西没有效果,就算嘴巴说破皮,说破天,他们也不会买的。”虽然,最开始销路很困难,但不服输的陈绍云没有放弃。
  皇天不负苦心人,升温炉进入市场后,很好的解决了宁南在低温环境中养蚕的困境,赢得了蚕农的肯定和认可。随着市场的需求量不断增大,陈绍云自发研制的蚕用升温炉供不应求。
  随后,他设计的升温炉得到了相关机构、部门的认可,并获得了国家专利权。在2012年3月,陈绍云的养蚕升温炉厂正式成立,也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绍云升温炉”。
  2013年,“门口排着队等他的升温炉,像赶街一样,有的人还抢着说,我家有点远,我先拿走了!”“我都买了四台升温炉了,绍云升温炉好用!操作简单,也能很好的控制温度!升温降温特别快,40平方米左右的蚕房五分钟不到就可以让整个蚕房升温,降温也一样。”发明的东西得到了大家的肯定,这给了陈绍云莫大的鼓励。
  陈绍云成功了。但他从没有忘记关心身边的残疾人朋友,身为残疾人的他,深知残疾人外出打工的艰辛。于是他主动邀请了几位残疾人到他工厂上班。“我在建厂之初就有帮助残疾人就业的愿望。”
  “以前没有升温炉厂的时候,就靠养蚕维持生计。现在边喂蚕边在这打工,不仅收入增加了,并且还能学到焊接技术。”残疾工人王顺金高兴的说。
  “我以前是做钢材生意的,有一些辨别材质的经验。那次意外过后成了残疾人,再也没有用‘武’之地。真的要感谢绍云,他主动聘请担任钢材采购员,这不仅解决了我的就业问题,还让我有了事做。”与陈绍云同村的残疾人蔡英很激动。
  为了照顾残疾人,陈绍云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标价398元一台的升温炉,残疾人购买则只需98元。
  “我常常忘了自己是一名残疾人。在我看来,不逃避现实,勇于承担责任,人人都可以成为主宰命运的强者。”41岁的陈绍云,谈笑间风清云淡,他用艰难创业的奋斗过程,实实在在诠释了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感悟。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2006年岁末,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会见海军第十次党代会代表时指出,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要努力锻造一支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军队使命要求相适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市人大代表刘峰第一次参加北京市检察院人大代表恳谈会就给该院干警留下深刻印象。印象源于两件事:一件是他在参观该院检察信息化建设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帮助解决,另一件是针对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从分析世界主要军事大国人才培养模式出发,介绍了有关国家军校教育的基本特色和发展趋向。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the major military
人们在谈及美军的时候,往往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了它所拥有的先进武器上,对构成军队战斗力的另—个重要组成部分——战斗精神,却少有人问津。事实上,美军在战斗精神的养成方
忘了从何时起,你的名字就一直霸占着我手机通讯录首位,但我却从未鼓起过勇气拨一通长长的电话跟你嘘寒问暖,以便打发思念。你是预言家,记得你说过:“现在你们痛恨我,等多年后你们就会感谢我。”当时,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同学都斩钉截铁地拼命摇头表示不会。如今,时光未远,我便开始“不争气”地想念你。  五年级时,我向亲民可人、管理宽松的班主任建议:严是爱,宽是害。结果一年后一语成谶遇到你。  初到校,听学长学姐说
诗人李燕的第一本诗集《瘦月亮》已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诗集分上卷“我的幸福,在你眼睛里反光”和下卷“一滴水,溅起巨大的浪花”两辑,收入诗歌106首。李燕的诗歌具有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