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的眼泪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oy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是“文革”期间,我的父母亲被打成“走资派”,被抓到牛棚里改造去了。那年我10岁,弟弟8岁,没有成年,自己照顾不了自己,便有亲戚把我们送回农村姑妈家。
  姑妈家的那头大水牛,养了十多年了,全身皮毛乌黑,极通人性。我们刚到姑妈家不久的一天早上,刚刚吃过姑妈煮过的番薯稀粥,姑妈便大叫一声:黑牛过来!那全身乌黑的大水牛便从牛栏里乖乖地走到姑妈跟前,嘴里还不停地咀嚼着一把稻草呢,憨憨的,极像画里的牛。姑妈一拍牛屁股,牛便善解人意地趴下来,让我们姐弟两人爬上牛身,待我们在牛背上坐好后,牛慢慢挺起身子,坐在牛背上的我们仿佛一下子长成了巨人,可以看见屋后的山林。接着姑妈又对牛说:带他们去后山摘山稔子,小心走路哦,别摔了孩子。然后嘱咐我们只要紧紧拉着牛鼻子上的绳子,牛就会带你们去到后山了。第一次坐在牛背上,摇摇晃晃的,我和弟弟都有些害怕,但又很好奇,牛真的会听懂姑妈的话吗?会带我们到后山去吗?
  正值夏末,山上漫山遍野地长满了山稔树,大概是昨天晚上下了一场雨吧,紫红紫红的山稔子沾着水珠挂满了树枝。表哥交代过我们了,红色的山稔子还没有熟透,千万不要摘,只有紫红紫红的才是最甜的。这时,大水牛大声嗥了一声,意思是告诉我们到了。它前脚弯曲着地,慢慢地俯下身来,让我们顺利溜下牛身。我和弟弟在山稔树旁快乐地奔跑着,一看到熟透的紫山稔就大声叫喊着,不是我叫“弟弟快来”,就是弟弟在喊“姐姐快来”,边吃边摘,不一会,两人的嘴唇都被山稔子果汁染得紫红紫红的,像涂了一层厚厚的口红,便互相取笑起来,我说弟弟像女孩子,弟弟说我像妖精,我们采着、吃着、叫着、跑着,渐渐地跑到了山的深处,乐得忘乎所以。忽然,一阵长长的牛哞声让我和弟弟霎时立住脚,那声音如同不见了孩子的母亲在嘶声喊叫,饱含着焦虑以及一种无法形容的恐惧。天哪,是水牛在叫我们!我和弟弟急急地转身往回跑,远远地,我们就看见水牛伸长脖子在朝我们张望嗥叫,一看到我们回来,马上俯下身子,让我们爬到牛背上,还没有等我们坐稳,就撑起身子,稳稳地、急急地向回家的小路走去,仿佛害怕我们再次走远似的。“姐姐,这牛真的是好奇怪哦!”弟弟贴着我的耳边悄悄地说。
  从那以后,我和弟弟就深深地爱上了这头水牛,给牛起了一个名字叫“黑黑”。
  说起来有点令人难以置信。有一次晚上,姑妈去生产队开会很晚都没有回来,家里没钱点煤油灯,黑咕隆咚的,我和弟弟很害怕,便想起爸爸妈妈来,想着想着就抱在一起哭了起来。突然, 门“嘭嘭嘭”地响了几下,弟弟高兴地跳下床来说:姑妈回来了。谁知打开门一看,原来是黑黑在用蹄子踢门。一看见弟弟,黑黑就用尾巴轻轻地扫着弟弟的背后,仿佛在安慰我们不要害怕,继而慢慢地趴在地上。黑黑来了,整个房间一下子充实起来,不但没有了黑暗中的恐惧,还因为有了黑黑的粗重呼吸的气息而感到些许的温暖。大概是白天玩耍累了,我和弟弟竟然在地上依偎着黑黑睡着了。姑妈回家后看见黑黑陪我们睡觉,拍拍黑黑的头:“你也懂得疼这姐弟俩哦!真是一头好牛呀,我们没有白养你哦!”
  记得,那是一个彩霞满天的傍晚,姑妈很早就从田里回来了。她拿着一大把新鲜的禾草,丢在黑黑的面前,然后摸着牛的头说:快吃吧,吃得饱饱的,以后就没有机会喂你了。牛摇了摇头,親昵地用尾巴扫了扫姑妈的后背,长哞一声,便低头吃起草来。我听了姑妈的话,愣了一下,忙问:姑妈,为什么以后没有机会喂黑黑了?“唉,侬崽呀(当地人称孩子为侬崽),这黑牛老了,没有力气犁田了,可姑妈又没有钱买小牛,只好明天把它杀了,卖肉换钱去买回一头小牛。”
  我和弟弟惊呆了,紧紧地盯着黑黑,说不出一句话,黑黑终于听明白了姑妈的话,停止了嘴里的咀嚼,大大的眼睛像人一样茫然地望着姑妈,仿佛突然间遭受到极度的伤悲,慢慢地,眼睛红了起来,又慢慢地,大颗大颗的眼泪涌了出来,一串串地滴落在地面上。我和弟弟一下子大哭起来,我拉着姑妈的手说:“姑妈,不要杀黑黑,我叫我妈妈给你钱……”
  “你们的妈妈呀,比我们还穷呢,况且他们现在……”姑妈的眼睛也开始红了起来,径直走向厨房,说要煮饭了。
  我和弟弟见求姑妈没有用,就急忙跑到田里找表哥,要他劝说姑妈不要杀牛。表哥看着我们姐弟俩,许久才说:“现在把牛杀了,把小牛买回来,养上几个月,明年开春时就有牛耕田了……”话没有说完,表哥就低下头去锄地,再也不和我们说话了。
  “弟弟,我们走。”我一把拉起弟弟,去找小表弟。小表弟比我们小一点,是姑妈最疼的孩子,和我们一样经常和黑黑在一起玩。我们三个在厨房里拉着姑妈的衣角,不断央求姑妈不要杀黑黑,姑妈沉着脸,一直不说话,却不时地用袖口擦眼角。姑妈把饭做好了,叫我们吃饭,我们三个一起跑到牛栏里,任凭姑妈怎么叫喊,就是不肯吃饭。那时候,我们并不是有意识地用绝食来抗拒姑妈,只是感到有一种我们无法述说的悲伤弥漫着。
  我和弟弟一直陪着黑黑,轻轻地抚摸它,摸它的头,摸它的尾巴,陪它说话……黑黑不时发出一阵阵的叫声,这叫声在静静的村子夜空回响,凄凉而无奈,就是在那天晚上,10岁的我开始对死亡有了朦胧的理解,一种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恐惧。
  第二天一早,睡意蒙眬中听见有人在门外大声叫喊,我和弟弟一骨碌从床上跳起,跑到门外,只看见一个长相粗鲁的人手里提着一大块还淌着血的牛肉在门外站着,对从厨房里走出来的姑妈说:“这是你们家的牛肉。”“啊,黑黑……”我和弟弟都大叫一声用手捂住了眼睛。姑妈见状,急急地把那个宰牛人推出门外,轻轻地对他说:“我们不要牛肉了,你多给我们一点钱就可以了。”在农村的习俗里,谁家杀了猪牛都会留下一点肉自家吃的。宰牛人很奇怪地看了看姑妈,便掏出一些钱,然后把肉提走了。那天的早饭,我和弟弟依然没有吃,一家人都垂头丧气。姑妈对我们比以前更好了,但我们一直不愿意和她说话,她看见我们就常常叹气:“这两个侬崽呀……”
  过了几天,小牛买回来了,是一只小黄牛,蹦蹦跳跳的,活泼极了,但我和弟弟却不愿意接近它。一看到它,仿佛像是看见了被宰杀得血淋淋的黑黑,心里就会好痛好痛。也就是从那一刻开始,10岁的我,8岁的弟弟发誓:再也不吃牛肉了。
  直到现在,一看见牛,看见牛肉,我们就会想起黑黑,想起黑黑大滴大滴的眼泪……你说,我还有可能吃牛肉吗?
  责任编辑:青芒果
其他文献
大年除夕,按照我家的传统,饭前献饭是必不可少的程序,一边献饭一边烧纸,在桌上点上一对蜡烛。做好了饭菜,先把饭菜都摆好,杯子里面倒上酒,碗里盛上饭,筷子放在碗上,一边说:“请得到请不到的老祖人些,请你们来请饭了!”叨念着祖先们和过世亲人的名字,保佑一家人的安康和顺利。年轻人要跪下给老祖人和逝去的亲人磕头,算是最简单的祭祖仪式吧。  整个过程十分钟左右,献饭仪式完毕,再把筷子放下来,开始上桌吃饭。  
期刊
1978年10月,我接到了鄂西北一所师范院校中文高师班的录取通知书。于是,一只箱子,一卷铺盖,一张半价火车票,我就踏上了改变命运的求学之路。  在师范学院,老师上课基本上是照本宣科。我最感兴趣的课程是古典文学。全班四十五个同学,只有六个女生。年龄最小的不到十五岁,像我们二十岁左右的学生最多,年龄最大的是我们的班长三十二岁。因为老婆是本校77届的学生,实在是按捺不住寂寞,把两个孩子交给老人托管,追随
期刊
读过不少文学作品,想象牵手的内容应该是一个风姿绰约的少女或丰满貌美的少妇牵着风烛残年老母亲的手,在淅沥的细雨中打着花折伞,或在骄阳似火的烈日下打着一把亭亭的遮阳伞, 牵着年迈、步履蹒跚的母亲在路上风雨兼程。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惑之年的我牵着年过七旬母亲的手,在生产队里转了一大圈,颇有一番情愫,感慨颇多。  那是过年的日子,初八那天,下午我就要乘车回建三江了。母亲一大早起来,吃罢饺子拉着我的手说:“
期刊
我怀着朝圣的心态靠近都江堰。  登上长城的时候,没有这种心态;走进故宫的时候,没有这种心态;面对兵马俑的时候,同样没有这种心态。唯有面对都江堰,我真切感受到了这份虔诚。  一对父子,离去两千年之后依旧让无数后来人缅怀追忆;一个居于西南一隅的水利项目,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和景观之一。  我没有理由不虔诚。  都江堰是壮观的。  站在伏龙馆前,只见江水浩浩荡荡、汹涌澎湃,如脱缰野马,势不可挡,直到撞
期刊
前几日回老屋,居然发现老石磨不在堂屋里了,老石磨原来稳居的那个角落,空无一物。  我便问父亲:“我们家的那盘老石磨哪里去了?”  父亲说:“这么多年没有用,一直摆在堂屋里。上前年你外婆去世的时候,你幺舅家抬石磨去开路出煞,应该就在这房团房转哪个角落里摆着吧!”  幺舅家的房子就在老屋左近百余米。原来幺舅家在格子麻窝居住,虽离这里只有两华里,但那里交通不便,满山满坎的石旮旯,土地有骨无肉。后来建议幺
期刊
自从炮儿不幸中暑夭亡后,身边就剩下一条比尔了。每天它孤零零跟着我,一直很想再给它找个伴。在各种狗里,我最喜欢黑背。因为军犬里这种狗最多。它们以聪明、善战、勇敢和忠诚著称。我是个军品迷,对黑背情有独钟。  兵团战友蔡小珍知道我的想法后,就跟她的闺蜜礼女士说了。此女是个狗粉,花重金从俄国买了三条纯种高加索犬。她一出差就把狗寄放在昌平的俊鹏狗场,她受蔡小珍之托,跟老板说想替朋友要条小黑背,老板痛快答应。
期刊
那时候,这个坐落在灞渭三角洲上的小村不算太大,也就七八十户人家。  我比较特殊,从小体弱多病不说,就在刚满周岁时,母亲因积劳成疾而撒手人寰,任由嗷嗷待哺的我挤着眼睛、蹬着双腿、喊破喉咙地嚎哭,她再也不会亲吻我、嫌弃我再也不会为我换尿布擦屁股了……  我分贝很高的哭声自然强烈刺激着家人的耳膜,令人既忧烦,又怜惜,如何处置我成了家里的头发等大事,让我总喝糖水或盐水也不是长久之计。我二姨看到这情况,就想
期刊
晚秋时节,一个雨后的下午。五点刚过,库齐肯和孩子们整理完一切——她们准备第二天出发,转场迁往冬牧场。从昨天收拾家当开始,她的嘴就是紧抿着的。她时不时放下手中的东西,站到高一些的土堆上,把手搭在额头前,向着远处张望。她这么做了许多次,有三四十次了吧,好像。看起来,像是什么珍贵的东西遗漏在了那儿,或者有重要事情等着她去处理。这让孩子们感到不安。  这回张望之后,她松开身上的帆布花围裙,团了团,塞进一个
期刊
气温低的时候,感觉曾经温软的空气便僵硬了身子,变得如冰一样的硬,如冰一样的凉了。  脚下是雪,满眼是雪,心里也是雪,这洁白的世界让我惊诧。冰凉的雪花落在头发上,落在大衣上,它们从天际而来,就是为了告诉我冬天的消息吗?像终于寻找到了母亲的小鸟,雪花驻足在我温热的肩膀,又悄悄地融化,完成联络天地间的使命。于是加快了脚步,宁肯雪花落在地上,免得它消失。可是,雪花还是少不了被行人的脚步践踏。那么雪花落在哪
期刊
“小松未盈尺,心爱手自移。苍然涧底色,云湿烟霏霏。栽植我年晚,长成君性迟。如何过四十,种此数寸枝。”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对种了几十年的葱茏突兀的松树盆景的吟颂,也是对自己颠沛流离、广种薄收一生的感慨。关于盆景,从前于我除了感觉到造型奇特外,再没有旁的感受。尽管工作在中国盆景之乡,也有多次机会接触盆景,因为行色匆匆的缘故,从来没有听说过盆景的故事,由此对盆景这种生物只能是熟视无睹。这天,因为要组织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