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定位锥颅穿刺尿激酶溶解清除高血压性脑出血

来源 :健康之路(医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ffy040709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2-0043-01
  高血压性脑出血致死、致残率相当高,旨在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致残率的各种治疗手段在不断探索。我院于2012年2月至2014年12月采用在头CT定位下,用锥颅穿刺尿激酶溶解清除高血压性脑出血92例,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性58例,女性34例;38~ 50岁者14例,51~70岁者68,71歲以上10例;发病到手术时间在7小时内者31例,8~24小时者52例,24小时以上者9例,最长1例为8天。出血部位:壳核出血34例,混合型31例,丘脑出血15例,脑叶出血12例。术前计算血肿量;20~60毫升者72例,大于60毫升者61例,浅昏迷者7例,深昏迷出现一侧瞳孔散大脑痛者4例。
  1.2 手术方法 穿刺点以距血肿中心最近为原则,避开颅内重要血管走行部位。据头CT缩小比例系数确定穿刺深度。消毒,局麻。用骨锥锥颅,脑穿针穿刺。达计算深度后拔出针芯。用20ml注射器抽出血肿腔内液态血液或小的血凝块,负压不可过大。然后将日期产尿激酶6000U用5ml生理盐水注入血肿腔,拔出脑穿针。6~12小时后再按原锥颅部位用脑穿刺,抽出已溶解液化的血肿液。一般穿刺2~4次后复查头CT,待血肿残余量小于原来的1/4时则停止穿刺。
  1.3 治疗效果 本组死亡20例,其中术前意识清楚或朦胧状态者61例,死亡2例,死亡率3.3%。浅昏迷者16例,死亡3例,死亡率18.8%,中度昏迷者8例,死亡4例,死亡率50%。深昏迷、脑疝者11例,死亡10例,死亡率约90%,本组总死亡率为21.7%。存活的72例,住院2周至3个月不等,其术前的肢体瘫痪或语言障碍等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均有明显改善。达到生活自理者54人,3个月后恢复工作10人,需人护理者8人。
  2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死亡率可高达62~92%,外科开颅手术死亡率为8~51%。尽管开颅手术可降低死亡率、但开颅手术对患者损伤大,脑组织破坏加重,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常不满意[1]。用锥颅穿刺的方法治疗内囊出血,方法简便易行,对患者损伤小[2]。但因不能吸出血肿腔内的血凝块,只能在亚急性和慢性病人中应用。我们在此基础上采用血肿腔内注入尿激酶的办法,使血肿腔内血块溶解再抽出,解决了急性期脑出血凝血块不能清除的问题,可用于各期的脑出血患者。本组患者未经特殊选择,血肿量在20ml以上即用本法治疗,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相比,本法更注重神经功能的保留。从本组治疗结果可以看出术后在较短时间内能达到生活自理者比例相当高,这是开颅手术所不能比拟的。我们体会内侧型出血尤其是优势半球,用本法治疗对日后神经功恢复明显优于开颅术,后者对功能恢复不利。另外,高龄患者或合并有糖尿病,心、肾功能较差者对开颅手术耐受性差,可首选本法治疗。我们收治的病例中最大81岁,也收到了满意的效果。手术时机的选择:在一组开颅手术清了作脑出血资料中认为,早期手术清除血肿有利于神经功能复[3]。但也有学者认为在发病24小时内患者处于类休克状态,此时手术危险性太大。我们体会锥颅穿刺对患者脑组织损伤很小,无加重病情之忧。实践证明早期穿刺即使清除血肿的一少部分,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也会有明显的改善。这与其他作者采用超早期开颅血肿清除术获得较好的效果结论是一致的。早期穿刺清除部分血肿可使血肿腔内压力降低,对周围正常脑组织压迫减轻,使脑水肿范围减小,尤其是内侧型脑出血,清除部分血肿后能减轻对中线结构的压迫,对改善意识状态明显有益。从本组的死亡率来看,与之有关的重要因素是患者的意识状态和血肿量。术前深昏迷或已有一侧或双侧瞳孔散大患者,虽然穿刺抽出较多血肿液,死亡率仍高达90%以上,而血肿量大在于60ml者死亡率也明显增高。可能与脑组织原发损害害重或高颅压明显有关,本法不能在短时间内彻底解除高颅压症状,故对已民形成脑疝者以选择开颅手术为宜。如果适应症选择恰当,本手术效相当确切。复查头CT仍有部分血液残留者多是血肿腔较大,穿刺位置业在血肿中心所致。只要对周围正常脑组织压迫不重,患者症状有改善,更换部位反复穿刺并无必要,可待其自然吸收。由于选择的病例血肿量超过20ml,目标较大,徒手穿刺完全可代替立体定向仪。
  需注意的是此种方法是在盲视下操作,要求手术者必须熟息颅内各重要血管走行部位,避开硬脑膜中动脉及侧裂血管。一旦有继发出血迹象,应立即开颅行血肿清除术。
  参考文献:
  [1]袁明,谢万福.脑出血开颅手术与钻孔引流的疗效对比[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5,10(3):250-251.
  [2]郝学军,刘培霞.锥颅血肿穿刺抽吸引流15例临床应用体会[J]. 甘肃科技,2015,31(19):139-140.
  [3]游潮,蔡博文,易章超,等.小骨窗微创伤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J].四川医学, 2007,28(4):414-415.
其他文献
【摘要】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与脑梗死呈正相关,是导致患者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据研究显示,同型半胱氨酸(Hcy)与脑梗死关系密切,而补充叶酸、维生素B12能显著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近年来,随着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高危人群的筛选、病情监测、治疗和预后均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脑梗死;相关性;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4 【文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格列吡嗪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7月~2015年9月6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二甲双胍片治疗,观察组予以格列吡嗪联合阿卡波糖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糖、胰岛β细胞功能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及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2型糖尿病患者予以格列吡嗪联合阿卡波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和探讨雷贝拉唑三联疗法对Hp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为Hp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8月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共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9例患者采用雷贝拉唑三联疗法治疗,而对照组39例患者采用奥美拉唑三联疗法治疗,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Hp 根除率94.87
期刊
【摘要】目的:对第二产程胎心监护异常的处理及临床意义进行探讨。方法:将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分娩的584例经阴道试产进入第二产程的产妇按照胎心监护图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I类图形)277例,观察组(II、III类图形)307例,对比两组分娩方式、羊水粪染、脐带缠绕及分娩时限等资料。结果:观察组产妇第二产妇时限(36.9±10.4)min,对照组为(54.9±16.4)min
期刊
【摘要】目的:对内科住院患者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的调研;方法:选择2013年9月~2014年9月期间内科住院患者200例,进行抗菌药物应用的回顾性调研。结果:本组200例患者中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有136例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8%,医院感染率达到32%,主要运用的抗菌素有青霉素类、头孢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等抗菌素。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当前内科住 院患 者在抗菌药物用药情况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观察孟鲁斯特纳与舒利迭联合使用,在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时的效果及对患儿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于2014年5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400例儿童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每组200人。对照组仅使用舒利迭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助使用孟鲁司特钠,两组均治疗15天,治疗前后记录比较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并比较治疗有效率。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
期刊
【摘要】IL-37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的抗炎细胞因子类型。IL-37可在多种炎症性疾病及免疫性疾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将IL-37及其在肝脏相关疾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关键词】IL-37;细胞因子;肝损伤;肝纤维化;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2-0015-02  IL-37(interleukin 37,IL-37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型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方法 挑选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所收治的56例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8例。两组都实施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执行静脉注射西地兰治疗法,观察组执行胺碘酮治疗法,对比两组疗效以及用药前后的心率变化情况。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9 %,观察组为92.9% ,差
期刊
【摘要】目的:对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应用血液透析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于2013年5月-2016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97例,并随机分为参照组(48例)和实验组(49例),对分别应用常规治疗和血液透析治疗的效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16.33% VS 37.50%],存活率明显高于参照组[16.33% VS 37.50%],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西帕依固龈液对牙龈炎的治疗效果。方法: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将我院口腔科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10例牙龈炎患者分为两组,即试验组(n=55)及对照组(n=55),分别应用西帕依固龈液及西吡氯铵含漱液,对比两组菌斑指数(PLI)、龈沟出血指数(SBI)、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1个月后,试验组PLI及SBI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西帕依固龈液治疗牙龈炎可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