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平淡淡也是真

来源 :铁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meizi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亲平静地离开了我们。此前三个小时,我还在与她闲谈,还在商量第二天去看病的事……
  所有知道母亲真实病情的人,对她的离去都有思想准备。只是母亲对病情的那种不以为然的平静,让人们以为她还能活一年两年,甚至更长久。
  从没见过母亲有什么大喜大怒大悲,也没见过她为什么事情而情绪激动。在她看来似乎一切都应随其自然,无论是涉及个人的级别职务、工资待遇,还是身患乳癌危及生命;无论是“文革”中受到冲击迫害,还是落实干部政策时遇到种种不公,她都能够平静坦然地面对,把这些关乎个人及家庭利益,甚至危及生命的事情都看得那么“无足轻重”。或许,这就是一个共产党人的襟怀,一个共产党人的修养,一个为实现崇高理想而矢志不移的革命者所具备的素质。
  和许多老一代革命者一样,母亲也有着曲折复杂的经历、光荣的革命业绩。虽然她和父亲都是中央机关的高级干部,却始终视自己为机关里的普通职员,从来不在我们面前讲自己的地位和工作情况,炫耀过去的辉煌。尽管我毕业于干部子女云集的中央直属机关子弟小学——育英学校,在北京八中上学时对“红色接班人”的影响开始有所感悟,但即便是在“文革”闹“血统论”之时,和机关里的许多孩子一样,也从没有因为自己是干部子弟就觉得比别人了不起,更谈不上优越感。
  长期以来,我都想不出母亲有什么“特殊”之处,能记起来的,全是当年那一代做父母的对子女几乎一致的要求:
  “要做一个思想进步的好孩子”——育英学校是寄宿制,每个周六下午放假回家,桌子上已放好了《中国少年报》《新少年报》和《儿童时代》等报刊,上面圈好的内容是要求我必须看的。当然,报刊旁还会放有一些糖果点心。
  “要做一个热爱劳动的好孩子”——家里清洁整理杂物柜成了我的固定工作,而帮着大人打扫卫生、倒垃圾、卖“破烂”,甚至打扫公用楼道,也都一一给我安排好了。
  “要做一个懂得勤俭节约的好孩子”——从吃饭不许掉米粒到自己刷碗筷,每周只给两元午餐费,“节约归己”……我从小在母亲那里受到的就是如此实际的教育。
  母亲从来不肯走关系,求人为子女办事。儿子上哪所中学,去多远的地方工作,她似乎都觉得无所谓。我当兵复员后为解决两地分居问题需要调工作,父母从没像有些家长那样操着心“走后门”,而是“听之任之”。不过,母亲终于还是为我求了一次人。看到身怀六甲的儿媳妇为儿子调动工作四处奔波,看到当了爸爸的儿子仍处于没有工作的困境中,她终于动了侧隐之心,委托邻居将儿子介绍到刚建立不久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工作。母亲,儿子难为您了。
  人生最大的考验莫过于生死,而母亲一生中几经出生入死,都能以冷静、坦然、乐观的态度对待,从而一次次转危为安,化险为夷。“文革”中她受到冲击迫害,但始终相信总有一天会真相大白,党和人民会为她恢复名誉,她在给我的信中几次提到“要相信党,相信群众”。身处逆境中的人能有这样坚定的信念是何等的坚强啊!
  母亲前些年因严重的骨质酥松症造成了生活中很大的不便,并引发了一系列病变的恶性循环。一生不愿给别人添麻烦的她看着老伴为侍候自己劳累得精疲力竭,看着儿子媳妇为抢救自己而紧张万分、费尽心力,她曾恳切地表示“不如不救,何必给大家添那么些麻烦……”这就是母亲的本色,一辈子为党为革命奉献,临终还在为亲人和子女着想。
  我的母亲就是这样的一位革命者:在与日本法西斯恶魔斗争的危难时期,她以自己的满腔热忱投身其中,出生入死,激扬文字,宣传真理,鞭挞腐朽,描绘胜利的篇章鼓舞民众;在和平时期,她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在普通的家庭中则是一位好干部,一位好母亲。
  平凡蕴育着伟大,我的母亲正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人。
  (责任编辑 李赞庭)
  链接:黄薇,出生于福建龙岩,“七七事变”爆发后,正在日本明治大学学习的她回国参战,后赴南洋宣传抗战。徐州会战期间,她作为新加坡《星洲日报》特派记者亲临前线,在参加采访的战地记者团中,她是唯一的女性,又是最高产的记者。从前线归来,她又随世界学联代表团赴延安参观访问。这期间,毛泽东主席多次同她交谈。之后,黄薇奔赴华北敌后,三个多月足迹遍及40多个县,采访了聂荣臻、贺龙、萧克、左权、舒同、李达等众多八路军将领和地方政权负责人,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抗日英雄模范等等。她的百余篇敌后通讯,在《星洲日报》《星洲晚报》连载六个多月,在海外读者中引起轰动,不少爱国侨胞当年就是读了黄薇的那些文章回国参加抗战的。1947年10月,黄薇出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第一任总编辑(社长是乔冠华)。新中国成立后,她长期在中央机关工作。
其他文献
“这些年的不容易,我怎能告诉你,有过多少叹息,也有多少挺立,长夜的那串泪滴,我怎能留给你,有过多少憔悴,也有多少美丽,真正的男儿,你选择了军旅,痴心的女儿,我才苦苦相依,世上有那样多的人,离不开你,我骄傲,我是军人的妻……”军人夫妻不管近在咫尺还是远在天涯,都难得相见。中秋月圆之时,伴着清冷的月光,思念爱人的泪水长流,电话里报的却是家中最平安的消息,这就是含辛茹苦操持家务、带大孩子、照顾老人的军人
期刊
本刊讯 由江苏宏鑫路桥建设有限公司投资、铁军杂志社有限公司影视中心摄制的四集电视纪录片《家在远方》,2013年在全国7家电视台播出。该纪录片荣获2013年度江苏电视金凤凰奖二等奖(江苏电视金凤凰奖前身为江苏省优秀电视文艺奖,是江苏省重要的电视文艺综合性大奖)。2013年11月,《家在远方》又在第12届四川电视节上荣获“金熊猫”国际纪录片评选社会类入围奖(四川电视节是中国内陆地区最大的国际电视交流活
期刊
本刊讯 2014年1月10日,是进入三九寒天的第二天,南京市鼓楼区爱心助学协会内却是春意浓浓。铁军杂志社有限公司积极响应江苏省全民阅读活动领导小组在全省组织实施的“全民阅读手拉手·春风行动”,向爱心助学协会捐赠期刊1000多册、书包文具20套,并送上了新年最真挚的祝福。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铁军杂志社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清葆,将书包文具送到爱心助学协会帮扶的十几位孩子手上,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健康成长
期刊
2013年12月27日下午,新四军老战士管伯益次子管家龙,代表哥哥管家雄(新四军战士)、姐姐管家凤,向家乡滨海县天赐场红色文化纪念馆捐赠了一件父亲生前缴获并珍藏的日军军用毛毯。毛毯见证了日本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杨东红、陈曙光)
期刊
我一直想写写吕晓晴,她是新四军文艺兵,曾在著名的抗敌剧团工作。不料吕晓晴说自己在抗敌剧团时间不长,并没有多少贡献,因此婉拒了笔者。回头搜寻关于吕晓晴的资料,这才发现她竟然是吕惠生的长女。吕惠生是皖中抗日根据地的行署主任,著名的革命烈士,对皖中抗日根据地的建设贡献卓著。我早就想写一点关于吕惠生烈士的文字,现在获悉烈士后人,喜出望外。于是再次拨通了吕晓晴老大姐的电话,这次吕大姐接受了我的造访。  勤学
期刊
北京上海新四军后代  到镇江市茅山革命老区寻根  2013年11月2日上午,上海新四军四师分会拂晓剧团与北京新四军研究会所属的二师抗敌艺术团共同组成的寻根团,奔赴昔日新四军茅山抗日根据地,寻找父辈的足迹,感受峥嵘岁月,追寻一段厚重的历史,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 (周再兴)  南通新四军研究会给十总中学赠书  在纪念苏中四分区反清乡斗争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南通市新四军研究会和通州区分会给通州区十总中
期刊
人物介绍:  陈乐扬,1924年生,杭州人。1940年8月参加新四军。历任新四军十六旅四十七团侦察参谋、作战参谋,二一○团参谋长,炮兵三五○团参谋长、团长,西藏那曲军分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山南军分区副司令员,江苏盐城军分区、南京警备区副司令员,扬州军分区司令员,南京警备区司令员。参加过苏中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等战役战斗。1983年离休。  1940年,我从上海来到苏南常熟地区参加革命。开始做了
期刊
革命老区阜宁,地处江苏沿海中部,县域面积1439平方公里,人口109万。过去,阜宁由于沿海不临海、区位劣势明显、资源禀赋不足等原因,生产生活相对比较落后,部分老百姓还生活在贫困之中。  近几年来,阜宁老区紧紧围绕“奋战四年全面达小康,争先苏北跃进前八强”的奋斗目标,大力弘扬艰苦创业、负重奋进、团结拼搏、跨越争先的新时期阜宁精神,创造了一个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黄金期。2012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
期刊
程仲梅,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从地下工作撤出到新四军中打游击,经中原突围到达晋冀鲁豫地区,后随刘邓大军南下,从湖北到东北、华东,她一生工作了几十个岗位,把闪光的足迹印遍了半个中国,留下了许多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  “吃饭唱”  程仲梅出生于1922年1月,沔阳杜家窑乡纳河岸边,其父程书林是杜窑一带的有名塾师。她是家中独女,父母的掌上明珠。从1927年起,贺龙同志率红军三进沔阳城,红色火种迅速燎原,
期刊
2014年2月5日,农历甲午年正月初六,是粟裕大将逝世30周年纪念日。  早上8时刚过,人们就带着鲜花、带着深深的怀念之情,陆续来到粟裕生前居住的雨儿胡同。他们中间,有粟裕的老部下、身边工作人员以及老战友后代,有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一师分会工作班子成员和浙东分会负责人,还有从粟裕家乡湖南赶来的同志和新闻媒体的同志。特别令人感动的是,新四军老战士恽前程、林平、唐炎、鞠开、姚慕征、章立人、顾理昌、盛林、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