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一体化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以来,沪苏浙皖一市三省聚焦公共服务一体化,持续共同发力,精描细绘民生幸福“一张图”,在共享互惠便民中,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同城化”的生活新模式逐步成为现实。
“同城待遇”让居民生活更方便
沪苏浙皖一市三省通过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实现民生共促共享,居民“同城待遇”模式看得见、获得到。
共通优质现代教育资源。长三角区域依托城市優质教育资源,加强学校跨省牵手合作和加大教师交流机制。推动长三角高校联合培养和学分互认,深化高校全面合作,利用“互联网+教育”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覆盖范围。安徽省滁州市第四小学和南京市夫子庙小学合作办学,借鉴南京先进的教育模式和管理方式,形成“天雁少年”学校文化品牌。嘉善与上海合作办学,正在建设示范区最有特色的九年一贯制“未来学校”。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联合浙江师范大学、苏州科技大学、安徽工程大学等8所G60沿线高校,成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协同创新联盟”,构建长三角应用型高校协同发展新模式。上海青浦的物流专业、江苏吴江的工业机器人、浙江嘉善的机电技术等优势职业教育专业加强联合,在三地设立同等标准同时招生。越来越多的跨区域教育合作,让长三角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义务教育、特色专业艺术教育、优势职业教育,以及越来越好的高等教育。
共享高品质医疗健康资源。当前长三角地区医疗资源配置越来越优化,大中城市高端优质医疗资源通过合作办院、设立分院、组建医联体等形式覆盖范围逐步扩大。与此同时,“互联网+医疗”实现远程医疗,让居民就医不跨省;数据打通实现医保互通,让百姓报销结算更便利。嘉善县第一人民医院与上海市儿童医院专家通过互联网实现远程会诊,“云诊疗”让患者家门口就可以享受专家问诊。吴中区光福人民医院相继与上海十院、江苏省人民医院牵手合作,泌尿外科分中心、省消化内镜孵化基地等特色医疗项目逐步展开,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资源,得到了真正的实惠。当前,41个长三角城市,3500余家医疗机构医保全部实现“一卡通”,在区域内,家门口就能挂到大中城市高端医院的专家号已经实现。不断提升的异地刷卡便利结算,不断扩大的医院间交流合作,不断完善的“互联网+医疗”模式,持续改善着长三角居民的就医体验和就医质量。
共建基本公共服务平台。今年5月,一市三省正式开通长三角“一网通办”,依托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在更高标准、更高水平上推进长三角“一网通办”向纵深发展,让区域内企业群众切实共享区域一体化红利。目前,企业跨省迁移实现“一日办结”,跨省户口迁移实现网上办理,符合购房条件的市民在长三角地区内正常购房可以使用异地缴存的住房公积金,长三角居民将享受到更优质便捷的住房公积金服务。8月28日,一市三省召开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视频会议,明确加快突破“跨省通办”的数据堵点,年内将在区域内推出电子亮证、企业内档查询等89个事项,并审议了《长三角地区电子证照互认应用合作共识》草案,推动更多电子证照在长三角地区互认共享,长三角企业群众将越来越便捷地享受更多无差别的跨省政务服务。
“轨道上的长三角”让百姓生活更有品质
交通基础设施是长三角互联互通的硬件基础,到2025年,“轨道上的长三角”将基本建成,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成将大大便利长三角居民的工作和生活。
一小时通勤圈逐步建立。自2020年4月《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执行以来,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全面提速。7月,沪苏通铁路的通车为苏中、苏北地区人民带来巨大便利。未来,随着北沿江高铁、沪苏通铁路二期、南沿江铁路项目和城际、市域市郊铁路建设的推进,上海大都市圈以及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都市圈内将形成“1—2小时交通圈”,“宁镇扬”可形成半小时通勤圈,长三角区域“同城效应”“双城效益”逐步显现,居民在上海、南京上班,可以选择在房价更低的其他长三角城市居住,早晨从江苏、浙江的家出发,9点前就能在上海的办公室工作,既可以拥有国际化的工作平台,又可以享有成本更低的品质生活。
一卡通交通圈持续推进。除了铁路,区域公路的通达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助力“轨道上的长三角”早日实现。连接上海嘉定区和江苏太仓市的城北路改变原有绕行状况,通行的时间由半个小时缩短到5分钟。上海东航路通车后不仅能加强上海市与江苏省的联系,而且能分散G50沪渝高速公路、沪青平公路的交通运输压力。随着一市三省公路的互联互通,公交服务一体化逐步展开,在未来,居民只需一张卡,既可以坐着公交畅行长三角,也可以坐遍长三角的公交。同时,随着长三角省际公路无收费站的实现,区域内驾车也更加便利,速度也将大大提高。
一体化文旅圈探索前行。交通的高速现代化极大促进了长三角文化和旅游资源的互惠互享,逐步实现一体化发展。居民只需要一张卡,就可以在长三角区域的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和群众文化场馆实现跨省阅读;今年9月,长三角一体化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联盟成立,携手推进长三角农文旅大融合,推动区域旅游市场和服务一体化发展。未来,长三角精品旅游线路联合高铁,推出“高铁+景区门票”“高铁+酒店”等快捷旅游线路和产品,以及“畅游长三角”“惠民一卡通”等产品,一体化文旅圈的形成将促使长三角旅游品质大幅提升,游客在长三角的旅游体验感将越来越好。
“美丽长三角”让人居环境更舒适
良好的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对于老百姓来说,绿水青山就是美丽,蓝天白云才是幸福,鸟语花香才能健康长寿。桑土宜宜,水波泱泱。长江三角洲地区河湖相通、山水相连,一市三省同守一片天、共饮一江水,在生态保护上,已经达成守绿、护绿共识,污染违建逐步消失,鸟语花香悄然而至,城市乡村焕然一新。“美丽长三角”渐行渐近,人居环境越来越好。
天空越来越蓝。一市三省深化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会商,开展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预警保障,统一重污染天气预警标准。湖州针对木业、化纤等14个重点行业列出有机物排放、扬尘控制等11个方面的指标,划定领导干部问责情形。如今,太湖之畔又见天朗气清。2019年,湖州空气优良率达76.7%,成为环太湖地区天最蓝的城市。随着长三角共同治理,空气质量逐步改善,区域内41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相比2015年下降19%。空气改善后,居民能在更多的日子里享有蓝天白云,生活品质大幅提升。
河流越来越清。一市三省联合治理跨界水体,共同推进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实施长江、京杭大运河、太湖、太浦河、淀山湖等重点跨界水体,上下游联防联动联治。太浦河是接连青浦、吴江、嘉善三地,沟通太湖和黄浦江的重要纽带。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生态共保联治的推进,太浦河治理突破三地行政壁垒,实现信息互通共享、人员联合执法。垃圾偷倒、水葫芦淤塞河道等问题,不到两天就能处理,一改以往需要跨省协调、层层申报,耗费时间长、问题解决难的情况。随着三地合作的深入,这里将建设元荡美丽乡村群,未来还将建设总长23公里、充满鸟语花香的生态休闲廊道,可以举行马拉松赛、自行车赛,两岸的百姓可以在这里休散步闲,在碧波荡漾中感受绿色新生活。
山川越来越绿。一市三省共同加强森林、湿地保护,建设沿江沿海防护林体系,开展丘陵岗地植被恢复,同时加强净土、清废联合治理攻坚,开展固废联动监管执法,查处非法转移、倾倒、处置等违法行为。安徽十五里河千亩红杉林湿地修复、巢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植被修复等工程逐步展开,滨湖国家森林公园新增林区面积3000余亩;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等生态工程稳步推进;浙皖谋划跨省共建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形成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随着长三角地区生态治理的展开,山川越来越绿,生态底色越来越亮,优美生态环境将持续造福于民。
(作者单位:江苏省政府研究室)
责任编辑:段培华
“同城待遇”让居民生活更方便
沪苏浙皖一市三省通过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实现民生共促共享,居民“同城待遇”模式看得见、获得到。
共通优质现代教育资源。长三角区域依托城市優质教育资源,加强学校跨省牵手合作和加大教师交流机制。推动长三角高校联合培养和学分互认,深化高校全面合作,利用“互联网+教育”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覆盖范围。安徽省滁州市第四小学和南京市夫子庙小学合作办学,借鉴南京先进的教育模式和管理方式,形成“天雁少年”学校文化品牌。嘉善与上海合作办学,正在建设示范区最有特色的九年一贯制“未来学校”。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联合浙江师范大学、苏州科技大学、安徽工程大学等8所G60沿线高校,成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协同创新联盟”,构建长三角应用型高校协同发展新模式。上海青浦的物流专业、江苏吴江的工业机器人、浙江嘉善的机电技术等优势职业教育专业加强联合,在三地设立同等标准同时招生。越来越多的跨区域教育合作,让长三角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义务教育、特色专业艺术教育、优势职业教育,以及越来越好的高等教育。
共享高品质医疗健康资源。当前长三角地区医疗资源配置越来越优化,大中城市高端优质医疗资源通过合作办院、设立分院、组建医联体等形式覆盖范围逐步扩大。与此同时,“互联网+医疗”实现远程医疗,让居民就医不跨省;数据打通实现医保互通,让百姓报销结算更便利。嘉善县第一人民医院与上海市儿童医院专家通过互联网实现远程会诊,“云诊疗”让患者家门口就可以享受专家问诊。吴中区光福人民医院相继与上海十院、江苏省人民医院牵手合作,泌尿外科分中心、省消化内镜孵化基地等特色医疗项目逐步展开,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资源,得到了真正的实惠。当前,41个长三角城市,3500余家医疗机构医保全部实现“一卡通”,在区域内,家门口就能挂到大中城市高端医院的专家号已经实现。不断提升的异地刷卡便利结算,不断扩大的医院间交流合作,不断完善的“互联网+医疗”模式,持续改善着长三角居民的就医体验和就医质量。
共建基本公共服务平台。今年5月,一市三省正式开通长三角“一网通办”,依托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在更高标准、更高水平上推进长三角“一网通办”向纵深发展,让区域内企业群众切实共享区域一体化红利。目前,企业跨省迁移实现“一日办结”,跨省户口迁移实现网上办理,符合购房条件的市民在长三角地区内正常购房可以使用异地缴存的住房公积金,长三角居民将享受到更优质便捷的住房公积金服务。8月28日,一市三省召开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视频会议,明确加快突破“跨省通办”的数据堵点,年内将在区域内推出电子亮证、企业内档查询等89个事项,并审议了《长三角地区电子证照互认应用合作共识》草案,推动更多电子证照在长三角地区互认共享,长三角企业群众将越来越便捷地享受更多无差别的跨省政务服务。
“轨道上的长三角”让百姓生活更有品质
交通基础设施是长三角互联互通的硬件基础,到2025年,“轨道上的长三角”将基本建成,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成将大大便利长三角居民的工作和生活。
一小时通勤圈逐步建立。自2020年4月《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执行以来,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全面提速。7月,沪苏通铁路的通车为苏中、苏北地区人民带来巨大便利。未来,随着北沿江高铁、沪苏通铁路二期、南沿江铁路项目和城际、市域市郊铁路建设的推进,上海大都市圈以及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都市圈内将形成“1—2小时交通圈”,“宁镇扬”可形成半小时通勤圈,长三角区域“同城效应”“双城效益”逐步显现,居民在上海、南京上班,可以选择在房价更低的其他长三角城市居住,早晨从江苏、浙江的家出发,9点前就能在上海的办公室工作,既可以拥有国际化的工作平台,又可以享有成本更低的品质生活。
一卡通交通圈持续推进。除了铁路,区域公路的通达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助力“轨道上的长三角”早日实现。连接上海嘉定区和江苏太仓市的城北路改变原有绕行状况,通行的时间由半个小时缩短到5分钟。上海东航路通车后不仅能加强上海市与江苏省的联系,而且能分散G50沪渝高速公路、沪青平公路的交通运输压力。随着一市三省公路的互联互通,公交服务一体化逐步展开,在未来,居民只需一张卡,既可以坐着公交畅行长三角,也可以坐遍长三角的公交。同时,随着长三角省际公路无收费站的实现,区域内驾车也更加便利,速度也将大大提高。
一体化文旅圈探索前行。交通的高速现代化极大促进了长三角文化和旅游资源的互惠互享,逐步实现一体化发展。居民只需要一张卡,就可以在长三角区域的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和群众文化场馆实现跨省阅读;今年9月,长三角一体化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联盟成立,携手推进长三角农文旅大融合,推动区域旅游市场和服务一体化发展。未来,长三角精品旅游线路联合高铁,推出“高铁+景区门票”“高铁+酒店”等快捷旅游线路和产品,以及“畅游长三角”“惠民一卡通”等产品,一体化文旅圈的形成将促使长三角旅游品质大幅提升,游客在长三角的旅游体验感将越来越好。
“美丽长三角”让人居环境更舒适
良好的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对于老百姓来说,绿水青山就是美丽,蓝天白云才是幸福,鸟语花香才能健康长寿。桑土宜宜,水波泱泱。长江三角洲地区河湖相通、山水相连,一市三省同守一片天、共饮一江水,在生态保护上,已经达成守绿、护绿共识,污染违建逐步消失,鸟语花香悄然而至,城市乡村焕然一新。“美丽长三角”渐行渐近,人居环境越来越好。
天空越来越蓝。一市三省深化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会商,开展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预警保障,统一重污染天气预警标准。湖州针对木业、化纤等14个重点行业列出有机物排放、扬尘控制等11个方面的指标,划定领导干部问责情形。如今,太湖之畔又见天朗气清。2019年,湖州空气优良率达76.7%,成为环太湖地区天最蓝的城市。随着长三角共同治理,空气质量逐步改善,区域内41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相比2015年下降19%。空气改善后,居民能在更多的日子里享有蓝天白云,生活品质大幅提升。
河流越来越清。一市三省联合治理跨界水体,共同推进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实施长江、京杭大运河、太湖、太浦河、淀山湖等重点跨界水体,上下游联防联动联治。太浦河是接连青浦、吴江、嘉善三地,沟通太湖和黄浦江的重要纽带。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生态共保联治的推进,太浦河治理突破三地行政壁垒,实现信息互通共享、人员联合执法。垃圾偷倒、水葫芦淤塞河道等问题,不到两天就能处理,一改以往需要跨省协调、层层申报,耗费时间长、问题解决难的情况。随着三地合作的深入,这里将建设元荡美丽乡村群,未来还将建设总长23公里、充满鸟语花香的生态休闲廊道,可以举行马拉松赛、自行车赛,两岸的百姓可以在这里休散步闲,在碧波荡漾中感受绿色新生活。
山川越来越绿。一市三省共同加强森林、湿地保护,建设沿江沿海防护林体系,开展丘陵岗地植被恢复,同时加强净土、清废联合治理攻坚,开展固废联动监管执法,查处非法转移、倾倒、处置等违法行为。安徽十五里河千亩红杉林湿地修复、巢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植被修复等工程逐步展开,滨湖国家森林公园新增林区面积3000余亩;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等生态工程稳步推进;浙皖谋划跨省共建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形成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随着长三角地区生态治理的展开,山川越来越绿,生态底色越来越亮,优美生态环境将持续造福于民。
(作者单位:江苏省政府研究室)
责任编辑:段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