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心参与公共及社区服务,表现傑出,
促进乡郊地区的社会团结,贡献良多。
情繫民生,无私奉献。
成汉强先生表裏如一,
受到民众的好评与讚扬。
以理服人
坑口地属香港新界,位於西贡区将军澳坑口鸭仔山旁的寓安里,为坑口乡事委员会属下乡村之一,1989年香港政府发展将军澳新市镇,並展开填海工程,以致该区重新规划,坑口村逐被迁至填海区上的寓安里现址重建。因此,该村现为新址。经历多年沧海桑田的变迁,成汉强先生的贡献也是随之增加着。
“能夠服务村民、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的时候,我很高兴,很欣慰。”虽说是轻鬆的概括,成汉强先生此刻也是笑意盈盈,但坑口发展过程中的服务工作並不轻鬆。
就如建设将军澳的时候,供电部门要给飞鹅山安装电缆,按计划电缆是要经过坑口区的其中两座村,可是因为当时沟通工作未能完善,村民並不知道该计划。导致工程动工後,不少村民来到乡事委员会投诉、发泄心中不满。传媒也接连不断报道此事。
接到投诉,要跟同事开会商讨对策,联络相关电力公司、就如何改变安装电缆的计划展开工作等事就已经令人手忙脚乱;加上村民的投诉和发泄、媒体的採访和报道,成汉强先生已是压力倍增。
仔细分析,其中矛盾多由误会引起,若是耐心跟村民解释、分析情理,相信事情能得到缓和。於是,成汉强先生开始不辞劳苦奔走於有关部门和村民之间,既为村民陈述观点、爭取权益;又四处宣传安装电缆的计划、清晰明了讲述该计划的利与弊,日复一日的以道理打动村民。当电力公司对计划作出改动,崭新的电缆在村民的支持中架设於合适的位置,成汉强先生的努力终於让事情得到了妥善的处理。
坑口的居住环境不断改善,是不少人付出心血凝聚之结果:“这里以前的环境很糟,没有水泥路、没有道路照明设施,晚上行路,四周漆黑,人们居住的房子也很残旧。”多年来,成汉强先生孜孜不倦为民请命,向政府爭取,改善环境:“照明、路面逐步完善,让大家的居住环境得到改善。”
坑口区因为一些部门的办事方式、以及手续繁复,曾经造成积压几百宗小型屋宇申请个案,成汉强先生不仅勇於指出问题所在,更在工作人数极少的情况下,从忙碌的工作抽身,发现新的问题所在:他指出,丁屋要留出消防通道,更是申请的一个关卡,但是居民难以实现多数建於私家地的消防通道——而没有消防通道,有关部门无法循规批出申请。另外,职员人数少之又少、难以全面着手处理乡务,因此他经常奔走呼籲,希望集思广益,解决房屋问题。
“多跟居民沟通,如果他们不理解我们的工作、产生意见,要进行多次交谈,用道理说服他们。”社会工作者都会用有效而实用的方法,用心沟通,以理服人便是其中之一:“交谈过後,许多人都能理解我们的工作、接受我们的理念,因为有时候帮助我们也是帮助他们,大家共同开心就好。如果帮不到他们,他们能理解我们的难处也好。”
除了沟通,成汉强先生也经常致力於举行各种活动,带给居民欢声笑语。当地居民大多以外出务工为主,只有老人留在村内颐养天年——在居民並不多的坑口地区,老年人的增多就意味着当地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因此成汉强先生十分注重这一问题,通过与区议会的合作,每年为长者举行节日群宴,用60到90桌佳肴招待六百多位长者。而逢年过节举行的活动上,成汉强先生会把礼物转增给当地居民。
为民服务的道路,成汉强先生不断取得成就,这些成就又开始不断鼓励他为民服务,渐渐形成了一个关於贡献的良性循环。未来,成汉强先生的这条道路将继续延伸,他凖备配合有关部门重新规划一下当地浪费、荒芜的土地,让村民能使用更多的空间。
与乡共荣
成汉强先生出生於坑口、也成长於坑口,他对这里的感情浓厚而特殊。由於坑口的地理位置,成汉强先生接触当地之外的机会也是在成年之後:“1967年,我18岁,从我的长辈那里知道祖国和世界的事情。”思想发生变化的同时,他也形成了为民服务的意识。
作为家中长子,其後是三个妹妹,成汉强先生当家的意识较强,他从开货车谋生开始,到1982年9月与朋友在西贡经营酒楼,人生平平稳稳的发展着。但为民服务的热情,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淡化,而是越来越强烈。於是,1979年,他担任孟公屋村村代表,开始为民服务,直到今天。
全心投入服务工作,消耗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多,成汉强先生越来越感到同时经营生意和为民服务是难以两全其美。思前虑後,他艰难地下了退出生意的决定。恰好当时碰上1997年的金融风暴,不少食肆经营亏本,成汉强先生棄商从服务,大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之感。
“说不上服务工作对自己有什麽吸引力,但我十多岁的时候就开始觉得一个人是要站出来帮助别人,所以就参加服务居民。”可能因此纯粹而简明的理由,成汉强先生更是心明如镜,懂得工作以理为先。他常为有关部门和居民简明扼要分析各种道理,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即使其太太,也受此感染:“我太太对我的工作是支持,她也是做妇女工作的。”
根据当地村民的记述,立於17世纪末的坑口村为将军澳最早有居民定居的村落,原址位於现将军澳医院一带之位置。居民沿海聚居,多以渔农为业。坑口村搬迁新址後,並建设整个将军澳新市镇唯一可供新界的士驶入的坑口地铁站。从几百年的旧址搬迁到新的位置,岁月的变迁中,既是一种继承,也是一种变更。
今日,坑口共有居民约七八万人,但原住民只有三四万,其餘皆是当地多年的发展中,变迁而来的移民。上世纪八十年代坑口随将军澳开始发展,日新月異的变化,令成汉强先生感慨万千:“将军澳以前是海,现在到处是高楼大厦。”
成汉强先生所在的坑口乡事委员会管理当地十八座乡村,也是随之起着越来越喜人的变化。在这十八条村里,有十六座为客家人聚集的社区。作为客家人中的一员,成汉强先生对於自己的姓氏也觉得自豪:
“我们村在孟公屋村有五姓:成、俞、陈、洪、刘,共1500、1600人左右,而成姓又是其中最大的姓——也是孟公屋村里最久的姓。”成氏的历史源远流长,为周文王的儿子成伯的後裔,成强汉先生为此引以为豪,他先後代表当地,出席马来西亚成氏宗亲会、世界成氏恳亲联谊大会暨成氏书画展等姓氏盛会,活跃於服务之外的领域。
俗话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道理让成汉强先生多年服务的工作化解迎面而来的难题、使得各方互惠。他表示,因为2015年自己将会退休,所以今日主要的工作除了服务居民外,还要物色接班人。新一任服务当地的继任者要具备怎样的能力呢?成汉强先生答道:“希望接班人在乡事委员会工作比较久,经验丰富,熟悉办事流程,但最起码有爱心,讲道理。”
促进乡郊地区的社会团结,贡献良多。
情繫民生,无私奉献。
成汉强先生表裏如一,
受到民众的好评与讚扬。
以理服人
坑口地属香港新界,位於西贡区将军澳坑口鸭仔山旁的寓安里,为坑口乡事委员会属下乡村之一,1989年香港政府发展将军澳新市镇,並展开填海工程,以致该区重新规划,坑口村逐被迁至填海区上的寓安里现址重建。因此,该村现为新址。经历多年沧海桑田的变迁,成汉强先生的贡献也是随之增加着。
“能夠服务村民、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的时候,我很高兴,很欣慰。”虽说是轻鬆的概括,成汉强先生此刻也是笑意盈盈,但坑口发展过程中的服务工作並不轻鬆。
就如建设将军澳的时候,供电部门要给飞鹅山安装电缆,按计划电缆是要经过坑口区的其中两座村,可是因为当时沟通工作未能完善,村民並不知道该计划。导致工程动工後,不少村民来到乡事委员会投诉、发泄心中不满。传媒也接连不断报道此事。
接到投诉,要跟同事开会商讨对策,联络相关电力公司、就如何改变安装电缆的计划展开工作等事就已经令人手忙脚乱;加上村民的投诉和发泄、媒体的採访和报道,成汉强先生已是压力倍增。
仔细分析,其中矛盾多由误会引起,若是耐心跟村民解释、分析情理,相信事情能得到缓和。於是,成汉强先生开始不辞劳苦奔走於有关部门和村民之间,既为村民陈述观点、爭取权益;又四处宣传安装电缆的计划、清晰明了讲述该计划的利与弊,日复一日的以道理打动村民。当电力公司对计划作出改动,崭新的电缆在村民的支持中架设於合适的位置,成汉强先生的努力终於让事情得到了妥善的处理。
坑口的居住环境不断改善,是不少人付出心血凝聚之结果:“这里以前的环境很糟,没有水泥路、没有道路照明设施,晚上行路,四周漆黑,人们居住的房子也很残旧。”多年来,成汉强先生孜孜不倦为民请命,向政府爭取,改善环境:“照明、路面逐步完善,让大家的居住环境得到改善。”
坑口区因为一些部门的办事方式、以及手续繁复,曾经造成积压几百宗小型屋宇申请个案,成汉强先生不仅勇於指出问题所在,更在工作人数极少的情况下,从忙碌的工作抽身,发现新的问题所在:他指出,丁屋要留出消防通道,更是申请的一个关卡,但是居民难以实现多数建於私家地的消防通道——而没有消防通道,有关部门无法循规批出申请。另外,职员人数少之又少、难以全面着手处理乡务,因此他经常奔走呼籲,希望集思广益,解决房屋问题。
“多跟居民沟通,如果他们不理解我们的工作、产生意见,要进行多次交谈,用道理说服他们。”社会工作者都会用有效而实用的方法,用心沟通,以理服人便是其中之一:“交谈过後,许多人都能理解我们的工作、接受我们的理念,因为有时候帮助我们也是帮助他们,大家共同开心就好。如果帮不到他们,他们能理解我们的难处也好。”
除了沟通,成汉强先生也经常致力於举行各种活动,带给居民欢声笑语。当地居民大多以外出务工为主,只有老人留在村内颐养天年——在居民並不多的坑口地区,老年人的增多就意味着当地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因此成汉强先生十分注重这一问题,通过与区议会的合作,每年为长者举行节日群宴,用60到90桌佳肴招待六百多位长者。而逢年过节举行的活动上,成汉强先生会把礼物转增给当地居民。
为民服务的道路,成汉强先生不断取得成就,这些成就又开始不断鼓励他为民服务,渐渐形成了一个关於贡献的良性循环。未来,成汉强先生的这条道路将继续延伸,他凖备配合有关部门重新规划一下当地浪费、荒芜的土地,让村民能使用更多的空间。
与乡共荣
成汉强先生出生於坑口、也成长於坑口,他对这里的感情浓厚而特殊。由於坑口的地理位置,成汉强先生接触当地之外的机会也是在成年之後:“1967年,我18岁,从我的长辈那里知道祖国和世界的事情。”思想发生变化的同时,他也形成了为民服务的意识。
作为家中长子,其後是三个妹妹,成汉强先生当家的意识较强,他从开货车谋生开始,到1982年9月与朋友在西贡经营酒楼,人生平平稳稳的发展着。但为民服务的热情,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淡化,而是越来越强烈。於是,1979年,他担任孟公屋村村代表,开始为民服务,直到今天。
全心投入服务工作,消耗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多,成汉强先生越来越感到同时经营生意和为民服务是难以两全其美。思前虑後,他艰难地下了退出生意的决定。恰好当时碰上1997年的金融风暴,不少食肆经营亏本,成汉强先生棄商从服务,大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之感。
“说不上服务工作对自己有什麽吸引力,但我十多岁的时候就开始觉得一个人是要站出来帮助别人,所以就参加服务居民。”可能因此纯粹而简明的理由,成汉强先生更是心明如镜,懂得工作以理为先。他常为有关部门和居民简明扼要分析各种道理,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即使其太太,也受此感染:“我太太对我的工作是支持,她也是做妇女工作的。”
根据当地村民的记述,立於17世纪末的坑口村为将军澳最早有居民定居的村落,原址位於现将军澳医院一带之位置。居民沿海聚居,多以渔农为业。坑口村搬迁新址後,並建设整个将军澳新市镇唯一可供新界的士驶入的坑口地铁站。从几百年的旧址搬迁到新的位置,岁月的变迁中,既是一种继承,也是一种变更。
今日,坑口共有居民约七八万人,但原住民只有三四万,其餘皆是当地多年的发展中,变迁而来的移民。上世纪八十年代坑口随将军澳开始发展,日新月異的变化,令成汉强先生感慨万千:“将军澳以前是海,现在到处是高楼大厦。”
成汉强先生所在的坑口乡事委员会管理当地十八座乡村,也是随之起着越来越喜人的变化。在这十八条村里,有十六座为客家人聚集的社区。作为客家人中的一员,成汉强先生对於自己的姓氏也觉得自豪:
“我们村在孟公屋村有五姓:成、俞、陈、洪、刘,共1500、1600人左右,而成姓又是其中最大的姓——也是孟公屋村里最久的姓。”成氏的历史源远流长,为周文王的儿子成伯的後裔,成强汉先生为此引以为豪,他先後代表当地,出席马来西亚成氏宗亲会、世界成氏恳亲联谊大会暨成氏书画展等姓氏盛会,活跃於服务之外的领域。
俗话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道理让成汉强先生多年服务的工作化解迎面而来的难题、使得各方互惠。他表示,因为2015年自己将会退休,所以今日主要的工作除了服务居民外,还要物色接班人。新一任服务当地的继任者要具备怎样的能力呢?成汉强先生答道:“希望接班人在乡事委员会工作比较久,经验丰富,熟悉办事流程,但最起码有爱心,讲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