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地域多功能性评价及其类型划分

来源 :小城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ku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以江苏省徐州市96个乡镇为研究单元,通过构建地域多功能的指标体系,研究乡村农业功能、经济功能、社会保障功能、休闲文化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的空间分异特征,识别各乡镇主导功能类型。结果表明:(1)农业功能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微山湖、骆马湖沿岸与睢宁南部;经济功能高值区多分布在工矿业发展较好、经济辐射较强的乡镇;社会保障功能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城区周边;休闲文化功能高值区主要沿大运河、大沙河分布;生态服务功能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微山湖西岸、京杭大运河与黄河故道沿岸。(2)全市地域类型组合多样,包括均衡发展型、单功能主导型、综合发展型3个大类,以及5个亚类,即农业主导型、经济主导型、社会保障主导型、休闲文化主导型、生态服务主导型,在揭示其空间分布的基础上,分析了各类型的地域特征,并针对性地提出乡镇未来发展策略。
  关键词:乡村地域;多功能;评价;类型划分;徐州市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11.013 中图分类号:K901.8
  文章编号:1009-1483(2019)11-0082-07 文献标识码:A
  Evaluation of Rural Areal Territorial Multifunctions and the Division of Types: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Cases of Towns in Xuzhou
  MAO Tianying, MA Xiaodong
  [Abstract] Taking 96 townships in Xuzhou as research unit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agricultural function, economic function, social security function, leisure culture function and ecological service function by constructing regional multi-functional index system, and identifies the dominant function types of each township. The results show: (1) The high-value areas with agricultural function are mainly distributed along the coast of Weishan Lake, Luoma Lake and southern Suining. High-value areas with economic function are mostly distributed in towns with better of industry and mining development and strong economic radiation. The high-value areas with social security function mainly concentrate on the periphery of urban areas. The high value area with leisure culture function mainly distribute along the Grand Canal and Dasha River. The high value areas of ecological service function mainly distribute on the West Bank of Weishan Lake, the 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al and the coast of the old Yellow River. (2) The city’s geographical types are diverse.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respectively, balanced development type, single-function dominant typ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type, and five sub-categories, respectively, agriculture dominant type, economy dominant type, social security dominant type, leisure culture dominant type and ecological service dominant type. On the basis of revealing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it analyzes the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type and propose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ownships.
  [Keywords]rural areal; multifunction; evaluation; types division; Xuzhou City
  引言
  鄉村是指城市以外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域空间[1],是由经济、社会和环境等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也是人类重要的生产、居住和环境空间[2]。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迈入后工业化社会和生态文明时代,乡村功能呈现多元化特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由此,探讨乡村地域功能多元化成为当前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乡村多元化的发展目标、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及多种多样的社会需求,使农村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并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3]。目前,对乡村多功能的探讨已经成为研究农村地域的热门话题。国外学者对于多功能乡村的土地利用状况[4]、乡村多功能的形成机制[5]研究较多。1998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农业多功能[6]的概念,随着欧洲和全球农业政策的变化,多功能性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乡村多功能逐渐成为研究重点。而后Geoff A Wilson认为研究乡村地域发展和变化的特征,要超出农业生产这一领域,并将乡村地域的转型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前生产主义、生产主义、后生产主义、多功能农业[7]。John Holmes认为乡村地域的发展在三种驱动力的推动下逐渐向多功能阶段过渡,并且从生产、消费和保护价值三个角度出发,确定了七种不同的乡村发展模式[5]。Geoff A Wilson经过系统分析总结出多功能发展理论不仅可以用于农业方面,在乡村转型发展中也同样适用,尤其在描述乡村地域的人口、产业、环境等方面,并认为乡村多功能发展理论在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具有可行性[8]。国内学者也针对乡村地域多功能性开展了大量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9-16],刘彦随等通过界定乡村地域的主导功能,构建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对乡村地域功能进行了分析,并对不同类型的乡村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建议[9]。李平星等[3]、谭雪兰等[10]、李智等[17]學者从不同尺度评价了乡村地域的经济发展、粮食生产、生态旅游、社会保障等功能,并对其地域功能的空间差异进行了研究。房艳刚等梳理了中国乡村发展的基本历程,认为实现乡村地域的多功能应当坚持一种超越“现代化”的发展范式[2]。总体来看,乡村多功能研究虽然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尺度上不断丰富,但乡村多功能评价及地域类型划分仍然是研究重点。基于此,本研究以镇域为研究单元,以徐州市为实证区域,通过构建乡村多功能评价模型,定量刻画农村地域的多功能属性及其地域类型特征,以期为制定更加精准的乡村区域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徐州市位于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辖5个市辖区、3个县、2个县级市,依据2017年行政区划,共有建制镇97个,其中包括30个中心镇、30个重点镇(见图1)。2018年全市土地面积11765km2,人口876.35万人,其中乡村人口317.59万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97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11.96亿元,比上年增长5.4%,已进入城乡快速转型的发展阶段。该地区以平原为主,中部和东部分布有少数丘陵,土壤资源优渥,农用地开发强度高,农业发展迅速;东西向有故黄河穿过,南北向有京杭大运河横穿,东面有骆马湖及沂、沭诸水,西面有微山湖与大沙河,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京沪、陇海两大铁路干线在此交汇,区位与交通优势明显。近年来,徐州市经济飞速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较快,大力推进乡村多功能发展,成为徐州乃至苏北地区美丽乡村和健康城镇化发展关键所在。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研究不包括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徐庄镇,因此研究区只包括96个乡镇。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2017年《徐州统计年鉴》及沛县、丰县、铜山、贾汪、新沂、邳州、睢宁7县(区、县级市)的统计年鉴;与城市中心距离来源于徐州市基础地理数据,通过ArcGIS软件计算得到;生态服务功能的资料主要来自徐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图、徐州市生态保护红线等。另外,本文借鉴Costanza[18]、谢高地[19]等人的评价方法,根据各个村庄土地利用类型计算出不同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将这些价值相加,即为该村庄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总价值。
  2 乡村功能评价
  2.1 指标体系构建


  本研究在解释乡村地域多功能内涵的基础上,考虑到要科学、真实地反映乡村地域的多功能性,由于某项功能的影响因素涉及到诸多方面,但实际上很难全部列举出来,因此在选择指标时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能最大程度覆盖评价内容的。同时结合徐州市具体的情况,依据行政区划的相对完整性、数据的易获取性等原则,通过咨询多位从事乡村发展、土地利用等领域的专家,设计出乡村地域功能测度指标体系(见表1)。这个指标体系由准则层和指标层组成,其中准则层包括农业、经济、社会保障、休闲文化和生态服务等5大功能,指标层包括16项具体指标。农业功能评价选取4个指标,其中粮食单产反映了粮食的供给能力,垦殖指数、人均耕地面积可以反映乡镇的垦殖水平,而区域耕地质量反映了耕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情况。经济功能评价选取3个指标,其中地均财政贡献量、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反映了区域的经济发展实力,人均工业产值反映了区域的产业结构。社会保障功能评价选取了农民人均纯收入、每万人拥有床位数、社会消费水平3个指标,这些指标分别可以反映乡镇的医疗水平、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休闲文化就是休闲活动的一种观念上的形态,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高收入人群开始将乡村作为度假休闲的首选目的地,此时乡村的休闲文化功能逐渐凸显。评价乡村的休闲文化功能选取了2个指标,其中距城中心距离反映了区域的区位条件,每十万人拥有影剧院数可以反映区域休闲场所、设施覆盖率。生态服务功能评价选取4个指标,其中森林覆盖率、地区生态保护红线区比例可以反映区域的绿化程度,生态服务价值总量、地均生态服务价值可以反映区域生态服务价值水平。
  2.2 指标权重确定
  乡村地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涉及的指标数量和类型比较多,而且各个指标表征的意义不同,它们的大小、强弱和变化趋势对功能评价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权重确定。权重确定主要包括主观赋值法和客观赋值法,主观赋值法确定指标时的科学性依赖于专家的认知,客观赋权法通过数理运算来获得指标权重,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主要采取主观赋值法和客观赋值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权重。由于各种指标的量纲和单位不统一,因此对每个评价指标采用极值处理法进行归一化处理,并且根据每个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确定极值。计算公式如下:


  在计算指标层权重时,将每项功能的总权重确定为1,再利用熵值法确定每一个具体指标的权重;计算准则层权重时,将5项功能的总权重确定为1,再利用熵值法计算每项功能的权重。熵值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方法,根据各指标的变异程度,利用信息熵计算出各指标的熵权,再通过熵权对各指标的权重进行修正,从而得出较为客观的指标权重,权重越大,说明该指标对相应功能的影响就越大。
  3 乡村地域多功能的空间分异特征
  根据上述方法,对徐州市各镇域的农业功能、经济功能、社会保障功能、休闲文化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进行计算,并据此揭示其空间分异特征(见图2)。
  3.1农业功能
  徐州市乡村农业功能显著,以农业发展为主,高值区、中值区、低值区的乡镇数量分别占整个研究区域的31.25%,51.04%,17.71%。空间上,自东向西呈现“高—低—高—低”的相间分异格局,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微山湖西岸和骆马湖北岸的沂沭运洼地区、沿大沙河和黄河故道也有分布,共涉及30个镇。这些地区分布有徐州市滨湖生态农业产业区、大沙河林果产业带和沿黄河故道农业综合开发带,是徐州市优质稻麦、特色水产、生态蔬果和经济林木的主产区,并且分布有多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产业园区。
  3.2经济功能
  徐州市经济功能地域差异显著,高值区、中值区、低值区的乡镇数量分別占整个研究区的7.29%、23.96%、68.75%,绝大部分乡镇经济功能较低。空间上,呈现以高值镇域为核心向外围递减的“孤岛”型空间分异格局,中、高值镇域多分布在铜山、贾汪、沛县、邳州、新沂等县(区),这些镇域集中分布于中心城区及县城周边,区位条件较优越,以工矿型乡镇及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好的乡镇为主。
  3.3社会保障功能
  徐州市社会保障功能空间分布不均衡,高值区、中值区、低值区的乡镇数量分别占整个研究区域的2.08%,26.04%,71.88%。空间上,呈现随距中心城区距离增加而降低的“核心边缘”型空间分异格局,中、高值镇域主要分布在城区周边,由于经济产业基础较好,城镇化水平较高,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多为中心镇或片区集贸中心。
  3.4休闲文化功能
  乡镇休闲文化的价值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最先受到重视,因而与其他四个功能相比,镇域的休闲文化功能发展最快,高、中、低镇域的数量分别占整个研究区域的21.88%,20.83%,57.29%。空间上,休闲文化功能高值镇域主要分布大沙河沿线和中心城市近郊区域,包括汉王、马陵山等21个镇,多是文化遗存保留较好的历史文化古镇,以及一些生态条件较好、乡村景观具有观光价值的特色镇。
  3.5生态服务功能
  徐州市乡镇生态服务功能整体偏低,高、中、低镇域的数量分别占整个研究区域的5.21%、14.58%、80.21%。空间上,中、高值镇域主要集中于微山湖西岸地区,是徐州全市重要的生态红线保护区分布地,如微山湖湿地保护区,更是该市重要的生态保障和服务功能区。
  4 地域类型划分
  4.1地域类型识别
  随着区域发展因素的重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社会经济的转型,徐州农村地区有着深刻的变化,因此造就了不同类型的乡村。乡村地域不同功能的表现方式和强度存在差异,即某一功能是区域发展的决定因素,称为优势功能;其他非决定性功能,称为辅助功能[15]。本研究参考龙花楼等人研究成果[14],依据各乡镇优势功能的数量确定其功能类型。主要步骤为:首先以各乡镇5大类功能综合评价得分为基础,统计各指标的均值和标准差,标准差能反映一个数据集的离散程度(见表2);其次规定,如果某功能的价值大于该指标平均值与标准差之和,则该项功能为这个镇的优势功能;最后,根据各乡镇优势功能的数量确定功能类型。优势功能数量为0,定义为均衡发展型;优势功能数量为1,则根据其优势功能类型定义为单功能主导型,即农业主导型、经济主导型、社会保障主导型、休闲文化主导型、生态服务主导型;优势功能数量为2及以上,定义为综合发展型。


  4.2地域类型特征
  根据分类结果,徐州市乡镇共划分为3个大类,5个亚类,具体呈现以下分布特征(见图3)。
  4.2.1均衡发展型
  该类型乡镇共48个,占所有乡镇的51.04%,分布范围较广,各县市均有。此类乡镇各项功能均不显著,主导功能不突出,总体发展水平不高,说明徐州市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水平相对较为均衡,乡镇发展受到自然资源、区位、基础设施等条件限制。未来这些乡镇应在保留自身发展优势的基础上,借鉴单功能较为突出的乡镇及综合实力较强乡镇的发展经验和发展模式,积极开展多种产业的发展,寻找合适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行针对性改造,打造区域主导功能,积极推进乡村地域空间重构,充分挖掘乡村人文、自然资源,不断提高乡镇多功能发展水平。
  4.2.2单功能主导型
  该类型乡镇共35个,包括5个亚类,功能特征鲜明,发展导向明确。(1)农业主导型。主要分布在马坡镇、官山镇、欢口镇等农业发达地带,共6个乡镇,该类地区地势平坦,河网密集,耕地资源丰富,以现代农业为主导产业。未来这些乡镇需要适度扩大耕地规模,优化乡镇空间结构,加强集中连片的优质耕地建设,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打造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园区。(2)经济主导型。主要分布在铜山、邳州、沛县的共7个乡镇,该类型镇域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迅速发展二、三产业。未来需要整合经济活动空间,明确乡镇差异化发展导向,加强城乡产业分工与合作,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并且依托既有的功能优势,大力发展其他功能,力求区域协调发展。(3)社会保障主导型。主要分布在房村镇、铁富镇、宋楼镇,共3个乡镇,这些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完善、交通区位便利,多为中心镇或商贸镇。未来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繁荣乡村经济,完善乡村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承接城市功能转移,加强乡村的教育、社会保障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健康安居的乡村。(4)休闲文化主导型。主要分布在故黄河与京杭大运河的生态与文化休闲观光带上,共17个乡镇。未来这些乡镇需要加强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依托本身功能特色,依据当地文化习俗,结合区域自然资源,在黄河故道及京杭大运河沿线打造一批具有本土文化的风情乡镇。(5)生态服务主导型。包括伊庄镇、鹿楼镇2个乡镇,是徐州市自然保护区所在地。未来该类型乡镇需要完善生态保护机制,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大力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确定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建设目标,因地制宜的发展建设,打造一批生态宜居的美丽乡镇。   4.2.3综合发展型


  该类型乡镇共有13个,大都位于城市边缘区,其交通便利,生态环境良好,基础设施完善,产业结构较为均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未来应充分发挥区域产业优势,培育发展特色产业,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不断增强乡村各项功能的协调能力,建设一批美丽乡村。
  5 结论
  (1)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地域多功能属性逐渐显现。据此,本研究从农业、经济、社会保障、休闲文化和生态服务等多功能维度设计出乡村地域功能测度指标体系,并以徐州为案例区域,验证了其可行性。
  (2)以镇域为研究单元,发现徐州乡村地域的功能空间分布差异显著,且各个镇域功能组合形式多样。农业功能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地势平坦、河网密集、耕地资源丰富的远离中心城区或者城市边缘区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占研究区域的31.25%;经济功能高值区分布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位优势明显的镇域,占研究区域的7.29%;社会保障功能普遍偏低,高值区仅有2个镇域,占2.08%;休闲文化功能高值区主要集中分布在文旅资源优势明显的镇域,占21.88%;生态服务功能高值区集中分布在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高的镇域,占5.21%。表明农业功能在乡村地域功能中仍占据主导地位,休闲文化功能次之,而经济功能、社会保障功能、生态环境功能类型趋于增多,显示出乡村地域功能多元化趋势明显。
  (3)依据各镇域优势功能数量,将乡村地域划分为均衡发展型、单功能主导型、综合发展型3类,其中单功能主导型包括5个亚类,即农业主导型、经济主导型、社会保障主导型、休闲文化主导型、生态服务主导型。不同类型乡村地域功能定位和发展导向各异。
  (4)本研究虽然在乡村功能评价及地域类型划分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未能揭示乡村多功能形成机制、演化规律。乡村振兴背景下,针对性地定位乡村功能和发展导向、增强镇域乡村功能特色和竞争力是今后亟待深入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张小林.乡村概念辨析[J].地理学报,1998,53(4):79-85.
  [2]房艳刚,刘继生.基于多功能理论的中国乡村发展多元化探讨——超越“现代化”发展范式[J].地理学报,2015,70(2):257-270.
  [3]李平星,陈雯,孙伟.经济发达地区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以江苏省为例[J].地理学报,2014,69(6):797-807.
  [4] Romstad E.Multifunctional Rural Land Management: Economics and Policies[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10,61(1):202-204.
  [5] Holmes J.Impulses towards a multifunctional transition in rural Australia: Gaps in the research agenda[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06,22(2):142-160.
  [6] Huylenbroeck G V.Multifunctionality of Agriculture: A Review of Definitions, Evidence and Instruments[J].Living Reviews in Landscape Research,2007(1):3.
  [7] Wilson G A .From Productivism to Post-Productivism and Back Again Exploring the (Un)changed Natural and Mental Landscapes of European Agriculture[J].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2001,26(1):77-102.
  [8] Wilson G A.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A Transition Theory Perspective[M].Trowbridge:Cromwell Press,2007.
  [9]劉彦随,刘玉,陈玉福.中国地域多功能性评价及其决策机制[J].地理学报,2011,66(10):1379-1389.
  [10]谭雪兰,于思远,陈婉铃,等.长株潭地区乡村功能评价及地域分异特征研究[J].地理科学,2017,37(8):1203-1210.
  [11]唐林楠,刘玉,潘瑜春,等.基于BP模型和Ward法的北京市平谷区乡村地域功能评价与分区[J].地理科学,2016,36(10): 1514-1521.
  [12]谭雪兰,安悦,蒋凌霄,等.长株潭地区乡村多功能类型分异特征及形成机制[J].经济地理,2018,38(10):80-88.
  [13]刘自强,周爱兰,鲁奇.乡村地域主导功能的转型与乡村发展阶段的划分[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26(4):49-54.
  [14]龙花楼,刘彦随,邹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发展类型及其乡村性评价[J].地理学报,2009,64(4):426-434.
  [15]刘玉,刘彦随.乡村地域多功能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10):164-169.
  [16]洪惠坤,谢德体,郭莉滨,等.多功能视角下的山区乡村空间功能分异特征及类型划分[J].生态学报,2017,37(7):2415-2427.
  [17]李智,范琳芸,张小林.基于村域的乡村多功能类型划分及评价研究——以江苏省金坛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7,26(3): 359-367.
  [18]Costanza R, Arge R, Groot R,et al .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 and nature capital [J].Nature,1997(386):253-260.
  [19]谢高地,张彩霞,张雷明,等.基于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方法改进[J].自然资源学报,2015,30(8): 1243-1254.
其他文献
摘要:圍绕“城镇化率稳定时期的乡村发展战略、乡村规划建设与管理”主题,本文从发达国家经验研究入手,对日本新版国土形成规划中的乡村定位,以及具有代表性的乡村规划理念与措施、基层治理分工与内容进行了调查研究。在未来人口大幅下降的趋势预测下,日本新版国土规划以“紧凑化(单个地区) +网络化(地区之间)”为国土空间布局理念,力求通过“对流”激发地区内部、地区之间的活力从而形成创新动力。在这样的国土发展理念
期刊
摘要: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大背景下,北京的乡村振兴既是全国乡村振兴的表率,也是大国首都形象的展示,意义重大。本研究针对北京的功能特点,选取同为国际复合功能型首都的巴黎大区作为研究对象,在概述巴黎大区乡村振兴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梳理分析巴黎大区乡村在现代农业、文化与旅游、合作社组织、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经验,旨在为我国特别是北京乡村振兴提供
期刊
近年来,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掀起了新一轮产业革命,快速改变着城乡生产和生活方式。我国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之后,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机构和企业开始关注村镇,在农业生产、村镇规划、乡村治理、传统村落保护等各领域广泛探索。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将乡村振兴与数字乡村建设相结合,加速乡村信息化步伐。  数字乡村是数字化在农
期刊
摘要: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各级各类开发区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制度创新的探路者。在原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中,开发区探索建立了“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两级规划编制和管理体系。在“多规合一”新时代,开发区规划体系面临重构,以便融入“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本文梳理了开发区规划管理的演进历程,基于国土空间規划体系,为开发区构建了新的两级规划体系,即“专项规划—详细规划”。最后以新疆维吾尔自治
期刊
主题一:传统村落的发展阶段与存在问题  李华东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组成员,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学报》特邀编辑,《中国建筑文化遗产》杂志编委  当前村落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家庭伦理瓦解、代际伦理失衡、养老困难、婚姻圈解体,熟人社会的舆论失去了制约人们行为的作用,乡规民俗几近崩溃、人际情感日趋疏远,公共文化生活难以维系等方面。我认为,文化的衰落是乡村最深刻的
期刊
摘要:当前,历史文化街区正面临着传统建筑风貌环境与格局遭到破坏、非物质化遗产逐渐消失等问题。本文以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柘皋镇北闸老街为例,在文化空间的保护与发展视角下探讨如何在修缮过程中协调更新与改造、传承与发展的关系,进而用于指导北闸老街的保护整治工作,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保持社会经济活力,在整体保护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特色文化旅游的开发和经营。  关键词:文化空间;历史文
期刊
摘要:传统村落一直以来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地理学、城乡规划等学科重要的研究领域。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传统村落面临着不可逆转的衰败颓势。文章通过梳理经典文献,运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对传统村落的研究过程与特征、知识群组的识别、研究热点与趋势进行了详细梳理。简要评述不同时期的研究重点,系统总结了传统村落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的转型,在此基础上,基于五位一体转型发
期刊
摘要:我国传统村落由于量大、面广及质异的特性,以致其保护发展一直以来都是一项复杂困难的工作。分类保护作为实现针对性保护发展的有效路径,已形成一定的研究趋势。本文以安徽省黄山市传统村落为例,运用质性与量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认知基础、资料整理、文献分析、关键词共现为依据,得出以多维特征视角进行划分的传统村落类型,尝试构建由保护发展总则、规划及策略三个子系统共同形成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体系结构,并聚焦民
期刊
摘要:依据住建部颁布的《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将传统村落划分为传统建筑类、选址格局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类三类。文章以选址格局类传统村落——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黄圩村为研究对象,借鉴纺织织补的相关手法对传统村落进行织补。提炼物质文化遗产要素的山水环境格局、防御体系格局、人居空间格局三条格局纬线,以及优秀传统文化要素的农耕文化、汉石文化、聚落文化三条文化经线,模仿凸纹织补、重平纹织补、榫头式
期刊
摘要:联系近年来突破生态环境“高压线”的违建热点新闻事件,文章探讨在生态红线“客观限制”下的传统村落如何寻求“主观发展”的保护发展模式。同时,探索一种“重保护谨慎发展”的新模式,以实现乡村振兴、达到共同富裕的新逻辑。并以中国传统村落安徽省巢湖市黄麓镇张疃村为落脚点,在不触碰生态环境“高压线”的前提下,在完善保护的基础上,将“闲置农房”演变成“大学村”筑巢引凤,引导村庄走向良性循环,共同谱写传统村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