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空间视角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路径研究

来源 :小城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jie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历史文化街区正面临着传统建筑风貌环境与格局遭到破坏、非物质化遗产逐渐消失等问题。本文以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柘皋镇北闸老街为例,在文化空间的保护与发展视角下探讨如何在修缮过程中协调更新与改造、传承与发展的关系,进而用于指导北闸老街的保护整治工作,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保持社会经济活力,在整体保护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特色文化旅游的开发和经营。
  关键词:文化空间;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发展;北闸老街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12.012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章编号:1009-1483(2019)12-0078-06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Historical Bloc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Space: Taking Beizha Street in Zhegao Town of Chaohu City as an Example
  ZHANG Huiming, ZHAI Lingli
  [Abstract] The Beizha historical blocks at in Zhegao Town, Chaohu City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er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values. But they are confronted with such serious issues as the severe destruction of the landscape, environment and layout of traditional buildings, as well as the increasing reduc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spac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way to coordinate resto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and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while renovating these traditional buildings, in order to better restore and conserve the historical blocks, improve the living standards of local residents, enhance economic vitality, and develop and operate actively the distinctive cultural and tourism industries while adopting a holistic approach to conserving the historical blocks.
  [Keywords] cultural space; historic and cultural block; conservation; development; Beizha Street
  引言
  历史文化街区是能够显示地方特色、传统风貌、社会风气及地方文化的重要遗产,一般具有保护完好且初具规模的传统建筑群,保存完整的河道水系、街巷格局等传统环境要素,能够体现当地的文化特色,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保护价值[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具有一定保护价值的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和传统村落面临着大规模的消亡与衰落,为了加强对象征中华文化传统基因的街巷、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我国也进行了相关规范制定与实施工作,2012年住建部及国家文物局编制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为切实加强历史名城与传统街区的保护,促进城乡协调发展,2017年通过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修正本,旨在加强对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名城的保护[2]。
  1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理论发展与思路转变
  历史遗产的保护理论历经了风格式修复理论、反修复理论再到文物价值理论的发展过程。前两者更多地关注物质空间本身,风格式修复理论强调完整修复而满足现代使用功能,因过度修复反而破坏了历史遗产;反修复理论是对风格式修复理论的反思,强调对历史原真性的保护。但两者都属于传统空间保护方法,单一视角地聚焦物质空间保护。文物价值理论关注历史遗产的多方面价值,将核心价值导向作为历史遗产保护与发展的重要理念,认为历史遗产的价值包括“纪念性价值”“使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当矛盾出现时,应平衡各价值之间的关系,保留突出價值[3]。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既要聚焦物质空间载体又要提取其文化价值内涵。一方面要对整体格局、历史环境要素、院落空间、传统建筑等空间物质形态进行保护;另一方面更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探索街区内核价值的发展与延续[4]。
  2文化空间的保护与发展
  2.1文化空间概念与内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1988年的《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条例》中提出,文化空间是一个集中了民间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地点,以某一周期、季节或以某一事件为特点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和这一地点的存在由按照传统方式进行的文化活动本身来决定。通俗来讲,“文化空间”就是承载有价值的文化活动的空间或时间,是约定俗成的、有规律性的、重复举行民间文化活动的场所[5]。场所、行为主体、行为主体的活动相互影响,以及历史演变促进了文化空间的形成、变化与发展。文化空间具有时节性、聚集性、文化性、空间性及物质性等特点。   2.2文化空间的保护
  文化空间的保护不仅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还要保护文化空间所在的文化生态环境,文化空间的保护内容包含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空间载体两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生活密切相关、世代传承的传统文化表现方式,包括: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口头传说与表述;表演艺术;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6]。物质空间载体包括室外载体空间、室内载体空间及半室外载体空间,按要素进行划分又可分为文化空间格局要素、历史环境要素和建筑风貌要素。文化空间格局是空间形态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如轴线、山水、特色街区等;历史环境要素包括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及构成历史风貌的围墙、石阶、铺地、驳岸、树木等景物;建筑风貌包含建筑风格、建筑材料及建筑高度等要素。
  2.3文化空间的发展
  文化空间发展的关键是文化空间再生产,具体方法如:文化空间的要素维护与提升,日常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植入,文化空间的旅游化发展,文化空间的传承与创新等。文化空间的再生产需要基于当地民众需求、兼顾民族观念的条件下进行文化空间的活化,从而实现历史延续性与再發展[7]。
  3文化空间视角下的北闸老街保护与发展研究
  3.1古镇柘皋北闸老街概况
  古镇柘皋,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西北方向,总面积109.74平方公里,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为全国重点中心镇,安徽省综合改革试点镇(见图1)。柘皋古称“橐皋”,南宋时改称柘皋,清末曾为安徽省三大重镇之一,前后具有三千年悠久历史[8]。
  柘皋北闸老街的保护范围以街道为中心,向西延伸约60米;向东延伸30~50米;从北闸老街(长约230 米)南边街口向南20 米,北边街口向北20米,总面积约3.51公顷(见图2)。
  北闸老街有着悠久的历史,长街短巷的空间格局形成“因水而商、因商而街、因街而兴”的发展模式。典型的里坊制街区,街道平均宽度为2~2.5米。在老街内部有很多通往老街内部住户的小巷,致使老街整体空间格局呈现鱼骨形[9](见图3)。老街古建筑是以木板门、马头桥元素为主的江淮民居风格,整体风貌较好(见图4)。
  老街内传统建筑需要加强保护,老街内基础设施亟需完善提升、提高生活品质,对北闸老街的保护与业态的丰富,是柘皋镇北闸老街未来发展的方向。在全面保护北闸老街历史文化遗产和当地人文资源的前提下,如何将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成该区域的“名片”,在修缮过程中如何协调更新与改造、传承与发展的关系,是本次研究的核心任务。
  3.2文化空间视角下北闸老街问题分析
  3.2.1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消失
  与历史文化街区密切相关的非物质文化要素主要为社会风俗、礼仪、节庆及传统的手工艺技能,这些传统文化多凝聚在居民长期生活所形成的生活习惯与传统习俗中,但随着生活方式的演变,传统习俗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一些传统手工艺也由于无人继承,面临失传的风险。北闸老街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夏至节、过太平桥、银器制作等,但已出现消亡的迹象。
  3.2.2格局和风貌环境遭破坏


  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文化空间载体受到严重的破坏,历史文化街区出现功能布局混乱、用地混杂交错等现象。建筑由于现存年代已久,又受气候、人为使用等因素的影响,老化现象严重,导致有些房子甚至已变成危房。居民为了提高居住条件,将原先建筑部分拆除重建,导致历史文化街区原有风格遭到破坏。北闸老街建筑多为80年代以前建造,建筑的延续性较强,但管理和保护有所缺失,导致部分传统建筑物倒塌、破败;近几十年新建建筑的高度与风貌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老街整体出现风貌不协调现象。
  3.3文化空间视角下北闸老街保护方案
  3.3.1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是历史文化街区的灵魂,如果没有文化底蕴的修饰,历史文化街区与千篇一律的商业街并无区别[9]。北闸老街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保存至今的民俗有夏至节、过太平桥,饮食文化有马蹄糍、柘皋早茶,传统手工艺有银器技艺、活字印刷工艺等。在加强对当地传统文化保存的同时,加强对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注重当地历史文化的传承。一方面要扩大宣传,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途径,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的建设;另一方面要结合沿街商业街打造传统技艺与传统文化展示的场所,将老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集中展示,扩大其影响力。
  3.3.2保护现有空间格局
  根据北闸老街的价值及其环境要素构成,确定保护框架,划定保护范围(见图5)。北闸老街在保护的过程中,要注重现有空间格局的保护,依照现状基本空间尺度进行建筑分级高度控制,保持建筑原有整体特色和色彩质感,确保未来老街整体风貌与形态特征。注重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现有空间格局走向,维持现有街巷与水系空间之间的关系,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风貌特色和空间特色,维护好现有的空间肌理,重点保护街巷宽度、建筑的高度和外立面形式,保护街巷的铺地形式,不随意改道,保持原有的街道比例,不改变现有建筑高度和空间格局。通过修缮历史老街传统铺筑方式,统一协调建筑石阶、墙面、院墙、门罩、路灯等方式,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现有的空间格局[10]。
  3.3.3保护历史环境要素
  在保护现有要素的基础上,要更加重视对历史老街“街巷、河流、驳岸、古井、传统建筑”等历史环境要素的保护,街巷在保持原有的街道宽度和步行方式基础上,对小巷及民居内的铺装进行整修[8]。
  一方面要加强对老街周边河道的保护,严禁填埋现有水面,保持现有水系、河流的走向,保持水体清洁,实现雨污分流;另一方面要保持河岸埠头原貌,按传统形式修缮河埠、驳岸、踏足,禁止对现有的地形地貌进行大面积的破坏和改造,保护村内古砖、古树等历史环境要素,严禁破坏。保护老街内的传统艺术、文化和历史文化内涵,保护反映生活习俗、居民社会生产、礼仪风俗等方面的传统文化,挖掘地方传统文化、历史人物、历史变迁等物质载体和内容。   3.3.4保护历史建筑风貌


  对历史建筑风貌主要采取分类保护和整治规划两种形式,以老街现有建筑的年代、建筑风貌、保护价值、建筑质量等现状要素为评估标准,划分建筑保护等级,同时,考虑到建筑保护、环境整治、街区旅游资源开发等因素,对历史文化街区内建筑提出整治措施。
  北闸老街现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分别为基督教堂、王记染坊、李鸿章当铺、宋记糖坊、夏记银匠店、洪记银匠店、陆记窑货店及春和义药店,对这些保护单位要进行重点修缮保护。对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建筑在色彩及立面上进行改造,北闸老街沿街商业建筑参照江淮民居风格在保留原有建筑格局的基础上进行细部修缮(见图6)。老街建筑建议分区划片,按规划进驻新业态,增加与老街风貌协调的招牌老店,坚持色彩与形式相统一,对传统建筑门前保存的商业柜台进行修复,恢复老街前麻石条路面。
  3.4文化空间视角下北闸老街发展建议
  3.4.1改善基础设施
  根據北闸老街的实际情况,以老街文化空间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结合柘皋镇公共服务的需求,合理规划配置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以满足居民及游客需求,促进老街发展。一方面,在主要街巷按50米间距设置标准垃圾箱,扩大主要街巷清扫的范围,保留提升现状公厕;另一方面,沿主要街巷布置四处消火栓,对重点保护建筑增设防火装置,玉兰街、十字街及滨海东街作为主要的消防交通道路,南入口广场及北部口袋公园作为疏散场地,利用镇政府及卫生院布置救灾指挥中心、救灾医疗中心。
  3.4.2发展特色旅游,增加品牌效益
  北闸老街有着特殊吸引力,若想达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北闸老街进行精准定位,疏解非文化功能,调整并恢复现存的文化活动和商业活动,提高旅游价值,发挥其担任特色观光、特色旅游、特色体验的功能。
  在融入合肥发展及打造环巢湖旅游圈的过程中,使柘皋镇成为环巢湖旅游圈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北闸老街应作为“文化名片”带动当地的品牌升级。通过北闸老街保护发展规划,未来要加强文化旅游招商引资项目规划、老街旅游产品及旅游线路规划等专题研究、专项规划与地段节点设计。北闸老街旅游规划以“环巢湖地区皖中江淮建筑文化保护与传承”为主题,打造融地方文化、传统文化、商贸服务、饮食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历史文化街区。通过北闸老街保护发展规划,可以向人们展示明末清初时期传统商业街道聚落格局与一定时期的建筑风貌特色,普及中国传统村落知识。东西延展与长临河镇、中庙古镇等形成古镇旅游线路;结合合肥及巢湖周边优越的自然风光,发展为区域性生态文化休闲旅游集散地。柘皋镇作为重要的游客集散与接待中心,也将提升环巢湖的旅游丰度与旅游层次。
  3.4.3引导产业规划,活化文化空间
  北闸老街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深入挖掘现有的文化资源,将保护与开发相结合,不断增加产品附加值,形成品牌效益,有利于激发老街活力[11]。


  对历史文化街区根据老街不同区域位置进行产业引导规划,在街区设置滨水休闲文化创意产业区、特色餐饮、旅游用品销售区、传统手工艺品加工体验区、现代商业娱乐区、民宿客栈和文化艺术展示中心等不同区域,在深入挖掘传统老街文化特色的同时,大力发展当地的文化旅游资源,增加老街的文化功能、休闲功能及旅游功能,达到活化老街文化空间的目的。
  4结语
  北闸老街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随着社会、环境、经济的发展逐渐发展,是环巢湖地区屈指可数、保存极为完善的历史文化街区,在修缮过程中要协调更新与改造、传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全面保护北闸老街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风貌的前提下,发挥其潜在优势,重点突出历史文化和传承,注重保护和延伸文化空间肌理和传统风貌现状,充分利用现存的历史遗产、人文资源,综合发展文化旅游事业,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最大限度发挥其历史文化价值和商业利用价值,使老街得以活化,历史得以延续,文化得以传承。
  参考文献:
  [1]李晶.基于RBD模式的历史文化街区再生性保护探析——以邯郸市串成街(城内中街)为例[J].华中建筑,2014(12):119-123.
  [2]曹昌智.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历程[J].中国名城, 2009(6):4-9.
  [3]张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研究[J].低碳世界,2019(8): 156-157.
  [4]肖竞,李和平,曹珂.价值导引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2019,26(4):87-93.
  [5]张岩.基于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渭南老城街文化空间载体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6]方晟.文化空间视角下的成都市历史城区总体城市设计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8.
  [7]李玉臻.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文化空间研究[J].学术论坛,2008,31(9):178-181.
  [8]杜群山,方政,周云飞,等.环巢湖地区传统村落的文脉肌理和整体保护研究[J].安徽建筑,2018,24(5):46-49.
  [9]张泉.江淮地区小城镇历史风貌的保护与再现——以巢湖市柘皋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3(11):86-87.
  [10]方玲梅,李月红,杨帆,等.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环巢湖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12-18.
  [11]潘纯琳,肖庆华.新文化地理学视野下的都市文化景观建构——以锦里和文殊坊历史文化街区为例[J].中华文化论坛,2013(1):132-137.
其他文献
摘要:当前国土空间开发进入底线约束、绿色发展的新阶段,城镇空间从弱约束下的快速增长模式转型为强约束下的内涵式增长模式。城镇开发边界作为城镇空间增长的核心管控抓手,其功能不应仅停留在规模及底线管控上,更应具有主动塑造美丽国土空间的作用。文章以滇池与流域国土空间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从湖城生态、湖城空间等多个角度出发,探索了以自然和谐、国土安全为前提,环境影响、舒适艺术、低碳高效为控制导向的城镇开发边界
期刊
摘要:自村莊规划法定化以来,规划工作重点大多聚焦于可建设的空间与设施,对于展现村庄完整风土人情的景观空间则缺乏重视,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颁布及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全面开展,乡村景观空间对于村庄文脉传承、产业发展的价值逐步得到重视,是重要的公众型资源。在村庄规划具体工作中,以多元主体为对象的公众参与帮助形成地方文化与外部思想融合的平台,对乡村景观保护与利用起到重要作用,
期刊
摘要:在特色小镇持续降温的大背景下,各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选择和培育既适合本镇区经济发展基础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又有发展潜力优势的产业,成为各地当前的紧迫任务。本文选择村镇中小型电商企业众多的特色电商小镇为研究对象,通过挖掘企业大数据研究这一类镇区优势产业的评价及遴选方法,探索一种基于大数据手段的普适性方法,以期为同类小镇提供有益思考。  关键词:大数据;特色电商小镇;评价方法;沙集小镇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上海市闵行区乡村的发展历程的追溯,归纳出传统村镇的特色是自然环境、产业作物、历史人文、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反映到空间形态上,形成了向阳亲水的居住理念和质朴实用的审美情趣,最终演化为灵活自由的村落布局和绞圈房子、大院民居、商街民居等多种民居类型。这些民居进化出适应上海地域环境的乡土特色,影响了当代的乡土民居,有望在将来的乡村振兴过程中对传统乡村特色的传承提供支撑和引导。
期刊
摘要:与城市社区相比,农村社区是一个多功能、复杂的空间系统,城市化社区在农村的简单复制破坏了其原有的多样性、自发性和创造性,使之趋于同质化,引起农村聚落空间结构性危机。基于此本文以西北地区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松山镇的传统聚落与规划聚落为例,运用多种指标对比考察了规划聚落与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庭院空间、公共空间,以及单体庭院分布秩序性等方面的异同,并进一步讨论了两类聚落的空间组织规律。最后,本文提出在
期刊
摘要:圍绕“城镇化率稳定时期的乡村发展战略、乡村规划建设与管理”主题,本文从发达国家经验研究入手,对日本新版国土形成规划中的乡村定位,以及具有代表性的乡村规划理念与措施、基层治理分工与内容进行了调查研究。在未来人口大幅下降的趋势预测下,日本新版国土规划以“紧凑化(单个地区) +网络化(地区之间)”为国土空间布局理念,力求通过“对流”激发地区内部、地区之间的活力从而形成创新动力。在这样的国土发展理念
期刊
摘要: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大背景下,北京的乡村振兴既是全国乡村振兴的表率,也是大国首都形象的展示,意义重大。本研究针对北京的功能特点,选取同为国际复合功能型首都的巴黎大区作为研究对象,在概述巴黎大区乡村振兴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梳理分析巴黎大区乡村在现代农业、文化与旅游、合作社组织、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经验,旨在为我国特别是北京乡村振兴提供
期刊
近年来,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掀起了新一轮产业革命,快速改变着城乡生产和生活方式。我国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之后,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机构和企业开始关注村镇,在农业生产、村镇规划、乡村治理、传统村落保护等各领域广泛探索。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将乡村振兴与数字乡村建设相结合,加速乡村信息化步伐。  数字乡村是数字化在农
期刊
摘要: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各级各类开发区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制度创新的探路者。在原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中,开发区探索建立了“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两级规划编制和管理体系。在“多规合一”新时代,开发区规划体系面临重构,以便融入“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本文梳理了开发区规划管理的演进历程,基于国土空间規划体系,为开发区构建了新的两级规划体系,即“专项规划—详细规划”。最后以新疆维吾尔自治
期刊
主题一:传统村落的发展阶段与存在问题  李华东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组成员,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学报》特邀编辑,《中国建筑文化遗产》杂志编委  当前村落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家庭伦理瓦解、代际伦理失衡、养老困难、婚姻圈解体,熟人社会的舆论失去了制约人们行为的作用,乡规民俗几近崩溃、人际情感日趋疏远,公共文化生活难以维系等方面。我认为,文化的衰落是乡村最深刻的
期刊